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清寫人世情,青峰隱聞木魚聲
兩個月以前便想寫這篇有關《紅樓夢》的文字,卻幾次提筆又頓,沒有完成。仔細想來,總是自己推翻自己的想法,的確,對於涉世尚淺的我而言,也只能談自己較為清晰的感受而已,而關於人生如何,悲劇如何,還沒有談論和定論的資格。在文學和哲學先輩面前,斷然地說什麼也不過是班門弄斧而已,所以我讓那些需要時間和閱歷檢驗的東西擱置不寫,只寫些感受,我仍為自己能這麼認真的對待人生和一本關於人生的書而感到開心。
所以這些是關於《紅樓夢》的一些談不上是評論的評論。
永忠有如下一首絕句是在《紅樓夢》問世之初就作下的: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
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第一句以「足千秋」三個字體現了作者對《紅樓夢》的高度評價與認可,而第二句「不是情人不淚流」更感人至深。想來由古而今有多少「情人」呢!從屈原到林則徐,從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清末眾多敢於與封建社會做叛逆鬥爭的自由愛情,無論是民族大義還是男女愛情,無論是憂國傷世,還是風花雪月裡的悲悲喜喜,都離不開這個情字。而以義塑造了堅貞。
所以由此詩也可看出永忠才華和思想過人,能與曹雪芹有強烈思想共鳴。
曹雪芹更是才情具備。在他晚年窮病交困的逆境裡尚有「當此蓬牖茅椽,繩床灶瓦,未足妨我襟懷」的胸襟和對人生的參透,非凡人所及。而思及我自身,並無貧病交困的景況,又正直二十華年,卻每以閒愁自擾,曹雪芹能忍十年苦寫千秋作,而我卻時常覺得十年以後人都老去了寫成書又如何這樣貪戀年華,相比之下實在難過,悲從衷來。
而我是不願過多責備自己的人,人貴在自知,不狂妄自大,更不妄自菲薄,我確信有些堅持是必要的,不管自己是不是孤立無援的。我不圖安逸,但求能懂何為人生,何為人,
時常以文字取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讀《紅樓夢》後對寶玉的同情和認可更是加深了。自然有些人認為他是脂粉氣,無大志。而在我看來他卻是有大志的人。所謂志者,並非合眾,而是離眾,有獨到見解並清晰自己的所求,不以世人所言所論而改變自己的志向,這就是志了。寶玉雖是不肖無成,然其大善大仁之稟性又有幾人能得?天下男子,也不多於一二。寶玉才華和思想上的孤傲高潔本來就很可貴,又惜花愛人,多情之至。而黛玉以死明志,更讓人感動和佩服。多數女子在面對自己鍾愛的男子不屬於自己的時候多數會求全自己,或爭取愛情,而黛玉以死抗拒叵測的命運,非平常女子所及。今之人雖然對她有些扭曲的看法,如認為她小肚雞腸,多愁善感,狹隘多稜角等,都只是看其表面了,在我看來女子有才便是德,有德便是美,美則無過。她的身世和高潔的品格注定她不可能遷就世俗,在失去自己渴望的生活後萬念懼灰,不委屈求全。我想我是個擁林派。
我覺得《紅樓夢》雖是一部人生悲劇,寫盡家道敗落的辛酸,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然而它的偉大之處甚多,究竟哪一點是它最想表明的。這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了。但我認為它較為明顯的應該是色空觀。
中國自唐朝以後,盛行佛家思想,從唐朝到清朝乾隆中期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佛家思想在更有充足的發展。所以那時候人的思想裡多少都會有對佛學的認識,只是深淺不一。
尤其是文人和不得意之士,往往會認為「無可雲證,是立足鏡」,窮而後工。
而這部書從一開始就寫了道士和真人,來歷齊全,中間也不時穿插虛幻夢境,人物裡面的寶玉和惜春都以出嫁結束自己的命運。作者對空的覺悟可見一斑。看完這部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也是大悲大空,然而我如此並不是宣揚色空觀,而且空的境界是隨意的,不是刻意的。有的人可以捂透,而有的人永遠也不能明白。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一頂帽子可以什麼人都戴。
二十年代初,紅學派中俞伯平認為曹雪芹主要表達的是色空觀。可見的確有一部分人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對文學作品最好的評價就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最直接的感受往往好過對文字百般斟酌,並且後者容易對文字產生誤會,有穿鑿附會的危險。
由此我更加清楚了文學批評的意義,所謂的文學批評便是一部分能充分領會文章內容含義的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引導。審美經驗現象學中杜夫海納認為文學批評的主要責任是說明,解釋和判斷。而對其判對判錯沒有責任。
我想對於〈〈紅樓夢〉〉的爭議是不可止的,但發表己見也是必須的,我認為它是一部文字一流的以色空觀賦予文字魅力的人生悲劇。
今之人恐怕連「可恨同時不相識」也不能夠了,距離那個時代又是兩個半世紀的隔世之遙了,但我覺得曹雪芹在兩個半世紀後仍有無數的人去理解他的光輝思想,也可以好生安慰。真正的作家要具有豐富的語言和有真正價值的思想以及駕御文字去表達思想的能力,缺一不可。我想哭曹侯是在讀書之時,而讀過之後,卻應該是歎了。當然是歎為觀止的歎。
筆行至此,已不想多言,文章言志載道,抒發已見足矣。但仍要說的是這只是自身感受一二,我仍不知人生為何,我想在真正的人生和已經經歷人生坎坷的人的面前,我們這樣的年少者實在需要足夠的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