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導遊圖

大觀園導遊圖

大觀園導遊圖

紅學研究

一、大觀園究竟有沒有實地生活原型?

關於《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否有原型,原型在哪裡?歷來是《紅樓夢》研究中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研究大觀園的原型必須搞清《紅樓夢》的作者,再循著作者的生活軌跡去探究,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過去很多紅學家也試圖這麼做了,但他們沒有搞對《紅樓夢》的真實作者,把《紅樓夢》的著作權交給了曹雪芹,然後再到曹家在南京的織造府花園(後來的隋園)去尋找大觀園原型,發現滿不是這麼回事——織造府花園比起《紅樓夢》書中的大觀園來,幾乎就像老鼠與大象的關係。失望之餘,人們開始了漫無邊際的「猜笨謎」,有人把大觀園的原型找到了北京的圓明園,也有人找到了恭王府花園,還有人找到了天津的水西莊,但無論如何,這些所謂原型,同曹雪芹掛不上鉤,同《紅樓夢》故事更貼不上邊。無奈之下,吃不到葡萄只好說葡萄酸,於是有人乾脆斷定大觀園沒有實地原型,是曹雪芹綜合了中華園林藝術在腦袋裡杜撰的。

本文無意在這些無聊的爭論中浪費筆墨。筆者始終堅信,《紅樓夢》作者之所以能把大觀園描寫得如此美麗,如此清楚,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沒有創作原型幾乎是不可能的!大觀園原型與《紅樓夢》作者的關係肯定非同一般,這裡寄托了作者太多的美夢,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懷戀,太多的感歎。不僅大觀園有原型,曾在大觀園中生活的那些聰明美麗的女兒也一定有生活原型,在她們身上,寄托了作者太多的愛,太多的親,太多的敬,太多的憐。可以說,《紅樓夢》作者、紅樓女兒原型和大觀園原型,是《紅樓夢》這部空前絕後文學作品三位一體的創作基石!

紅學的「三大死結」,無情地判了曹雪芹著作權的死刑!筆者經過多年的精心考證,證實了《紅樓夢》的真實作者是清朝初年杭州的大文學家洪升,從而清晰地揭示了《紅樓夢》三位一體的創作基礎:書中那位無材補天石頭的原型,就是《紅樓夢》真實作者洪升自己;書中十二位女兒的原型,就是洪升的姐妹「蕉園十二釵」;而大觀園的原型,則是洪升與姐妹們青少年時的天堂——杭州西溪!關於洪升創作《紅樓夢》的考證,請參閱筆者的《懷金悼玉訴情種,寂寥傷懷話石頭》,關於「蕉園十二釵」的考證,請參閱筆者的《大觀園詩社和蕉園詩社》,本文側重考證大觀園的原型杭州西溪,把真相仔細告訴朋友們,也算勾畫一幅「大觀園導遊圖」,帶領朋友們去遊覽一下杭州西溪——當然是明末清初的西溪,而不完全是今天的西溪公園。

二、 「五院三庵三館」——大觀園與西溪共同的格局

熟讀《紅樓夢》的朋友都能夠在頭腦中大致勾畫出一幅大觀園景觀分佈圖。大觀園雖然有「三里半大」,景點眾多,但大致可分為三大景區,即「五院三庵三館」。

所謂「五院」,就是大觀園中五個院落式建築:大觀樓,瀟湘館,稻香村,蘅蕪苑和怡紅院。大觀樓是元妃省親時的主建築,可謂金碧輝煌;瀟湘館是林妹妹居住的場所,以竹影搖曳著稱;稻香村是大嫂子寡婦李紈居住的地方,以鄉村風味聞名;蘅蕪苑是寶姐姐居住的天地,以鮮花香草遍地為標緻;怡紅院是「混世魔王」寶玉居住的洞天福地,其豪華奢侈自然在其它姐妹們居住的場所之上。

大觀園「五院」的原型,就集中分佈在今天杭州西溪濕地的東南角,見圖二和圖四中標示的「大觀園五院風景區」,五個建築院落互相之間分佈不遠,銜山抱水,建築當年十分豪華。怡紅院的原型,便是洪園,是《紅樓夢》作者洪升的故園。初始是南宋年間御賜的「國公第」,重建於明朝,是洪升的六世祖洪鐘建設用以暮年養靜的場所。洪家號稱「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寄祖孫太保五尚書」,是杭州著名的「百年望族」。洪園今已不存,其位置在今天蔣村鄉南部的深潭口。

瀟湘館的原型,是洪升的老鄉兼老朋友高士奇建築的「西溪山莊」,今已不存,地名稱為高莊。高士奇在康熙年間曾任朝廷「南書房行走」,是皇帝的近臣。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三次南巡駕臨杭州,高士奇為了接駕,在這裡特意修建了「西溪山莊」,所以《紅樓夢》書中把這裡又叫做「有鳳來儀」。西溪山莊的景致以竹勝,十分清幽,康熙皇帝來到這裡,大為高興,親筆為山莊題寫了「竹窗」二字。朋友們不妨仔細回味一下,《紅樓夢》書中黛玉經常面對「窗前也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的景色,便知余言不謬。

稻香村的原型,是洪升的表嫂柴靜儀夫家沈氏的產業。柴靜儀是「蕉園詩社」的骨幹成員,青年守寡,苦守著獨生兒子沈用濟度日,這娘倆應該就是《紅樓夢》中大嫂子李紈與賈蘭的原型。沈家的產業當年確實是「竹籬茅舍」的農村田園風光,與《紅樓夢》中的描寫完全一致。這裡直到今天仍然還是杭州城裡人節假日到農村休閒的好去處,建有休閒度假區。

蘅蕪苑的原型是花塢,這裡的歷史十分悠久,從宋代起,這裡就遍地種植鮮花香草,千年以來一直是杭州城裡鮮花香草的主要供應地。《紅樓夢》中之所以安排寶姐姐住在這裡,是因為這裡距離古蕩較近,寶姐姐的原型錢鳳綸是杭州古蕩人,錢家是古蕩的世家望族,十分富有,花塢是否是錢家的產業,於史無考,似乎不無可能。

大觀樓的原型今天也已經不存在了,其地址在今天的御臨鎮。御臨鎮就是因為康熙皇帝當年巡遊杭州駕臨這裡而得名,皇帝駕臨的地方,地方官員預先建設高大的牌樓和巍峨的樓閣,是必然的事情。當年皇帝去西溪山莊並沿途游賞,就是在這裡上船的,上船的地方叫御臨橋,今天叫王家橋。在《紅樓夢》中,元妃也是在這裡下船的,把這裡叫做沁芳橋。沁芳橋旁有沁芳閘,船行往前有沁芳池,這裡今天仍然有御臨池地名為證。

大觀園中的所謂「三庵」,就是探春居住的蘆雪庵,迎春居住的紫菱洲和惜春居住的藕香榭。蘆雪庵的原型是今天的秋雪庵,紫菱洲的原型是今天的茭蘆庵,藕香榭的原型是今天的曲水庵。這三處景觀都是歷史悠久的佛庵,地面建築今天久以不存,但仍然是今天西溪濕地的核心景區。位置在深潭口的西邊,大致在「五院」景區的西部偏北,(見圖二)。

《紅樓夢》中的蘆雪庵,是姐妹們錦心繡口賽詩的地方,也是湘雲烤鹿肉吃的地方。探春邀二哥寶玉來這裡,請柬上寫的是希望他能「棹雪而來」,所謂「棹雪」就是乘船穿過雪花而來,從洪園所在地深潭口來這裡,確實需要乘船;但姐妹聚會的時間是秋季,何來的雪花?原來這裡蘆葦叢生,每到秋季,蘆花如雪,秋雪庵名字與與《紅樓夢》書中的蘆雪庵名字本來就是一個意思,乘船穿過蘆花來這裡,正所謂「棹雪而來」。

曲水庵今天一片荒涼,但歷史上曾有規模很大的佛庵,這應該是惜春居住的藕香榭——也叫暖香塢的原型。歷史上在庵堂周圍水道曲折,故名「曲水庵」。為了聯繫外界方便,過去這裡曾經建有一座竹橋,竹橋旁水中還建有一座涼亭,分別叫做藕香橋和藕香亭。亭和橋雖然久已不存,但至今這裡仍保留著「藕香橋」的地名,是為鐵證。

茭蘆庵的建築今天也早就蕩然無存了。從「茭蘆庵」這個名稱分析,這裡昔日應該是盛產紅菱蓮藕的地方,直到今天這裡還出產大量的紅菱。歷史上這裡確實曾有一座相當繁華的庵堂。《紅樓夢》中以這裡為原型創作紫菱洲,的確是十分貼切的。

大觀園中的所謂「三館」,就是賈母月下聽笛悲寂寞的凸碧堂,黛玉和湘雲聯詩的凹晶館,以及妙玉修行的攏翠庵。這三座建築在歷史上也確實是有原型的,凸碧堂的原型是西溪草堂,凹晶館的原型是西溪水館,攏翠庵的原型是隨喜庵。三座建築集中在今天西溪濕地的西南部,位於老和山與西溪河道交界處的山坡上下,(見圖二圖四)。

西溪草堂在明末清初,是著名官僚文人馮夢楨的別業,草堂建在老和山的山坡上,地勢較高,周邊林木蒼翠,故《紅樓夢》中稱之為凸碧堂。西溪草堂的山下,就是西溪水館,歷史上這裡是杭州大鹽商汪然明的別業,由於其地正在西溪水邊,地勢低窪,水天一色,故《紅樓夢》中稱其為凹晶館。隨喜庵的位置就在西溪水館附近的山坡上,歷史上庵中紅梅很盛。明末著名詩妓林天素,與汪然明交往甚密,當時就寄住在隨喜庵中,與汪然明來往方便。因為這裡盛產紅梅,所以書中讓寶玉到這裡「乞紅梅」;又因為這裡距離西溪水館較近,所以《紅樓夢》書中黛玉湘雲在凹晶館月夜聯詩時,讓妙玉突然出現,並為二人之聯詩做結束之三十五韻。

三、 寶玉題詠大觀園之路線還原

《紅樓夢》書中第十七回,大觀園建成之後,賈政帶領兒子寶玉和眾清客,首先去逛園子,順便為園子各處景點題詠,以備元妃省親時命名參考。寶玉一路上大展才華,受到眾清客的一致讚賞,賈政也十分滿意和自豪。本文無意研究寶玉題詠大觀園的文采,僅就賈政等人的遊覽路線,再根據杭州西溪的歷史景觀,來對照還原大觀園原型的真面貌。

根據《紅樓夢》第十七回描述,賈政一行進入大觀園之後,來到的第一處景觀,便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的「沁芳亭」。沁芳亭附近,有橋名「沁芳橋」,有閘也名「沁芳閘」,還有一水池,名字仍然是「沁芳池」。這裡的原型,便是西溪之「御臨橋」(見圖三)。御臨橋今名王家橋,御臨橋是清代名稱,得名的原因是康熙皇帝南巡曾在這裡上船遊覽西溪。御臨橋的前面,確有御臨池;至於亭和閘,今天已經難見蹤跡了。

從沁芳亭前行,賈政一行來到「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的「有鳳來儀」,後來又被題名「瀟湘館」。這裡的原型便是「西溪山莊」,是當年高士奇建設用來接待康熙南巡遊覽西溪的駐足場所(見圖三)。西溪山莊今已無存,當地人叫這裡為高莊,大概就是高士奇山莊的意思吧。

從瀟湘館繼續前行,賈政一行人來到「山坡之下」「分畦列畝」的「稻香村」。這裡的原型就是當年沈家(柴靜儀家)的莊園(見圖三)。今天這裡仍然是一片田園風光,被闢為杭州農村風光休閒遊覽地,市民閒暇時,很多人攜妻帶子來到這裡遊覽,倒也的確是「柴門臨水稻花香」的景色。不過《紅樓夢》中用這句詩描繪這裡,未必完全是「柴門」的本意,很大程度上是說這裡的女主人公姓柴,她的家門當然也是「柴門」了。

賈政一行人從稻香村出來,「轉過山坡」,「過了荼糜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葯圃,入薔薇院,出芭蕉塢,盤旋曲折」,來到遍地香草籐蘿的「蘅芷清芬」,後來這裡被正式題名「蘅蕪苑」。這一大堆地名都是以花草命名,它們的原型,都是今天的「花塢」。花塢的地盤很大,當年分區種植牡丹芍葯等鮮花和各種香草,所以每個花區都有一個子名稱。可惜這裡今天早已被城市某大單位佔用,非復當年鮮花香草滿地的優美景色。

從蘅蕪院出來,賈政一行來到了「崇閣巍峨,層樓高起」、「琳宮合抱」、「玉欄繞砌」的元妃省親正殿「大觀樓」。這裡今天叫做「御臨鎮」(見圖三),不過當年接待康熙皇帝的亭台樓閣早已不復存在了。

一行人出大觀樓,便到了「沁芳閘」。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行進至此,賈政一行人從「大主山」出發,按照沁芳亭——瀟湘館——稻香村——蘅蕪苑——大觀樓——沁芳閘的順序,又回到「大主山」,實際上是繞了一個圈子,又回到了出發的原地。好多紅學專家不明此理,畫大觀園圖時,把沁芳亭和沁芳閘畫成了相隔很遠的兩個地方。如果不知道大觀園的原型西溪,很容易鬧這個笑話。《紅樓夢》書中所說的「大主山」,便是今天的老和山。

一行人從沁芳閘再出發,沿途經過若干「清堂茅舍」、「佛寺丹房」、「長廊曲洞」、「方廈圓亭」,逶迤來到了大觀園的核心怡紅院。這裡就是《紅樓夢》作者洪升的故園洪園(見圖三),位置在今天蔣村鄉的南面的深潭口。讀者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從沁芳閘到怡紅院,路途似乎比較遠,作者對沿途景色沒有詳表,只是一筆帶過。從怡紅院出來,便是「平坦寬闊大路」,一行人從這裡便出了大觀園。這裡便是今天深潭口前面的大路。這條路古已有之。

《紅樓夢》書中交代,寶玉跟隨父親遊覽的景點,只佔了大觀園的「十之五六」。從圖二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次遊覽所經過的地方,就是西溪的「五院」風景區,確實只佔西溪三大景區的「十之五六」,作者沒有撒謊,更沒有故弄玄虛。

四、 賈元春遊幸大觀園之路線還原

《紅樓夢》十七回書中寶玉剛剛題詠完大觀園,十八回便開始描寫元妃省親。元妃省親是借省親為名,暗寫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到杭州,應高士奇邀請,順便遊覽西溪景觀的過程。我們不妨跟隨書中元妃的腳步,再去印證一下大觀園的原型在杭州西溪。

元妃的儀仗隊來到大觀園門前,首先是進入「儀門」,來到一所「院落」更衣。這所「院落」的原型,便在今天的御臨橋附近。更衣後下輿登船,到了「蓼汀花漵」,也就是今天的御臨池附近,並改其名為「花漵」。棄舟登岸後,來到「省親別墅」,也就是大觀樓,位置在今天的御臨鎮。

在大觀樓接見了祖母和父母親之後,在寶玉的導引下,開始正式乘船游幸大觀園。游幸的順序是「有鳳來儀」(瀟湘館)——「紅香綠玉」(怡紅院)——「杏簾在望」(稻香村)——「蘅芷清芬」(蘅蕪院),然後回到正殿(大觀樓)。其游幸順序與上回書所說的寶玉題詠順序不同,大致是反方向遊覽的,各處景點之原型及其相互位置可查看圖二圖四之「五院」風景區部分。

在大觀樓與姐妹們一起為大觀園作詩後,又特意觀看並評價了寶玉分別為「有鳳來儀」(瀟湘館)、「蘅芷清芬」(蘅蕪苑)、「怡紅快綠」(怡紅院)、「杏簾在望」(稻香村)所做的四首詩。詩中題詠的四個景點和元春所在的大觀樓,合起來歌頌的還是「五院」。元妃游幸的全部景點,始終在西溪「五院」風景區之內(見圖三)。臨走前雖然也去了一次某庵堂,但描寫很簡單,似乎也不是攏翠庵,因為妙玉沒有出來。當時西溪的庵觀眾多,「五院」之中也有庵觀,不過早已損毀,今天看不到原型了。

五、 劉姥姥酒醉大觀園之路線還原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曾隨賈母一起進大觀園遊玩,鬧出了很多令人噴飯的有趣故事。

書中交代,遊玩是從大觀樓(在御臨鎮,見圖三)開始的,李紈命小廝從大觀樓旁的綴錦閣抬下二十多張「高幾」,就是野外坐著方便的高凳子吧,然後準備了兩隻遊船。一行人從這裡來到了沁芳亭(就在御臨橋附近)。從沁芳亭再來到瀟湘館(西溪山莊),在黛玉的狹窄房中說笑了一回。

從瀟湘館出來,行進路線超出了前面所說的「五院」風景區,改步行為乘船,進入了「三庵」風景區,首先來到了迎春居住的「紫菱洲」(原型是西溪茭蘆庵,見圖三)。又從紫菱洲乘船來到探春居住的「秋爽齋」,又叫「蘆雪庵」(原型就是西溪的秋雪庵,見圖三),並在這裡吃飯,劉姥姥用筷子夾鵪鶉蛋鬧了好多笑話。吃飯期間,賈母命家樂班十幾個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上隔水奏樂,說是「借水音好聽」。藕香榭的原型是曲水庵,庵旁水上過去有亭有橋,至今地名猶存。

飯後,賈母一行從秋爽齋乘船來到「蘅蕪苑」(花塢),從「三庵」風景區又回到了「五院」風景區。上岸後聞到「異香撲鼻」,看到「奇草仙籐」,這正是典型的花塢景致。然後又從蘅蕪苑回到大觀樓吃酒行令,劉姥姥說出「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的令詞,引得眾人哄堂大笑。

酒足飯飽,賈母遊興未減,又帶領劉姥姥從大觀樓(御臨鎮)來到妙玉修行的「攏翠庵」喫茶。這番不再乘船,而是信步走來。攏翠庵的原型是「隨喜庵」,位於「三館」風景區(見圖二)。從御臨鎮來這裡,正是沿山坡小路行走,很是方便。劉姥姥喫茶的盅子十分貴重,妙玉嫌髒要摔,寶玉討來施捨給了劉姥姥。

從攏翠庵出來後,賈母累了,回到稻香村(沈氏莊園)休息,鴛鴦帶領劉姥姥各處去逛,來到「省親別墅」牌坊(大觀樓)底下,劉姥姥誤以為是寺廟,爬在地下就要磕頭。隨後由於鬧肚子,劉姥姥要解手,獨自一人向「東北方向」去找方便的地方,誤打誤撞闖進了「怡紅院」(深潭口洪園),與大穿衣鏡碰頭鬧了一個把自己當作「親家母」的笑話,然後倒在寶玉的床上睡熟了。洪園的位置,恰好在御臨鎮的「東北方向」,朋友們不妨把劉姥姥的行蹤按圖二勾畫一下,路線與方位一點不差,足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以西溪為原型描寫的。

六、 姐妹們大觀園中詩詞雅事之路線還原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探春邀姐妹們到她那裡結社作詩。探春居住地在蘆雪庵(原型是秋雪庵),她在給寶玉的邀請信中說:「若夢棹雪而來,娣當掃花以待」。今天從深潭口的洪園到秋雪庵,也必須乘船穿過蘆花蕩前往,正是所謂的「棹雪而來」。書中七個姐妹齊聚蘆雪庵後,立詩社,取別號,選社主,定章程,熱鬧了好一陣。然後各作一首詠白海棠詩,方才散了。

第二天,湘雲邀請眾人賞桂花,眾人又齊聚到惜春居住的「藕香榭」(原型是曲水庵),一起吃螃蟹飲酒,酒後以菊花為題,立了十二個題目,分別作《菊花詩》,黛玉獨佔鰲頭,奪取了魁首。隨後又分別做《螃蟹詠》,寶釵奪魁,但諷刺世人太毒了些。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寶玉邀黛玉同往大嫂子李紈居住的稻香村(沈氏田莊),眾姐妹也陸續來到,一起商量作詩。第二天一早,冒著漫天大雪,一起來到蘆雪庵(秋雪庵)。湘雲在這裡野外烤鹿肉吃,惹得黛玉說「蘆雪庵遭劫」,要為這裡「一大哭」。鬧了一陣後,姐妹們以雪為題,爭聯「即景詩」。由於寶玉落第,被姐妹們罰去攏翠庵向妙玉要紅梅花。從圖四中可以看出,攏翠庵(隨喜庵)位於蘆雪庵(秋雪庵)的正南方,距離很近,所以寶玉不大一會就扛著一大枝梅花回來了。姐妹們又以紅梅花為題,作了好多詩。

隨後賈母也來湊熱鬧,眾人又隨賈母來到藕香榭(曲水庵,緊臨秋雪庵,見圖三),進入惜春的居室暖香塢。次日又在暖香塢「雅制春燈謎」,隨後寶琴詠出十首「懷古詩」。

姐妹們的這幾次詩社活動,是《紅樓夢》中場面最大的文學活動,活動的主要地點,都在蘆雪庵和藕香榭,其原型就在今天的秋雪庵和曲水庵,位於「三庵」風景區內,是西溪的核心景區(見圖四)。清初秋雪庵的建築很多,也很壯麗,有「秋雪八景」聞名於世,可惜今天已蕩然無存了。

抄檢大觀園後,姐妹們「詩也不作了,社也散了」,八月中秋夜,黛玉和湘雲耐不住寂寞,孤淒地結伴來到山上賞月。因嫌山上「人聲嘈雜」,便商量順著山坡去山下的水邊「凹晶館」賞月。凹晶館的原型是西溪水館,位於大觀園「三館」風景區內(見圖三)。

姐妹兩人在凹晶館以中秋月為題,用「五言排律」和「十三元韻」,對景聯詩。正聯到高潮處,湘雲說出「寒塘渡鶴影」,黛玉對以「冷月葬詩魂」,一語未了,只見欄外山石後,突然「轉出一個人來」,原來是妙玉。

請朋友們注意,月夜裡妙玉一個青年女子因何能夠突然來到這裡?原來凹晶館的原型西溪水館就在攏翠庵的原型隨喜庵的山腳下,是為緊鄰,妙玉只要出庵門,就可看到黛湘二人,所以能及時趕到。

三人於是爬上山坡,來到妙玉的攏翠庵中。妙玉為二人的聯詩續寫了「三十五韻」。二人稱讚妙玉是「詩仙」,談論到天快亮時,才依依惜別,黛湘二人一起回到瀟湘館(西溪山莊)。

湘雲在大觀園中是活躍分子,最著名的活動是「醉眠芍葯洇」。醉眠的原因是在紅香圃中為寶玉做壽,行酒令導致喝多了酒。紅香圃和芍葯欄都是花塢中的子景點,與蘅蕪苑的共同原型都是花塢。

七、 抄檢大觀園一路行動次序還原

《紅樓夢》第七十四回在抄檢大觀園的描寫中,又一次全景式地展現了大觀園諸景點及其相互間的位置關係。請朋友們眼睛盯著圖四,與我一起去探詢抄檢的路線。

抄檢是從寶玉的怡紅院(洪園,在深潭口)開始的;第二個往東南來抄檢黛玉的瀟湘館(西溪山莊),第三個本應繼續前行抄檢蘅蕪苑(花塢),但因為是親戚放棄了;然後折向西邊抄檢探春的蘆雪庵(秋雪庵);隨後第四個就抄檢探春的鄰居惜春居住的暖香塢(曲水庵);第五個抄檢的自然是迎春居住的紫菱洲(茭蘆庵)。由於抄出了司棋的問題,王善保家的打了自己的嘴巴,抄檢就此中止。

從以上路線不難看出,抄檢基本是在「五院」風景區和「三庵」風景區中進行的。怡紅院的原型是洪園,抄檢很可能是根據洪家的「家難」如實描寫的,所以《紅樓夢》書中描寫「抄檢」要從怡紅院開始。由於《紅樓夢》作者洪升僅僅把自己家的府邸園林洪園(怡紅院)作為大觀園的一部分,而把書中的大觀園擴展到幾乎整個西溪,作為小說,自然要寫抄檢其他地方,事實上當年洪家是不可能去抄檢其他家庭的。但由於作者極其熟悉西溪,所以抄檢的順序和路徑寫的一絲不亂。

八、 「蕉園詩社」姐妹之生活原型還原

在《紅樓夢》大觀園中,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就是姐妹們結社賽詩的系列故事。她們先結成了海棠社,後又重起桃花社,賽詩的地點,在怡紅院,在蘆雪庵,在凹晶館等地。這些地點,其原型就是西溪的洪園、秋雪庵、西溪水館等地(見圖三)。地點原型有了,人物原型有沒有呢?肯定地說,有,並且千真萬確!她們的原型就是活躍清初在西溪的一群女詩人。

這些女詩人都是洪升的姐妹,當時都是年輕貌美的聰明女子,均出生於明朝遺族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詩書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群女詩人以血緣為紐帶,先後組成了兩期「蕉園詩社」,前期稱為「蕉園五子」,成員有顧玉蕊,徐燦,林以寧,錢鳳綸,柴靜儀。後期稱「蕉園七子」,成員有林以寧,柴靜儀,錢鳳綸,錢鳳婉,馮又令,朱柔則,毛安芳。另外,洪升的妻子黃蘭次,洪升的兩個親妹妹(名字不詳),以及李淑、張槎雲等,也經常參與詩社的活動。

「蕉園詩社」的女子,與《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完全可以一一對應,對應關係是:林以寧——林黛玉,薛寶釵——錢鳳綸,薛寶琴——錢鳳婉,李紈——柴靜儀,妙玉——徐燦,鳳姐——黃蘭次,湘雲——馮又令,迎春、探春——洪升的兩個親妹妹。其中寶琴不入薄命司,得十二釵原型八人。秦可卿和元春是作者杜撰的人物,惜春的原型似為洪升的一個本家妹妹,巧姐的原型便是洪升的女兒洪之則,合起來,恰好《紅樓夢》書中的十二釵之數。

《紅樓夢》書中不僅十二釵有原型,與十二釵關係密切的許多人,也都有生活原型。書中的薛姨媽,是寶釵的母親,她的原型正是顧玉蕊,是錢鳳綸的母親。書中的賈蘭,原型是沈用濟,是大嫂子李紈的原型柴靜儀的兒子,柴靜儀確實是青年守寡,守著一個兒子沈用濟苦度歲月。書中三爺賈環的原型,便是洪升的同父異母弟弟洪中令,洪中令確實是洪升的父妾所生,洪家發生家難,洪升和二弟洪昌被迫逃離家庭,似乎就是他們母子挑唆的結果。《紅樓夢》中脂批說該書記載了「脊令(均有鳥旁)之悲,棠棣之戚」,就是兄弟反目的意思。

言歸正傳,還來說「蕉園詩社」的姐妹們。《紅樓夢》書中說,大觀園姐妹們賽詩,每人都為自己取了個別號,例如李紈稱稻香老農,黛玉稱瀟湘妃子,寶釵稱蘅蕪君,寶玉稱怡紅公子,等等。她們的原型「蕉園詩社」的女詩人,也確實都為自己的書齋取過別名,例如,柴靜儀別名凝香室,林以寧別名墨莊樓,錢鳳綸別名天香樓,洪升別名嘯月樓等。她們出版的詩集,都是以自己的書齋別名命名的,如林以寧的《墨莊詩鈔》,錢鳳綸的《天香樓集》,洪升的《嘯月樓集》,馮又令的《湘靈集》等。

據杭州和西溪史志記載,「蕉園詩社」眾女兒在結社期間的活動是十分活躍的,她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在西溪和西湖的名山勝水中結伴遊玩,命題賦詩,春歌柳絮,夏詠芙蓉,秋頌金桂,冬贊雪花。這些女子完全沒有大家閨秀那種傳統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自閉習俗,而是公開在熱鬧場合招搖過市,高聲談笑,不時引來行人詫異和艷慕的目光。

「蕉園」姐妹們的下場,同《紅樓夢》中大觀園女兒一樣,「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都是「薄命司」中注定了悲劇命運的紅顏。由於她們都出身於明朝「遺民」家族,清初家庭都陷入了困頓生活,洪家和錢家還被官府查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再由於她們的個性和愛好,婚姻生活多陷入不幸,以至多數人青年早逝,即使沒有過早死亡的,也是在疾病和痛苦中苦苦掙扎。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洪升以「蕉園女兒」的才情和遭際為素材創作《紅樓夢》,不僅是寫的「蕉園女兒」讚歌,也是寫的「蕉園女兒」輓歌!是為這些可親可敬可愛可憐的女兒「閨閣昭傳」,這正是《紅樓夢》開篇作者交代的創作目的。

九、 《紅樓夢》主人公與西溪紈褲公子之交遊還原

《紅樓夢》書中的主人公賈寶玉,其生活活動基本是局限在大觀園裡,但也有例外,偶爾也跑出園子,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雖然次數有限,但活動也算豐富多彩。其中著名的有這麼幾次:隨秦可卿的送葬隊伍去鐵檻寺,隨賈母一行龐大隊伍到清虛觀打醮企福,聽劉姥姥講茗玉故事後跑到郊外尋找到一個「稀破」的瘟神廟,祭晴雯跑到野外去宣讀《芙蓉誄》,慨歎夏金桂嫉妒跑去找王一貼討要「療妒羹」,等等。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園外活動,還是到馮紫英家裡,同薛蟠、馮紫英三人以及優伶蔣玉函、妓女雲兒一起行酒令、唱艷曲。

書中的優伶、妓女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就無從考證了。但書中的寶玉、薛蟠、馮紫英三人,卻史有明載,他們的原型就是清初杭州西溪著名的三個紈褲子弟:洪升、錢元修以及馮雲將的兒子。洪升本人是《紅樓夢》的作者,賈寶玉的原型,無須多論。錢元修是古蕩錢家的公子,「蕉園七子」之一錢鳳綸的哥哥,錢鳳婉的堂兄。他的父親是清朝初年著名的「丁酉科場案」的副主考錢開宗。由於科場受賄作弊被人告發,皇帝龍顏大怒,砍了他的腦袋,家屬子女連同奴僕二百多口被逮往北京,發賣給滿清貴族為奴。後來遇赦,家屬子女方得回到杭州。

說起錢家是《紅樓夢》書中薛家的原型,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紅樓夢》書中說薛家是「皇商」,「現領著內帑錢糧」,但原型錢家是官僚文人家庭,並非商人,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皇帝判決錢開宗受賄作弊案時,認為他玷污了官體,把科場搞成了骯髒的交易場所,「詩曰子雲全無用」,只有錢可通神,「原來是貨殖家風」!什麼是「貨殖家風」?就是商人家風!由此說來,錢家的「貨殖家風」是皇帝親口御封的,難怪《紅樓夢》中要把他寫成「皇商」!這種寫法,既有對錢家隱私的透露,也有對皇帝調侃的意思。

這個錢元修,青少年時期確實是個紈褲而又鹵莽的世家子弟,錢家落難後,他對告發丁酉科場案的仇人李壽恨之入骨,幾乎每天夜裡都「摩挲幾遍身上的匕首,時刻想刺殺仇人,只是由於家庭嚴加看管,方未得實行。中年時,由於長期的抑鬱,一病身亡了,死時眼睛都閉不上。這些事跡,在錢鳳婉的《哭伯兄》長詩中有詳細記載,具體內容見筆者的考證文章《皇商與紅樓二尤》。

馮紫英的原型是馮雲將的兒子,馮夢楨的孫子,具體名字無考。馮夢楨是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官僚文人,收藏古玩字畫極多,為了保存著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特意在杭州西湖邊上建有「快雪堂」,另在西溪的老和山坡上建有西溪草堂。《紅樓夢》中的凸碧堂,就是以他家的西溪草堂為原型的。

馮夢楨的兒子馮雲將,也是杭州著名的風流蕩子,著名的馮小青的故事,就發生在他的家裡。馮小青原是揚州「瘦馬」,被馮雲將納為小妾。由於馮雲將的大老婆十分悍妒,加之社會上譏諷馮雲將納同姓女子為妾有違傳統公德,所以馮家把馮小青困頓在西湖孤嶼上,終年不見人面,不久就抑鬱而死了。多才多藝的馮小青,臨死前「焚稿斷癡情」,並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冷雨敲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紅樓夢》中的黛玉身上,或多或少有馮小青的影子,書中還直接引用了小青的這首詩。

馮雲將的兒子名字不詳,從馮家家教中亦可推斷其為人風流倜儻。他與洪升、錢元修三人,是當時西溪著名的三紈褲,經常在一起吃酒、唱曲、遊玩。《紅樓夢》中描寫寶玉、薛蟠、馮紫英一起招妓攜優飲酒行令,應該就是根據三人的真實經歷寫入書中的。書中交代三人飲酒的地點是「馮紫英家裡」,為什麼不寫具體地點呢?因為洪升創作《紅樓夢》時,已經把馮家的西溪草堂納入了大觀園,稱作凸碧堂,總不能把三人不算文明的行為寫到大觀園中吧!所以只好含糊交代飲酒的地點是馮紫英家裡。

賈寶玉在大觀園外的活動地點,還有一些是有原型可考的,例如隨秦可卿送葬隊伍所去的鐵檻寺,就是洪家祖墳和家廟的所在地東墓塢(見圖三)。這裡是從洪升的六世祖洪鐘的墓地開始成為杭州知名墓地的,洪鐘在明朝成化年間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死後皇帝親自派員致祭,明朝著名大儒王陽明親自撰寫了墓誌銘。不知朋友們注意到沒有,書中榮府的正廳中曾懸掛一幅由「勳教弟穆蒔拜手書」的中堂對聯,「穆蒔拜」這個名字怪怪的,原來就是「墓石拜」的諧音,為洪家墓石「手書」的名人,就是王陽明。

寶玉隨老祖宗去打醮的清虛觀,其原型應該就是西溪的「老東嶽」(見圖三)。這裡在清初是一處香火旺盛、規模龐大的道觀,地面建築現已無存,但地名仍存,當地的幾株高大的古樹,仍然默默地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老東嶽距離洪園所在地深潭口不遠,所以書中說,打醮的隊伍後邊的還沒出發,前邊的已經到達。至於「稀破的」瘟神廟,王一貼的道觀等地方,是否有原型,已經很難考究了。西溪舊時庵觀眾多,許多規模不大的庵觀,隨建隨廢,缺乏歷史記載,也無須逐一考證。

十、洪升初創《紅樓夢》動因還原

談起《紅樓夢》的創作動因,必須很好地領會書中開篇「作者自雲」所做的交代:一是把自己「背父母養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也就是說,懺悔由於自己無能、不肖,造成家族「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罪行。二是「忽念及當日之女子」,自己的家族親族閨閣中「歷歷有人」,不欲使她們的事跡「一併湮滅」,因此上作此書為「閨閣昭傳」。《紅樓夢》創作的這兩大動因,曹雪芹都沒有,從來沒有證據證明曹雪芹有一大群鶯鶯燕燕的姐妹,曹家敗落同曹雪芹本人也沒有直接關係,曹雪芹更不可能熟悉杭州西溪的景色,《紅樓夢》作者應該具備的「兩大動因」、「三大要件」曹雪芹都不具備。而洪升,在「兩大動因」和「三大要件」上都有著充足的理由!

前面關於「蕉園詩社」姐妹們的闡述,已經充分說明了洪升為姐妹們作傳的創作動因,這裡集中分析一下洪升懺悔自己當年荒唐之罪的創作動因。如前所述,洪升出生於一個跨宋明兩代繁華了幾百年的著名江南望族家庭,但是經過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洪家失去了世襲的官職,失去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進入清朝後,便處於「外面架子未倒,內囊漸漸盡上來了」的末世光景。又陸續經過三次「家難」,洪家終於一敗塗地,徹底「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第一次「家難」是「子孫流散」之難。洪氏家族上下三百餘口,家族內部矛盾重重,「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長期矛盾終於因為洪升父妾和同父異母弟的挑唆而爆發了,洪升和二弟洪昌,同時被父母逐出了家庭,造成了洪家「子孫流散」。洪升在創作的《紅樓夢》中,詳細交代了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並指出,家庭的悲劇實質上是「棠棣之戚,脊令(鳥旁)之悲」,也就是兄弟鬩牆的意思;脂批中還曾說,假如探春不遠嫁,不至於發生「子孫流散」,可見《紅樓夢》最終的結局是要寫「子孫流散」。

第二次「家難」是「官府查抄」之難。由於洪家是明朝遺老,與新朝格格不入,在「三藩之亂」中,有人告發洪家與福建的耿精忠有牽連,官府查抄了洪家,並將洪升的父母發配關外極遠的寧古塔充軍,後來雖然遇赦,沒有發配,但家庭卻從此徹底衰亡了。《紅樓夢》後半部分要寫「抄家」的內容是毫無疑義的,洪升在書中忠實地記錄了這次家難。

第三次「家難」是「功名斥革」之難。洪家敗落後,全家把獲得功名、重振家族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洪升身上。但洪升從小便養成留戀「花箋彩紙」,無意仕途功名的毛病,家庭曾花費許多銀兩,為他謀了一個「國子監生」地方位置,但他在北京二十多年,整天創作劇本,與京中戲班打的火熱,根本無意科舉,始終未獲一官半職。康熙二十八年,由於在「國喪」期間聚演《長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國子監生的名分,從此徹底與功名無緣,也徹底斷送了洪家復興的希望!洪升在《紅樓夢》中,沒有寫到自己後期在北京的荒唐事情,但以寶玉為寄托,深刻地刻畫了自己早期在杭州西溪「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行為偏僻性乖張」,「於國於家無望」的紈褲公子形象。

洪升的一生,始終是一個冥頑不化的「情癡情種」,《紅樓夢》中所展示的那種「泛愛」、「意淫」的性格,洪升可謂古往今來第一人,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有明顯表現,特別是他的代表作《長生殿》,與《紅樓夢》不僅故事結構相似,人物性格相仿,就連人物語言、心理的刻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部作品雖然體裁不同,但通過比較研究,認為出自同一「情種」作家之手,是可信的。

洪升出生於杭州西溪,成長於杭州西溪,家難後被迫離開杭州西溪,在北京過了二十多年極為困頓的生活,康熙三十一年再次回到故鄉杭州西溪,直到六十歲去世。西溪是洪升兒時的天堂樂園,青年時的浪漫沃土,老年時的避難場所。洪升一生,都對故鄉西溪懷有深沉的情感。西溪自然風光優美,人文積澱深厚,可謂杭州這個天堂中的一方淨土。洪升以自己的故鄉風光為原型創作大觀園,是文學創作最合理、最自然的選擇。

不知朋友們注意沒有,《紅樓夢》書中說大觀園有「三里半大」,除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很少有這麼大的,西溪的「五院」、「三庵」、「三館」風景區連在一起,直徑大約就是「三里半」左右(見圖四)。西溪本來不是一座園林,但清初的西溪卻到處都是優美的園林建築,整體上構成一幅天然圖畫。書中寶玉題詠大觀園時,始終強調「天然」的可貴,反對「人力穿鑿」,可見西溪作為《紅樓夢》大觀園原型的原始風格,也可清楚看出《紅樓夢》作者洪升的審美觀點。

今天的杭州西溪公園,作為濕地保護區在加快建設。朋友們現在去西溪實地考察,很難直觀看出大觀園原型的模樣,因為清初的建築絕大多數已經蕩然無存了,必須拿著筆者這幅「導遊圖」,按照圖上的標示,逐一去做實地歷史調查,方能看出大觀園原型的本來模樣。西溪不難去,沿著天目山公路行使,直奔蔣村,大觀園的全部原型都在蔣村的南面和西南面,留下、五常、蔣村三個鄉鎮交界的地方。大觀園的山水形勢是「銜山抱水建來精」,這裡恰是「銜」老和山,「抱轉山河」的形勢; 「芳園築向帝城西」,這裡恰好位於杭州城區的西面,《紅樓夢》作者早就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大觀園原型的方位。杭州是古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正所謂「帝城」。

圖一:大觀園原型西溪濕地現狀圖

圖二:大觀園五院三庵三館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三:大觀園全部景點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四:大觀園三大風景區宏觀位置示意圖

2005年8月於長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