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紅小札:也說讀書
世人論及《紅樓夢》,常譬之為西方的《尤利西斯》,須正看反看、橫看豎看、字字看、句句看方得其妙。我本俗人,數年前曾沽名地買了一部《尤利西斯》放到案頭,再約摸地讀了四五頁之後,深覺其乏味,便憤而棄之,決定不再讀它。至於《紅樓夢》呢,也曾粗粗地讀過一兩遍,但究竟不像眼下一些人時不時地觸上了什麼魚雷什麼暗礁,連呼之:「我得矣,我得矣!」得矣得矣,究我觀之,怎樣古怪,怎樣高雅,還不是一說部而已。
又有人說,《大話西遊》要反覆地看過三遍,才算是真正地看懂了。這我倒試過一次,看到第二遍我就忙不迭地打起哈欠來,周星星生動的搞笑也就變得模糊起來。而那些自稱是把紅樓夢翻來覆去讀過百十遍的人,譬如說周汝昌老,他自稱為「解味道人」,意為「懂得些許味道的人——並非『道人』『居士』之義」。而我卻往往因此佩服他的認真和足夠耐心,但有時卻覺得這樣讀書是不是很傻,彷彿只有間諜特工破解情報密碼才經常這樣幹的呢。
問題就在這裡,厚厚的一本《紅樓夢》究竟是寫給誰看的呢?是藏之名山,「高雅」地與二三知己同賞呢?還是傳之大眾讓大家也懂得「好」和「了」的一些含義呢?如果僅僅是前者,《紅樓夢》也就說不上真正的偉大,因為這個世上「高情雅量」的人畢竟不多,而歷史上僅有的那麼些人,要麼如許由用水故作矜持地洗洗耳朵,要麼一窩蜂地擠到終南山上當道士,僅僅只是讓人覺得古怪,其實並沒透露出多少「高雅」來。
而周汝昌老先生眼中的《紅樓夢》顯然不是這樣,甚至連「回目、回數、幾回一個大高潮、幾回一個小高潮」那樣的「高雅」,在我看來是覺得很有趣的。好歹我還記得「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這樣的一回書,在寶玉看來,何謂「天然」,「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於穿鑿」,天然天然,「天之自然而有」。而林妹妹在「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這回書裡也明晰地闡述了作者的觀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詩亦如此,何況為文呢?才子灑脫的心胸,恣肆的筆墨,豈能是現代人那些「高雅的八股」所能束縛的住嗎?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說看書為文,治學都和做人一樣,要通透,都要以個人的識見為最上。而諸葛孔明「獨觀其大略」、五柳先生的「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也都是同一意思。所以一部紅樓,「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本是常有的事。畢竟小說只是小說,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不是記事本末長編,更不是什麼階級鬥爭的範本,以及三兩句脂批就能鼓搗出一個紅學家那樣的考證……
也只有把它真正當成小說讀的人,感其所感,悟其所悟。也只有這種讀書,才能真正地不愧於作者。如果一味地「高雅」起來,難免會墮入自己所設置出來的那些「高雅」的墳墓裡,才知道額角那塊「高雅的肉紅色凸狀物」之終於古怪起來、而不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