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空間的「學術共享」問題(1)
紅學空間的「學術共享」問題(1)
不要在《紅樓夢》外探討所謂「歷史真相」
——兼談紅學空間的「學術共享」問題
趙建忠
作家中評論《紅樓夢》的很多,張愛玲、王蒙、李國文等,還有不久前去世的巴金老人;儘管他們不是專門的紅學家,但他們的紅學著述,往往更能溝通人們的心靈也就能給人種剝骨剔髓的明爽感,有時還是紅學家們說不出來的,尤其是魯迅對賈寶玉的評論,一句「愛博而心勞」,至今沒人比這概括的更精闢。箇中原因,恐怕還是由於他們真正地深入到了作品內部,是把《紅樓夢》當作文學作品來詮釋的。近十年來,以《班主任》一炮打響的當代小說家劉心武也轉向了《紅樓夢》研究,起先,我也沒太注意,以為他不過是一時興趣所至去借《紅樓夢》抒發自己的感慨,但劉心武卻認為他寫的那些系列《紅樓夢》小說為「學術小說」而非泛泛「戲筆」,是他多年來紅學探佚研究成果的結晶或載體,他並且宣稱開創了「紅學」中又一新學派——「秦學」。最近,他又應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邀請,錄製了系列紅樓節目,還將《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作為書名,以書面結集形式由東方出版社公開發行。從2005年8月至今,該書銷行以來,竟再版多次,甚至出現了盜版現象,這也可以說是創了紅學著述的記錄了!
劉心武真的解開曹雪芹「之謎」並「揭秘」了《紅樓夢》麼?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當然有理由奉獻對他的敬意,因為他完成了兩百年來紅學研究者們前赴後繼都未竟的事業,百年尋夢,一旦「揭秘」,怎不令吾人歡欣鼓舞?然而遺憾的是,我在通讀了劉心武的一系列「學術小說」和紅學論著之後,得出的感覺卻是:他不僅在具體的情節描寫方面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而且在人物形象刻畫上也背離了《紅樓夢》原著形象的性格發展邏輯;很多具體結論更是荒誕不稽,於史無據;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治學態度方面存在著嚴重的隨意比附、主觀臆斷的問題。由於劉心武本人作為著名作家的轟動效應,加上他那支生花妙筆的煽情渲染,更有新聞媒體、報刊的大張旗鼓地宣傳造勢以及出版社出於商業利益考慮的「隆重推出」,那些危言聳聽的所謂「揭秘」已經和正在愚弄、誤導著千千萬萬個讀者和聽眾。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幾代紅學家們篳路藍縷開創「紅學」的艱辛成果以及為這門「顯學」所做的正面普及的努力將化為笑談。紅學界的師友們常常感慨:兩百年來辛苦積累的紅學著述在民間的影響和普及,還抵不上一部《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熱播。可見傳播載體和輿論導向是多麼重要!
劉心武是如何「揭秘」《紅樓夢》的呢?他聲稱是「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本文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利之爭」,儘管他認為這樣做並不是其終極目的,而是把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但通觀他的紅學著述,給人最深印象就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歸納的「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那一套路數。雖然他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研究方法是索隱而是「原型研究」,並特別強調「原型研究是一種世界很流行的文學研究模式」,但從實質上看,劉心武的研究思路其實也不過是傳統的「自敘傳」與當代新索隱糅合後的產物而已,並且在鑽牛角尖的具體研究過程中,比舊索隱派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說流行世界的「原型研究」模式,這種方法本身也並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有所恃必然有所失,每一種研究方法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都有其獨特的視角,但也因自己的立足點而導致偏差,問題的關鍵在於: 劉心武的所謂「原型」,並不是研究者和公眾普遍認同的而是他主觀臆測的「原型」,何況作家在塑造某一形象時「原型」也未必是一個。試問: 把秦可卿看作是康熙朝廢太子後裔弘皙之妹,究竟有什麼過硬的史料支撐?其實,只要查閱愛新覺羅宗譜、皇室玉牒以及清代養生堂的有關文獻,這個問題並不難弄清楚。因為涉及到皇室血統,從懷孕至出生直到死亡就都必然會有專門記載;再者,曹家乃百年望族、曹寅系海內名士,平日裡賓客輻輳、門庭若市,而且交往的多是些「通天」人物,在這樣的複雜政治背景下,曹家人長著幾個腦袋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私藏欽犯的骨肉?更有甚者,《紅樓夢》第十一回的「園中秋景令」即「黃花滿地,白柳橫坡,小橋通若耶之溪,曲徑通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籬落飄香;樹頭紅葉翩翩,疏林如畫……」,居然被認為是隱含著「秦可卿真實身份和家族企盼的信息」,劉心武指出這樣的寫景方式在全書中是個孤例,「奇的是用在一個似乎是最不必展開描寫風景的『坎兒』上」,他還進一步分析出了小令用在此處季節時令的某些不合榫現象,從而得出是隱語而非寫實之景的奇談怪論;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成書過程的異常複雜,《紅樓夢》中時令以及人物年齡的漏洞、破綻這些矛盾之處還有很多,前人已備述矣;從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進程考察,回前、回後或中間偶爾插入一段不見得很協調的詩詞是一種過渡現象,那些詩詞還有上引的小令之類,往往具有「鑲嵌」的沒經過完全融化的特點,當然,曹雪芹會在「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過程中盡量讓那些東西運用得自然協調,但「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我們今天的人怎能援此孤證去曲為解說呢!還有秦可卿臥室的陳設,所謂「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等等,也被劉心武牽強附會地看成「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的實證,熟悉中國古典小說的人都知道,這些誇張的描寫大都是從詩詞中脫化而並非實境,不僅《紅樓夢》其他小說也有過類似語句的引用,它不過就是渲染和暗示居室主人的生活環境和態度罷了,豈可膠柱鼓瑟般地句句坐實?更滑稽可笑的是,《紅樓夢》中「張太醫論病細窮源」一回,本來是專為秦可卿看病而開的一張藥方,那頭十個大字「人參白朮雲苓熟地歸身」,竟然被劉心武用索隱式的拆字、諧音法強斷為兩句分讀,所謂前半句中「參」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白朮」理解為「半數」的諧音,後半句是「令熟地歸身」的諧音,也就是皇室奪權最終失敗後讓秦可卿在自小寄養長大的賈府自盡,連這麼一個普通的藥方都認為大有深意存焉,我們的大作家想像力可真夠豐富!如果《紅樓夢》是由這樣一些隱語讖言構成,還要靠後世讀者去如此「猜謎」、像破譯「密電碼」那樣才能讀懂,那麼這部作品也就不成其為充盈著宇宙人生形上思考的「滴淚為墨、研血成字」的曠世巨著了!《紅樓夢》的確有「隱」需要去「索」,但不管這部小說存在著多少真實的歷史信息,當它一旦進入作家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小說藝術整體中時,就必然會被天才的曹雪芹所整合,從而又構造成為了新的意義單位,所以,單純用索隱和考證的方法去獲得《紅樓夢》的終極意義和精神向度,顯然是徒勞的。其實,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早就深刻指出過這個問題,陳獨秀在1921年寫《紅樓夢新敘》時還提出中國古典小說有一個悖論現象,就是既寫「人情」又寫「故事」,「這種不分工的結果,至於兩敗俱傷」!歷史傷了人情,研究者反而成了小說的傷害者,導致他們總要去小說中尋索「真事」。也恰恰是在這一年,胡適發表了著名的《紅樓夢考證》,這兩位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一個用吶喊用熱血用思想要催生新中國,一個沉入學術迷宮不談主義只談「問題」,導引著紅學研究一個世紀以來竟變成了在文學著作外去探討所謂「歷史真相」。遺憾的是,新紅學選擇了胡適而不是王國維、陳獨秀作為自己的學術奠基者,這說明真正思想者的聲音總是孤獨、不合時宜的,所謂庸眾的沉淪與哲人的悲哀!同時也由於我國古典小說理論相對於豐富創作實踐的明顯滯後,從而形成了一種看小說、研究小說總要「文史合一」的思維定勢,這也不是劉心武一個人的問題,從蔡元培、胡適開始,這種研究路數已經形成,但蔡、胡的論點多少還有點史料文獻的支撐,對紅學也分別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而劉心武純係臆斷玄思,把蔡、胡的錯誤又發展到了極端,作為一個有著相當影響的新時代文化人,不能引領風騷反而與先進的價值文化體系背道而馳,做學術文化的促退派,這是很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