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諧謔:文化篡改主義到幾時
傳統文化遭複製從來就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畢竟那是文化傳承性的體現,本沒有批評的必要,但如今在複製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一種更嚴重的危險——文化篡改主義,並且猖獗得很,當我們漠視它們時,它們正以極強的生命力穿透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讓人感到一種壓迫的恐懼。
在清朝,模擬紅樓夢寫的小說多達
十多部,陳少海的紅樓復夢,逍遙子的後紅樓夢,環山樵的紅樓補夢,郭則的紅樓真夢,花月癡人的紅樓幻夢,雲槎外史的紅樓夢影,張曜孫的續紅樓夢未競稿,歸鋤子的紅樓夢補,臨鶴山人的紅樓圓夢等等。從內容上來看,這些書稿大多狗尾續貂,在紅樓夢的基礎上妄意增加故事情節,迎合低俗趣味,之所以在紅樓夢成為大眾讀物的年代,它們依然沒有藉著紅樓夢的東風出類拔萃,正說明了靠篡改情節,取悅於人的手法創作的文學是難以被人接受的。
紅樓夢是如此,其他名著也遭遇到這樣的尷尬,以《水滸傳》為例,頭一回中的張天師其實是洪太尉找人假扮的;水泊梁山眾英雄裡還有一個臥底,叫殷泉;宋江最後不是被藥酒毒死的,而是戰死沙場……這並不是哪個後現代寫手在戲說《水滸傳》,而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學陳東林副教授的洋洋大作《水滸大傳》中的內容。上世紀70年代,從2000年正式動筆到現在,他已經寫下70萬字。說到底,內容還是水滸傳的內容,只不過扭變了一點情節,就算是成就了《水滸大傳》的威名。
早在這一事件以前,各種Q版的文學教材就充斥著我們的眼球,乾隆成了武林人士,關羽成了好色之徒,將朗朗上口的故事用另外一套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著實贏得了很多人的喝彩,可是真正懂歷史的人,懂文化的人會對這些篡改後的文化嗤之以鼻,因為這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對歷史應該抱以謹慎的態度,對於一些疑案應該還原為疑案,不應該下一家之言,很多年來,我們的影視戲劇就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篡改後的文化倒成了正統文化,看多了乾隆劇,就說他一定是浙江海寧的平民子弟,看多了前清劇,就知道順治最愛是董小宛,而真正研究滿清歷史的人卻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沒有定論的歷史文化疑點,長此以往野史觀點的形成只會扭曲我們的文化品位。
儘管文學界有很多歪批,諧謔之語,但是也有一些是立足事實本身而言所做的針砭時弊之影射,旨在引起一種思考的注意。那些給紅樓夢馬背上牛轡,給水滸開闢另外一條讓讀者暢快的結局的文化篡改主義者們,以正統的文化衛士自居,企圖開創另外一番複製文化的格局,其實都是披著篡改歷史文化的同一張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