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開局探析(上)
現按書文順序,一一提出探析,與看客共賞品味。為使看客心中有個大概映像,先將章節題目列出:一,凡例楔子二出;二,「通靈寶玉」二現;三,一僧一道二出;四,「太虛幻境」「真假有無」對聯二現;五,嚴老爺王老爺來拜(閻王來拜);六,賈雨村二起二落;七,禍起兩次(禍不單行);八,「好了歌及注」與「護官符」;九,兩個寶玉—甄賈寶玉;十,寶玉相貌與西江月二詞;十一,寶玉摔玉、黛玉剪荷包;十二,逢冤二次;十三,寧府二宴;十四,判詞與紅樓夢曲;十五,寶玉二次雲雨;十六,鳳姐二次雲雨;十七,「寶玉」對「金鎖」,冷香和奇香;十八,釵襲看玉;十九,二秦之死;二十,二次大場面;二十一,寶玉二次捉姦;二十二,調侃皇帝兩次;二十三,寶玉題對額和元妃省親(二次作詩);二十四,二次元宵節(禍福相對)。
一、 凡例楔子二出
作者開篇就寫了一篇凡例和一篇楔子。作者寫了凡例又寫楔子,是有很多話要說。一般書是有凡例無楔子,或有楔子無凡例,作者雙筆重染,意在提請讀書人注意。作者寫凡例楔子介紹題名旨義、避事意圖和作書緣起、背景、主旨、內容、手法及著作權問題、成書情況、抄傳意圖、石頭來歷、石書情況等諸多事項。從凡例楔子第五回連起來讀,凡例楔子第五回應為一人所作,即曹雪芹所作。筆者為此寫了專文《論凡例楔子第五回為曹雪芹所作》,詳析了凡例楔子第五回的貫通連帶關係。現簡述如下:一,作者最終題名(故曰)《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從《石頭記》的「記述」到《紅樓夢的》的「編述」,從「真事」到「假語」而「夢幻」,說明作者更看重此書的夢幻想像創作藝術世界。第五回[紅樓夢引子]「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作者把天、日、時和愚衷和《紅樓夢》聯繫起來,說明作者心裡有大時空、大背景(世界觀)概念。」凡例云:「是不欲著跡於方向也……特避其東南西北四字樣也(空間)」;楔子云:「後來又不知過了幾時幾劫……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時間)。」空間、時間、天日時是貫通一氣的。《紅樓夢》的藝術魅力藝術光芒穿透二百多年的時空,至今仍燦燦生輝,不是當時之人事、當時之背景所能涵蓋的,所能解釋的。作者「愚衷」得以實現矣。二,著作權歸屬曹雪芹。後文另有闡述,此不贅。三,作者創作《紅樓夢》是另起爐灶,創新納舊,並非「一書多改」或「二書合成」。此書是「風流冤家」「風流孽鬼」的風流故事。如寶玉是「一種風流」(七十八回),黛玉是「自然風流」(三回)「風流婉轉」(三十五回),寶釵是「嫵媚風流」(二十八回)。風流故事就是寶玉和裙釵帶有詩意的故事。作者在楔子、第五回多處談到反對「風月」筆墨(恕不詳引),所以作者不會以《風月寶鑒》(風月故事)為基礎「一書多改」,或把《風月寶鑒》和別書合成《紅樓夢》。只會是「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靈感來了,另起爐灶,創新納舊,重新創作完成《紅樓夢》。此書是新起點、新境界、神來之筆,是「石書」。四,曹雪芹精神三部曲:一,少年時聰明癡情;二,青年時陷於迷津;三,三十歲「半生潦倒」時大徹大悟,「忽念及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跳出迷人圈子」,用十年血淚創作完成《紅樓夢》。
二、「通靈寶玉」二現
第一回:士隱接了看時,原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面還有幾行小字。
第八回:寶釵向寶玉要玉看,寶玉摘玉給寶釵看,寶釵細細賞鑒。通靈玉正面有「通靈寶玉」四個大字,下面還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兩豎小字,反面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三豎小字。
按通常理解,作者、寶玉、石頭、通靈寶玉是一路貨,當然這中間不能完全類比。別的不講,我對「通靈」二字感興趣。按下愚理解,作者也有個「通靈」過程。作者在第五回寫到:寶玉在上房內看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忙說:「出去,出去。」這也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按我理解,作者並不反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此書中「世事」「人情」就很豐富。而是說,除此之外,作者還要「通靈」,要有靈性,才能創作出好作品。通靈有打通靈關、激發靈感之意。書中多處點到此事。作者在楔子中自我寫到:「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石頭自道:「弟子雖粗蠢,(靈)性卻稍通。」「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這個「忽」字就是來靈感之意。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五回照應寫到:「卻因鍛煉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覓是非」也是創作之意。作者知道這是一部惹「是非」之書,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通靈」了,壓抑不住,自然而然就會寫這麼一部書。所以此書也是充滿靈性之書,通靈之書(通靈寶玉)。所以「通靈寶玉」反面云: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我以為,這也是指書而言。此書能「除邪療冤知禍福。」除社會、人間之邪,療閨閣女兒之冤,知社會、人間、家庭、個人之禍福。此書藝術魅力無窮,兼具有勸世醒世作用,所以「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此書二百多年來,吸引眾多人士進入「紅樓」,流連忘返,品賞,評點,索隱,考證,評論,改編,受其恩惠,真「仙壽恆昌」也。
「通靈寶玉」分指石書,這在書中也有明文所示。第一回楔子:
那僧又道:「若說你性靈,卻又如此質蠢,並更無奇貴之處,如此也只好踮腳而已。也罷,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頭聽了,感謝不盡。那僧便唸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頓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只還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後好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第八回:寶釵托於掌上,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塊頑石的幻相。……那頑石也曾記下他這幻相並癩僧所鐫篆文。
從以上二段可看出,無材補天的頑石經仙僧幻化為美玉到繁華地富貴鄉走了一遭,「劫終之日,復還本質,」又復還為大石,至此「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通靈寶玉」上面有了文字故事,也就是說,「通靈寶玉」變成了石書。所以說,「通靈寶玉」能指多項:作者、寶玉、石頭、石書。
大塊石上有「歷盡離合悲歡世態炎涼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首偈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下愚代石頭曰:「誰說我無材,我能寫奇書,不是有才嗎?」無才補天,有才寫書。仙僧所鐫文字,實在是作者為自己所寫之書作的評價,自我評價也。「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紅樓夢》抄傳下來了(倩誰記去作奇傳),沒有迷失,實乃大幸也。
另,作者兩次提到「通靈寶玉」為「幻相」:「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的幻相」,「那頑石也曾記下他這幻相並癩僧所鐫的篆文。」再看楔子:「那僧便唸咒書符,太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幻相者,幻覺效果也,非實物也。在這裡,作者將石變玉,也即將生活原型生活素材創作(幻術)為寶玉藝術形象。作者二次提到「幻相」,應作如是解。
再,程本對石變玉、僧道與石對話敘述模糊(刪改一些文字),造成讀書人對以上理解產生困難,這也說明程本晚於脂本,致使程本藝術光芒減弱。
三、一僧一道二出(間色空空道人)
第一回楔子:「一日,(石頭)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別。」同回:「一日,炎夏永晝,士隱於書房閒坐,至手倦拋書,優幾少憩,不覺朦朧睡去,夢至一處,不辨是何地方。忽見那廂來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談。……士隱意欲跟了去,方舉步時,忽聽一聲霹靂,有若山崩地陷。士隱大叫一聲,定睛一看,只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夢中之事便忘了對半。又見奶母抱了英蓮走來……只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那僧則癩頭跣腳(癩頭和尚),那道則跛足蓬頭(跛足道人)。」
轉眼間,一僧一道從夢中到了現實,從仙界到了人間。一僧一道仙界人間來去自由,他倆不來則已,一來就要出事——好事不好事說不清。或者說,一出事,他哥倆就來了;再或者說,想出事,他老哥倆就來了。一僧一道是作者意圖的承載者,使作者人間仙界來去自由,用筆隨意,信息量大。此是一。談一僧一道的文章很多,此不重複。再談第二點。作者是仙界、人間、陰府打通寫,皇室、賈家、村野通打寫,時間空間模糊寫,主旨思想矛盾寫,幾千年文化一勺燴,有深度廣度厚度力度,實乃奇書奇人也。第三,一僧一道是二仙,什麼都知道,知禍福,但似乎不能除邪療冤,是可知不可為還是可為而不為?按書中意思,這老哥倆並不能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如英蓮事、賈瑞事。但這老哥倆會超度人,度脫人脫離若難——這象徵什麼?這有點像作者,知禍福,卻又不能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作者和此書想除邪療冤,實際上卻不能除療冤;但此書可以度脫人,度脫到哪裡去很難說——情天情海?大觀園?太虛幻境?怡紅園?理想世界?但此書有超度人的意思,使人暫時脫離煩惱和苦難。第四,一僧一道本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別,」但到了人間,「那僧則癩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尊容不敢恭維。這形象不咋的,咋整的,啥意思?脂批者還在「骨格不凡,丰神迥別」旁批「這是真像,非幻像也」「作者自己形容」。從文意看,作者也自比「情僧」,以仙僧代自己在「通靈寶玉」上鐫文。那麼這「骨格不凡,丰神迥別」就有一點自擬的意思了。而這「癩」「跛」怎麼回事。你把「僧道」相搬到人間不是不可以,為何把僧道弄成癩跛。也許曹雪芹富貴榮華時是「僧道」相,淪為貧民後,就是「癩跛」相。這也有調侃自己之意,也有「真人不露相」「人不可貌相」之意。僧道不分家就有調侃之意。作者還調侃「都判官」,調侃陰界陽界仙界,至高調侃到皇帝身上(另章詳)。這是作者的高級幽默,高級智慧,如椽之筆,縱橫捭闔,橫掃一切,揮灑胸中孤憤和積鬱,大胸懷也——「也未有妨我之襟懷筆墨者」。
作者還在楔子中寫了個空空道人,空空道人與一僧一道相對,各負有重要的歷史使命。一僧一道是神仙,空空道人不是神仙,他是「訪道求仙」,比神仙低一級。一僧一道和石頭談人生(談主旨),空空道人和石兄(與石頭稱兄道弟)談石書(談創新)。空空道人是介紹書、抄書、傳書(評書?)的,帶有現實人的影像。空空道人與石兄對話介紹書是作者刻意而為,似是作者和批者的對話。在「改《石頭記》為《情憎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處有甲戌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懷舊,故仍因之。」空空道人稱石頭為石兄(不像是客套語),像是乃弟口氣。曹雪芹創作了新書《石頭記》,作為原先給《風月寶鑒》作序的棠村弟,應會在第一時間看到。書中有一條棠村批「九個字寫盡天香樓事,是不寫之寫。」證明棠村批閱過此書。未屬名的棠村批應該還會有。作為兄弟,同經歷過曹家被抄事,棠村怕惹事,「將這《石頭記》再細閱一遍,因毫不無涉時事,」才決定「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作者和其弟討論此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我以為這是作者的思想歷程,或是創作此書的思想歷程。色空、宿命、輪迴、虛幻、真假、有無等皆是作者對世事的看法、認識;另外,作者還伴有憤世、批判意識,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追求才會寫書,回憶也是一種追求——將回憶美化。
空空道人抄書回來,才由「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這是作者倒過來說,是為了迴避石書,使石書留有神幻色彩,增加此書魅力。如果作者曹雪芹沒有創作此書,完全可以不要這一段,也不會寫這一句話。寫這一段話就是提請讀書人注意。石書是上百萬言的書,百萬言書難道沒有纂目分回?沒有纂目分回怎麼寫百萬言書?「編述歷歷」豈不是空話?空空道人「再細閱一遍」,「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這難道是一部沒有纂目分回的書。誰寫百萬言書誰就會纂目分回,誰纂目分回誰就寫了百萬言書。曹雪芹寫纂目分回之意就是指自己創作了此書。而且是十年血淚創作的。披閱增刪談得上十年血淚嗎(後文談創作與增刪的關係),曹雪芹自題五絕和七言詩完全是作者口氣,豈是增刪者為之。正因為曹雪芹為此書付出的太多(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而且其中有述說自己家事、個人事的「辛酸淚」,所以曹雪芹不願埋沒自己的姓名,拐了個彎,還是把自己姓名屬上去了。否則,讀書人很難把此書和曹家聯繫起來,書中暗筆寫曹家事、個人事就沒有著落。曹雪芹自留其名有點睛作用。留下一個「曹」字,也對得起列祖列宗(赫赫百年)。書中有南巡事、省親事、金陵情結等十幾處曹家印記,也反證「曹雪芹」三字是作者姓名。
第一百二十回:曹雪芹先生笑道:「說你空空,原來你肚裡果然空空。」空空道人乃空空也,實則手裡並沒一本書,此書在曹雪芹手裡。空空道人只是抄傳評者。
四、「太虛幻境」及「真假有無」對聯二現
第一回:(士隱)正欲細看是,那僧便說已到了幻境,便強從手中奪了去,與道人竟過一石牌坊,上書四個大字乃是「太虛幻境」,兩邊又有一副對聯,道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第五回:寶玉聽了,喜躍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處,竟隨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坊橫建,上書「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一副對聯,乃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作者很看重「太虛幻境」和「真假有無」,在凡例楔子第一回就多處提到「夢」「幻」「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存)」等字意。
現簡述一下曹家歷史和曹雪芹思想根源。曹雪芹始祖世選原為明駐遼東軍官,金破瀋陽時歸附後金,「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曹家赫赫百年,到曹頫\ 因某種原因(接駕虧空難還)「偶因一著對,便為人下人。」曹家被抄衰敗了,到曹雪芹,只享受了約十三年富貴榮華生活(青埂峰一別,轉眼已過十三載矣),以後淪為貧民,「舉家食粥酒常賒」。曹家及雪芹個人大起大落,富貴貧窮,所以曹雪芹產生了夢幻、宿命、色空、輪迴、真假、有無思想,並伴有憤世、批判意識。這些都藝術的反映在書中。從結構看,作者是仙界、人間穿插寫,真事假語混合寫。「太虛幻境」(寶玉夢境)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也是「天意」之謂。而這些和全書結合的非常緊密,渾然一體,真假難辨,增加了藝術魅力。作者的仙界人間、真事假語混合寫,成了本書的一大特色。
從創作這個角度講,我以為作者採用了「夢幻」藝術手法和寫實相結合,是夢幻寫實主義。寶玉「神遊太虛境」是神來之筆,大觀園是神來之筆,似真似幻,似夢似醒,似真似假,似有似無。我有文章說作者曾做過類似白日夢,「半窗幽夢同誰訴,千古柔情獨我癡」(《紅樓夢詩詞選》乾隆末期抄本)。「半窗幽夢」就是作者的白日夢——一種創作的顛峰似傻如狂狀態。不進入幻境神境是創作不出「太虛幻境」、大觀園及石書的。石書,神書也。
余英時先生說,大觀園是太虛幻境在人間的投影,這是對頭的。書中十七十八回寶玉「尋思起來倒好像哪裡見過一般」,也是作者點出此意。但有人以大觀園和園外有千絲萬縷關係否認這一點,這是「呆看」。任何類比都是有缺陷的。我補充一點,作者有類似大觀園的生活,創作時美化詩化大觀園情景,即美化詩化寶玉和裙釵的兒女之情之態之韻,後再上升到「太虛幻境」,給金陵十二釵找個歸宿,也是讓金陵十二釵永恆之意,給讀書人一點安慰——也是安慰自己。
對「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句車轱轆話,可以有多種解釋,說來說去還是「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辨,」所以「真假有無」的對聯橫批是「太虛幻境」。作者意用這個觀點看小說、看社會、看人生都可以。用《好了歌注》「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註解 「有無」最恰。我想,以作者的智慧和深邃,作者在創作《紅樓夢》時必然會想:我是誰,寶玉是誰?我是真的嗎,寶玉是假的嗎?細究起來,作者是矛盾之人,《紅樓夢》是矛盾之書。作者不是思想家,作者是藝術家,作者就是要發洩心中一口惡氣——美中不足。美中不足書中二現:楔子中二仙師談到「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紅樓夢曲之終身誤]「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曹雪芹美中不足才要寫此書,也要叫讀書人美中不足。
五、嚴老爺王老爺來拜(閻王來拜)
第一回:(士隱)自攜了雨村來至書房中,小童獻茶。方談得三五句語,忽家人飛報「嚴老爺來拜。」
第四回:雨村猶未看完,忽聞傳點,人報「王老爺來拜。」
把此二段連起來讀,很明顯,作者諧音「閻王來拜」。而且兩個「忽」字,說明閻王來去神速,懲罰貪官污吏不速而至。此二次閻王來拜,拜的是賈雨村,實指賈雨村一類人物。賈雨村當初當官時就有「貪酷之弊」,平兒罵他「野雜種」「沒天理」(四十八回)。在書中,作者對當官的沒好感,多數是譏刺的對象。賈家的賈敬、賈赦、賈珍無能無德,吃喝嫖賭貪,是閻王拜的對象;太監戴權(代權)貪財,太監夏老爺(嚇人也)訛銀,是閻王拜的對象;軍官孫紹祖好色野蠻是閻王拜的對象;另外還有戶部的官員、都察院的官員及守備、節度使之類,給了錢就辦事,或官官相護,貪贓枉法,都是閻王拜的對象。
這是書內。書外作者意閻王要拜誰呢?作者在開局又寫了禍起二次和逢冤二次(見後文)。在這裡,作者意很明顯,閻王要拜的是製造禍災和冤案的人,作者並在書中點出此人大名——雍正。甄士隱在英蓮丟失、遭遇火災(二禍)後,攜妻子投奔岳丈封肅。封肅「務農」(在鄉下),「些須與他些薄田朽屋」,也就是甄士隱夫婦在「朽屋」(寶蓋缺兩柱)鄉住(雍)。在「朽屋鄉住」隱雍字,意為此事是雍正整的。「正」拆字「一」「止」。此「一」「止」在哪兒,在「王老爺來拜」第四回:「如今且說賈雨村,因補授了應天府,一下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詳『至』案下。」至止音同意反,指代明顯,此「人命官司」句隱指雍正之「正」,應是題中之意。「人命官司」句隱正字,意指雍正和人命官司有關。作者把「嚴老爺」「王老爺」分設二處,同時也把雍正二字緊隨「嚴老爺」「王老爺」(此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藝術手法),意指「閻王來拜」雍正。雍正走到哪裡,閻王就跟到哪裡,所以雍正早亡。作者以此發洩胸中對雍正製造曹家二禍二冤之怒氣冤氣,因為是雍正「胡亂判斷了此案」。此也可證該書中有隱寫曹家事,是曹家子孫所作。
在甲戌本第一回「嚴老爺來拜」有側批:「炎也。炎既來,火將至矣。」批者並沒看懂作者前後諧音「閻王來拜」之意,說明批者也是隨看隨批,就文論批,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確。當然,批者把「嚴」和「元宵後之火」聯繫起來,自有批者的含意。另外,從此批也可看出,此主批者和作者關係並不緊密(知情但不緊密),作者不改不指出批者這一重要誤批,任其影響、誤導對本文的理解,說明作者或沒看到或無暇改或無條件改。批者是作者妻說或父說難以成立,作者和批者共同創作(正文加批文)一部反清殺雍謎書可以休矣。
《破譯紅樓夢時間密碼》的作者陳林在書中說,《紅樓夢》作者是曹雪芹的父親曹頫\,早期批者脂硯也是曹頫\。如果說作者寫作者批,怎會批錯?此早期甲戌側批可證作者批者不是一人。陳林此論謬矣。再說時間問題。陳林說《紅樓夢》作者曹頫\在一百二十回書中按照從1706年到1724年這樣一條真實的年代序列逐年展開敘事。1724年是雍正二年,也就是說,此書寫到雍正上台第二年就結束了。這不符合書中作者所寫「事實」。書中寫甄(真)家元宵著火(招禍)、甄(真)家被抄,這都是隱寫雍正六年初抄曹家的事。書中作者還明白無誤地隱寫了「閻王來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從書中可看出,雍正對作者家有抄家人命冤案,作者對雍正恨之入骨,恨其早死,怎麼讓「閻王」拜了兩年雍正就結束了呢?從書中第六十三回可看出,就在寶玉和芳官等作踐、咒罵「土番」「耶律雄奴」「匈奴」「犬戎」「野驢子」的同時,賈敬(假敬)就「吞金服砂,燒脹而歿」。賈敬喜「出道修仙燒丹煉汞」,雍正也喜「出道修仙燒丹煉汞」,二人有相通之處。這邊作踐、咒罵,那邊死人,賈敬之死也是隱指「土番」(沒文化)「匈奴」(凶奴)「犬戎」(狗軍)「野驢子」(偏遠之地產物)——雍正之死。以此來看,作者是讓閻王拜死了雍正的,也就是說,《紅樓夢》的故事背景延伸到雍正死了之後。書中表面的時間背景先不說,書裡暗中的時間背景一定是在雍正死了1735年之後。全書表面作者並沒寫紀年日期,具體年份怎麼對應不好說,但作者看重的是暗中背景時間,雍正之死就是一個重要時間標誌,豈可忽略。雍正作孽到死是一條時間線,中間還有賈雨村、薛蟠隱指雍正劣跡事(另文詳)。以上是故事背景。此書的寫作背景也應在雍正死了之後,上限在1735年,下限在1754年甲戌完稿。「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中間寫了十年,寫作之前或許還有草稿、構思階段。陳林謂此書背景是1706年到1724年,不管是故事背景還是寫作背景,是不符合書中「閻王來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這一重大時間標誌的。
從「閻王來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可知此書必作於雍正死之後。土默熱的《紅樓夢》作者洪昇(1645—1704)說和此書根本不搭界,上演了一出「關公戰秦瓊」,戲說而已。
六、賈雨村二起二落
第一回,甄士隱資助賈雨村入都大比,「雄飛高舉」。第二回,賈雨村入都後,「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會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這是一起。「賈雨村雖才幹優長,未免有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員皆側目而視。不上兩年,便被上司尋了一個空隙,作成一本。……龍顏大怒,既批革職。」這是一落。第三回,賈雨村借林如海又巴結上賈政,賈政「便竭力內中協助,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復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了此缺。」這是二起。書的尾部賈雨村應再次丟官,甚至丟了性命,因此人是閻王拜的對象。
作者在前面短短三回,就寫了賈雨村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一會兒又上。而且上也容易下也快,這是何意?第一次,賈雨村受人資助考上的,下來是德性不好給人弄下來了;第二次他巴結權勢又輕輕地上去了。我以為,作者寫賈雨村是當時官場人物的代表,上也是給人弄上去的,下也是給人弄下來的,官場骯髒,是當時官場現形記。賈雨村在馮淵案和石呆子案中表現令人心寒,有這樣的人在應天(應天辦事)府任上,老百姓的日子不會好過。再看書中一批官員群像:賈敬(出道修仙燒丹煉汞)、賈赦(一等神威將軍好色貪財)、賈珍(三品爵威烈將軍吃喝嫖賭邪)、王子騰(九省統制庸官無能)、戴權(代權以權謀私)、夏太監(嚇人訛銀)、孫紹祖(指揮之職好色殘暴)及戶部、都察院、守備、節度使等,就是這一干人是統治者。作者的筆直刺統治階層。作者在凡例楔子中多處提到「此書不敢干涉朝廷……蓋實不敢以寫兒女筆墨,唐突朝庭之上也」「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這些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待調侃到皇帝頭上,才有得瞧呢。作者是過來人,有切膚之痛,曹家就是官場傾軋的犧牲品,作者焉然放過這些人。所以作者為使讀者加深印象,開篇頭三回就叫假(賈)官上上下下,還諧音罵他是「閻王來拜」的人。作者恨恨地罵「閻王來拜」的人,作者心中「閻王來拜」的人還有誰呢?肯定是整了曹家的人。歷史上跟曹家有密切關係的人,又上上下下得恩於曹家又踹曹家的人是誰呢?鑒於抄家之禍,曹雪芹不會無的放矢。
七、禍起兩次(禍不單行)
在《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作者引出了甄士隱賈雨村後,接著就寫了甄士(真事)隱遭遇了大禍,而且是兩次,禍不單行。第一次是家人霍啟(禍起)馬大哈,把個女兒英蓮(應憐)弄丟了。第二次,女兒英蓮丟了,甄士隱夫婦大病一場,不久,元宵之後,又一場大火把家給燒了。這兩次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禍災,使一個家庭難以承愛。所以,甄家就「露出下世的光景來」了。
史料,雍正六年元宵之前,曹家被抄。在「好防元宵佳節後」有甲戌側批:「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在葫蘆廟炸供起火有甲戌眉批: 「寫出南直召禍之實病。」按批者是作者近親知情者說,火災是暗喻抄家,這大致是不錯的。這是葫蘆廟(胡虜窩)起火殃及池魚,也即雍正篡位(繼位)清除異己。作者寫了禍起兩次,按常理推測,曹家在抄家之前或同時還有一個親人遭遇了禍事,抑是芹父被抓(雍正旨意:並將重要家人,立即嚴拿)?或其他什麼人(女性?)遭遇禍事,不得而知。我以為,書中一些大事隱喻曹家一些大事是差不離的。這從後面的逢冤二次也可看見,曹家這兩次大禍在作者看來是冤枉的(後詳),應歎可憐。這兩次大禍後,甄士隱(真事隱)出家了,賈雨村(假語存)上任了,這意味著,以後藝術創作想像成份多了。但假中有真,仍有些真事隱在其中。
從結構上說,甄士隱一小家小榮枯之後,就是賈家大家的大榮枯開始,甄家是賈家的先兆。甄家遇禍兩次,賈家也要遇禍兩次,一次元妃薨逝,二次是被抄家。賈和甄一樣。
八,「好了歌及注」與「護官符」
「好了歌及注」(第一回)與「護官符」(第四回),可看出作者是把這兩項對寫的。我以為「好了歌及注」主要是註解「有無」問題。那道人笑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也就是有便是無,無便是有之意。功名、金銀、恩情、孝順都不是長久的,都會了,從有到無也是轉眼間的事。「金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護官符」裡面的賈史王薛現在是「好」,正處在「一榮俱榮」階段;過了這一階段,就是「了」字階段,就是「一損俱損」階段。從文中看,是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存)把「太虛幻境」「真假有無」「好了歌及注」「護官符」連繫起來的,意指此書是用夢幻藝術手法創作的一部真假有無的小說,內容是賈史王薛「好了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