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吳藏殘本(1)
記吳藏殘本(1)
近承吳曉鈴先生借閱所藏鈔本《紅樓夢》四十回,原系八十回本,今缺四十一回以下。有乾隆五十四年序,出程高排本三年以前,誠罕見之秘笈也。是否乾隆時原抄固亦難定,但看本文的情形,以原抄論殆無不可。抄者非一手,乃由各本湊合而成者。
這兒先談它的序文。作序者乃杭州人舒元煒字董園。他和他弟弟舒元炳同來北京趕考。藏校這抄本的卻另是一人,舒應他的請而寫這篇序,故自稱為「客」,稱那人為筠圃主人(筠字殘半,以意揣補)。序文是駢偶的濫調,而且很長,不能全錄,摘出有關係的幾條。其弟有《沁園春》一詞題《紅樓夢》亦敷衍故事而已,無甚精采。
(一)他告訴我們,當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還只有八十回的《紅樓夢》。
惜乎《紅樓夢》之觀止於八十回也,全冊未窺,悵神龍之無尾,闕疑不少,隱斑豹之全身。(舒序)
重展卷,恨未窺全豹,結想徒然。(舒《沁園春》)
(二)筠圃所藏亦只有八十回,而且這八十回是拼湊起來的。
於是搖毫擲簡,口誦手批,就現在之五十三篇特加讎校,借鄰家之二十七卷合付鈔胥。……返故物於君家,璧已完乎趙捨(若先與當廉使並錄者,此八十卷也)。
(三)但《紅樓夢》原本是一百二十回,在這序裡有兩條。如說:
漫雲用十而得五,業已有二於三分。
即八十回得了百二十回的三分之二。下接說:
從此合豐城之劍,完美無難;豈其探赤水之珠,虛無莫叩。
即擬用四十回將八十回配全,而且很有希望的。至於全書應該是一百二十回,序上有明文:
核全函於斯部,數尚缺夫秦關。
「秦關百二」原典出於《史記?高祖本紀》[13],「百二」本是一百和二的意思,但「秦關百二」已是成語,流俗沿用自不必拘。此百二即一百二十之簡稱。
詳述這第三段,因這話是很重要的,乾隆末年相傳《紅樓夢》原本一百二十回,這跟我以前所想到所說過的稍有不同。從他的說法有顯明的兩點:
(一)跟我們所說的不甚相合。我根據脂硯齋評,認原本八十回後還有三十回,合成一百十回(詳見《紅樓夢研究》),但他卻說有一百二十回。
(二)跟程偉元的話有些相合。程甲本程偉元序:
然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傳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稱有全部者,及檢閱,仍只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憾。不佞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豈無全璧。
我從前以為這是程、高二人的謊話,現在看來並非這樣。
乾隆末年雖有《紅樓夢》百二十回的傳說,我們以前的說法不必因之推翻,卻需要一些修正和說明。可以有下列三種不同的揣想:
(一)百二十回即百十回的傳訛,因相差不過十回而已。(二)曹雪芹可能有過百二十回的計劃,後來才有這樣的傳說。以《石頭記》之洋洋大文,用三十回來結束全書,的確也匆促了些。(三)從雪芹身後(一七六三)到程本初行(一七九一)這十八年之中,有人續作四十回合於前回,冒稱原著,卻被程偉元、高鶚給找著了。程序所謂:
爰為竭力搜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有廿餘卷,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
也非謊言,可能是事實,不過他買了個「銃貨」罷了。這樣便搖動了高續四十回的著作權,而高的妹夫張船山云云,不過為蘭墅誇大其詞耳。程偉元所云:
乃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
當然指的是高鶚。但他究竟寫了多少,現在無法知道。以上所云也不過是我的懸想,尚留待海內學人論定。
書本是八十回,下半遺失,剩了四十回,回目應該是全的。但後人因書不全,有了完全的回目反而不好,遂將回目中間扯去五頁,只剩第一至三十九,第四十回用原來第八十回的目錄張冠李戴著。
回目的異文:如第三回「托內兄如海酬閨師」;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學堂,起嫌疑頑童鬧家塾」;第二十回「林黛玉巧語學嬌音」;第二十五回「通靈玉蒙蔽遇雙仙」,都和各本不同。差得最多的還是第十七十八回和第八十回。我們知道,第十七十八脂本合回,作者原來未分;第八十回脂本無目,從這幾回差得那麼多,可見這本也出於脂本,來源很古的。
第八十回作「夏金桂計用奪寵餌,王道士戲述療妒羹」,和通行本有正本均不同。第十七回下作「榮國府奉旨賜歸寧」,第十八回作「隔珠簾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題詠」,亦和各本不同,而十八回之目差得尤多。因這不僅是回目之異,且有分回的不同。原來脂本並不分回,因此後來各本分回以己意為之,如通行的程刻本系統和有正戚本,其十七十八回目均互異。回目所以不同,正因分回不同之故,我在《紅樓夢研究》(八二頁)曾經說過。
以十七回作標準,有正本最短,到寶玉出園為止,不包括黛玉剪荷包等事,所以它的目錄作「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怡紅院迷路探曲折」。程本長了一些,包括預備歸省,到請妙玉為止,所以它的目錄下句作「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似乎與十八回的上句「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重複。程高之意,大約以為十七回乃歸省之準備,故就榮國府說;十八回為歸省之實現,故就元妃說,似不怎麼妥當,卻也無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