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釵幸福之我見
《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在曹雪芹的筆下,她們個個都是悲劇人物,隸屬於太虛幻境的「薄命司」。然而作為我們普通百姓看,她們個個都是千金小姐、少奶奶,錦衣玉食,嬌生慣養,怎麼能算得上悲、稱得上薄命呢?她們從來不知生活無著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吃了上頓沒下頓是什麼感覺?現在我們極大多人所苦苦追求、努力奮鬥的不正是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嗎?所以她們的痛苦基本上都是來自精神上的痛苦。
我們知道,紅樓第一號女主角林黛玉才貌雙全,由於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寄居外祖母家中。自覺寄人籬下,常常敏感多疑,使性弄氣,顯得心胸狹窄。很多看過《紅樓夢》的人或多或少認為她的悲劇是她本身的性格悲劇。我們在為她痛惜的同時不禁要想,如果她家庭不是那樣,如果她的性格好一點,會不會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人物——
史湘雲,比林黛玉更慘,好歹林黛玉的父母亡於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她也算享受過親生父母的疼愛。而史湘雲,「襁褓之間父母違」,雖然由叔叔監護,但自幼卻在榮府長大。我們不知道她的叔叔嬸嬸是否對她好,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她在榮府裡渡過的是一段難忘的、快樂的童年。每次看她到賈府來的欣喜雀躍的樣子,可以想像她多麼羨慕天天在外祖母身邊的林黛玉呀。從中看出,史湘雲比林黛玉更容易滿足,對待生活更加樂觀。她生性直爽,純真善良,「英豪開闊,從未將兒女私情縈結心上」。身為女性,卻有著男兒氣概。她幾乎集中了林黛玉才貌出眾的長處,而又沒有林黛玉的性格孤僻的弱點,但結果又是如何呢?「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說明性格也不能決定命運。
那麼,還有什麼能讓她們擺脫哀運?金錢?權力?地位?
賈元春身為貴妃,行動起居就有一大堆太監、宮女侍候。《紅樓夢》通過省親的描述,充分體現了她的尊貴的身份。但她每天憂心忡忡,常言道「伴君好伴虎」,唯恐不小心得罪皇帝,眨眼之間,招來殺身之禍,滅族之災。她的安全不是個人的安危,是維繫著一個大家族的安危。她每天誠惶誠恐,小心翼翼,精神極度壓抑,如何讓她健康快樂地生活?看她省親時的所言所行,哪裡是來享受天倫之樂,分明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她 「一手拉著祖母的手,一手拉著母親的手」,滿眼含淚,欲語又止,雖然家庭正處於轟轟烈烈,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勢,但也是「水滿則溢,月幸則虧」,所以她卻口口聲聲說,「今雖富貴已極,總不及田園之家,能享受天倫之樂」。我們難道還不能窺見她在深宮過的是什麼日子?因此她的早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們說,作為一個女人,最高的地位就是皇后,所謂「母儀天下」,為天下女人之楷模。賈元春作為貴妃,其地位與皇后僅一步之差,她尚且如此,更何況別人?
薛寶釵,作為皇商之獨女,出生於「珍珠似土金如鐵」的豪富家庭,從小嚴格教育,其身心修養達到封建淑女的標準,可謂品學既優, 才貌雙全,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型人才。作為一個女人,已經無可挑剔地成為女人中的精品。所以賈府裡的人都喜歡她,這是公眾選擇的結果,在愛情和婚姻中,她和賈寶玉先有和尚道士的預言,後有賈府家長們的賞識,再有家庭的經濟後盾,她本身的才貌也直接吸引著賈寶玉,肌膚豐瑩,面如滿月,勿用置疑,這是一個富貴的面相。然而她卻愛上了賈寶玉,也可能她僅僅愛上的是賈寶玉的家庭,這無疑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
封建時代的女人,對於婚姻的選擇是人生的最最重要的轉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規範女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個人的地位和命運完全掌握在一個又一個男人手裡:父——夫——子。婚姻對於女人,關係著她大半生的幸福。素有理性和冷靜著稱的薛寶釵,為什麼不好好思考一下:賈寶玉作為丈夫,他能承擔她的一生嗎?或許她也思考過,但又有什麼用呢?因為母親已經答應了,明知不妥,也不肯多說,因為說了就是不賢不孝,就不是淑女了。把這樣一個虛名,看得比一生的幸福還重要,就這樣把自己當成一個毫無意義的犧牲品,葬送在封建意識的泥潭裡。這就是薛寶釵,也就是當時的女人共同的悲劇。這個悲劇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薛寶釵的所有才情美貌,只能為這個悲劇增加更沉重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