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背景在乾隆?
[ 1 ]
我們來詳細探索《紅樓夢》故事的具體時間背景之迷。首先確定,紅樓故事大背景是在什麼時代呢?我們說,《紅樓夢》敘事的背景是在清朝年間。
首先,在《紅樓夢》第53回是這樣介紹瓔珞的:
原來繡這瓔珞的也是個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他亦是書香宦門之家,他原精於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並非市賣之物。凡這屏上所繡之花卉,皆仿的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艷工匠可比。每一枝花側皆用古人題此花之舊句,或詩詞歌賦不一,皆用黑絨繡出草字來,且字跡勾踢、轉折、輕重、連斷皆與筆草無異,亦不比市繡字跡板強可恨。他不僅仗此技獲利,所以天下雖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貴之家,無此物者甚多,當今便稱為『慧繡』。意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針跡,愚人獲利。偏這慧娘命夭,十八歲便死了,如今意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縱有一兩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方魔先生們,因深惜『慧繡』之佳,便說這『繡』字不能盡其妙,這樣筆跡說一『繡』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議了,將『繡』字便隱去,換了一個『紋』字,所以如今都稱這『慧紋』。若有一件真『慧紋』之物,價則無限。賈府之榮,也只有再三件,上年將那兩件已進了上,目下只剩這一副瓔珞,一花十四扇,賈母愛如珍寶,不入在請客各色陳設之內,只留在自己這邊,高興擺酒時賞玩。(見脂本,程本缺)
「皆仿的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這說明故事中的人物敘述站在清朝了。說明《紅樓夢》故事背景應在清朝了。
再從《紅樓夢》中「養生堂」,即「育嬰堂」說起。
「養生堂」名稱,宋朝即有之,明朝尚存。據有人考證,《四庫全書》載宋李光《莊簡集·卷十六》及明代鄭真《滎陽外史集·卷九》均有「養生堂記」,但是其意義不是孤兒寄生所意義的「育嬰堂」。「養生堂」作為「育嬰堂」之意義,在《聊齋誌異》中有出現。現存記載中國最早的「育嬰堂」在順治朝出現,在1650~1740年在江南46個州府縣中有38個設有育嬰堂,共有44所。此育嬰堂現象,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八世紀中期這九十年之中,至少在江南地區,已普遍建立起來了,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紅樓夢》第8回《賈寶玉奇緣識金鎖 薛寶釵巧合認通靈》:
他父親秦邦業現任營繕司郎中,年近七旬,夫人早亡,因年至五旬時尚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只剩下個女兒,小名叫可兒,又起個官名叫做兼美。長大時,生得形容裊娜,性格風流,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秦邦業卻於五十三歲上得了秦鐘,今年十二歲了。因去歲業師回南,在家溫習舊課,正要與賈親家商議附往他家塾中去。
筆者翻閱陳康祺所著清史筆記《郎潛紀聞·初筆卷四》,第140條目為「育嬰堂」:
「元明之世,育嬰堂尚未通行。自國家忠厚開基……世祖皇帝講筵觸發,特嚴溺女之禁,海內始知育嬰堂為善舉,然在官尚無常餼(筆者註:指供給的糧食)也。仰維孝莊皇后首頒祿米,滿漢諸臣,依次輸助。不數年,由京師以達郡縣,育嬰之堂,遍天下矣。」(P70,中華書局1984年3月版)
據《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令在全國推廣育嬰堂、普濟堂,由此開始了善堂近一個世紀的「官僚化」過程。《紅樓夢》中的秦可卿乃出身養生堂,即從「育嬰堂」所抱養也。
可以說,寫實主義的《紅樓夢》,歷史背景必在康熙朝後出現此現象之後了,因為明朝即便開始有私人救濟所的,稱謂是「慈幼局」。據考證,清時得到官方資助最厚的是江寧府的育嬰堂(1679)和蘇州府長州縣育嬰堂(1737)。其中江寧府的可能接近《紅樓夢》的背景設置,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
江南江寧府江寧縣監生賈蓉,年二十歲。曾祖,原任京營節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賈代化;祖,乙卯科進士(註:程本為「丙辰科進士」,下論)賈敬;父,世襲三品爵威烈將軍賈珍。
可以說,《紅樓夢》的歷史背景,是合乎乾隆時代江南廣泛出現育嬰堂這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的。
其次,從《紅樓夢》避諱「丘」來看,確定背景在乾隆時代。
中國人最尊敬的大偶像孔夫子名字叫孔丘,宋朝時候朝廷下明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不准念成「丘」字,該念成「某」字才算尊敬。還規定,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以「丘」和「邱」為姓的家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滿清入關以前,一直到清雍正朝,都有區別。雍正三年(1725)皇帝下旨:為避諱孔丘名,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都應加耳字旁為「邱」。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為姓「邱」,在原字的右邊增加一個「邑」旁,藉以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崇高敬意。從此,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直到民國前。
《紅樓夢》用丘、邱或坵字的,共計有六七處。在第67回《見土儀顰卿思故里 聞秘事鳳姐訊家童》:
母女二人看時,卻是些筆、墨、紙、硯,各色箋紙、香袋、香珠、扇子、扇墜、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邱帶來的自行人,酒令兒,水銀灌的打金斗小小子,沙子燈,一出一出的泥人兒的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著。又有在虎邱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與薛蟠毫無相差。寶釵見了別的都不理論,倒是薛蟠的小像,拿著細細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來了。因叫鶯兒帶著幾個老婆子,將這些東西連箱子送到園子裡去。又和母親哥哥說了一回閒話,才回園子裡去。這裡薛姨媽將箱子裡的東西取出,一分一分的打點清楚,叫同喜送給賈母並王夫人等處,不提。(以上己卯本、庚辰本、列藏本、程本均同)
其中,「虎邱」(此前及現在都寫作「虎丘」)為1725年之後的避諱寫法。如果加上作者的「批閱十載」,還有寫作的醞釀期,故事成書應該還要往後推遲,在乾隆初年(1735年)以後了。
此外,第27回《葬花詩》:「天盡頭,何處有香坵?」;第78回「荒坵」二字:「爾乃西風古寺,淹滯青燐;落日荒坵,零星白骨。」以上兩處,庚辰本、列藏本均作「坵」字。
但是,第42回有「丘壑」字:
林黛玉早紅了臉,拉著寶釵說:「咱們放他一年的假罷。」寶釵道:「我有一句公道話,你們聽聽。藕丫頭雖會畫,不過是幾筆寫意。如今畫這園子,非離了肚子裡頭有幾幅邱壑的才能成畫。」
在庚辰本中仍作「丘壑」,沒有避諱,而程甲本、列藏本作「邱壑」。說明例外總是有的。當然,歷史上個別抄本或刻本,也有忘記避諱的,有專家曾經考察,《石頭記》中還有不避諱「寅」字,曹寅的集子裡還有不避康熙的諱的例子。比如第58回,庚辰本和列藏本等均寫作「比丘尼」。 比丘尼「丘」字不避違,可能有原典不避諱。筆者考量,「比丘尼」其意義是德行高的尼姑。因清代一直崇尚佛教,尊稱不改「丘」字。譬如,早在南朝蕭梁時期,僧人寶唱纂著《比丘尼傳》,此後關於女尼的傳記專著似乎無人寫作,或有而未能傳世(據雲抗戰前在北平有明抄本比丘尼傳八卷,然人們不詳其所以)僧尼的傳記。據孫殿起的《販書偶記》著錄,有長洲彭際清撰的《淨土聖賢錄》九卷,乾隆四十八年二林居刊本;雲間比丘悟靈輯《淨業染香集》二卷。
清自康熙時代始注意避諱帝之名號,雍乾時代更嚴,乾隆後期稍鬆。但也屢見避諱不嚴、不全,甚至完全不避諱的抄本、稿本、刻本。那麼,《紅樓夢》本子出現大量避諱的情況,說明它反而是母本殘留下來的時代印記了。
再者,從《時憲書》的稱呼來看。因為明後到清雍正朝以前,曆法名稱為《時憲曆》,只是在乾隆以後,因避諱乾隆「弘曆」名,社會生活和史料上才改成「時憲書」(《時憲書》)的。明代通行「大統歷」,明末傳教士西來,傳入西洋曆法。徐光啟等首先學習西法主持撰成《崇禎歷書》。無奈大廈將傾,新法未及頒行而明亡。滿清入關,西人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湯刪改《崇禎歷書》作成《西洋新法歷書》。現在所說的「農曆」,本質上是由湯若望等編製的《時憲歷》。
第62回《憨湘雲醉眠芍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湘雲等不得,早和寶玉「三」「五」亂叫猜起拳來。那邊尤氏和鴛鴦隔著席,也「七」「八」亂叫,起拳來。平兒、襲人也作了一對。叮叮噹噹,只聽得腕上鐲子響。一時湘雲贏了寶玉,襲人贏了平兒,二人限酒底酒面。湘雲便說:「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有的話,共總成一句話。酒底要關人事的果菜名。」眾人聽了,都說:「惟有他的令比人嘮叨!倒也有些意思。」便催寶玉快說。寶玉笑道:「誰說過這個,也等想一想兒。」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鐘,我替你說。」(庚辰本、程本)
《紅樓夢》中的「時憲書」這段文字,在庚辰本等抄本或程本刻本都一樣存在。它可以作為一個成書在乾隆時代的標誌。
至於說到是否抄胥避諱的疑問——譬如說,它是否可能是乾隆朝後的抄胥過錄時改成現在的樣子,即把文內的「時憲曆」改成了「時憲書」了呢?我們可以明確否定有這樣的可能。因為《紅樓夢》所有的本子,包括列藏本、程本以及脂批系列等流傳下來的本子,都是原本文字和格式的忠實抄錄,抄手對「歷或歷」字不注意避諱,都大量存在。
清自康熙時代,始注意避諱帝之名號,雍正、乾隆尤嚴,但文獻上屢見避諱不嚴、不全,甚至完全不避諱的抄本、稿本、刻本,說明當時有時避諱很不嚴格。比如,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巍巍不動太山根深結果寶卷》、三十七年(1698)年刻本《正學鏐石》、五十三年(1714)抄本《銷釋孟姜忠孝貞節賢良寶卷》等通篇不避諱「玄」字。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曹寅《楝亭集》避諱比較嚴格,但也有個別「玄」字不存在如缺筆避諱。晚清抄本《讀紅樓夢隨筆》通篇不避「玄」字,但「寧」字避諱卻嚴,說明本子是道光(愛新覺羅·旻寧,初名綿寧)時代了。僅個別處由他人校改的字如「泫」字缺末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刻本《紅樓夢》中避諱也不嚴,如「弦、眩」等字常見不缺筆的例子:1992年影印的程甲本《紅樓夢》,其中第10回尤氏和璜大奶奶談論秦氏病情:「話也懶怠說,眼神發眩。」;張先生說秦氏的病症「頭目不時眩暈」;第11回尤氏說吃了張先生的藥「今日頭眩的略好些」等。幾處的「眩」字,都沒有缺末筆,也沒有避康熙的通諱。
再說「歷」字。早在王羲之草書《聖教序》上,就有兩個「歷」字。據考證,弘曆的「曆」字,起初是把其中的「禾」改成「木」,下方仍是「日」字,但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後更嚴,以心代日,改成「歷」字。他們草寫相似,因此就有了「歷」和「歷」的通用。如第1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作者自云:曾歷過一番夢幻,……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甲戌本、程甲本三處「歷」均作「歷」,程乙本也有一個作「歷」)
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現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該了結,這一干風流冤家尚末投胎人世。趁此機會,就將此物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那道人道:「原來近日風流冤家又將造劫歷世,但不知起於何處,落於何方?」那僧道:「此事說來好笑。只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遊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程本。以上文字在甲戌本和己卯本文字至「那僧道」前與其同)
其中,「經歷經歷」、「來歷」等之「歷」,甲戌本、己卯本和程本均為「歷」字。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曉得這石頭有些來歷,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來,有些趣味,故鐫寫此,意欲聞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我縱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種奇書。」石頭果然答道:「我師何必太癡!我想歷來野史的朝代,無非假借漢、唐的名色;莫如我這石頭所記,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反倒新鮮別緻。(程甲、乙本)
其中「來歷」與「歷來」,都有嚴格避諱,「來歷」與「 歷來」,替代字是「歷」。
再,甲戌本第1回側批:
【轉得更好。開卷一篇立意,真打破歷來小說窠臼。閱其筆則是《莊子》、《離騷》之亞。斯亦太過。】
【飲食之名奇甚,出身履歷更奇甚,寫黛玉來歷自與別個不同。】
【觀者至此,請掩卷思想,歷來小說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聞之奇文。】
還有第13回正文:
戴權看了,回手便遞與一個貼身的小廝收了,說道:「回來送與戶部堂官老趙,說我拜上他,起一張五品龍禁尉的票,再給個執照,就把這履歷填上,明兒我來兌銀子送去。」
其中上面之「歷」均嚴格避諱為「歷」字。己卯本同上。庚辰本、程甲本仍作「歷」字。
但是,大部分文本不避諱,譬如:
秦氏笑道:「我這屋子大約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說著親自展開了西子浣過的紗衾,移了紅娘抱過的鴛枕。【一路設譬之文,迥非《石頭記》大筆所屑,別有他屬,余所不知。】於是眾奶母伏侍寶玉臥好,款款散了,只留襲人【一個再見】、媚人【二新出】、晴雯【三新出,名秒而文。】麝月【四新出,尤妙看此四婢之名,則知歷來小說難與並肩。】四個丫鬟為伴。【文至此不知從何處想來。】秦氏便分咐小丫鬟們,好生在廊簷下看著貓兒狗兒打架。(甲戌本第5回)
戴權道:「事倒湊巧,正有個美缺。如今三百員龍禁尉短了兩員,昨日襄陽侯的兄弟老三來求我,現拿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送到我家裡。你知道,咱們都是老相與,不拘怎麼樣,看著他爺爺的分上,胡亂應了。【忙中寫閒。】還剩了一個缺,誰知永興節度使馮胖子來求,要與他孩子捐,我就沒工夫應他。既是咱們的孩子要捐,【奇談,畫盡閹關口文。】快寫個履歷來。」賈珍聽說,忙吩咐:「快命書房裡人恭敬寫了大爺的履歷來。」小廝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張紅紙來與賈珍。賈珍看了,忙送與戴權。(甲戌本第13回)
其中上文甲戌本都沒有嚴格避諱,「歷」均作「歷」。己卯本和程甲本上全部避諱了,是「歷」字。總之,以不嚴格避諱來判斷為偽本,恐非確據。因此,如果否定「時憲書」不是作者的原來的意義,而是程高木活字印刷包括抄本抄胥等的改筆,那麼,就要先否定流傳現今的程本都不是乾隆時代刊行的原本子,目前看來這個很難做到,那麼抄手避諱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另外,關於《時憲歷》前而《時憲書》後的關係,有清史料確證。1 「時憲」來自《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憲法」句。在由湯若望等奉教監官負責編製的新歷書封面上,印有:「欽天監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印造時憲曆頒行天下」。2 清·上海人葉夢珠的《閱世編》十卷,對明末清初以松江府為中心的這一地區之自然、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人事各方面之情形,尤其是社會經濟,記述甚為詳細。《閱世編 卷一曆法》:
明代之《大統歷》,其法本於元太史令郭守敬之《授時歷》。……本朝創興,肇頒時憲歷日,用西洋陪臣湯若望為欽天監正,依其國之算法,凡逐月日之出入以及十二月之二十四氣,俱各就京城、省城準定。……康熙五年丙午,退湯若望而以張其淳為監正,始於歷面去「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字樣,仍仿《授時》、《大統》曆法,然而西洋法猶參用之,未盡廢也。六年丁末,以進士馬祜、武舉楊光先為欽天監正,盡出西洋法,悉因《授時》、《大統》之制。八年己酉,推定是歲閏十二月,論者力辯其非,改閏來年之二月,以頒歷在先,不便重頒,申飭天下不准本年之閏,而仍俟來歲頒歷之閏為準。九年庚戌閏二月。是歲,楊光先罷去,馬祜超升都御史,巡撫江南,而曆法又變,漸復西洋之制矣。十年辛亥,更用西洋人南懷仁治理西曆法,遂盡復西洋曆法,以十二時共九十六刻定日分,直省定二十四氣及日之出入。月之上旬仍加初字,改二十八宿於開成收閉等之上,而以參商列觜宿之前。特歷面仍如丙午所頒,止云:「欽天監奏准印造《時憲歷》頒行天下」云云,無「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等字樣,至今因之。
總之,乾隆之前並不存在《時憲書》的稱呼。「時憲書」是乾隆時編製,建元從雍正元年,乾隆七年開始頒行社會。「時憲歷」這個名稱,見於《清史稿·本紀四·世祖本紀一》記載:「順治元年……秋七月丁亥,考定曆法,為時憲歷。」它後來有兩個修訂版本。一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歷象考成》,編成後用該書中所譯第谷的數據做歲實來修訂,叫做《甲子元歷》;二是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為元,用牛頓的數據做歲實來修訂,叫《癸卯元歷》——頒行社會時叫「時憲書」,比如現存的《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時憲書》等。《癸卯元歷》這部曆法由戴進賢等人著手修訂。這部曆法的特點是採用了開普勒行星運動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公元1742年大清王朝開始使用這部曆法了, 一直使用到大清王朝滅亡,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 現在,民間還使用著,例如在民間還有人將歷書叫「時憲書」。
再者,「丙辰科進士」的典故。《紅樓夢》第13回:
上面寫道:江南江寧府江寧縣監生賈蓉,年二十歲。曾祖,原任京營節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賈代化;祖,乙卯科進士賈敬;父,世襲三品爵威烈將軍賈珍。(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相同,但區別是:己卯本上「江南」為「江寧」字上塗改的)
上面寫道:江南應天府江寧縣監生賈蓉,年二十歲。曾祖,原任京營節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賈代化;祖,丙辰科進士賈敬;父,世襲三品爵威烈將軍賈珍。(程甲、乙本)
那麼,比較此處賈敬的「乙卯科進士」和「丙辰科進士」,究竟哪個更合乎歷史典故呢?因為六十年一循環,所以我們考察起來也方便。
清朝與明朝一樣,選取官員實行科舉取士。科舉分三個等次,初級為「童試」,取中者為「秀才」;中級為「鄉試」,取中者為「舉人」;高級為「會試」(中試者叫做「貢士」,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也叫「廷試」,皇帝親自出廷取士),取中者為「進士」。「殿試」取中者又分三甲,泛稱「進士」。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共舉行會試、殿試112科,產生狀元114名。正科進士會試中式的年份應為「丑、辰、未、戌」年。3 由此可見,「進士」不存在 「卯科」年中式的會試考的。我們查所有清代科舉會試的歷史,從順治三年到程本刊布的乾隆五十七年之前,不論恩科或正科,實際確實都不存在所謂的「乙卯科進士」,只有「丙辰科進士」。 又如,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後為避太子諱始改性德,於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二十二歲時參加了殿試,得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從乾隆六十年以後才真正有乙卯科進士,如高鶚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進士。對照萬年曆,契合小說背景「丙辰科」的只有兩個年份: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或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其上為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和往下1791年程本出現前,都不合乎紅樓背景。
結合上面考論已經確定了《紅樓夢》必須是寫作在乾隆時代的,所以推斷賈敬「丙辰科進士」,應是1736年的而不是1676年的。可以說,程本《紅樓夢》第13回的「丙辰科進士」是契合歷史的。
我們再來看以下「文勤公」的典故。第96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 洩機關顰兒迷本性》:
賈璉請了安,將到十里屯料理王子騰的喪事的話說了一遍,便說:「有恩旨賞了內閣的職銜,謚了文勤公,命本家扶柩回籍,著沿途地方宮員照料。昨日起身,連家眷回南去了。舅太太叫我回來請安問好,說:『如今想不到不能進京,有多少話不能說。聽見我大舅子要進京,若是路上遇見了,便叫他來到咱們這裡細細的說。』」(程本)
這個四大家族的「王家」人在死後封號「文勤公」。那麼,乾隆時的文勤公有誰呢?經專家考訂,在清初到乾隆時代,只有文臣陳世倌謚號「文勤公」。孟森在《海寧陳家》中考證,康熙南巡未曾一至海寧。據載,雍正二年(1724)奉旨動用正項錢糧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許「捐官」,以其所得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歷即位,認為捐資得官之法,於吏治無益,錢塘江海塘工程經費,用正項錢糧撥支。所以,呼應《紅樓夢》中「修海塘」之文本,不可能是康熙朝的。唯其乾隆後四次南巡,皆至海寧,「修海塘」自是乾隆背景。看來如果作者要坐實歷史素材,《紅樓夢》成書必須在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之後了。不過,還有資料記載文武大臣阿克敦謚號文勤。4 所以,即便第96回的「文勤公」為阿克敦,也說明《紅樓夢》後40回也應該是1756年,即乾隆21年以後的。
下面再仔細考量一番系列旁證,與乾隆年間的歷史契合的證據有:
一、《紅樓夢》第18回 「賈元春歸省慶元宵」:
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隱隱鼓樂之聲。一對對鳳龍旌,稚雉羽宮扇,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然後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執事太監捧著香巾、繡帕、漱盂、拂塵等物。一隊隊過完,後面方是八個太監抬著一頂金頂鵝黃繡鳳鑾輿,緩緩行來。賈母等連忙跪下。
敘述元妃「然後是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曲蓋,即古時儀仗用的曲柄傘,歷代多沿襲此制。5 《清史稿·一○五·輿服制四》則多次載述「九龍曲柄黃蓋」。在貴妃儀仗中,亦提及「七鳳金黃曲柄蓋」等。有歷史專家考證,皇室權威的象徵「黃金傘」,從乾隆朝十三年改制時貴妃才創設有「曲柄七鳳金黃傘」。據《雍正會典》記載,清初到雍正朝皇貴妃、貴妃所用者為「紅緞七鳳曲柄傘」, 皇貴妃、貴妃使用的傘蓋為金黃色,典故是乾隆十三年以後。6 其中,庚辰本和程本系列是「曲柄七鳳金黃傘」,只有己卯本「金黃」兩字顛倒了,為「曲柄七鳳黃金傘」應為訛誤。
貴妃在乾隆十三年開始有「七鳳金黃曲柄蓋」的待遇。那麼《紅樓夢》中這個典故確實是乾隆十年(1745)後才有的。作者開始醞釀的故事時間必將在1745年後了。如果再加上曹雪芹「批閱十載」,那麼《紅樓夢》成書至少在1758年之後了。
二、《紅樓夢》第53回,「已到了臘月二十九了……次日,賈母有誥封者……進宮朝賀」。
朝儀「元旦朝賀」典故,見故宮博物院授權的「明清五百年—清代宮廷大事表」網站有載:「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賀禮。乾隆帝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詣壽康宮慶賀皇太后禮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賀,自是每年元旦如此。祈谷於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圓明園,奉皇太后居暢春園。」可證從清朝乾隆3年始有「元旦朝賀」的。《劉心武揭謎〈紅樓夢〉》認為第18回到第53回寫的是乾隆元年的事件是不可能的,是忽略了乾隆皇帝在雍正薨逝後即位應有27個月的功服。也讓故事的賈母「寅吃卯糧」了,這樣的附會彷彿是考古在秦傭的地坑內突然發掘出一個現代的洛陽鏟來,當作骨董了呢。錢鍾書先生在《管椎編》中曾拈出古人作家「寅吃卯糧」的荒唐了。《紅樓夢》作者如此精細,又不是前知後算的神仙,怎能預支以後的典章制度呢。
此外,在53回還有「衍聖公孔繼宗」典故,說明文本背景在乾隆初年之後。
第53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次日,由賈母有誥封者,皆按品級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轎,帶領著眾人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便到寧國府暖閣下轎。諸子弟有未隨入朝者,皆在寧府門前排班伺候,然後引入宗祠。且說寶琴是初次,一面細細留神打諒這宗祠,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字,旁書「衍聖公孔繼宗書」。兩旁有一副長聯。(庚辰、己卯抄本)
而程甲、乙本刻本上缺此典故,文字為:
且說寶琴,是初次進賈祠觀看。一面細細留神打量這宗祠,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面懸一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字,旁書「特晉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獻書」。兩邊有一副長聯。
據孔氏家譜7查看,「傳」字輩衍聖公後應是「繼」字輩,但繼字輩長子早亡,衍聖公直接傳至長孫「廣」字輩,而繼字輩生活在1700年至1780年。因為第69代孔繼護為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才追贈為「衍聖公」的。8 從抄本上的「衍聖公孔繼宗」典故來推斷,其與《紅樓夢》作者應是同時代的人。
因此,紅樓故事背景在乾隆朝了,可見主張「作者為明遺老」說,實在不靠譜了。
三、專家確定,「欽定鄉試增五言排律」(五言八韻詩)的科舉典故,史實確在1757年,乾隆22年丁丑年。9 俞樾最早就指出,後40回寫鄉會試要作「五言八韻」詩,這是乾隆年間的事。譬如,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提到李紈為賈蘭應考「改詩」:
李紈正在那裡給賈蘭改詩,冒冒失失的見一個丫頭進來回說:「大奶奶,只怕林姑娘不好了!那裡都哭呢。」李紈聽了,嚇了一大跳,也不及問了,連忙站起身來便走。素雲、碧月跟著,一頭走著,一頭落淚,想著:「姐妹在一處一場,更兼他那客貌才情,真是寡二少雙,惟有青女素娥可以彷彿一二。竟這樣小小的年紀,就作了北邙鄉女。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自己也不好過瀟湘館來,竟未能少盡姊妹之情,真真可憐可歎!」一頭想著,已走到瀟館的門口。
看來,清乾隆年間,科舉考試中增加了試帖詩的內容,所以李紈為賈蘭應考「改詩」必須是乾隆二十二年後的典故。
此外,《紅樓夢》第118回《記微嫌舅兄欺弱女 驚謎語妻妾諫癡人》:
一時賈蘭回去,便將書子留給寶玉了。那寶玉看著書子,笑嘻嘻走進來,遞給麝月收了,便出來將那本《莊子》收了。把幾部向來最得意的,如《參同契》、《元命苞》、《五燈會元》之類,叫出麝月、秋紋、鶯兒等都搬了擱在一邊。寶釵見他這番舉動,甚為罕異,因欲試探他,便笑問道:「不看他倒是正經,但又何必搬開呢。」寶玉道:「如今才明白過來了。這些書都算不得什麼。我還要一火焚之,方為乾淨。」寶釵聽了,更欣喜異常。只聽寶玉口中微吟道:「內典語中無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寶釵也沒很聽真,只聽得「無佛性」,「有仙舟」幾個字,心中轉又狐疑,且看他作何光景。寶玉便命麝月秋紋等收拾一間靜室,把那些語錄名稿及應制詩之類都找出來,擱在靜室中,自己卻當真靜靜的用起功來。寶釵這才放了心。
其中,有「應制詩」反映是「五言排律」。
四、《紅樓夢》第78回「老學士閒征《姽嫿詞》」。《姽嫿詞》的故事應出自《聊齋誌異》卷四的《林四娘》或《池北偶談》中有關林四娘的敘述,這是因為《姽嫿詞》中的人名、地名與上述兩小說相同。十 從成書年代看,在作者的生活年代,《聊齋》與《池北偶談》,產生於清初,已在社會上以抄本形式流傳。 著名紅學家啟功先生考證,此中的「恆王(衡王)」和「青州」,都是明代才有真實的衡王王爵封號和地名。《紅樓夢》第78回「老學士閒征詞 癡公子杜撰芙蓉誄」:
賈政乃道:「當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恆王,出鎮青州。(程本)
賈政乃道:「當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恆王,出鎮青州。(庚辰本)
賈政道:「不過如此。他們那裡已有原序。昨日內又奉恩旨,著察核前代以來應加褒獎而遺落未經奏請各項人等,無論僧、尼、乞丐、女婦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匯送履歷至禮部,備請恩獎。」 (庚辰本、程本均同)
其中有「前代以來」,如果說「恆王」在明朝代,那麼說故事者當然是在明代後的清朝了。又薛蟠有「唐寅」、「庚黃」的笑話,說明故事的現實歷史必在明代唐寅(伯虎)時期之後,還有《牡丹亭》、林四娘、鼻煙壺、西洋鏡等等典故和器物,前80回的作者也是隱指紅樓背景為清朝了。
上面一系列的細節物證和「徵候」,充分顯示了《紅樓夢》作者的時代烙印和時代氣息。因此,把《紅樓夢》時間背景確定在乾隆年間來考察,應該是可靠的。這是立論前,考察時間界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條件。(陳傳坤)
參考文獻:
1、由「易」字可以推論「書」字是高宗弘曆後頒行的。《本紀十二· 高宗一》:九月丁酉朔,日有食之。高起、憲德以不職解任,命鄂爾泰總理兵部,以甘汝來為兵部尚書,命果親王總理刑部,莊親王總理工部,以弘昇管理正黃旗滿洲都統。己亥,帝即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庚子,命議行三年喪制,卻群臣以日易月之請。命朱軾協同王、大臣總理事務。辛丑,召西安巡撫史貽直回京。壬寅,止進獻方物。總理事務王、大臣奏,孟冬頒朔,請易時憲下一字為「書」字。禁內廷行走僧人招搖。鑄乾隆錢。遣官頒詔朝鮮。——所以,由「易」字可以推論「書」字是乾隆弘曆後頒行的。
2、清史料充分記載了《崇禎歷書》改名,用新法頒《時憲歷》書面題「依西洋新法」五字。《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湯若望 順治元年,睿親王多爾袞定京師,是歲六月,湯若望啟言:「臣於明崇禎二年來京,用西洋新法釐正舊歷,制測量日月星晷、定時考驗諸器。近遭賊毀,擬重制進呈。先將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照新法推步。京師日食限分秒並起復方位,與各省所見不同諸數,開列呈覽。」王命湯若望修正曆法。七月,禮部啟請頒歷,王言:「治歷明時,帝王所重。今用新法正歷,以敬迓天休,宜名時憲歷,用稱朝廷憲天乂民之至意。自順治二年始,即用新歷頒行天下。」湯若望復啟言:「敬授人時,全以節氣交宮,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為重。今節氣、日時、刻分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俱照道裡遠近推算,增加歷首,以協民時,利民用。」王獎其精確。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王令大學士馮銓與湯若望率欽天監官赴觀象台測驗,惟新法吻合,大統、回回二法時刻俱不協。
世祖定鼎京師,十一月,以湯若望掌欽天監事。湯若望疏辭,上不許。又疏請別給敕印,而以監印繳部,謂治歷之責,學道之志,庶可並行不悖,上亦不許。並諭湯若望遵旨率屬精修曆法,整頓監規,如有怠玩侵紊,即行參奏。加太僕寺卿,尋改太常寺卿。十年三月,賜號通玄教師,敕曰:「國家肇造鴻業,以授時定歷為急務。羲和而後,如漢洛下閎、張衡,唐李淳風、僧一行,於曆法代有損益。元郭守敬號為精密,然經緯之度,尚不能符合天行,其後晷度遂以積差。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於象緯,閎通曆法。徐光啟特薦於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於有成。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今特錫爾嘉名,俾知天生賢人,佐佑定歷,補數千年之闕略,非偶然也。」旋復加通政使,進秩正一品。欽天監舊設回回科,湯若望用新法,久之,罷回回科不置。
○楊光先:字長公,江南歙縣人。在明時為新安所千戶。崇禎十年,上疏劾大學士溫體仁、給事中陳啟新,舁棺自隨。廷杖,戍遼西。國初,命湯若望治歷用新法,頒時憲歷,書面題「依西洋新法」五字。光先上書,謂非所宜用。既又論湯若望誤以順治十八年閏十月為閏七月,上所為摘謬、辟邪諸論,攻湯若望甚力,斥所奉天主教為妄言惑眾。聖祖即位,四輔臣執政,頗右光先,下禮、吏二部會鞫。康熙四年,議政王等定讞,盡用光先說,譴湯若望,其屬官至坐死。遂罷新法,復用大統術。除光先右監副,疏辭,不許;即授監正,疏辭,復不許。
3據《清史稿·選舉志》:「順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場,十二日二場,十五日三場……乾隆間改會試三月、殿試四月,遂為定制。」又,《清通考·卷四七·選舉考一》記載,有清一代的鄉試正科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舉行,每三年一次,五年兩次。會試於鄉試的次年的二月舉行,同年此後舉行殿試。乾隆十年後,會試改為鄉試次年的三月舉行。除正科外,如遇皇帝萬壽、登極或大慶典而加恩科,此時恩科如適逢正科之年,則為恩科,而正科或於前一年或後一年補試。
4陳世倌(1680—1758):字秉之,號蓮宇,海寧鹽官人,謚文勤,著有《學辯質疑》、《讀書管見》、《宋十賢傳》、《嘉惠堂集》等。
阿克敦(1685~1756):「阿克敦,字仲和,章佳氏,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乾隆)二十年,以目疾乞假,上遣醫視疾。屢乞休,命致仕。二十一年,卒,賜祭葬,謚文勤。」 (《清史稿 卷九十·阿克敦傳》)
5《晉書》五七《馬隆傳》:「其假節宣威將軍,加赤幢、曲蓋、鼓吹。」 這一相沿已久的儀制,甚至還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就曾敘及劉邦還鄉儀仗中的「黃金傘柄天生曲」(隋樹森《全元散曲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頁)。可知,曲蓋在古代儀仗中常見。《金史》七九《輿服二》:「曲蓋,制如華蓋,緋瀝水,繡瑞草,曲柄,上施金浮屠。」傘,則「正方,四角銅螭首」;蓋,「制如傘而圓頂隆起」。《明史·儀衛》亦多處敘及曲蓋。
6《清史稿 志八十》:清自太宗天聰六年(筆者註:公元1632年)定儀仗之制,凡國中往來,御前旗三對,傘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簡。自天聰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數目及品官儀從。迨世祖入關定鼎,參稽往制,量加增飾。原定皇帝儀衛有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之別,乾隆十三年,復就原定器數增改釐訂,遂更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三者合,則為大駕鹵簿。而凡皇后儀駕、妃嬪儀仗采仗以及親王以下儀衛,均視原定加詳。茲依乾隆朝所定者標目,而以原定器數及崇德初年所定者附見於後。又太上皇鹵簿、皇太子儀衛,皆一時之制,非同常設,亦並著於篇。庶考因革者,得以沿流溯源,詳稽一代之制焉。
皇后儀駕:原名鹵簿。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五色龍鳳旗十。次赤、黃龍、鳳扇各四,雉尾扇八,次赤、素方傘四,黃緞繡四季花傘四,五色九鳳傘十。次金節二。次拂二,金香爐二,金香盒二,金盥盤一,金盂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次九鳳曲柄黃蓋一。鳳輿一乘,儀輿二乘,鳳車一乘,儀車二乘。(原定:太皇太后鹵簿,銷金龍鳳旗八。金節二。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黃曲柄九鳳傘一,黃直柄花傘四,紅直柄瑞草傘二,青黑直柄九鳳傘各二,紅方傘二,黃、紅銷金龍、鳳扇各二,金黃素扇二,紅鸞鳳扇二。拂二,金香爐二,金瓶二,金香盒二,金唾壺一,金盆一,金杌一,金交椅一,金腳踏一。)凡萬壽節、元旦、冬至及諸慶典,鑾儀衛先時陳設。皇太后、皇后鹵簿並同。
太皇太后儀駕暨皇太后儀駕,均與皇后儀駕同。惟車、輿兼繪龍鳳文。
皇貴妃儀仗:吾仗四,立瓜四,臥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黃色鳳旗二,赤、黑鳳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鳳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明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七鳳明黃曲柄蓋一。翟輿一乘,儀輿一乘,翟車一乘。(原定:皇貴妃儀仗,紅、黑鳳旗各二,金節二,吾仗二,立瓜二,臥瓜二。紅曲柄七鳳傘一,紅直柄花傘二,紅直柄瑞草傘二,紅方傘二,金黃素扇二,紅繡扇二。拂二,金香爐一,金瓶二,金香盒一,金唾壺一,金盆一,馬杌一,交椅一,腳踏一。貴妃儀仗同。)
貴妃儀仗:吾仗二,立瓜二,臥瓜二。赤、黑素旗各二,赤、黑鳳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鳳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金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七鳳金黃曲柄蓋一。翟輿一乘,儀輿一乘,儀車一乘。(原定:妃儀仗,黑鳳旗二。金節二。吾仗二,立瓜二,臥瓜二。紅直柄花傘二,紅直柄瑞草傘二,金黃素扇二。拂二,銀質飾金香爐、香盒各一,瓶一,唾壺一,盆一,馬杌一,交椅一,腳踏一。)
嬪采仗:原名儀仗。視妃采仗少直柄瑞草傘二。餘同。
以上可見,《紅樓夢》中貴妃在乾隆十三年開始有「七鳳金黃曲柄蓋」的待遇。
7孔子家譜的史料記載,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的時間是在明朝。明初皇帝御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起名之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這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的嫡系後裔。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墉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峻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護,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第 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8襲封「衍聖公」傳承概況。孔子去世後第二年,中國歷史上歷代皇帝尊信儒家,給孔子加封了不同的封號,並對孔子祭祀活動十分重視,由皇帝冊封孔子長子後世專門負責祭孔,祭孔負責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封號,但自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有了襲封「衍聖公」封號:
第66代 興燮,字起呂,號輔垣,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
第67代 毓圻,字鍾在,號蘭堂,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第68代 傳鐸,振路,號墉民,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第69代 繼濩,字體和,號純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追贈;
第70代 廣棨,字京立,號石門,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
第71代 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第72代憲培,字養元,號篤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第73代慶榕,字陶甫,號冶山,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9據專家啟功先生考證:在科場考試中,與八股文並行的一種文體,就是「試帖詩」。考試所用的文體,本有多種,如賦、論等等,但最主要的,一直與科舉考試制度相終始的,八股之外,要數試帖詩了。試帖詩又稱為「五言八韻詩」。它的形式,即是「五言排律詩」。(《說八股 :十、試帖詩(附記)》)
此外,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鄧瑞全先生也有詳細介紹:在清代科舉考試的各種文體中,除大家知道的八股文外,還有試帖詩。試帖詩有著嚴格的格式和規範,比之八股文,其程式化更為嚴重。
試帖詩源於唐代律詩,但唐代選擇做詩的題目非常寬泛,對詩的內容也沒有過多硬性要求,考生容易發揮水平,展示才能。自宋熙寧至於清初,科舉場中基本不考詩賦。到了清乾隆年間,科舉考試中增加了試帖詩的內容,且份量越來越重。試帖詩和八股文一樣,都是求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開始,首先在鄉試和會試中增考五言八韻詩一首,此後成為定式。其他考試如生員歲考、科考、貢生考試與覆試朝考等,都要求用五言八韻,童試可以降低要求,用五言六韻就可以了。試帖詩必須用官韻,且每首只限一韻,在題目旁註明,為得某字,取用平聲,詩內不許出現重字。
同八股文相比,試帖詩的內容遠遠超出四書五經的範圍,歷代經、史、子、集中的名言名句或故事,以及前人詩句,都可以成為考試題目。因此,應試的很多舉子雖然做的一手標準規範的八股文,但常常因做不好試帖詩而失利。(《清代科考另一卷——試帖詩 》)
十《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1640~1715),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池北偶談》作者:王士禎(1678--1711),字子真,因欽慕唐代司空圖隱居於禛貽溪的事跡,又字貽上,號阮亭,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
青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位於山東半島中部,膠濟鐵路中段,東接風箏之都濰坊。在七千年的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這裡留下了眾多的「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被史學家稱為「東夷文化」的發祥地。青州名勝古跡眾多,雲門山摩崖巨「壽」名揚天下,(這個巨大的「壽」字刻於明代嘉靖30年,公元1560年,是明宗室衡王為自己祝壽時請人鐫刻的。)駝山北周佛教石窟造像為華東之最,玲瓏山北魏鄭道昭書法題刻飲譽海內外,龍興寺遺址窖藏佛像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