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樓夢》的深層意蘊
悲劇是藝術的桂冠——黑格爾
小引
「不敢妄談《紅樓夢》,只怕難解其中味」。這是我的真心話,不帶丁點兒的水分。怕讀《紅樓夢》好像是我的一個恥處,每每被人問及總是含混其辭、瞞天過海地語日:「粗粗讀過兩遍」。
洋洋灑灑一部《紅樓夢》確是光芒四射,譽其為「當與日月爭光,萬古不磨,開天闢地從古而今的第一部好小說」也實不為過。《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成就的峰巔,是古典小說中最華美綺麗、撼人心魄、震古爍今的偉大作品。《紅樓夢》的光環與桂冠實在是太多;難以盡數,我的羅列已沒什麼大的意義,不過是附庸前人的讚美之辭罷了。然則,有道是:「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故在此我不揣淺陋,鳴放一二聲聲,不求驚人,但求學旅生涯十數年未曾枉讀詩書。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一文中這樣評價過《紅樓夢》:「自從《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還是其次的事。」迅翁的評價確是入木三分地指出了《紅樓夢》所以擁有如此燦爛的光環,如此高貴的華冠的因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總是由感性到理性,欣賞文藝作品時,我們最為關心的不是獲得某種道德教訓,也不是取得某種科學知識,而是欣賞體驗那和我們同屬於人類個體的經歷、感受。那麼,我們讀《紅樓夢》首先體味到的是它的旖旎和纏綿,而不是它的社會思想意義。一言以蔽之,藝術之於讀者之於觀眾,其動人魂魄,蕩人心旌,引人人勝的魅力,首先源於其感性層面。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講的那樣:「由純文學而言之,則以一切藝術之本質,皆是使觀聽之人,為之感興愉悅,使吾人樂於觀誦,如游巨浸,前臨渺茫、浮游彼際,神志悉移。」古羅馬的賀拉修斯曾有一條著名的藝術法則「詩人的願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所幫助,既勸諭讀者,又使之喜愛,才符合眾望。」由此,我們讀《紅樓夢》最初的動機並非想從中得到這樣或那樣的教益,而是正如對清風明月、高山流水、陽春白雪一樣,我們喜愛它們,不過是它們的美吸引著我們,使我們產生「對人生、對自然美的快慰感,亦即美感」。
紅樓一夢,人美、物美、情亦美,可謂美不勝收。然其中最撼人魂魄、感人肺腑,使人哀聲連連,淚水潸潸的,卻是它所陳述演繹的悲劇美。
黑格爾稱「悲劇是藝術的桂冠。」悲劇和美是一對燦爛出色的伴侶,這是一個難以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卻又客觀存在的藝術規律。悲劇描述不幸、苦難、死亡,敘說假惡丑對真善美的摧殘蹂躪,怎麼會讓人產生愉悅的快感呢?這確是很令人費解的,即便是有很高思辨力的哲學家,諸如柏拉圖、奧古斯丁,也是不知所以然。他們都曾指7
責悲劇場面使觀眾從袖手旁觀別人受苦受難的痛楚中獲得快感,是根本違反道德的。但悲劇和單純的悲慘悲哀是完全不同的,悲劇美存在於客觀生活中,並在各類藝術門類中都有所反映。
試想一曲悲愴的《水龍吟》哀婉淒清,沉鬱低回,如泣如訴,每每縈迴於耳畔,總在心頭幻化出淡淡的哀愁,莫名的惆悵,令人心弦難抑,心湖難靜,產生一種蘊藉、朦朧、傷懷之美。如果說詩仙的詩美在於俊逸不羈中掩藏著幾絲愁緒;那麼詩聖的詩則美在於沉鬱冷峻中飽含著無限的悲涼。悲和美就是這樣溶合相生的。
繆塞說:「有些不朽的篇章純粹是眼淚。」尼采說:一切書籍中他最愛讀的是「用血寫成的那一種」。偉大藝術作品都是作家漚心瀝斑之作,藝術大師把他們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都傾注於他的作品中。而曹雪芹的《紅樓夢》,確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是他用自己的血淚和整個生命凝鑄而成。
《紅樓夢》是一部空前的也可能會是絕後的偉大悲劇作品。大學者王國維所說:「《紅樓夢》乃徹頭徹尾之悲劇也,悲劇中之悲劇也!」《紅樓夢》的藝術魅力,也正是以悲劇基因為輻射源頭,通過網狀結構、無數情節和人物命運,向四面八方散發開去,時濃時淡,若隱若現地遍浸於全書,使讀者時時感到那濃郁的悲劇氣氛。作者的悲劇藝術創作手法的確高妙絕倫,達到了「極煉如不煉,人籟歸天籟」的化境。這不能不說是《紅樓夢》久傳不衰的重要原因。
《紅樓夢》是悲劇藝術中的珍品已無可爭議。那麼它是什麼樣的悲劇呢?
悲劇一詞的考究恐怕要追溯到古希臘,就本文而言已屬鞭長莫及,還是借助魯迅的一句話——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暫作衡量的標尺。悲劇藝術從生活中提煉塑造出生動感人的情節和形象,將其中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它們以各種繽粉的苦難姿態,四分五裂地裸露橫陳在人們面前,使人們看到不幸,看到苦難,看到美的毀滅,喚起同情惻隱之心和惋惜不忍之意.流出傷心感懷之淚,使人精神產生強烈震動的美感。《紅樓夢》正是如此。《紅樓夢》首先是女性的悲劇。
作者自己已在開篇言明他的寫作目的就是要「使閨閣昭傳」,使天下後世知道「閨閣中歷歷有人,萬萬不可使其泯滅也。」作者也正是以此為綱為脈的。雪芹先生直言腑扉:「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衩;我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大無可如何之日也。」正是飽蘸著這種k愧自慚而又對閨閣中人崇敬有加的情懷,作者的生花妙筆才為我們勾勒出了「心較比干多一竅,病若西子勝三分」的瀟湘妃子林黛玉,風流嬌艷天真爛漫、英豪氣爽的史湘雲,文采精華、志在補天的賈探春,率直天真、敢愛敢憎的晴雯,篤守友誼純潔無私的紫鵑等幾十個光彩奪目的青年女性形象。她們是造物主精心創造的奇跡。她們不僅外形是美麗絕倫的,也不僅僅是蘭心慧質文采精華,更在其先的是她們有著卓然獨立的人格,超塵出俗的思想,不同凡響的行止見識。她們要求做人的權利,嚮往自由的天地,憧憬詩和美的世界。她們的形象閃爍著夢幻般的光華。讀者對她們的愛也是愈來愈深——感其所感,傷其所傷,愛其所愛,惡其所惡。在內心的底層,思想的深處漸與之同悲喜,共憂患。此時這些「山川l日月之精秀」的美,已完全畢現於讀者眼中、心中,她們的美麗光彩終於煥發到了極致。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它將這些可敬可愛、美麗純潔的女性,囚於那異常黑暗污濁的世界,在給了她們時間、空間、程度上極為有限的自由獨立之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反抗粗暴和褻瀆的美蹂躪毀滅。「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女性總悲劇也由此拉開帷幕,公開上演。絳珠仙子終於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之下「淚盡天亡」,「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杯淨土掩風流。」黛玉純美的靈魂如水晶一樣透明素麗,如冰山雪蓮一樣淨潔孤傲,在那黑暗的世間哪裡找得到天盡頭的芳丘?只能是飲恨而去之時,發出那柔腸寸斷之聲:「寶玉、寶玉、你好意在言外,豈是一個「愁」字、「恨」字了得!黛玉的毀滅是「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女性總悲劇中的最強音,它震撼了千萬讀者的心靈,贏得了世世代代讀者們同情的眼淚。史湘雲、李紈青春寡居、獨守淒涼;善良軟弱的迎春被「作踐得公府千金似下流」,出嫁一年便香魂一縷含恨而去;妙玉欲潔不曾潔,想空未能空,淪落污泥濁淖;心比天高的晴雯被斥逐羞憤而死,金釧兒跳井而死;惜春、紫鵑落髮為尼,自此長伴青燈古佛「悲涼之霧,遍被華林。」
這些鍾靈毓秀、奼紫嫣紅的眾女子,一如風流雲散、雨打殘紅,霎時間全都玉殞香消,化作寒煙冷霧,「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認各自門」。那花柳繁華、溫柔富貴、黑暗的泥淖中唯一光亮淨潔的大觀園,轉眼便消逝無蹤,無處追尋。
這是怎樣的悲劇啊!有愛情的悲劇、有人生的悲劇、有人性被扭曲、靈魂被毒害的悲劇,也有赤裸裸的暴力凌辱所造成的悲劇。箇中的哀痛悲傷又豈是一聲長歎,一句「紅顏命薄」所能詮釋盡的!
《紅樓夢》是愛情的悲劇。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正是這石破天驚的一問,引發了一段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演繹了一曲曲追求自由愛情的慷慨悲歌。《紅樓夢》「大旨談情」,寶黛愛情以及「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的恩怨糾葛在其中是處於中心地位的。
寶玉是情癡、「天下古今第一淫人」;黛玉是情種,她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對寶玉的愛是她生命所維繫。寶玉雖然「愛博而心勞」,但他越來越發現:茫茫塵世之中,只有黛玉一人是他真正的知己。他們不僅郎才女貌,更是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撐、相互偕隱的伴侶。他們的愛真摯熱烈,始終不渝;他們的愛是封建社會茫茫暗夜中烈烈燃燒的絕美火焰。
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情趣相投、心靈契合的基礎之上的,帶有明顯的現代自由愛情的色彩,他們的愛情超越了他們所處的年代,與他氣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大環境是相悖的。那樣的環境也必不會容忍寶黛愛情的存在和延續,它必會歇斯底里地去窒息、扼殺這異端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純潔美好的,天經地義的;一旦這個愛情被殘忍地毀滅——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回歸大荒山,我們怎能不為之哀惋歎息,為之愁腸百結!
至於寶、黛、釵之間的感情糾葛,實質上是「追求自由愛情」和「封建婚姻制度」這兩股力量的鬥爭。當人的主觀意願和他的行動所造成的後果不相符合甚或背道而馳時,他往往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和犧牲,這就是悲劇的生活基礎。寶玉的自由選擇和被迫接受不一致,最終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悲慘結局。
以寶黛愛情絕唱為主旋律,《紅樓夢》中還有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司棋與潘又安的愛情悲劇、秦鍾與智能的愛情悲劇這一幕幕令人痛徹心肺的悲劇,就是對封建制度壓迫扼殺美好與純潔的罪行的控訴。它引發讀者對封建勢力的強烈憤恨,對這些愛情悲劇的無限同情憐憫和無可奈何的哀歎惋惜。《紅樓夢》也就隱隱飄出那種淡如輕煙、醇如佳釀、難解如夢幻神遊、迷茫如鏡花水月的空靈感,讓人深味這動人魂魄,醉人心神的傷感的悲劇美。
《紅樓夢》是叛逆者的悲劇。
《紅樓夢》中叛逆者的領袖人物,當然首推「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寶玉。他是《紅樓夢》第一主人公,正是他秉菩提心,具金剛膽,在那黑暗愚昧、野蠻殘忍的時代,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石破天驚地宣佈並踐行他的「女清男濁」的人生哲學。這好似一柄利劍在那滿目淒涼的黑暗世界劈開了一道光亮。賈寶玉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是個死不悔改、誓不回頭的浪子形象。在那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他嗅到的卻是腐朽、霉爛和血腥。賈寶玉「潦倒不通事務,愚頑怕讀文章」,不循經濟之道,確無補天之材。那些道貌岸然的封建衛道士卻把寶玉看成是他們那座即將融化的冰山上的鳳凰,挾了整個社會的重量來壓迫他,要盡力把他拉回「正道」,期冀寶玉有朝一日蟾6
富折桂,光宗耀祖。然而這頑玉竟是「平生最惡」如此,他對祖宗的教訓實行著差不多是全面的背叛。那種驕奢淫逸、精神空虛的貴族生活,不能綰系他放曠的心靈,不能禁錮他自由的思想。他渴慕自由,渴慕花開不謝的幸福生活和淨潔甘芳的情感。所有這一切都與他周圍的環境勢同水火,悲劇也就在所難免。賈政毒打寶玉,寶玉咬牙承受,就是封建叛逆者與封建衛道者之間矛盾的總爆發。
尼采說:「悲劇藝術通過英雄人物的毀滅,給人以超脫的快感。」可以說賈寶玉是個「英雄」,雖然還是一個感性的盲目的英雄,但他畢竟從封建社會的牢獄裡看到了些許希望。寶玉的叛逆形象在後四十回續書中受到一些歪曲,但作為一個整體,這一叛逆者的形象是豐滿的。
口林黛玉是《紅樓夢》叛逆者群中又一鮮明豐滿的形象。黛玉孤標傲世絕不馴服的態度,婚姻問題力圖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叛逆行為,使她同自己所依附的封建權貴之間產生了深刻尖銳的矛盾。面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縛與迫害,黛玉預感到自己將被黑暗勢力所吞噬,但她並沒有成為一個絕望的悲觀主義者,而是以其獨特的對抗方式,向狼虎之群投出了銳利的一擊。黛玉有著以身試法沖決羅網的強烈願望——「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即便天盡頭只是淨土一鈽,也要堅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這是潛伏在黛玉內心深處的金石之音,蓄之既久,其發必烈,這就是黛玉對吃人禮教的挑戰!絳珠仙子的淚水是「熱到發冷的熱情」,她的無聲沉默是「快要破裂的忍從」。鐵甲長戈死未忘,在走向叛逆與死亡的道路上,黛玉是堅定的、未動搖的。
甚或可以這樣說,在寶玉這一叛逆者領袖麾下,《紅樓夢》中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生活,不惜以死抗爭的形象,都是封建社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叛逆者。也只有當保守營壘中分化出的優秀分子和叛逆力量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清新的氣息、充沛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機,才會是美的,它們的毀滅才能給人以震撼。且不論他們的反抗是自覺還是自發,至少他們已是以「新人、叛逆者」的姿態傲立於封建制度的刑場之上,以自身的毀滅來證實自身存在的價值。這萬惡的「絞刑架」所窒息扼殺的不僅是美,還有一些尚處於萌芽或胚胎狀態的新生命。悲劇以否定的形式肯定著人的自由,人的價值,就是說,他們為了獲得自由而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搏鬥及其失敗,反而證明了他們存在的合理性。我們看《紅樓夢》,欣賞和體驗那和我們同屬於人類個體的叛逆者們,是如何試圖擊破那擺置在他們生存發艮道路上的重重障礙而走向自由,或是如何被那牢不可摧的障礙羈絆困縛而死亡。從這悲劇的背面產生希冀和理想,從而獲得新的人生體驗,心理的平衡以及自我滿足的愉悅,進而獲得信心和力量。
《紅樓夢》的整個悲劇,最終都歸結到「美和美的毀滅」或人生和價值的毀滅這個命題上來。它讓我們所體驗的是美毀滅的歷程;知道在那樣的社會,越是美的東西越沒有好結果,從而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思聯想,起到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起的作用。引導人們遍嘗百味人生,激發出認同憐憫和反向的希望,這便是悲劇美的力量。
粗粗說完《紅樓夢》的悲劇是什麼,不能不講一下我對《紅樓夢》悲劇處理的藝術手法和特點的幾點淺見,現概述如下:
首先是「對比烘托法」。前面我已略略提過,作者寫《紅樓夢》的悲劇,極力渲染了兩個極端美和美的毀滅。作者先以其生花之筆吞芳吐艷觸處生春,告訴讀者那將被最終毀滅的東西是多麼的美好純潔,多麼值得憐愛珍惜。而後筆鋒一轉冷峻嚴肅又滿腹同情地訴說每一個悲劇的結局,讓讀者淚為之灑,神為之傷,深味個中苦痛,起到控訴那個焚琴煮鶴、斫桂摧蘭、毀滅一切美好事物的萬惡制度的作用。兩相對比,一個是火,一個是冰;高低落差懸殊,奔騰之勢愈急,必在讀者心潭擊起滔滔之浪。《紅樓夢》所產生的衝擊波,綿延流暢兩個世紀而未見絲毫減弱便是明證。
其二是敘事抒情婉約化。席慕榮說:「花還是淡一點的好,越是這樣越容易持久。」《紅樓夢》正是這樣,它將悲憤壓抑到最低限,用低R
吟輕訴把悲劇情節娓娓道來,充滿了婉約含蓄的風格。不是慷慨陳辭,指斥痛罵,以畢露之鋒芒回擊那個社會,而是採取了迂迴、曲折的手法,將愛恨稀釋到平淡,把悲憤化解為哀傷,以芳菲悱側之音作為隱了形的武器刺出,更易顯出其已出離憤怒之悲怨,讓人體味悲之慘淡,怨之哀戚。「含怒氣的文字容易一覽而盡,積哀思可以漸漸引人人勝」(俞平伯)。這悲劇的美愈是壓抑,愈是這樣不顯山不露水,其悲愈切,積怨愈深,其勢愈恢宏,到頭來在讀者心頭引爆的巨大衝擊力,自是會令人蕩氣迴腸,銷魂奪魄,摧肝裂肺。
其三,《紅樓夢》悲劇平淡之中蘊勢恢宏。《紅樓夢》悲劇以淡施脂粉的素雅俏麗模樣面世,骨子裡卻隱寓了從古到今千百年來宏深的悲劇意蘊;《紅樓夢》正是封建社會女性大悲劇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千紅一窟、萬艷同杯」:人生的悲劇、愛情的悲劇、封建社會叛逆者甚至是擁護者的悲劇,都於小巧細微處渲洩著如濤如雷之怨之怒之悲。有如一部宏大的交響樂,詮釋出了豐富深刻的美,以及美與醜之間水火不容的鬥爭及其美被丑吞噬、毀滅的結局。這又是怎樣一種纏綿不盡持久悠長的悲之韻呵!
《紅樓夢》無疑是美的,是那種高貴的美,典雅的美。它並不突然使我們心蕩神移,並不產生暴風雨般的、令人極度興奮的印象,而是緩慢地滲透到我們心中,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激起感情的浪濤,使我們在深層意識中體驗和認識人生,思考這悲劇的意義。這種從底層激起的波濤和悟出的哲理,則更激越,更深刻。這樣我們便不會墮入宿命論的迷夢,而心中充滿希望,留給我們一種「超脫的慰藉」,使我們感到儘管萬物萬象流動變幻,生活本身到底牢不可破且可喜可愛。尼采說,悲劇死了。
不,悲劇沒有死。每一部悲劇所引發的思考遠比眼淚更重要。我想,這正是《紅樓夢》的深層意蘊吧,也是這個悲劇常讀常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