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懷古詩謎底破釋(上)

十首懷古詩謎底破釋(上)

十首懷古詩謎底破釋(上)

紅樓評論

十首懷古詩謎底破釋

 

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第五十一回中,借薛寶琴在各省閱歷的古跡和《西廂記》、《牡丹亭》為資料,借題發揮,編成「十首懷古詩」。這十首懷古詩是以「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見1180頁)。然而奇怪的是曹雪芹卻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冬日天短,不覺又是前頭吃晚飯之時,一齊前來吃飯」(見1189至1190頁)為由突然煞車,作了結束。這十首懷古詩的謎底一直未得到解釋,就是脂硯齋的批語也未曾透露任何情況,大有「禁區」之忌,敬而遠之。

曹雪芹創作了《十首懷古詩》,這十首「懷古詩」表現了他的藝術才華,也表現了他對十個人物的評價;但是,這與「十首懷古詩」所隱的謎底相比較,重心則在謎底一邊,而不是在「十首懷古詩」詩句對各個人物的評價本身。即詩句中的人物評價本身和謎底相比較,前者是微不足道的。

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人們確實在探討著曹雪芹的社會思想,也在探討著《紅樓夢》一書的寫作思想,但有關這些問題的一個核心問題——《紅樓夢》「十首懷古詩」的謎底的重要性卻被人們忽視了。雖然有些讀者對「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出於好奇,並企圖作一些解釋,但沒有一個人把它當作《紅樓夢》一書內容和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研究。

我們不妨來看看幾個紅學家下的結論。

《紅樓夢詩詞評注》一書的責任編輯王敬文有這麼一段話:「實際上,有無謎底,是否揭曉,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每首懷古詩的形象和寓意。」「如果胡亂猜測,強求謎底,實在徒勞無益,而且容易誤入歧途」。何其芳也認為十首懷古詩的謎底「無關重要」,「不是《紅樓夢》中的重大問題」。其他紅學家也有類同的觀點。

這些紅學家的話未免說得過於自信,曹雪芹並沒有「施放煙幕,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開去索解謎底」;而且恰恰相反,正要求人們去索解謎底。一方面,作為謎語本身來說,作謎語固然要照顧故事情節,但更重要的是照顧謎底。如若詩文不照顧謎底,詩文作的再好,也同樣失去謎語的價值。另一方面,曹雪芹避而不談謎底,正說明「十首懷古詩」的要害在謎底之中。如果認為曹雪芹的思想表現在故事情節中,而不是表現在謎底之中,那麼,曹雪芹的「用心良苦」的結論又是從何而來呢?

可以說,不能正確地解釋「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就不能正確地說明 《紅樓夢》;也不能理解曹雪芹。

對於《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大某山民倒有一個明智的見解,他在他的《總評》中就有這麼一句話:「懷古詩謎,人有猜之者矣,予未敢深信?」(見「合評本」23頁)。我們不管大某山民的其它觀點正確與否,但大某山民的「予不敢深信」一語,就表現了他的非同一般的見識,也足見「十首懷古詩」謎底的重要性了。

這十首懷古詩謎底,先後經周春、徐儀鳳、護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閒人張新之,以及陳毓羆等人作了註釋,但卻都不理想。可以說,除護花主人王希廉關於第五首《廣陵懷古》的謎底猜為「柳絮」猜對了之外,其它各首每個人都全部猜錯了,可以說根本就不貼邊。

在《十首懷古詩》的謎底解釋中,要算第五首《廣陵懷古詩》的謎底最好解釋。也可能因為如此,所以,總還算被一個人護花主人猜中了。假若最好猜的謎底不是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首;假若護花主人猜中的不是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三首中的某一首的謎底,人們、包括護花主人在內,將會為猜到的謎底大吃一驚,那可能在舊評點派年代就為探索十首懷古詩的謎底而挖空心思,《紅樓夢》的內容披露可能就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一百多年以前了。

儘管如此,就護花主人解釋對了的第五首謎底也被今人所推翻。由此我們看到我們的某些研究不是在前進,而是在倒退。儘管是一首小小的第五首懷古詩的謎底。

在談到此問題時,當然我絕沒有說陳毓羆是有意的,也可能僅僅由於看法不同罷了。他在對十首懷古詩謎底的解釋要遠遠比故意視「賈化」為「假話」而不見,將賈化歪曲為一般貪官污吏來研究還是要認真得多。

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十首懷古詩》謎底。

在解釋謎底之前,我先說明幾個問題:

(一)由於陳毓羆曾為解釋十首懷古詩謎底作了專門研究,所以,本文準備參照周春、徐儀鳳、護花主人的謎底,並參照陳毓羆的謎底並其解釋,再結合自己的看法來對《十首懷古詩》謎底進行研究。

(二)本文在探討謎底的順序時,不準備從第一首開始,而是從第五首開始。這為的是避難就易。但第五至第十首的謎底探索絲毫沒有牽強附會的意思,只是借文解意,並從中尋出規律性的東西。

(三)我和何其芳、陳毓羆、王敬文等人的觀點不同,即不注意謎語的故事含義,不注重曹雪芹對古人古事的態度問題,而只注重謎語所含的謎底本身。至於曹雪芹對古人古事的態度,包括我本人對古人古事的態度,則避而不談。

(四)十首懷古詩的文字以「庚辰本」的原文為依據。

(五)最後需要說明的問題是:所謂組成謎語所包括的每一個字,必須不僅做到謎語中的每一個字與做線索依據的故事情節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屬於謎語故事含義的文字,必須與謎底含義的文字在語言上保持一致。如果得出的謎底不能用謎語中的文字作恰當地、全面地解釋,那麼得出的謎底便不能成立。這也就是說,如果忽略或誤解謎語中的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第五首懷古詩

《廣陵懷古》

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這首懷古詩是曹雪芹借隋煬帝沿運河南遊的故事寫成的謎語。

周春將此首謎底擬猜為「洞簫」,徐儀鳳擬猜為「柳牙籤」。護花主人擬猜為「柳絮」。太平閒人擬為「雪柳」。陳毓羆從徐議,亦解釋為「牙籤」。

周春、徐儀鳳的解釋我沒有見過;護花主人僅有八個字:「《廣陵懷古》似是柳絮」。太平閒人的解釋是:「此是雪柳。雪則釵,柳則黛,並為喪物。北俗以細篾條沾碎白紙如柳葉,插瓶中,送喪棒以為儀」(見「合評木」八一八頁)。

陳毓羆的解釋為:「《廣陵懷古》的謎底似是『牙籤』。清代何耳有《燕台竹枝詞》,其中一首《樹木牙籤》寫道:『取材堤畔削纖纖,一束將來市肆筵。好待酒闌賓未散,和盤托出眾人拈。』由此可知當時酒席上用的牙籤是柳木製成的。懷古詩首句『蟬噪鴉棲』,已點明了『柳』,(唐代李商隱的《柳》詩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之句,又《隋宮》詩有『如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之句)。頭兩句大意是說秋日已盡,楊柳被人伐取,牙籤之原料即取之於此。三句指此『牙籤』與古代作為藏書標誌的『牙籤』(如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一詩裡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名字完全相同,但實際毫不相干,故謂佔得文彩風流之號,用一『占字』,妙極。又俗謂柳木可以去風,與『風流』之另一義可解作『風流雲散』,亦切。末句指出此物出入口舌之間,專備飯後剔牙之用,當日風行一時。」(引文均見《紅樓夢論叢》《懷古詩試釋》一文)。

在此首謎底的解釋中,除周春的「洞簫」外,其它人的解釋可謂每個人還算不很離題。即不論「柳木」「牙籤」也好,「雪柳」也好,「柳絮」也好,總還沒有離開一個「柳」字。這還不失為所見相近吧。周春的「洞簫」一謎底可能取源於才子佳人沿「堤」弄玉吹笙,「風流」郊遊一事。亦不算太離題。太平閒人的解釋是未曾先以解釋謎底為第一,而是先入為主,即首先帶著「雪為釵,柳為黛」的主導思想來解釋謎底。這樣固然沒有什麼不好,但顛倒了研究順序。它不是客觀地用詩語中的句子含義來解釋謎底,然後再看謎底到底與什麼有關,而是帶著主觀見解來框定謎底的範圍。這就很不好。

陳毓羆的解釋引用了古人的詩詞,當然說明了某些問題,即清亦有柳木牙籤,這種「牙籤」與隋唐藏書標誌的「牙籤」有何用途不同等等。但陳毓羆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即「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二句。我們不管「牙籤」在清朝為何盛行於「好待酒闌賓未散」之時,但這畢竟與「風流」一詞無關。當然更與「口舌多」無有任何瓜葛。「口舌」一詞指人們的語言,並不是指「口」和「舌頭」。在解釋此首懷古詩時,也根本不能解釋為「口」一張一張,「舌」一動一動,「牙」簽一剔一剔;它是指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評論抨擊褒貶之類俗稱。在這裡,我們不妨試問「風流」與「牙籤」何關?「口舌」又與「牙籤」何緣?難道真如陳毓羆所說的「又俗謂柳木可以去風,與『風流』的另一義可解作風流雲散」嗎?這樣解釋,未免太牽強了。

周春的謎底雖不對,並離物太遠,但周春卻偏重於「風流」與「口舌」一辭,這是他的獨到處。太平閒人先入為主,不談,徐儀鳳和陳毓羆的解釋顯然忽視了「風流」一詞,並曲解了「口舌」一詞的含義。

護花主人的解釋雖只有四個字,「似是柳絮」,但卻說對了。此首懷古詩的謎底確實是「柳絮」。

此首懷古詩的意思是,在明媚的柳堤岸上,「蟬噪」而「鴉棲」,「柳絮」隨風飄逸;這隋堤的「風景」,只因「柳絮」獨佔「風流」之「號」,「惹得」無數才子佳人、墨人詩客,借題發揮,吟詩填詞,每每成為千古絕唱。

我們遠的不說,就以《紅樓夢》為例,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七十回幾首《柳絮詞》,就可知這首懷古詩的謎底是什麼,也可看到「風流」指什麼,也自然理解到「口舌」當指什麼。

 

《如夢令》史湘雲

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南柯子》賈寶玉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唐多令》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捨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西江月》薛寶琴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臨江仙》薛寶釵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我們不管《紅樓夢》的諸女才子們其填詞時的心情如何,其詞誰優誰劣,但我想薛寶琴此詞中的「隋堤點綴無窮」和懷古詩中的「隋堤風景近如何」真可謂一問一答,林黛玉柳絮詞中的「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才是真風流,「牙籤」豈敢妄攀。還有諸紅顏們柳絮詞中的言辭,才算得懷古詩中的所謂真正的「口舌」。真是捨卻「柳絮」,誰敢再妄「占」「風流」之「號」呢?

到此,我想我們該明白了第五首懷古詩的謎底是「柳絮」還是「牙籤」了。

第六首懷古詩

《桃葉渡懷古》

衰草閒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這首懷古詩是曹雪芹借用東晉王獻之之寵妾桃葉渡江的故事寫成的謎語。

周春擬謎底為「團扇」,太平閒人擬「撥燈棍」。陳毓羆擬謎底為「油燈」。

陳毓羆的解釋如下:

陳毓羆將第一句中的「衰草」解釋為油燈的「燈草」;將「閒花」解釋為油燈偶爾結成的「燈花」;將「淺池」解釋為油燈的「燈盞」。將第二句「桃枝桃葉總分離」解釋為「油燈包括燈盞和燈座兩個部分,燈盞常作一花朵形,下面即是燈座類似根上開花,既無枝,也無葉。」然後又將「桃」釋為「陶」的諧音字,得出「暗示油燈是粗陶器,即瓦器」。第三句「六朝梁棟多如許」,陳毓羆解釋為「燈草在燃後化為青煙和灰燼,六朝梁棟的命運大都如此」。第四句「小照空懸壁上題」,陳毓羆解釋為「燈盞中的燈草吐出燈火之狀,白描入神」。又用諧音字的辦法將「壁上題」的「題」字解釋為「提」,得出「『壁上題』者,蓋謂人們多將油燈置於壁龕之中。」

這種解釋是不妥當的。

「燈草」長期浸在燈油之中,不存在反影,就是偶然結的「燈花」,也「映」不到燈油之中,「燈草」與「燈花」不存在「映淺池」的問題。這句解釋不通。第二句解釋更為牽強,何況有燈盞和燈座兩個部分的油燈何止陶器一種,鐵油燈和銅油燈不是到處都有嗎?清朝畢竟不是陶器時代。第三句好像解釋得通,但實際也解釋不通,何止六朝梁棟的命運大都如此,那一個人的命運不是如此?老百姓不是常有這麼一句話,人的命運像油燈,油耗盡,燈就滅了。第四句更講不通,「題」與「提」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詞,何必牽強。

這首懷古詩的謎底是「蘭草」。也即「蘭花」。

「蘭草」是一種供人欣賞的高雅植物,當然在一般「俗人」的眼裡被看作「衰草閒花」了,這裡作者用了反意詞。這一種植物原生長於我國東部和南部的山坡林蔭下。由於東南多雨水,這種植物生長在小池或小水渠旁是很自然的,所以有「映淺池」一語。

第二句「桃枝桃葉總分離」是說「蘭草」是不會與「桃樹」為鄰的,處所總是分離的,不論野生和室內栽培皆然。「桃枝桃葉」指「桃樹」。用不著將「桃」字釋為「陶」字,本來是自然的東西何必牽強。

第三句「六朝梁棟多如許」是說:「蘭草」是多葉的叢生植物,它繁多的葉子多如「六朝梁棟」;反過來說,就中國戰亂年代在南京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陳的六朝諸將相們多的如叢生植物「蘭草」的葉子。

第四句「小照空懸壁上題」,「小照」對人來說是肖像,對「蘭草」來說是指將它作成畫幅。「空懸壁上題」是指一些書香人家將「蘭草」作成橫幅畫掛在牆上,供人欣賞。「題」,有如今天「寫生」的「寫」一樣,即是作或畫的意思。這種壁畫就經常在一些書香人家出現過,也可能這種壁畫就是今天略微富裕的一些人家都習慣於養一盆蘭花的先聲。

第一、二句是說「蘭草」的境地;第三句是說「蘭草」的形狀;第四句是指人們對「春蘭秋菊為一時之秀」的「蘭草」的仰慕。

第七首懷古詩

《青塚懷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歎,樗櫟應漸萬古羞。

這首懷古詩的謎語是曹雪芹借用漢代宮女王昭君和番一事寫成的謎語。

周春將謎底釋為「枇杷」。太平閒人、護花主人、徐儀鳳皆釋為「墨斗」。陳毓羆亦釋為「墨斗」。

陳毓羆說,「首句寫墨斗盛滿了墨汁,用時細細滲出。」又說「作者用了一個『咽』字,甚妙。」第二句「冰弦」是「隱喻墨斗之線」,「撥盡曲中愁」是「妙語雙關,指彈墨線時,務必求直,一點也不能含糊。」第三句是「三句說做木器活,要有一定尺寸,一定章法,一定制度。制度問題很重要,決不能搞亂。如果像漢家制度那樣陷於混亂,那麼,木匠師傅只好搖頭歎氣了,束手無策。」第四句陳毓羆引用了《莊子》典故一段,惠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陳毓羆用這一典故證明樗櫟與「墨斗」的無緣。

陳毓羆這樣解釋是不恰當的。

其一,小小墨斗之墨池,何來「茫茫」之談。其二,墨斗之運用又何能「撥盡曲中愁」呢?其三,墨斗固有規矩之可言,又豈能涉及「制度」二字。至於第四句的解釋雖然可用來解釋墨斗,但前三句已站不住腳,單憑第四句,又何能作數。

我們首先必須立足於「茫茫」二字,「黑水」是在「茫茫」嚴格修飾之下的。如果不注重「茫茫」二字,「黑水」便成為脫疆野馬,失去控制。

「墨斗」固然有墨池中的墨汁如「黑水」,但與「茫茫」二字差距甚大,最大不過十公分的墨池,豈敢狂稱「茫茫」。從眼睛的角度來看,「茫茫」二字是指無邊無際。它是形容詞,它只形容「茫茫林海」一類東西,卻無法形容「茫茫墨斗之墨池」,「墨池」只能用「小小」二字來形容,只能說「小小墨池」,二者是相差萬里之遙的。

是不是「茫茫」總是和「大」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只能修飾「大」的東西呢?也不全是。如果「茫茫」來修飾「小」的東西,那只能是反意詞。但第一句「黑水茫茫咽不流」中的「茫茫」是反義詞嗎?

我們必須用視覺的角度來看「茫茫」二字,如果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幾十公里,如果站在森林邊上,那可能幾十米的林子也可稱「茫茫」了,因為超出了視覺範圍,就可用「茫茫」來形容了。

第一句「黑水茫茫」實際上是指「林海」,但由於某些樹木並非青黑色,與「黑水」無關,所以說「黑水茫茫」確切地說是指一片松樹林子。「咽不流」是指在颳風時,樹木被風搖曳,發出呼嘯聲;也即所謂「流水聲」,但這「流水聲」卻和水不一樣,它只有聲音,卻不流逝。

第二句「冰弦撥盡曲中愁」,「冰弦」原意指王昭君抱的琵琶的琴弦,在謎底中是對「松樹」的褒稱。「撥」,指風吹而言。「撥盡曲中愁」是指人們在愁緒時,站在森林邊上,聽著林子在風中的呼嘯聲,心曠神怡,愁緒頓消。

第三句「漢家制度誠堪歎」,應這麼解釋:「漢家制度」在謎語中指漢朝可恥的和親政策,在謎底中指漢族的風俗習慣,即漢族在墳地裡只能栽「松樹」和「柏樹」,其它樹是不許進墳地的。當然有些小片墳地和野墳裡也植有其它樹種。

《流寇志》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記載「焚皇陵樓殿,燔松三十萬株。」由此可見「松樹」在墳地裡的地位和聲勢了。

第四句「樗櫟應漸萬古羞」是說在漢族風俗制度方面,只有「松樹」和「柏樹」可進墳地,才享有這份特權;「樗櫟」這種樹,雖大而粗,是無法與「松樹」「柏樹」相比較的,只有羞愧而已了。

這首懷古詩的謎底是「松樹」和「柏樹」。

第八首懷古詩

《馬嵬懷古》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這首懷古詩的謎語是曹雪芹借唐玄宗歷安祿山之亂,倉皇南逃,六軍不發,逼迫楊貴妃在馬嵬自殺的故事寫成的。

此首謎底周春擬為「白芍葯」,太平閒人擬為「胰皂」。陳毓羆亦擬為「香皂」。

陳毓羆的解釋很簡單,不妨全抄如下:

 

「詩的一、二句是指脂痕汗漬,用皂加以揉搓,都可用水漂去。『柔』諧音『揉』,『付東洋』即『付之東流』的意思。三、四句是說日曬風吹,衣服涼干,上面還有些香味,實指皂中加有香料。」

陳毓羆在解釋謎底時,往往借用諧音字。《紅樓夢》中的諧音字是不少,比如「甄士隱」與「賈雨村」等等,但在十首懷古詩中,卻一個諧音字也沒有。這可能出於《紅樓夢》中的人物場面假而又假,而十首懷古詩中的每一個字卻真而又真的緣故吧。

就是陳毓羆將「柔」解釋為「揉」的諧音,此謎底也解釋不通。

其一,香皂並沒有「脂痕」和「汗光」,人們就是用它來洗什麼,它的面皮也是乾淨的。

其二,香皂裡外皆香,並不是它的皮面是香的,它與「此日衣衾尚有香」對不上號。

其三,香皂和香袋不一樣,不是妝飾品,它雖帶有香味,可除汗去垢,但它並不「風流」,與「只因遺得風流跡」對不上號。

其四,「溫柔」是相對「不溫柔」而言,也即就是說與凶悍相對而言。香皂有什麼「溫柔」「不溫柔」呢?

這首懷古詩的謎底是「簪子」。

第一句「寂寞脂痕漬汗光」是說挽頭髮用的「簪子」「寂寞」地插在油漬的頭髮內,它的外皮,即第四句所說的「衣衾」上沾著「脂痕」和「漬」著「汗光」。

第二句「溫柔一旦付東洋」是說「簪子」當有人一旦將它從頭髮中拔出行兇時,它原來「風流」「溫柔」妝飾品的面目不見了,頓時凶相畢露,此時的所謂「溫柔」便「付之東洋」了。在閨閣中,「簪子」曾一度是溫柔女子的象徵,如「裙釵」一詞;但「簪子」又經常作為凶器在閨閣中出現。在《紅樓夢》中,鳳姐對他的丫環,晴雯對寶玉的小丫環墜兒,都用「簪子」作為凶器使用過(我們此處不談鳳姐與晴雯的是與非)。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為「簪子」經常是女子簪頭髮用的「風流」的妝飾品,所以,每當人們拿到它時,它的「衣衾」,即「簪子」的外皮上總留有頭油和脂粉的香味。

 

四首懷古詩的謎底解釋完了,除了第五首謎底「柳絮」之外。這裡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第六首懷古詩的謎底「蘭草」與大觀園「四大處」之一的李紈的「一盆蘭」有關;第七首懷古詩的謎底「松樹」和「柏樹」與大觀園「四大處」之一的林黛玉的「二株枯木」有關,也可以說與「林」字有關,與林如海有關;第八首懷古詩所隱的謎底「簪子」與大觀園「四大處」之一的薛寶釵的「金簪」有關。《紅樓夢》的描寫是以賈府為中心的,賈府的描寫又是以大觀園為中心的,大觀園是由「四大處」的「怡紅院」、「瀟湘館」、「蘅蕪院」、「稻香村」為主建造的。我們解釋了四首懷古詩的謎底,就有三首的謎底與「四大處」的三大處的主人有關,這一切又說明了什麼呢?

難道真是「實際上,有無謎底無關重要」嗎?

難道真是「重要的是每首懷古詩的形象和寓意」嗎?

難道真是「如果胡亂猜測,強求謎底,實在徒勞無益,而且誤入歧途」嗎?

我們再繼續來解釋以下謎底。

第九首懷古詩

《蒲東寺懷古》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這首懷古詩的謎底是曹雪芹借《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相愛,紅娘從暗中幫忙撮成的一段故事寫成的謎語。

此首懷古詩的謎底周春擬為「骰子」。太平閒人擬為此是「鞋拔,卑賤之用。」護花主人擬猜為「紅天燈」。陳毓羆擬猜為「『鞭炮』,即小型的炮竹,俗名『小鞭』」。

周春的「骰子」可能取其「小紅」一點,亦取其「私掖偷攜」。太平閒人的「鞋拔」可能取其「骨踐」與「私掖偷攜強撮成」。護花主人的「紅天燈」可能取其「身輕」與「紅」字之意。

陳毓羆認為第一句「小紅骨踐最身輕」:「小紅」,「是說體積甚小,顏色鮮紅」;「骨踐」,「是指炮殼用廢紙製成,其值甚踐」;「最身輕」,是說「作為小炮,份量卻很輕,所以說它『最身輕』」。此句解釋尚略可通。第二句陳毓羆認為:「此句『掖』字本有兩意:一作『扶持』解,即用手扶著別人的胳膊;一作『藏掖』解,有夾帶藏匿之意,即把東西塞在衣袋和夾縫裡。曹雪芹講紅娘見義勇為時是取第一義,作燈謎是取第二意。向炮殼之中塞入火藥,外有層層紙卷,且包裹甚緊,類似挾帶違禁之物,最後還要壓藥、封口,所以說是『私掖偷攜強撮成』」。此句的解釋是很勉強的。第三句陳毓羆解釋為「三句寫他燃放時被人用竹竿吊起。『夫人』妙語雙關,一方既可解作『此人』(如《論語·先進》上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人」即作「此人」解),另一方面又暗示出用來吊起之物是竹子(蓋自「竹夫人」一詞而來……)。」這種解釋實在就甚為不通了。「夫人」中的「夫」,固然有時當助詞用,用在某一詞之前頭,即「此人」,但陳毓羆用在此處就錯了。此處「夫人」即實在的「夫人」,雖然並非專指某些顯貴的某些婦女的專稱,卻實在逃不出女流之輩,何至男女老少皆可稱為「夫人」?第四句陳毓羆解釋為「勾引彼同行」是「許多小鞭炮是用藥線串在一起,引燃後,接二連三,牽五掛六,辟啪聲不斷直至燃盡才罷。『勾引』二字甚妙。『彼』為古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此處相當『他們』,曹雪芹是把成串的鞭炮加以擬人化。」當然此句並沒有什麼,只要前三句解釋通了,第四句自然也通了。但是陳毓羆的前三句解釋已很勉強,特別是第三句更是不通之至,第四句自然也就不通了。

在解釋此謎底中,可能周春、徐儀鳳、護花主人、太平閒人和陳毓羆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即「夫人」(陳毓羆強詞奪理的作了解釋),也就是說這幾個謎底都無法說明「夫人」一詞在謎底中的含義。

此首懷古詩的謎底是織布用的「梭子」。

第一句中的「小紅」在謎語中是指小紅為張生和崔鶯鶯愛情而奔波撮合一事,在謎底中,乃是指織布用的「梭子」在經線緯線中穿梭奔波撮合一事,此處之「小紅」乃是「梭子」的諧稱,這裡沒有必要認為「小紅」即指紅顏色。在這一點上陳毓羆和護花主人都誤解了,認為「小紅」必為紅色,這是不對。「骨踐最身輕」是指「梭子」在織布時的往來穿梭,「輕」如燕舞。第二句「私掖偷攜強撮成」,當然也是詼諧語,它指梭子在經線中穿來穿去「強撮合」經緯線而成布。第三句中的「夫人」並不是《西廂記》中的貴婦人,而是指一般織布婦女。在這裡不存在男流之輩,自然也根本談不上男女老少皆可的稱謂。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織布用的梭子即「小紅」,雖然被織布的「夫人」時時的所謂「吊起」,但它已勾引經緯線相交錯而成為布了。

我認為只有這種解釋才毫無漏洞。

第十首懷古詩

《梅花觀懷古》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這首懷古詩是曹雪芹借《牡丹亭》的故事寫成的謎語。

此首懷古詩的謎底,周春擬猜「牡丹」。徐儀鳳擬猜為「紈扇」。太平閒人認為「此是月光馬,泥塑兔兒爺」。護花主人擬猜為「紈扇」。陳毓羆擬猜為「紈扇」。

此詩的謎底,太平閒人擬猜為「泥塑兔兒爺」,我沒有見過此玩意,對於這個解釋,我不好說什麼。周春的「牡丹」可能僅從時間方面而言,他可能把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這個方位用語轉化為時間用語來理解了。因為「梅」在冬天,「柳」在夏天,「團圓莫憶春香到」也自然指夏天之物了。然後又根據「個中誰拾畫嬋娟」一語,認為這「個中」「嬋娟」即是初夏的「牡丹花」無疑。我想周春的解釋不外乎這些。周春的解釋雖不妥,但第二句尚不失一高著。

除了周春和太平閒人之外,一個例外的是徐儀鳳、護花主人和陳毓羆三人的看法卻盡相同。相同的原因,我想不外乎時間上的雷同見解,即此謎底為夏天之物。這當然不外乎「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二句的內在含義,再加上第二句「個中誰拾畫嬋娟」即指「紈扇」中的嬋娟仕女畫面。

在這個問題上,陳毓羆作了說明。陳毓羆為了不與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發生矛盾,陳毓羆認為「首句是說紈扇之上的花木襯景,多畫楊柳,而不畫梅花。因為梅花是冬景,與紈扇不大調合」。我覺得陳毓羆第一句的這種解釋是彆扭的。因為此句最前邊的修飾詞是「不在」而不是如同第二句中的「個中」。這就框定了「不在」是指懷古詩所隱的謎底這個俗物的地點位置,它只能在「柳邊」而不在「梅邊」。這第一句本來是很明白的句子,但經陳毓羆一解釋,第一句不知變成了什麼句子。如果按陳毓羆的解釋第一句的方法邏輯去解釋一切文章中的章句,不要說不成什麼文章,恐怕全是一鍋粥。

不過要把此首懷古詩的謎底解釋為「紈扇」,我認為把第一句解釋為:梅花是冬天之物,柳是夏天之物,所以「紈扇」往往會伴隨著人們在「柳邊」而不在「梅邊」。這種解釋要比陳毓羆的將「梅花」與「柳」納入紈扇畫面還要通情一點。因為第一句本身是方位用語,但也可以轉化詞性,而變成時間用語。

第二句「個中誰拾畫嬋娟」一語,陳毓羆的解釋固然可通,但我認為還不如周春的「牡丹」為妥。因為作為「個中誰拾畫嬋娟」一語來說,作為綠葉中之花來形容要比紈扇更近情理。

但無論怎麼解釋,我認為「紈扇」的解釋卻是解釋不通的。「牡丹」也欠通。

此首懷古詩的俗物的恰當謎底是「馬藺花」又名「馬蘭」。

此首懷古詩的謎底「俗物」就方位而言,按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來看,它必需在「柳邊」,而不是在「梅邊」。這是框定死了的東西。我們如果邁出這個含義半步,哪就與此首懷古詩的謎底無緣了。

我們來看看馬藺:柳樹喜水,大多生長在水邊;而梅花樹則喜旱,生長在旱地和山坡上。「馬藺」呢?它也如同柳樹一樣,是喜水之物,我們只要見過柳樹和馬藺的人,也可以說只要經常在柳樹邊行走的人,都會發現柳樹邊上大都生長著馬藺。這就是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的含義。

第二句「個中誰拾畫嬋娟」的「拾」當「拾掇」講,而不是如陳毓羆的當「收」講;「嬋娟」指馬藺開花後結的籽。其籽不同一般花籽的圓形,它的形狀呈長約四五厘米,直徑一厘米多,下有一長莖。其籽在形成後,被風搖曳有嬋娟婷婷玉立之狀。這便是第二句的含義。第三、四句「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是說馬藺的結籽「團圓」,我們莫去「憶」春天,它雖開花在春天,它結籽成熟雖在夏天,但在秋天它仍搖曳在「西風」之中,我們要想再相見這婷婷玉立的馬藺籽,那只好去等「一別西風又一年」的第二年秋天了。

此首懷古詩的確切謎底應該是「馬藺」,也即「馬蘭」。

 

第九首和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解釋完了。也即就是說,前幾首懷古詩的謎底在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按文字含義說文解字地解釋完了。前三首懷古詩的謎底隱藏著《紅樓夢》三個主要人物身份,第九首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又與誰相關呢?可以說,它與任何十二釵人物身份毫無關係。我們只能這麼下結論。正像第五首懷古詩的謎底是「柳絮」一樣——它是什麼就是什麼。

但是,這後兩首的懷古詩的謎底果真是「梭子」和「馬藺」或「馬蘭」嗎?我認為也不是。因為雖然曹雪芹明言「十首懷古詩」的謎底暗隱「俗物」十件,但曹雪芹又借薛寶釵之口說「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兩首為是。」這一句話本身就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是史鑒古籍何其多,薛寶琴,不,應該說是曹雪芹為什麼偏從史鑒之外的《傳奇》中弄來兩首懷古詩作謎語,這恐怕不是不無玄機。二是薛寶釵尚且云:「我們不大懂」,這僅僅是薛寶釵自謙嗎?恐怕也不見得。當然在這些話之後,曹雪芹又借頗自負的林黛玉說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於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裡,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的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見118頁。還有探春李紈一段長篇議論不錄)。

曹雪芹真可謂借林黛玉之口信口開河了;什麼三歲的孩子也知道——實實在在一個千古之謎!

曹雪芹為什麼不披露「十首古詩」的謎底?一貫以批《紅樓夢》為己務的脂硯齋為什麼對此謎底繞道而走?曹雪芹在不披露謎底的情況下,而借寶釵之口說出前八首來源於史鑒,後兩首來源於戲曲;而又借薛寶釵林黛玉之口、探春之口、李紈之口發表一些長篇議論,這一些到底又說明什麼呢?曹雪芹在此絕不僅僅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而是在此地插了兩個牌子:一個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另一個寫著「此地有銀三百兩」:怕人知,又怕人不知。

十首懷古詩「暗隱俗物十件」, 是的,我們均按「俗物」來猜了。但曹雪芹又借薛寶釵之口說出前八首取源於「史鑒」,又借林黛玉之口說出後兩首取源於「兩本戲」的《傳奇》,這後兩首取源於戲曲一語本身就是向我們暗示此後兩首懷古詩的謎底不僅與「俗物」有關,而且更進一步與這「俗物」相連的「戲曲」有關。

所以,我們不得不沿著後兩首懷古詩謎底的「俗物」再進一步在一些戲曲或曲牌名上尋求答案。

古代有兩個琴操名,一個叫「猗蘭操」,又名「幽蘭操」,相傳為「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作「猗蘭操」。另一個叫「思賢操」,又名「亞聖操」,或名「憶顏回」。「思賢操」流傳於明以後,樂曲中表現了孔子對顏回的哀思。

明代流傳的「思賢操」和「猗蘭操」,這與第九首和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知道,「梭子」是織布用的,也即織絲和織線用的,織絲而為娟,織線而為布。「梭子」的功能就在於對「絲」「線」的操作。曹雪芹在此正好用了「梭子」的「絲線操」和琴曲名「思賢操」的諧音,也即用此首懷古詩的謎底「梭子」曲折的暗示第九首懷古詩的謎底為「思賢操」。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原為「馬藺」,即「馬蘭」,曹雪芹借謎底「馬蘭」和「猗蘭操」兩處「蘭」的同一含義,也即同樣借謎底「馬蘭」來暗示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為「猗蘭操」。當然,這兩首來源於戲曲的謎底是相當隱晦的,也是極為曲折的。

第九首懷古詩的謎底,粗粗一看,乃是織布用的「梭子」,但實際上乃是曲牌名「思賢操」;第十首懷古詩的謎底粗粗一看,乃是植物「馬藺」或「馬蘭」,但實際上,乃是另一個曲牌名「猗蘭操」,這就是曹雪芹為什麼在申明十首懷古詩來源於典故的同時又再一度申明第九首第十首懷古詩來源於戲曲的所在,也是曹雪芹為什麼極力迴避十首懷古詩謎底的所在。

十首懷古詩謎底是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主要關節,能不能揭示其謎底將是一個絕對的關鍵。

十首懷古詩謎底第六首是「蘭草」,它暗喻《紅樓夢》中極關鍵的兩個人物李紈和賈蘭;第七首謎底為「松樹」和「柏樹」,它暗喻林黛玉;第八首的謎底為「簪子」,它暗喻薛寶釵,這些謎底都非同一般。更為甚者,第九首謎底為「思賢操」,第十首謎底為「猗蘭操」。此十首懷古詩為第五十一回之作,我們再聯繫前邊第五十回「即景詩」中寫的「吟鞭指霸橋」「賜裘憐撫戍」「加絮念征徭」「埋琴稚子挑」「憑詩祝舜堯」諸句,到此我們將會明白,《紅樓夢》的寫作思想還是不是什麼「自敘傳」?還是不是它的主題僅僅是「反封建主義」等等。一切都不是,《紅樓夢》的風流人物,才子佳人是假的,這都是「假話」,真正彈的乃是「思賢操」和「猗蘭操」,這是一部極隱晦深奧的「璇璣圖」。這才是《紅樓夢》的寫作思想。至於這駭人嗎?不可思議嗎?我認為我們在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在邏輯推理,至於其結果如何,那只好聽其自然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