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健銳營正白旗老屋題詩
一九七一年五月十三日(星期四)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原哲學社會科學部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張一彬同志,到一號樓3013室的學習組來說:他接到民盟中央高山同志的電話,談到香山健銳營正白旗44號住戶,因拆建老屋,把一堵牆上的外層泥灰剝下之後,發現裡層白灰上有許多題詩。據傳說是曹雪芹題的。住戶怕壞了古跡,不敢再拆牆了。高山同志請學部《紅樓夢》研究工作者前去調查一下,看是否是曹雪芹的題詩。當時我們學習組搞《紅樓夢》業務的,何其芳同志在另一組參加黨員學習,只有平伯和我二人。平伯年老行動不便,只有我一人能參加這個調查工作。
當日下午三時我到原學部大樓,三時半與張一彬同志乘車出發,經過考古所時,約趙君同去考察這個古屋的年代。趙君在車中說,他的工作範圍是商周古代的考古工作,清代太近,他不能判斷老屋年代,決定不去了,就在西四附近跳下了車。因此,只有張一彬同志和我二人去香山考查,司機同志離不開車,沒有參加。
我們所調查的老屋,在香山碧雲寺下,植物園以北的健銳營正白旗44號,住戶舒老先生,滿洲人,他本人不在,由他哥哥接待。據舒老說,這房子從他爺爺時就住著,至今已一百多年。在他家搬來以前,已是百年老屋,所以這牆上的字有兩百多年了。有題詩的那堵牆在西邊向南的偏屋中。牆下半原有泥炕,已塌毀,炕以上的牆靠近窗的三分之一,已把外層泥灰剝去,露出墨筆題詩,因久經掩蓋,有的墨色保存得很好。靠裡邊的三分之二牆面,從其剝蝕處,也可見內層也有題詩。但住戶怕損壞,沒有敲剝外層泥灰,故仍被掩蓋著。已經敲剝下來的泥灰中,也有連裡層泥灰一起掉下來的,上面也有破碎文字。這些碎片石灰,住戶也保存著。
現在可以辨認的題詩,我抄錄了下列幾首,包括其中有一幅對聯,式樣,除(六)外也照原形,有的字不可辨認則照描,誤字對照錄。
(一)
地豈荒知幾花落樂吳
無惟台片人落歌洲王
花世畔片但年吹邊在
看少日墮見年口來日
看暮行枝春口吳百
偶花黃塵枝前洲王花
錄人鸝年映後寂去開
錦從腸年流看寞後畫
帆來欲風水花花百船
涇此斷雨不應開花載
(二)
少
因 相
世 疏 貧
真 財 交 富
錯 間 親 以 遠
不 而 天 近
多 慢 禮
散 下
友
(三)
囿 有
月 花
無 無
人 花 月
照 臨 恨 恨
花 月 更 茫
香 境 長 茫
(四)
文 更 從 低 紅 旭 夾 放
鱗 □ □ 枝 雲 日 岸 生 魚
花 赤 含 亞 裹 烘 芙 池 沼
低 欄 霜 水 作 開 蓉 畔 𥡄
織 橋 弄 翻 鳳 鸞 照 摘 蓉
清 上 晚 秋 雛 綺 眼 湖
漣 望 煙 月 纏 障 鮮 船
(五)
馬 曾 陰 赤 中 翠 處 紅 在 深 蜷 亂 沙 六 自 疏
蹄 見 滿 欄 低 愁 薄 出 啼 蔽 臥 分 提 橋 迷 柳 六
蘇 桿 芳 夭 嬌 雌 □ 長橋
公 外 草 桃 鶯 霓 北 煙 煙
過 青 望 銷 自 連 帶 遠 柳
(六)
途 赴 人 借 風 往 惟 蒙
窮 宅 都 的 吹 返 有 桃
受 畫 穿長 雨 程 住 外
學 氣 稿 單 服 酒 途 班 差
題 向 猶 我 難 自 走 為 實
拙 誰 可 還 合 嘖 奔 難 可
筆 發 歎 夾 體 嗟 馳 大 怕
(七)
(八)
發 也
牙 早 甘 天 有 困
遲 子 羅 時 上 龍
(九)
月 驪
吟 宮 未
玉 偏 醒
塔 熱 元
微 老 鶴
□ 龍
然 句 眠
以上第(六)亦寫作扇形,如第(七)狀。各首誤字,如第(四)原題應為「秋容」,-末句「花低」應是「花底」,第(五)「提」應是「堤」,末第二句「青陰」應是「清陰」,第(六)「猶可歎」應是「尤可歎」。
題詩者並不署名,只寫「偶錄」、「學書」、「學題」,可知是抄錄他人的詩。從其抄錯的字,可知他並不懂得作詩的技巧一一平仄(例如「底」誤寫為「低」),他本人文理亦不甚通順,他所欣賞選錄的「詩」都很低劣。他的書法是當時流行的所謂「台閣體」,軟媚無力,俗氣可掬。錄者大概是一個不得意的旗人。
這些題詩,一看即知與曹雪芹無關。但也許仍有人出於懷念曹雪芹之心,認為這些詩中可能有曹的作品,為祛除疑慮,現在再就有關各點,加以說明如下:
1.關於曹雪芹詩的作風:曹雪芹詩在當時他的友好之中頗負盛名,但可惜流傳下來確實可靠的只有他題敦誠《琵琶行》傳奇的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即使從這兩句,也可以看出,他的詩自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當時流行的王漁洋派的神韻體很不相同。敦誠說他「詩追李昌谷」,「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披籬樊」。「昌谷」是唐代詩人李賀,詩以奇峭瑰麗著稱。所以敦誠又說他「詩膽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他又不常作詩,張宜泉說他「君詩曾未等閒吟子」。從這些評價看來,曹雪芹的詩和破牆上題的所謂「詩」,絲毫沒有共同之處。
2.關於曹雪芹的字:現在流傳的,只有魏宜之舊藏,現歸吳恩裕氏的尺幅一頁,上有「雲山翰墨冰雪聰明」篆文八字,署名「空空道人」(見吳恩裕《有關曹雪芹十種》插圖四)。這頁尺幅的紙經鄧之誠(故北大歷史系教授)鑒定為乾隆紙,篆文不甚佳,但行書「空空道人」四字卻清挺健拔,寫得頗有功力。據張伯駒所見雪芹題《海客琴樽圖》之字,和這四字「都是那個路子」,可信這幅尺頁為雪芹之字,這與破牆題詩之字優劣相差也極遠。
3.關於題詩中的對聯卜:題詩中有對聯一幅(見上文所錄),卻不用大字寫作對聯形式,而把它排列成菱形,聯語共二十二字,排成菱形缺三字,他就添上自己的贊語「真不錯」。關於這對聯,我在一九六三年三月與吳恩裕、周汝昌等同志往訪香山正黃旗張永海老人,曾聽他說過,這是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給曹的,但文字稍有不同。據吳恩裕同志的記錄如下: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有 疏親慢友因財絕義世間多」(《十種》109頁)。二者比較,似乎牆上題的較近原作。上聯末字「少」對下聯末字「多」,下聯「而散」對上聯「相交」也更工整。題詩的牆既是「二百年的考屋」,可知這聯語確實是二百年前就流傳出來的,至於是否鄂比自撰,專為送給曹雪芹的,當然是另一問題。由老屋牆上也題此聯這一事實,也可證明一九六三年張永海老人的傳說是有根據的。
4.關於曹雪芹在西郊的故居:雪芹晚年住在北京西郊,這是從敦誠、敦敏、張宜泉的詩中,我們早已知道了的。至於確切地址,則歷來傳說大都說是香山健銳營(-作箭瑞營)。據吳恩裕《有關曹雪芹十種》所記:早在一九三○年曹未風即從當地人得知「曹雪芹晚年住在那裡,死在那裡」(136頁)。一九五○年劉寶藩在那裡參加土改,正蘭旗住戶滿人德某也說「曹住在健銳營鑲黃旗,死後即葬於附近,蓋曹氏於該處有小塊墓地」(148頁)。一九五四年十月滿洲鑲紅旗趙常恂老先生從承德函告吳恩裕,說他清末在京讀書時有一同學家住健銳營,說「曹雪芹就住在那裡,他的舊屋還有痕跡可指」(133頁)。一九六三年三月,據住在香山的蒙族張永海老人說:「曹雪芹在正白旗住了四年……乾隆二十年(1755)春天雨大,住的三間房子塌了,不能再住下去。曹家是被抄家的人,平時人家拿他當「壞人」,房塌了也沒人給他收拾。鄂比幫他的忙在鑲黃旗營北上坡碉樓下找到兩間東房。」(109頁)
5。關於牆上題詩的年代:上文所錄破牆上扇形題詩(七)記有「歲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字樣。按百年以前的丙寅,最近者為同治五年(1866),其時舒家祖上已遷入,牆詩既非舒家之人所題,當再上推-甲子,即嘉慶十一年(1806)丙寅。再早為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當時傳說中鄂比贈雪芹的對聯尚未出現。雪芹也還沒有移居郊外。牆上題詩的丙寅,可以定為一八○六年,其時雪芹已死了四十多年。
結 論
根據以上情況,可得初步結論並建議如下.
1.老屋牆上題詩,從其內容與字跡判斷,與曹雪芹無關。題者抄別人的詩,這些詩很劣,有的是「順口溜」,不能算「詩」,抄者文化程度不高,有抄錯的字;抄的年份丙寅,是嘉慶十一年(1806)。
2.據傳說,曹雪芹晚年住在健銳營,先住正白旗,後住鑲黃旗,這一傳說大致可靠,當地住戶都知道。因此,有人懷疑老屋牆上的詩與曹有關,但曹原住正白旗舊屋已被雨沖塌,此屋與他無關。
3.靠裡邊的三分之二的牆上,內層也有題詩,可以把外層的灰剝下來,看看其中有無較有價值的文字(例如確切年份的記錄)。
4.已發現的牆上題詩,包括那對聯,雖與曹雪芹無關,但確是舒家搬入以前的住戶的字,以及當時在旗人中流行的詩和聯語,寫於一八○六年。如果當地人要保存,也可以保存,若要拆蓋,可以先把牆上題字照相,以供必要時參考。
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我沒有能去西山實地考查,讀了吳世昌同志的報告,非常清楚。壁上的詩肯定與曹雪芹無關。雖是「旗下」老屋,亦不能證明曹氏曾經住過。吳的結論,我完全同意。如另有字跡發見,用攝影保存,無礙於拆建。
俞平伯附書
一九七一年六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