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王夫人
印象中,幾乎沒有人喜歡王夫人。
她的最可恨之處,便是驅逐了晴雯,致使其含冤夭亡。平時不大言語,看起來心慈面善的她,居然會下那樣的狠手,不禁讓人有些驚訝。
「原來王夫人自那日著惱之後,王善保家的去趁勢告倒了晴雯,本處有人和園中不睦的,也就隨機趁便下了些話。王夫人皆記在心中。因節間有事,故忍了兩日,今日特來親自閱人。一則為晴雯猶可,二則因竟有人指寶玉為由,說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裡的丫頭們不長進教習壞了。因這事更比晴雯一人較甚,乃從襲人起以至於極小作粗活的小丫頭們,個個親自看了一遍。」
對四兒:「這也是個不怕臊的。他背地裡說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這可是你說的?打諒我隔的遠,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雖不大來,我的心耳神意時時都在這裡。難道我通共一個寶玉,就白放心憑你們勾引壞了不成!」
對芳官:「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上次放你們,你們又懶待出去,可就該安分守己才是。你就成精鼓搗起來,調唆著寶玉無所不為。」
可見,被逐出去的理由,便是「勾引」和「調唆」。
對晴雯,逐出時倒沒見說什麼。以前曾說她一副「輕狂樣兒」、「妖精似的東西」。她的罪過,就是長得像「狐狸精」。當然,晴雯是遭了讒言。但是,對王夫人來說,即便是沒有想著去「勾引」和「調唆」寶玉,只要存在著這種可能性(長得太美),也都要毫不猶豫地趕出去--這種想法,倒有些「紅顏禍水」論的意思。
顯然,王夫人抱定了「寧可錯殺三千」的念頭,以保住「我娘兒兩個聲名體面」。
「王夫人又滿屋裡搜檢寶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併命收的收,卷的卷,著人拿到自己房內去了。因說:『這才乾淨,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襲人麝月等人:『你們小心!往後再有一點份外之事,我一概不饒。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遷挪,暫且挨過今年,明年一併給我仍舊搬出去心淨。』」
對此,脂批道:「一段神奇鬼訝之文不知從何想來,王夫人從來未理家務,豈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隱隱約約已有無限口舌,謾讕之譖原非一日矣。若無此一番更變,不獨終無散場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況此亦是余舊日目睹親聞,作者身歷之現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與小說之離合悲歡窠臼相對。想遭冷落之大族子弟見此雖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點契於心者焉。此一段不獨批此,直從抄檢大觀園及賈母對月興盡生悲皆可附者也。」
有一種常見的解釋:因為賈政寵著趙姨娘的緣故,使得王夫人痛恨一切美麗的女子。趙姨娘是否有那麼美,這裡暫且不說。以我的理解,寶玉是她的兒子,她自然會站在兒子(而不是正室夫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我想,她更多的,還是擔心那些女子會影響他的名聲和前途。
在王夫人看來,寶玉都是被那些丫頭們「勾引」和「調唆」壞的。為了寶玉,很少出手的她,居然也雷厲風行了一回。
賈政對寶玉,也是「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在他看來,寶玉一點都不務正,專在女孩子身上用功夫。抓周時,他只取了脂粉釵環。賈政便認為:「將來酒色之徒耳!」
為琪官和金釧的事,賈政盛怒之下,把寶玉毒打了一頓。琪官之事,得罪了忠順王府,顯然可能「累及爹娘」;金釧之事,「若外人知道,祖宗顏面何在!」在賈政看來,此子「不肖」已極,甚至有可能會「弒君殺父」,因此必須好好教訓,「為的是光宗耀祖」。
這一對夫婦,都自以為對寶玉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打殺的手段(王夫人雖然沒有打寶玉,但對他來說,恐怕比自己挨打還要難受)。可以想見,寶釵由一個愛看禁書的、「淘氣」的女孩,是怎樣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個樣子的。她也經歷了一個「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的階段。
在我看來,賈政和王夫人,大約是那個時代最典型的一對父母。對賈政來說,顯然比較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況且,從賈母的話來看,他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王夫人呢,雖然不打孩子,卻也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試圖「改造」兒子。
無奈,像寶玉這樣的孩子,是很容易被人誤解的--是他太特別了,除了雨村,連賈母也解不過來。因此,父母對他的不理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寶玉挨打後,便有了王夫人接見襲人的一幕。在此回中,襲人向王夫人進諫,要把寶玉搬出大觀園,以避嫌疑。這話正合了王夫人的心思,於是倍加賞識襲人。
王夫人為什麼會選擇襲人呢?
在那個社會,男人是要去立一番事業的。若是太癡情,在女子身上花心思,就往往會被人認為是沒出息,甚至可以說是「不肖」。若是為此而耽誤了自己的前途,那麼該女子常常會被認為是「紅顏禍水」或「狐狸精」。一個好的太太/姨娘,應該全心全意地支持、甚至是督促夫君去幹事業。當然,男子的性要求,還是要好好滿足的。所以,女子還要長得漂亮、性感。
在我看來,寶釵和襲人,幾乎就是按照這種要求「設計」出來的:二人均在做不懈的努力,來使寶玉走上「正途」;寶釵是「艷冠群芳」,襲人也是「似桂如蘭」,可以說是既香又艷。
而黛玉和晴雯呢,則和寶玉同屬一類人。兩人都不怎麼規勸寶玉;而寶玉呢,對這兩個雖然親密,卻很純真。顯然,在黛晴和寶玉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同氣相應:任情任性,而不顧世俗的眼光。這樣的人,無疑會使寶玉沿著「歧途」愈走愈遠。因此,是很「危險」的。
在我看來,王夫人的選擇,則代表了世俗的眼光。她和賈政,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來使兒子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可是,賈寶玉只是一塊石頭罷了,無法被雕琢成美玉。她這樣做,只會促使寶玉更早地離她而去。
2004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