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的歷史原型

大觀園的歷史原型

大觀園的歷史原型

紅學研究

[ 1 ] [ 2 ]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無經作者同意與授權,任何人不得拷貝與轉載!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踏莎行》詞題為「郴州旅舍」,作者秦觀,是宋代的著名詞人,公元1096年,他被貶官遷徙到湖南的郴州。這首詞就寫於次年,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聖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於筆端,詞作也益趨淒愴。此作寫於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淒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引借此詞,可以略窺紅樓夢作者乾隆六子永瑢的創作情愫與狀態。暫且按下。

§11.1樓台迷津渡 何處覓芳蹤?

    首先,探討大觀園之面積:會芳園 + 1/2東大院 + 下人排房 + 小巷,究竟有多大呢?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才好牽籐摸瓜。

    在作者心目中,會芳園僅能設立六、七個景點,究竟這「會芳園」暗喻那個地方?首先,會芳園這名字是取材於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之「會桃李之芳園,聚天倫之樂事」。桃李,見《資治通鑒》唐狄仁傑曾向朝庭推舉姚元崇等幾十人,後來姚等均成名臣。有人對姚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後人以「桃李」喻後生或後輩。譬如狀元為殿試一甲第一名,因是皇上監試皇上親批,所以狀元亦稱「天子門生」,皇帝多在殿試後在「御花園」設宴款待新科狀元,會「桃李」之芳園,這個「桃李」便可喻為會「狀元」之芳園,即會芳園便意味著「御花園」。從第11回鳳姐兒帶領跟來的婆子丫頭繞進園子的便門,說話間已來到天香樓的後門。御花園就在坤寧宮之後,所以又稱「宮後苑」。

    此外,在第53回,許多道具和典故可以間接證明大觀園就在大內皇宮——北京故宮附近。舉例羅列如下——

    其一、宗祠兩旁之長聯:

    肝腦塗地 兆姓賴保養之恩;功名貫天 百代仰蒸嘗之盛。

    古時,皇帝有四時之祭:春/(示勺)、夏/(示帝)、秋/嘗、冬/蒸。對聯「蒸嘗之盛」由此典故可印證。

    其二、從烏進孝帶來的貨品看:銀霜炭上等選用,銀霜炭:銀,顏色帶灰,霜是白色。銀霜炭即是灰白炭。這種炭,氣暖耐燒,圍著火盆烤火,不會被煙嗆。它便是宮中的「紅蘿炭」,以易州等地山中硬木燒成,按尺寸鋸截,盛在小園荊筐裡,外面刷紅土,故名「紅籮炭」。史載,每年清宮都派員到易州、淶水採買。嚴禁私相買賣,只能賣與官家。

    再三、看看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上面正居中懸著寧榮二公遺像,皆是披蟒腰玉,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影……

    奉先殿,始建於明,清順治十三年(1656)重建,是清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前殿內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神牌;後殿則供奉努爾哈赤之前的肇、興、景、顯四祖。

    其四、宮中取暖和御寒:宮中取暖方法有炭盆及地坑。

    地坑:在內庭的宮殿廊簷下,砌地坑燒火洞,在宮殿多稱為「暖閣」。在乾清宮,坤寧宮及東西六宮內都有此種設施。炭盆:設在宮內的火爐分盆和籠。大約有重達數百斤,高一米多,三足或四足,有的下邊還安一個座的。小的隨手可以提動,用來暖手叫手爐,暖腳的叫腳爐。

    第53回,尤氏上房早已襲地鋪滿紅氈,當地放著象鼻三足鰍沿鎏金琺琅大火盆……….讓刑夫人等坐下……每一張椅下一個大銅腳爐……尤氏答應了,一面走出來至暖閣前上了轎。

    其五、當地火盆內焚著松柏香、百合草,賈母歸了座……

    《漢武內傳》:七月七日設在大殿上以紫羅席地,燔百合之香,燃九光九微之燈,以待王母。何遜詩:「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

    其六、大觀園所描寫的景物——「路燈」:

    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總之,〈〈紅樓夢〉〉陳述的道具、典故和生活細節,都充分說明了其作者背景和故事原型,都離不開「皇城根」——這是考論原型首先要明確的必要條件。下面筆者還要仔細追究、分析其原型構成的充分條件。

    《紅樓夢》第17、18回中的大觀園,歷來是個眾說不一的話題,或南或北,忽東忽西,莫衷一是。

    現在,按照筆者前面《紅樓十三月》結構年表和秦可卿逝世的年份1745年冬至,所以第17回賈政諸人初游大觀園,應為1745-1746年;可以推論出《紅樓夢》第17回陳述的「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應當在大觀園修成的當年(次年元宵節元妃歸省)。如果承認大觀園是歷史的影子,其原型必須在1746年左右建成開園。

    那麼歷史現實中有這樣規模的園林建築嗎?經過考察,符合文本原型的為清皇宮園林「長春園」——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前後的歷史,於1751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

    我們不妨仔細探究以下歷史記載的人文地理,看看確實是否吻合現實的原型。

§11.2「三里半大」靠譜嗎?

    大觀園乃《紅樓夢》的主要舞台背景。如果將大觀園從《紅樓夢》中抽出,皮之不存,那麼整部《紅樓夢》必然成為無本之木,毛將焉附?主要情節就無法展開。可見大觀園在整部著作中的份量。

    一般研究者大多相信《紅樓夢》的情節有寫實的背景。脂批中也有「真有是事,經過見過「、「寫得出,試思若非親歷其竟(境)者,如何莫(摹)寫得如此!」、「非經歷過,如何寫得出。」等批語。這樣,大觀園的原型來自何方自然成為一個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其實,遠在《紅樓夢》初起流傳之時,袁枚就記載了當時大觀園原型取自隨園的傳說。此後,有關大觀園原型的說法還有不少,可謂眾說紛紜。

    不過,當講究實證的現代研究者將小說中的有關記錄文字逐一放在顯微鏡下詳加考察時,有些結果未免還是令人大吃一驚。《紅樓夢》在第16回中,借賈蓉之口道出了大觀園的尺寸:

    從東邊一帶,藉著東府裡花園起,轉至北邊,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蓋造省親別院了。(庚辰側批:園基乃一部之主,必當如此寫清。)

     按照光緒末年所立裡制,一里為1800營造尺,營造尺一尺為0.32米。這樣一里大約相當於576米(由於營造尺自唐以後歷代為工部所用,也稱部尺,其長度相當穩定)。由此可以推定:文本中的「三里半大」相當於2016米,足有兩公里長。照此解讀文本的話,這2公里長度應是東側邊界與北側邊界之和。這樣是正方形的話,大觀園要接近1平方公里,即1500畝(100公頃),接近圓明三園的長春園面積。形象地說,也近似於康熙暢春園(又叫頤和園,290公頃)的1/3大小。北京故宮南北至長961米,東西至寬753米,兩者之和為1714米。若按照字面理解,大觀園的規模比故宮還要大。若說大觀園的原型在江寧織造府,那麼其後花園竟然比故宮還要大,如此巨大的規模簡直不可思議,豈不逾越王制!

    但小說文本中又明確寫著「三里半大」。據庚辰本第16回脂批側批:「園基乃一部之主,必當如此寫清」。假設大觀園確是寫實的話,一種解釋是,賈蓉所說的「一共」並非僅指東界與北界,而是整個園子的周長。不過「一共」二字,緊接在「從東邊一帶,藉著東府裡花園起,轉至北邊」之後。推測作者說的是「三里半長」並非「三里半大」,指的是方圓周長。雖然這一「瘦身運動」看起來如此勉強,但是「減肥」後的園子,假設長寬為3:1,即 666米*333米=19.8萬平方米,約等於19.8公頃,如此狹長的情況下園子的面積也近300畝。這比故宮面積的四分之一還要大(不包括護城河的話,故宮面積將近72.5萬平方米)。於是,進一步設想,大觀園如是葫蘆狀的(聯繫文本中的葫蘆廟的暗示),這樣,如果假設大觀園是長寬2:1的長方形,再去除四分之一後剩下的曲尺形。根據前面兩千米的周長,可以推算出其面積約為16.9公頃(相當於250餘畝)。這個數字和最開始的近百公頃相比,可說是大大地縮小了。不過,在私家園林中規模可謂數一數二的蘇州拙政園,園林部分佔地面積僅約4.1公頃(62畝)而已。而曾被懷疑是大觀園原型的恭王府(現存清代王府中規模最大的)花園部分佔地不過28860平方米(僅約43畝),就更小了。所以說,「三里半大」的大觀園,即使經我們反覆「瘦身」之後,仍是4倍於拙政園,差不多相當於最大的恭王府花園的6倍!試問,此外何方世族有此等實力擁有如許大的私家花園?

    可見,如果承認大觀園是有其歷史的原型,其必須來自於皇家園林。

    但是退一步說,如果不認同大觀園的原型來自於皇家園林的話,那只能假設作者的這個作為「一部之主」的「三里半大」不過是虛托誇大之詞了。這也是不能成立的。譬如,江南的私家園林,或如拙政園以單座亭台樓榭為單位,或將上下院落聯結在一起,絕無像大觀園那樣以彼此獨立的院落為單位佈局的。原因何在?沒有如許大的地盤。如果說「三里半大」是虛構,將大觀園縮小到恭王府的規模,那麼十二釵的起居之地也成為空中樓閣了。因此,如果要將怡紅、瀟湘、蘅蕪諸館等容納進去,大觀園還真非得有「三里半大」不可!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文本中著墨不多的大觀園正殿(又名「省親別墅」),其形制卻也非同尋常。除在元妃省親前後的第17回、第18回出現兩次以外,僅在第41回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再次出現一次。總計三次陳述,看起來整部《紅樓夢》對大觀園正殿的顯露,有點低調。

    大觀園正殿第一次出現,是在第17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看到的只是遠景:

    說著,大家出來。行不多遠,則見崇閣巍峨,層樓高起,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青松拂簷,玉蘭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賈政道:「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麗了些。」 (第17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近景僅提及一座「龍蟠螭護,玲瓏鑿就」的玉石牌坊。及至元妃歸省,正殿以遠景出現,繼之以近景:

    一時,舟臨內岸,復棄舟上輿,便見琳宮綽約,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顯「天仙寶鏡」四字,賈妃忙命換「省親別墅」四字。於是進入行宮。但只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說不盡簾卷蝦須,毯鋪魚獺,鼎飄麝腦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真是: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

    賈妃乃問:「此殿何無匾額?」隨侍太監跪啟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擬。」賈妃點頭不語。禮儀太監跪請升座受禮,兩陛樂起。禮儀太監二人引賈赦、賈政等於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傳諭曰:「免。」太監引賈赦等退出。又有太監引榮國太君及女眷等自東階升月台上排班,昭容再諭曰:「免。」於是引退。(第18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大觀園正殿在第41回再次出現的時候,卻全無以上這些花樣詞藻,只藉著村姥姥的話,一語道出正殿給人的直觀印象:

    一時來至「省親別墅」的牌坊底下,劉姥姥道:「噯呀!這裡還有個大廟呢。」說著,便爬下磕頭。第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紅院劫遇母蝗蟲〉〉

    牌坊和華表一樣,其歷史非常久,其源頭可能要上溯至史前。但到中古以後,牌坊的禮制內涵逐漸淡去。後世牌坊常用於旌表。在建築群中,牌坊則多被放置在某些正式建築之前作為引導,此類建築往往具有某種權威的象徵,比如祠堂、廟宇,或者王陵配屬的享殿,等等。牌坊出現在私家花園中,應該是非常特殊的。

    在大觀園的牌坊後面的確出現了一座正殿,從遠景描寫看,「金輝獸面,彩煥螭頭」形容的應該是鎮脊之類。「崇閣巍峨,層樓高起」說的應該是重簷。「玉蘭繞砌」意味著正殿台基的四周有欄杆圍繞。「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表明,正殿四周還有一組附屬建築,很可能其中還存在東西配殿。

    或許要說,這些文字可能只是作者的文學誇張,不宜如此追究。不過在劉姥姥眼中,整個省親別墅就是一個「大廟」。可見大觀園正殿的形制的確與普通私家花園中的亭閣迥異。

    第18回的近景中曾說到正殿的月台,其中還提及榮國女眷自東階升月台排班。一個「升」字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月台高度不低。而既有東階,則必有西階。榮國女眷選擇東階而登月台,顯然是遵循尊卑位次的結果。如此,則賈妃元春當應自正中的台階登上月台。東、中、西三道台階有兩種可能的佈置,一種是三道台階全在月台的南側。不過此種佈置規格太高,故宮太和殿也不過如此。那麼退而求其次,將東、西兩道台階分別安排在月台的東、西兩側。這樣規格上雖不至於和太和殿媲美,不過也可看出月台在正殿前面部分的面積恐怕不小。結合上面的「玉蘭繞砌」,那麼月台的形制應該說已經基本復原成功。在這麼個月台上,一個屋脊上「金輝獸面,彩煥螭頭」的,給人「崇閣巍峨,層樓高起」印象的大觀園正殿的形象,至此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觀園正殿叫什麼?書中從未明確說明過。不過在第18回有段文字:

    正樓曰「大觀樓」,東面飛樓曰「綴錦閣」,西面斜樓曰「含芳閣」;更有「蓼風軒」、「藕香榭」、「紫菱洲」、「柳葉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額十數個,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風」、「荻蘆夜雪」等名,此時悉難全記。

    此處突然出現了一個前文從未提及的「正樓」,那麼這個正樓是否就是正殿呢?也許直接叫「大觀殿」未免過於顯露,為了避嫌,作者改「殿」為「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大觀樓即正殿,那麼「綴錦閣」、「含芳閣」就是東西配殿,三者形成一個相當嚴整的建築佈局。如果大觀樓不是正殿,那麼既然稱為「正樓」,可以肯定大觀樓就應和正殿及附屬建築在同一建築群,最可能就是正殿之後的第二進。這樣,按照後一種可能,正殿、大觀樓、綴錦閣、含芳閣同樣也形成一個極其嚴整的建築佈局。加上正殿前的玉石牌坊,大觀園正殿建築群隱然是一個小小的中軸線。

    此外,大觀樓在第40回李紈指揮小廝們準備宴席用的高幾時,還提到過一次。不過大觀樓是正樓,樓上錦閣「烏壓壓的堆著些圍屏、桌椅、大小花燈之類」,似乎與正樓的地位不太相稱。若說此處錦閣是兩側飛樓,則此處文字實在語焉不詳。大觀樓既是正樓,如果不是正殿,則至少也應和正殿相去不遠。若劉姥姥上過錦閣,則不可能不注意到正殿的存在,但是劉姥姥後面見到省親別墅時再次驚訝「這裡還有個大廟呢」。可見,此處出現的大觀樓應是作者有失照應的地方之一。

    這麼個大觀園正殿,賈政見了,曾歎其太過富麗,元春見了也說「以後不可太奢,此皆過分之極。」大觀園正殿的形制的確「過分之極」,單以月台來說,其格局就超過了雍和宮。即使以故宮論,整個故宮中有月台的宮殿除了前後三大殿外,只有寧壽宮區的皇極殿有此形制。如果要求月台在殿前有點面積的話,那麼整個故宮有此格局的只有太和殿了!

    由此可見,大觀園正殿的形制遠不是一般的「過分之極」,其實詩句「桂殿蘭宮妃子家」就是改成「桂殿蘭宮帝王家」,也不顯誇張。

    這裡,很自然的一個疑問:作者為什麼要在大觀園中佈置這樣一條中軸線?大觀園正殿其實和全書情節並無多大關係,正殿的存在幾乎全為元妃省親擺設。如果說大觀園正殿有僭越之嫌的形制是因為元妃的緣故,也許還遮掩得過去。不過帝王后妃省親的說法,史無前例,應屬杜撰。按照鳳姐的說法,「歷來聽書看戲,古時從未有的。」而元春不過一妃子而已,並非帝后,並無此等資格使用我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正殿形制。況且為了歷時僅一天的省親活動,就建造一個「三里半大」的園子,其正殿格局也帶有明顯僭越嫌疑。現實上可能嗎?或許要說,省親故事只是是借來暗寫實事。不過,曹寅之女曹福金不過王妃而已,大觀園正殿的場面顯然不是一個小小的王妃所能擔待,又再次否定了曹氏家事之說了。

    若說大觀園正殿的場面有寫實的背景,則只有繼續向上朝康熙的南巡上靠。不過,若說大觀園是康熙南巡的行宮(這裡要提請注意,那個「三里半大」按照字面理解,其規模比故宮還大),則又如何解釋十二釵入住大觀園呢?難道十二釵後來就被恩准了入住皇帝行宮了嗎?

    大觀園按照小說給出的佈局,其規模太大,大到幾乎接近超級皇家園林的規模。這樣,大觀園怎麼在小說中以合理的方式出現,就成為一大難題。甲戌本第16回畸笏的眉批對此說可以參考:

    大觀園用省親事出題,是大關鍵事,方見大手筆行文之立意。畸笏。(甲戌眉批)

    如果說插入省親故事,不過是為了引出大觀園為目的,那麼大觀園的月台也可以說只是為了配合元妃省親的情節偶然加進去的。雖然一個妃子使用此等禮儀,未免僭越太甚,但這樣的解釋勉強還能自圓其說。

    然而,大觀園的形制真的只是為了元妃省親偶然誇張出來的嗎?我們再來看第17回 :

    一面說,一面走,只見正面現出一座玉石牌坊來,上面龍蟠螭護,玲瓏鑿就。賈政道:「此處書以何文?」眾人道:「必是『蓬萊仙境』方妙。」賈政搖頭不語。寶玉見了這個所在,心中忽有所動,尋思起來,倒像在那裡曾見過的一般,卻一時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庚辰雙行夾批:仍歸於葫蘆一夢之太虛玄境。】

    這座村姥姥眼裡的「大廟」,眾賓客眼裡原來竟然和「蓬萊仙境」可相媲美。而寶玉更是見了:

    心中忽有所動,尋思起來,倒像在那裡曾見過的一般,卻一時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眾賓客與寶玉再怎麼沒見過世面,也不至於沒見過「大廟」吧?然而,真正值得疑問的是寶玉,為什麼要將太虛幻境與一個類似皇家宮殿的建築物聯繫在一起呢?

§11.3 僭越之極?

    前面分析了大觀園的規模與正殿的形制。我們不妨再分析一下下賈府的飲食起居,看看作者又是如何進行陳述的。

    賈府的日常生活,不僅奢華無比,同時又有一等普通豪富人家所不及的貴氣。這貴氣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若僅僅著眼於米襄陽之《煙雨圖》和顏魯公之墨跡等處,恐怕難得要領。論者或許要舉出「茄鯗」與「軟煙羅」來,以示賈府之非比尋常。其實「茄鯗」一類,不過是將一類食品做得精細到極致,其實沈萬三之流距此也已不遠。至於「軟煙羅」一類,那小小的江寧織造府,既然為皇帝經營著諸般貢品,見過此等世面也不是沒有可能。其實賈府之非比尋常,並不在一兩件貴重物件,差距還在道具、典故等生活細節上。這好比貴族世家出身,居移體,養易器,舉手投足之間見其高下。

    一、大觀園所述之景物必在皇城根的「確證」之一,在第53回:

    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清代外朝,除朝房及各門外,無燈。內庭與東西六宮的東,西長甬均有路燈。宮中各長甬道設的路燈,以石為座,銅為樓,銅絲為門壁。每晚內府庫添油點燈,以便巡看關防,這是皇宮內才能設置的路燈。史料記載,王府和其他地方是不准設置的。譬如,嘉慶時皇帝給和珅定罪抄家時,其中一罪就是在家中私設路燈。既然大觀園陳述有路燈,就確定它就在紫禁城內,至少是皇家苑內。

    二、大觀園所述之景物必在皇城根的「確證」之二:著眼點放在賈府的「食盒」上。「食盒」在小說出現約近二十處。譬如:

    方欲問時,只見小丫頭子們齊亂跑,說:「奶奶下來了。」周瑞家的與平兒忙起身,命劉姥姥:「只管等著,是時候我們來請你。」說著,都迎出去了。

    劉姥姥屏聲側耳默候。只聽遠遠有人笑聲,約有一二十婦人,衣裙窸窣,漸入堂屋,往那邊屋內去了。又見兩三個婦人,都捧著大漆捧盒,進這邊來等候。聽得那邊說了聲「擺飯」,漸漸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幾個人。半日鴉雀不聞之後,忽見二人抬了一張炕桌來,放在這邊炕上,桌上碗盤森列,仍是滿滿的魚肉在內,不過略動了幾樣。(第6回)

    話說是日賈敬的壽辰,賈珍先將上等可吃的東西,稀奇些的果品,裝了十六大捧盒,著賈蓉帶領家下人等與賈敬送去。(第11回)

    家下僕婦們將帶著行路的茶壺茶杯、十錦屜盒、各樣小食端來,鳳姐等吃過茶,待他們收拾完備,便起身上車。(第15回)

    少頃,荷葉湯來,賈母看過了。王夫人回頭見玉釧兒在那邊,便令玉釧與寶玉送去。鳳姐道:「他一個人拿不去。」可巧鶯兒和喜兒都來了。寶釵知道他們已吃了飯,便向鶯兒道:「寶兄弟正叫你去打絡子,你們兩個一同去罷。」鶯兒答應,同著玉釧兒出來。鶯兒道:「這麼遠,怪熱的,怎麼端了去?」玉釧笑道:「你放心,我自有道理。」說著,便令一個婆子來,將湯飯等物放在一個捧盒裡,令他端了跟著,他兩個卻空著手走。(第35回)

    話說眾人見平兒來了,都說:「你們奶奶作什麼呢,怎麼不來了?」平兒笑道:「他那裡得空兒來。因為說沒有好生吃得,又不得來,所以叫我來問還有沒有,叫我要幾個拿了家去吃罷。」湘雲道:「有,多著呢。」忙令人拿了十個極大的。平兒道:「多拿幾個團臍的。」眾人又拉平兒坐,平兒不肯。李紈拉著他笑道:「偏要你坐。」拉著他身邊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邊。平兒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紈道:「偏不許你去。顯見得只有鳳丫頭,就不聽我的話了。」說著又命嬤嬤們:「先送了盒子去,就說我留下平兒了。」那婆子一時拿了盒子回來說:「二奶奶說,叫奶奶和姑娘們別笑話要嘴吃。這個盒子裡是方才舅太太那裡送來的菱粉糕和雞油卷兒,給奶奶姑娘們吃的。」(第39回)

    寶玉來至上房,只見賈母正和王夫人眾姊妹商議給史湘雲還席。寶玉因說道:「我有個主意。既沒有外客,吃的東西也別定了樣數,誰素日愛吃的揀樣兒做幾樣。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擺一張高幾,各人愛吃的東西一兩樣,再一個什錦攢心盒子,自斟壺,豈不別緻。」賈母聽了,說「很是」,忙命傳與廚房:「明日就揀我們愛吃的東西作了,按著人數,再裝了盒子來。早飯也擺在園裡吃。」商議之間早又掌燈,一夕無話。(第40回)

    未至池前,只見幾個婆子手裡都捧著一色捏絲戧金五彩大盒子走來。鳳姐忙問王夫人早飯在那裡擺。王夫人道:「問老太太在那裡,就在那裡罷了。」賈母聽說,便回頭說:「你三妹妹那裡就好。你就帶了人擺去,我們從這裡坐了舡去。」鳳姐聽說,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紈、鴛鴦、琥珀帶著端飯的人等,抄著近路到了秋爽齋,就在曉翠堂上調開桌案。

    只見一個媳婦端了一個盒子站在當地,一個丫鬟上來揭去盒蓋,裡面盛著兩碗菜。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

    鴛鴦便問:「今兒剩的菜不少,都那去了?」婆子們道:「都還沒散呢,在這裡等著一齊散與他們吃。」鴛鴦道:「他們吃不了這些,挑兩碗給二奶奶屋裡平丫頭送去。」鳳姐兒道:「他早吃了飯了,不用給他。」鴛鴦道:「他不吃了,餵你們的貓。」婆子聽了,忙揀了兩樣拿盒子送去。鴛鴦道:「素雲那去了?」李紈道:「他們都在這裡一處吃,又找他作什麼。」鴛鴦道:「這就罷了。」鳳姐兒道:「襲人不在這裡,你倒是叫人送兩樣給他去。」鴛鴦聽說,便命人也送兩樣去後,鴛鴦又問婆子們:「回來吃酒的攢盒可裝上了?」婆子道:「想必還得一會子。」鴛鴦道:「催著些兒。」婆子應喏了。

    一時只見丫鬟們來請用點心。賈母道:「吃了兩杯酒,倒也不餓。也罷,就拿了這裡來,大家隨便吃些罷。」丫鬟便去抬了兩張幾來,又端了兩個小捧盒。揭開看時,每個盒內兩樣:這盒內一樣是藕粉桂糖糕,一樣是松穰鵝油卷;那盒內一樣是一寸來大的小餃兒,賈母因問什麼餡兒,婆子們忙回是螃蟹的。

    王夫人打發文官等出去,將攢盒散與眾丫鬟們吃去,自己便也乘空歇著……寶玉湘雲等看著丫鬟們將攢盒擱在山石上,也有坐在山石上的,也有坐在草地下的,也有靠著樹的,也有傍著水的,倒也十分熱鬧。 (第41回)

    鳳姐兒道:「兩個女人進來了,他才帶著小們往裡抬。小們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饅頭。」 (第45回)

    這裡寶玉剛轉過來,只見兩個媳婦子迎面來了,問是誰,秋紋道:「寶玉在這裡,你大呼小叫,仔細唬著罷。」那媳婦們忙笑道:「我們不知道,大節下來惹禍了。姑娘們可連日辛苦了。」說著,已到了跟前。麝月等問:「手裡拿的是什麼?」媳婦們道:「是老太太賞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紋笑道:「外頭唱的是《八義》,沒唱《混元盒》,那裡又跑出『金花娘娘』來了。」寶玉笑命:「揭起來我瞧瞧。」秋紋麝月忙上去將兩個盒子揭開。兩個媳婦忙蹲下身子,寶玉看了兩盒內都是席上所有的上等果品菜饌,點了一點頭,邁步就走。麝月二人忙胡亂擲了盒蓋,跟上來。寶玉笑道:「這兩個女人倒和氣,會說話,他們天天乏了,倒說你們連日辛苦,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麝月道:「這好的也很好,那不知禮的也太不知禮。」寶玉笑道:「你們是明白人,耽待他們是粗笨可憐的人就完了。」(第54回)

    那個媳婦只得答應著去了。就有大觀園中媳婦捧了飯盒來。侍書素雲早已抬過一張小飯桌來,平兒也忙著上菜。(第55回)

    接著司內廚的婆子來問:「晚飯有了,可送不送?」小丫頭聽了,進來問襲人……說話之間,便將食具打點現成。一時小丫頭子捧了盒子進來站住。晴雯麝月揭開看時,還是只四樣小菜。晴雯笑道:「已經好了,還不給兩樣清淡菜吃。這稀飯鹹菜鬧到多早晚?」一面擺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卻有一碗火腿鮮筍湯,忙端了放在寶玉跟前。寶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說:「好燙!」……階下幾個等空盒傢伙的婆子見他出來,都笑道:「嫂子也沒用鏡子照一照,就進去了。」(第58回)

    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裡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第62回)

    說話之間,早有媳婦丫鬟們抬過飯桌來,王夫人尤氏等忙上來放箸捧飯。賈母見自己的幾色菜已擺完,另有兩大捧盒內捧了幾色菜來,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舊規矩。(第75回)

    從上可知,賈府的食盒並無提梁,是用來捧的,又叫大漆捧盒。除了大漆捧盒以外,還有一種裝點心用的小捧盒;如果行路在外,又有一種十錦屜盒供路上用。

    大漆捧盒的大小究竟有多大呢?第62回的盒子連飯共裝了五樣;第58回的似乎差不多大。第40回的只裝了兩碗菜。第三十九回的裝了「十個極大的」螃蟹。而第6回的兩三個盒子,將一張炕桌擺得「碗盤森列」。不過,第45回的盒子,卻要「小們往裡抬」了。當然,用「抬」恐怕主要是為了平衡——畢竟捧盒裡裝的有湯有水,平衡還是第一位的。第41回片斷顯示,丫鬟們是在主人用餐完畢後才吃的。不過這可能是在大宴之時,丫鬟們日常應該是有自己的盒子送過來的。第58回給寶玉的不過一個食盒,而門口等空盒的婆子卻有幾個。

    描寫賈府「進餐」的場面令人印象最深的當屬劉姥姥眼中鳳姐吃的飯,從這頓飯中可以看到下人們在整個過程中的活動。先是「小丫頭子們齊亂跑」各就各位,後是「一二十婦人,衣裙窸窣,漸入堂屋,往那邊屋內去了」,又有「兩三個婦人,都捧著大漆捧盒,進這邊來等候」,然後「聽得那邊說了聲『擺飯』,漸漸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幾個人。半日鴉雀不聞之後,忽見二人抬了一張炕桌來,放在這邊炕上,桌上碗盤森列,仍是滿滿的魚肉在內,不過略動了幾樣。」在劉姥姥初進榮國府這一節,刻畫至為逼真。

    我們再次有個疑問:作者又是從何處得來此等生活經驗的呢?按照主流紅學權威的說法,小說的背景與曹家有關,而曹家發達的時期均在江南,北京不過只有十七間半老宅。鳳姐吃飯的場面若是放在那十七間半老宅裡,未免顯得太過侷促、寒酸。若說鳳姐吃飯的地點是在江寧織造府,則以上排場卻又帶有明顯的北方印記。從小說中的文字可以看出,食盒在賈府是日常用具,上至賈母、鳳姐、寶玉,下至丫鬟,飲食都用食盒傳送。不過,這就引起一個問題:各式湯湯水水的菜餚,傳送時十分講究保持平衡。若是拿個盤子端,端盤子的下人還能見著那湯水,可以隨時調節以保持平衡。若是用蓋子蓋起來,那麼這個平衡動作難度就不是一般地高了。那麼賈府為什麼要用食盒而不用盤子呢?

    以盤子傳送飲食,幾十米的距離在室內或迴廊間還行,若是距離較遠或需經室外,食盒就有優勢。不過,真的距離很遠,為什麼不在食盒上加個提梁,讓人提著走呢?要說明的是,食盒雖是日常用品,其裝飾卻絲毫不馬虎。第40回裝早點的就是「一色捏絲戧金五彩大盒子」。這些裝飾考究的食盒,在「擺飯」前先要在廂房中等候,接命後才可進堂屋,「捧」字本身就屬於進餐禮儀的一部分。既然食盒保持平衡不易,那些受命每日「傳飯」的婆子,必須訓練有素才是。這一點絕非短期暴發的人家所能做到。

    有關食盒的文字,最值得品味的當屬第54回:

    寶玉笑命:「揭起來我瞧瞧。」秋紋麝月忙上去將兩個盒子揭開。兩個媳婦忙蹲下身子,寶玉看了兩盒內都是席上所有的上等果品菜饌,點了一點頭,邁步就走。麝月二人忙胡亂擲了盒蓋,跟上來。

    此處在「蹲下」處,庚辰本有雙行夾批:

    細膩之極!一部大觀園之文皆若食肥蟹,至此一句則又三月於鎮江江上啖出網之鮮鰣矣。

    寶玉自己不動手,很可能是出於衛生的考慮。但「兩個媳婦忙蹲下身子」,並非為了方便秋、麝二人罷?那食盒本來就是捧著的,也就略高於腰部,至多雙手略低些,就可很方便地揭開—— 「兩個媳婦忙蹲下身子」,像古代女子打千之禮,可知實是說明寶玉的身份。

    只是「蹲下」這種姿勢並不穩定,如果手中還托了一大盒各式菜餚,換作普通人只怕立刻是另外一種姿勢。只是這另外一種姿勢作者卻是萬萬不敢落筆寫出,只好敷衍寫個「蹲下」。

    看起來「食盒」彷彿只能說明大觀園之大——進食都要用僕役傳膳。可以推測,紅樓夢好像只有一個「廚房中心」,大觀園女兒生活在另有一個「御膳房」似的。所以推論作者為皇家人物——乾隆六子永瑢,是有著歷史生活的現實經歷的,其充分具備創作《紅樓夢》的自身條件的。

    綜和以上所論,那麼有沒有一個皇家園林,既修建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左右,其面積約為16.9公頃(相當於250餘畝)大小,而且契合纂制《紅樓夢》文本敘述的大觀園的呢?

§11.4 綺春園,抑或圓明園?

    這個「三里半大」的大觀園之園林,在歷史、地理上真的是虛構的嗎?

    歷史上,人們習慣所稱的圓明園,是由圓明、長春、綺春(「萬春」)三圓組成,總佔地35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三園總面積5200畝,比現存最大皇家園林——頤和園,還大850畝。園子周長10公里多,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皇宮的建築面積。三園內有100多個風景點,無數的樓台、殿閣、廊榭、館軒盡在山環水抱之中。

    經過考察,筆者看到了清皇家園林——綺春園(後改名「萬春」)。萬春園在長春園南面,是頤和園中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三園中最小的一座,主要供清朝歷代皇太后、妃子們居住使用。其特點是小型庭院較多,如凝暉殿、中和堂、集禧堂、蔚藻堂等。萬春園的建築也是三十個景點,精巧自然,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在其中。

    綺春園早先原是怡親王(是否暗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怡紅院?)允祥的賜邸,約於康熙末年始建,後曾改賜大學士傅恆,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歸入御園,定名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面積約300餘畝。

    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範圍。該園1860年被毀後,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歷史遺留的綺春園的景色:

     1、會心橋(彷彿是黛玉葬花的「沁芳橋」)。位於綺春園後湖西岸,1988年重建成單拱石橋,橋南原有一組建築「會心處」,今遺跡無存。(見下圖)

    2、鳳麟洲(大觀園的紫菱洲)遺址。1992年整修駁岸,清理基址,立石刻圖。西側新建九曲仿木橋。

    位於綺春園東湖之中,原為嘉慶帝新建景群,1807年(嘉慶十二年)始見詩詠,被譽為「南園避暑最佳處」,南園即指綺春園。本景名取自古代神話傳說海內十洲之一「鳳麟洲」。由大小二島組成,上建殿宇亭榭,南設碼頭。嘉慶、道光、咸豐三帝均喜至此游賞。  

    註:鳳麟洲:漢代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載:西海之中有鳳麟洲,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溺水繞之,不可越。洲上多鳳麟,有神藥百種,亦多仙家。(見左下圖)

    3、浩然亭。在鳳麟洲(彷彿大觀園的紫菱洲)直北小島上,原為重簷四方亭,建於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前。1992年在原址復建為重簷六方亭。(見右下圖)

     4、含經堂盛時風貌圖。含經堂位於長春園中心地帶,四周山水花木環抱,是該園內最大的園林建築風景群。主體部分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4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三路軸線縱向並列,記有大小殿座近30座,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

    含經堂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是乾隆為歸政後頤養天年而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御制題淳化軒詩》中自注中云:

    ……若紀元得至六十,則壽登八十五,彼時當歸政居此……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行的《欽定日下舊聞考長春園》卷中關於含經堂有這樣的描述:「雲容水態西北循山徑入,建琉璃坊契三。其北為宮門五楹,南向。內為含經堂七楹,後為淳化軒,又後為蘊真齋。含經堂東為霞翥樓,為淵映齋。堂西為梵香樓,為涵光室。」嘉慶十九年(1814年)又在淳化軒添蓋戲台等。

    圓明園管理處自2001年4月起,委託市文物研究所對含經堂遺址進行系統的考古發掘。迄今共發掘遺址面積近4萬平方米,全面揭示出「蘊真齋」、「淳化軒」、「神心妙達」、「看戲殿」、「扮戲樓」、「戲台」、「澄波夕照」、「理心齋」、「梵香樓」、及「儀門」、「牌樓」等規模宏偉的早期建築群遺址,出土了一批形式多樣的石、陶、琉璃等不同材料的建築構件和銅佛、玉雕、裝飾瓷器等各類文物1000餘件。這些發現都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考證價值及較高的文物價值。(見下圖)

  5、仙人承露台(大觀園中的玉皇廟、煉丹房)。位於鳳麟洲湖西岸山凹。相傳,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妄求長生,聽道士說用天降甘露拌玉石碎屑服食,可止陰氣生陽氣,長生不死,於是下令在西安建章宮修造了一尊托盤承露銅仙人。本園此處點景之物,約建於嘉慶年間,原是銅鑄雕像。園毀後銅像丟失。原址今豎隨露仙人,為1989年重制的墨玉石雕,樣式、尺寸皆依清代藏圖。(見左下圖)

    6、正覺寺(大觀園中的達摩庵和佛寺)。位於綺春園正宮門之西,與綺春園既有後門相通,而又獨成格局,單設南門。正覺寺實際上是清帝御園圓明園附屬的一座佛寺,俗稱喇嘛廟。佔地1266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

    內設僧房八座22間,由正覺寺山門、天王殿、三聖殿、文殊亭、最上樓、配殿等主要建築組成。正覺寺山門外簷刻有「覺寺」,為乾隆御書,漢、滿、藏、蒙四種文字合璧。文殊亭為八方重簷亭,外簷匾上有"文殊亭"三個字。該亭又稱殊像閣、文殊閣。

    據記載,文殊閣內奉有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總高二丈有餘。文殊菩薩像及其背光均為木製包金,下乘白玉石台。最上樓有後樓七間,樓東西各三間順山殿。最上樓供佛五尊,法身連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樓、三聖殿前各有東西配殿五間。周圍的廊房為喇嘛住所。1860年及1900年,圓明園兩度罹劫時,因正覺寺獨處綺春園牆外而倖免於難。從70年代起,正覺寺為海澱機械製造廠(今北京長城鍋爐廠)等佔用。現僅殘存山門、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樹。

    7、綺春園天心水面。在鑒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