劉心武先生的觀點

劉心武先生的觀點

劉心武先生的觀點

劉心武紅學之疑

劉心武先生的觀點

   

劉心武先生的觀點與《紅樓夢》文本完全背離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把《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敘事內容說成是「乾隆二年的事情」,毫不搭界。那麼劉心武先生為什麼會給出這樣的結論呢?我們還是回到他列舉的證據上來分析。2

原型研究最早出現在語言學範疇,以後被借鑒和引用到了文學研究上。劉心武先生說:「我把研究的觸角推進到……以及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從中採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細節原型作為藝術虛構的資源」。他這句話「原型作為藝術虛構的資源」,說得很好,原型既然作為資源,那麼它與藝術虛構之間只能有相似性,有的是總體上相似,有的是細節上相似,好像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總有各種各樣的相似之處,如體形、相貌、眼睛、膚色、步姿、性情等等,但絕不是一模一樣。對這種具有某種相似性的原型研究,使我們可以探討作家的創作過程和創作動機,並提升到對文學創作規律的探討。我們知道,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曾有過大量的原型人物、原型事件和原型細節,就紅學目前考證的成果足以證明這一點。那麼如何認識原型與賈家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一個基本的理論前提。

原型與虛構的意象之間的相似性,有多種多樣的情形,簡單地說,一類是以某個原型為模特進行虛構,原型與虛構是基本相似;另一類是「雜取種種」,從多個原型身上汲取,而後虛構成一個整體形象。這樣的話,原型與意象之間,只有某一點或某一部分相似。好像「家族相似性」,血緣關係越遠,相似點越少;血緣關係越近,相似點越多。劉心武先生所舉的例證屬於「雜取種種」,充其量不過是歷史素材。在第五十八回只有幾句話:「誰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誥命等皆入朝隨班,按爵守制;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內不得筵宴音樂,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姻。」它在小說文本中產生的作用:

一是封建禮制氛圍的描繪,是《紅樓夢》反映的時代的文化氛圍的組成部分。因為一部作品文化氛圍的描寫是整體性的,社會性的,它的每一筆都和整體的、社會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連,越是史詩式的文學巨著,越能顯示它每一筆描寫所反映的信息,都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氛。封建時代守喪制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是封建等級制的一個縮影:「按爵守制」,老太妃死了是國孝,不同於賈敬之死是家孝,只涉及宗法血親等級,不涉及政治官僚等級。

二是與第五十八回到第六十三回的敘事特徵相吻合。賈母、邢夫人、王夫人,王熙鳳等女主人也都到宮中守喪去了,再加上祭陵,約摸有一個月時間,給大觀園帶來了寬鬆的環境,是大觀園不平凡的春天,寫了大觀園的幾件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

探春理家,進行了小小的改革,給賈府的「大鍋飯」體制打開了一個小小的缺口。儘管理家失敗了,但猶如一塊石頭投進了死寂的一潭水,產生了一連串的反應;

趙姨娘生事。把她多年以來的嫉恨又爆發出來,是她在製造「魘魔法」之後的又一次赤裸裸表演;

司棋鬧廚,暴露了賈府家政開支的窘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賈府日趨衰敗的趨勢已不可挽回;

以芳官為首的小丫頭大鬧,直接表達了她們的情緒、意願和要求,用王夫人的話說是「連伙聚黨」的造反;

寶玉、李紈和小姐與丫環集體過了一次具有平等民主意識的生日,表達了對平等民主的追求,也為「抄檢大觀園」和王夫人清理怡紅院埋下了伏筆。

三是為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逼死尤二姐提供了封建禮法的理據,揭露了賈珍、賈璉、賈蓉之流的守喪亂法。歷代歷朝對守喪未終、居喪作樂、嫁娶、生子、從仕等都有明文處罰條例。可見王熙鳳手中這張王牌對賈珍之流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以上是對劉心武先生提出的《紅樓夢》文本中這一證據敘事效應的簡括說明。和他所舉的例證既沒有整體的對應關係,也沒有內在的聯繫。他所說的和《紅樓夢》中老太妃的死相對應的,是康熙的嬪妃陳氏在乾隆二年死了。劉心武先生說:「那麼這個陳氏,雖然沒有找到什麼過硬的檔案資料,證明她確實是曹寅向康熙推薦的,但是我的推測也並不離譜。為什麼?就是因為後來發現,曹家和陳氏所生的一個康熙的皇子來往甚密,這就是我在前幾講裡提到的允禧,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阿哥。允禧還留下了他親自題寫的一個匾,我在前面也給你講過,現在我們再回顧一下,這個匾掛在哪兒呢?恭王府裡面。當然,這個恭親王指的是咸豐皇帝的兄弟,晚清的那個王爺,這處地方在康、雍、乾時期由誰居住,還需要查找資料,也許,允禧一度住過?允禧題的那個匾上,寫了哪四個字呢?『天香庭院』。你不覺得驚心動魄嗎?在這些字眼上,難道一律都是巧合嗎?天下有這麼多巧的事情嗎?怎麼就巧來巧去,全巧一塊兒了呢?這就說明,《紅樓夢》的生活真實,和它的藝術真實當中,都有很多證據證明,現實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這個老太妃關係密切。因此在小說裡面,就寫成了這個樣子,就是這個老太妃薨逝以後,她的後代,對小說裡面的賈家會如此尊重。」3

仔細對照一下,除卻「老太妃薨了」幾個字而外,再也找不到什麼相似點了,像這樣的原型與《紅樓夢》文本的意象的距離也太大了,而劉心武先生的結論卻又很確鑿:「通過這些分析,你也許能夠大體同意我的推斷,就是說,《紅樓夢》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應該就是講的乾隆二年的故事。在乾隆二年,沒有其他的任何一個康熙的妃嬪,或者宮裡面跟康熙有關係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只有這麼一個,實際生活當中是熙嬪,小說裡面叫做老太妃的薨逝。而乾隆為了團結皇族,表達他對祖父的尊重,為了向官員百姓表現他如何提倡孝道,當然,更是為了顯示他繼承祖業的合法性,就為這位熙嬪大辦喪事。這成為那一年裡開初的一樁大事,書裡寫賈母等去參與祭奠,也寫在年初,完全合榫。」4

原型與小說意象距離越大,相似點越少,只不過是一些歷史素材,而劉心武先生為什麼還會得出那麼肯定的答案呢?這不能不從他的研究方法找問題了,我引證許建平先生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允許新索隱派的自由存在,但必須看到此種研究方法沒有多大的學術前途。其所以沒有前途是由於這一派企圖把作家想像虛構的大量故事情節和潛意識活動歷史化、具體化,將《紅樓夢》中的人物、事件與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權貴人物、政治事件一一對號,似乎《紅樓夢》完全是一部神秘而真實的政治謎語大全,一部處處藏伏著微言大義的史書。況且又無史料相佐,單憑歷史與小說情節的某些相似之處便下的比附判語,於是文學研究便淪為了主觀性的猜謎。比附式的猜謎和猜謎性的比附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沒有什麼前途的」。5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才使劉心武先生將康熙的一位妃嬪在乾隆二年死去,與《紅樓夢》一句「老太妃薨了」,拉上了似是而非的聯繫,得出了令人無法接受的結論。

1 3 4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東方出版社,2005年。2 劉心武:《紅樓望月》,書海出版社,2005年,「自序」。5 許建平:《〈紅樓夢〉研究的方法論思考——兼談古典小說研究的方法與路向》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