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是這樣死的嗎?
《秦可卿之死》,是作家劉心武在對秦可卿的出身地位、死因考索探佚的基礎上寫成的,用劉先生的話說,是「恢復原書中因非藝術性原因而刪去的關鍵文字的大致內容」。(該書182 頁)然而,這篇探佚小說對秦可卿死的原因和死的經過的描述,完全違悖於政權鬥爭、生活理事、人物形象及原小說整休的邏輯,叫讀者無法接受。
眾所周知,《 紅樓夢》 中秦可卿原是一個並不起眼的過場結構人物,列金陵十二釵正冊之末。她原是營繕郎 秦業從養生堂抱回的棄嬰,後嫁與寧公五世孫賈蓉為妻。今見各版本中的秦可卿都是因病而死的,而脂本批語中透露出,原稿中秦可卿並非病死,而是「淫喪天香樓」。將病亡改成淫喪,是《紅樓夢》 成書過程中的重大變動。被刪去的原「淫喪天香樓」究竟是什麼,是紅學研究者及讀者感興趣的問題,也是探佚研究中的熱點之一。
劉心武先生在《 秦可卿之死》 中是這樣敘說秦可卿的原出身地位、死的原因、死的過程的:
秦可卿的出身是極為高貴的,乃是差一點被「宣諭」為「公主」的人,即皇帝的侄女。其父在與當今皇帝爭位的鬥爭中敗亡江南。在這兄弟爭帝的鬥爭中,賈府中賈母、賈政、賈珍等均站在秦可卿生父一邊,故在可卿生父敗亡而將禍及可卿之時,賈府冒天下之大不題,瞞過宗人府,買通養生堂,央托秦 業將其抱養,後以童養媳名義,迎進賈府,作為可居之奇貨,「最大之賭注」。可卿生父敗亡江南後繼續其奪位的鬥爭,並與可卿 及賈府接上聯繫.可卿與賈府都關注著可卿生父奪權的進展,企盼並準備「歡慶」這勝利時刻的到來。可是在可卿之父奪權鬥爭將勝之時卻一病仙逝,死前通過冒充太醫的張友士,以藥方的暗語令可卿迅速自盡.同時,深知皇族鬥爭內幕的賈元春亦從宮中傳來密令,令可卿速死,以保賈家無奧。秦可卿在接到元春密令之前,遵照生父藥方的暗示,在與公爹賈珍風流一度後自組身死。以上這一梗概,與其說是所探之佚,還不如說是重新設計。然而,這個設計是完全背離原小說及生活的邏輯的。
首先,劉先生的小說,把賈母為首的賈府一族都寫成跟皇上爭奪帝位的可卿生父的支持者,也即成為皇帝的叛黨,這是絕對站不住腳的.劉先生是知道的,賈政長女賈元春乃當今皇上之妃,從本質說,皇上是賈母的孫女婿,賈政的女婿,賈珍的妹婿.試問:賈府會支持叛黨奪自家女婿的權麼?說實在的,僅此一端,即可把劉先生辛辛苦苦的探佚結果徹底否定。劉先生或許會說,其時元春 尚未晉封為賢德妃,但是,賈政把元春送人「見不得人的去處」(元春語),目的是謀晉妃後之位的。
第二,可卿生父「奮鬥到寶座邊上了」而一病仙逝,死前卻指令女兒自盡。這實在是令人百思不解的。據人之常情常理,自己將死,乃囑其子女好自保重,續其嗣,承其志,竟其業,決無令親生女兒自盡之理。況且,在最危險的第一輪鬥爭的失敗之時,其女尚有救星賈府使其隱名埋姓度過險關,此番鬥爭,陰謀並未敗露,不過是病死.且可卿已隱匿於皇帝的准岳丈府中,極為安全,為什麼一定要令可卿自盡呢?
第三,在「見不得人的去處」生活的賈元春,竟對此皇權鬥爭了如指維,居然也傳密令給賈母,通過賈母令可卿速死,且「必得今夜三鼓前,即週報各方,寧府家孫婦久病不治,溢然仙逝,才不至節外生枝,可保無虞,否則有長夢多,擇到天亮,即凶多吉少.」這裡實在有一連串問題鬧不明白.
首先,在皇帝兄弟奪權的斗價呼,元春究竟站在丈夫一邊?還是可卿生父一邊? 其次,元春的賜死密令通過太監傳給賈母,由賈母傳於賈珍、尤氏,由賈珍尤氏傳於可卿,這符合生活的邏輯麼?徜在一個環節上抗旨或洩漏,怎麼辦?如賈珍拒絕執行,賈蓉拒不執行,可卿自己拒不執行怎麼辦?
最令人生疑的是上面的引文,為什麼可卿死了可保賈家無虞?為什麼三鼓以前可卿死了須週報各方方可保無虞?假如可卿不死有何虞?假如三鼓後死又有何虞?假如三鼓後死不週報各方又有何虞?退一步說,皇上已知皇弟的陰謀,且知侄女隱匿賈府,為什麼可卿死了就不追究此叛亂案了呢?為什麼三鼓前死不追究,三鼓後死即追究?為什麼不週報各方要追究,週報各方後不迫究?這些問題,劉先生未作交待,也實在無法交待的.
第四,這裡著重講一下張友士其人其事,特別是他的一張藥方「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的問題。《紅樓夢》 中的張友士,原只是一個醫術高明的太醫,由馮紫英薦與賈珍,為可卿治病.在劉先生的筆下,張友士成了可卿生父與可卿聯絡的間諜。
我們之所以說這個問題重要,因為《 秦可卿之死》 的中心是「死」,即秦可卿為什麼死,是如何死的。今天《 紅樓夢》 是因病而死,脂評透露原稿為因淫而喪。而《秦可卿之死》 中又是新的死法,秦可卿是父輩政權鬥爭中的犧牲品,遵父命而自殺,此命令又是通過這張藥方傳達的。藥方的前五味為「人參、白朮、雲苓、熟地、歸身」.劉先生破解曰:「人參白朮雲,令熟地歸身,」其中「人參」為可卿父親的代號,「白朮」為可卿母親的代號,「令熟地歸身」意為若遇不測之事,如事露父亡等,即在熟地(賈府)歸身(自盡)。這種破解是十分新奇的,假如張友士的這張方子,與他號得的脈息和珍析的病況一致呢?那麼說這張方子同時又具有傳達密令的隱語功能,就說不通了.難道世上固有如此巧合的奇事,難道世上固有如此精通醫理的小說家,設計的脈象、病況、方子、隱語合轍得天衣無縫?幸第十回中詳細記敘了張友士號得的脈象、診析的病況及完整的藥方。請懂中醫的專家評述吧。《紅樓夢學刊.82 . 3 》 第316 頁,常細樵先生對張友士由脈象作出對病況的分析及方子都有評述。常先生對脈象到病況的分析,斷語為「透徹」,對張友士談脈象只談「雨、關」而「避兩尺」認為是得體的,是含蓄地暗示其病不治,合病理和「醫理」。對方子的斷語為:氣血平補,不熱不涼,升而不燥,潤而不膩。雖然平淡無奇,但針對病情說來,也算絞盡腦汁,無可非議的了.難道如此切合病況與脈象的藥方,同時又藏有隱語嗎?我們說張友士的藥方不可能隱含令可卿自盡的暗語,還有更重要的證據和理由。
顯然,劉先生把張友士的藥方與被刪去的「淫喪天香樓」看作是作者同時寫成又前後照應的兩個部分,藥方是伏線,「淫喪」為照應廠淫喪」被刪去了,藥方留下了。於是劉先生從這留下的藥方考出了微言大義,讓秦可卿遵照藥方上的父命自盡了。
我們要告訴劉先生,事情的原委不是這樣的。今見張友士診病的第十回與秦可卿病死的十三回都是曹雪芹「因命芹澳刪去」以後重新設計改寫的,換句話說,作者刪去「淫喪天香樓」後才設計「張太醫論病細窮源」的。作者重新作此設計,顯然是為了刪改後情節銜接,不使十三回中可卿病死顯得突兀。
常細樵先生由秦可卿脈象及病況,看出作者設計她的病為「經枯不治案」(即不治之症),分析脈象中「只談左右的寸和關,而對兩尺避麗不談,原來尺脈是六部脈的根本,尺脈有根,就等於植物的根基未壞,枝葉萎褪,尚可挽救。現在不去提它,便暗示… … 那(病體)只等於無油的燈捻子,勉強閃幕黝淡的微光.這不只絲毫沒有屬於胎脈的可能,而且元氣即將耗盡、生饑冬妥消散了」.原來,張友士第十回號脈診病,「不談尺脈,只是一種含蓄地說不可救藥的方式」
請問,這第十回的張友士診病,到底是為秦可卿的病死伏線呢?還是為刪去的淫喪伏線呢?這難道不一清二楚嗎?
再說,張友士在前瞻秦可卿病情診治的結果時,說了句:「… … 依小弟看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即是暗示死期在冬回春初。果然,秦可卿病死於次年初春。小說十二回回末寫道:這年冬底,林如海因為身染重病,寫書來要接黛玉回去。… … 於是,賈璉擇日送黛玉回揚州,其時正春初。十三回開始,寫鳳姐正與平兒估算賈璉赴揚州行程的晚上,秦可卿病死了l 這又是張友士診病一節是為秦可卿病死而專門設計的鐵證。
劉心武先生卻以這後來改寫「藥方」作為索隱探佚刪去原內容的出發點和依據,就自然會南轅北轍了。
可見,『秦可卿之死》 中,秦可卿遵照藥方而自盡的主桿情節是靠不住的,小說情節構架的基礎也是不復存在的了。
第五,《 秦可卿之死》 根本背離了小說創作中人物形象和諧統一的原則。小說巾的人物形象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這種轉變應是有條件的,其轉變的軌跡應是明晰可信的,合情合理的.可是,《秦可卿之死》 中的人物,如賈珍、賈母、元春等,與《 紅樓夢》 對比閱讀,不是判若兩人,而是根本對立的了。
眾所周知,《 紅樓夢》 中的賈珍是一個沒落腐朽的富貴子弟的典型.第二回冷子興的介紹是:「那珍爺哪裡肯讀書,只一味享樂不了,把寧國府竟翻過來了,也沒有敢來管他的。」因此通部小說給賈珍描繪的難像是:尋花問柳,觀優聞樂,游閒曠蕩,鬥雞走狗,誇富斗奢,聚眾夜賭。可以說,在賈珍身上看不到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可是,《秦可卿之死》 對賈珍大翻其案,寫賈珍「一表人才,風流倜儻,瀟灑自如;文雖不敢誇口,武卻騎射都帥;賈氏的榮華富貴,他享之泰然;賈氏的進一步飛騰,他胸有成竹」。甚至他與兒媳秦可卿的亂倫淫行,也不從貶斥的角度去描寫,寫他們真情相愛;秦可卿把他看成「最願委身」的男子,稱這位公爹為「珍哥」.賈珍說,可卿動了他的真心,為她毀了這個家也心甘情願啊!甚至,他們的醜行暴露在尤氏等面前,還對可卿之屍「親吻良久」,方「跺足」而去,儼然是一對背叛封建禮教而殉情的青年男女!——這與原來賈珍實在是背離太遠。《紅樓夢》中的賈母是通情達理,治家有方,深明大義,和藹慈祥,整日所做之事是帶領孫兒孫女們游宴玩樂,安享晚年。對晚輩充滿慈愛是她的基本性格特徵。總之,她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老祖母(除了八十回後,他人續寫中同意王熙風的掉包計一事有損其形象之外)。可是《秦可卿之死》 中,賈母竟成了老謀深算,詭計多端,冒險下賭,冷酷殘忍的人。是她作主將皇上叛黨之女秦可卿收留,「當作一個天大的賭注」,是她下令秦可卿速速自盡。賈母鐵青著臉,詰問尤氏:「只是欲絕麼?欲而不絕,又將奈何! … … 」截斷尤氏,厲聲說:「你倒是天下第一的賢婆良母,看起來,倒是我武狠心了!—— 這決不是《 紅樓夢》 中的賈母。此外如賈元有、賈政、秦可卿等都與原形象有了質的異變。
這樣地處理人物形象是缺乏依據的,也就是說,為他的探佚結果的可信度打上了問號。
第六,其它。《 紅樓夢)中十一歎有一段關於會芳園景致的賦體描寫,劉先生稱之為《 園中秋景令》 :「黃花滿地,臼柳橫坡,小橋通若耶之溪,曲徑接天台之路… … 笙簧盈耳,別有幽情,羅綺穿林倫添韻致。」
劉先生寫賈珍背此令時的領悟… … 他驚歎這小令對每次陰謀的實施都確定在秋天的暗示,一再得到證實;而且那在東南憑 藉「依出之榭」,在西北暗結「臨水之軒」的誓言,也都有所兌現;只是那最後兩句(即「羅綺穿林,倍添韻致」)意味著歡慶勝利、可卿榮歸的卜辭,現在看來竟然是全盤落空1 誠然,這段描寫可作為小說人物的意識流,但其流,是流得匪夷所思的。
又如身染重病且已絕粒欲死的秦可卿,在淫喪 自縊前的與賈珍醜行的細節描寫,實在有悖生活真實……
此類細節,尚有多多,此不贅述.
總結以上各條,我們說,《 秦可卿之死》 ,作為「恢復原書中因非藝術性原因而刪去的關鍵文字的大致內容」是有違生活、文學創作、及原小說《 紅樓夢》 的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