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之美——由維納斯和紅樓夢想到的

殘缺之美——由維納斯和紅樓夢想到的

殘缺之美——由維納斯和紅樓夢想到的

紅樓文化

報載:今年8月5日,曾在愛琴海島被發現的著名雕塑作品維納斯的神秘斷臂終於找到了!可讓人倍感失望的是——近乎完美的維納斯女神竟然長著一雙醜陋的「男人手」。

藝術家和考古學家們將斷臂火速送往巴黎的盧浮宮,將它們與維納斯的雕塑拼在一起,結果竟然驚人地吻合。隨後他們又做了碳元素的測定,確定這是真的。」由此引發了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激烈的辯論——是否要將這對失散多年的斷臂重新復位。反對方並由此認為:「這對畸形的手臂實在令人不舒服,我敢肯定創作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將它們從維納斯雕塑的主體上取下的」。

以上的報道真假且不論,只就這個問題不免引起我的聯想:美,也許只有在殘缺或者說留有遺憾的時候,才能保持它長久的魅力並激起人們對它無盡的興趣及探求,這緣於人類追求完美的天性和探求神秘未知的渴望。誠然,完美的藝術帶給人們無限美的享受,激發了人類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像江流宛轉搖曳生情的《春江花月夜》、如泣如訴苦悶迷茫的《二泉映月》和纏綿悱惻忠貞不渝的《梁祝》,都給我們帶來的無限的感受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但殘缺的美卻能帶來人們對未知世界更長久更熱烈的想像和追求,就好比國畫要留白,音樂要餘韻,好的作品要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一樣。如此,維納斯成為美的化身,紅樓夢成為文學的頂峰,戴安娜、夢露成為紅顏薄命的感歎。不是嗎?如果不是因為它們的殘缺、半壁、香銷玉損,怎會造就人類無盡的遺憾和對美的萬般感歎,乃至今日人們探索的興趣不減?

《紅樓夢》是人類的藝術瑰寶文學的頂峰,從它誕生至今的二百多年來,曾引起無數人的興趣和對它長久熱烈的探討。「開卷不談《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為「各擁林薛,幾揮老拳」真實地再現了這部奇書帶給人們的長久關注。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林黛玉、薛寶釵,都有自己構築的大觀園。文至此,不僅想起個小插曲:一次偶遇一個網友聊天,不知不覺地談起了紅樓夢,他是林黛玉的忠實擁躉,哪怕我說她一句的不是。我只說林薛各有可愛之處但也有不足,他就不依不饒,若不是遠隔重洋身在美國,怕是要回來和我針鋒相對地辯論一場呢。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們對這部作品的喜愛和其強大的生命力。

我想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們長久的熱愛而經久不衰地具有如此的生命力,並由此產生了紅學、曹學,除了它本身所具備的優秀文學作品的通性及獨有的包羅萬象地涵蓋了封建社會的百科外,更主要的應該是因它的殘缺造就的遺憾美。因為殘缺人們無法瞭解後面的結局,無法看到所關注的鮮活生動的人物最後的歸宿;因為喜愛和美的享受人們無法放棄對它的探求,無法忍受半壁帶來的失落和深深遺憾。所以,紅樓的續書一直層出不窮,對它自身文學價值的研究、探佚後半部結局及對作者生平考證的論著也一直延續至今並遍及海外,並為此出現了「索隱派」「自傳派」「評點派」,造就了蔡元培、胡適、周汝昌等紅學大家。由於這部文學名著不同尋常的寫作過程及作者難測的苦衷和所處的特殊時代,才使人們更加渴望瞭解它的真相,也籍此瞭解那個時代的人類歷史。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正是由於作者那坎坷夢幻般的經歷和「一聲兩歌、煙霧迷濛、假做真來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的假語村言式的奇特寫法和那失落的半壁永久的遺憾才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的一顆璀璨文學明珠。

苦難造就作家

磨礪鑄成名篇

完美人生難求

遺憾奏響絕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