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的眼鏡

賈母的眼鏡

賈母的眼鏡

紅學研究

五十三回下半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

上面兩席是李嬸薛姨媽二位.賈母於東邊設一透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頭又設一個極輕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著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類,又有一個眼鏡匣子.賈母歪在榻上,與眾人說笑一回,又自取眼鏡向戲台上照一回……

關於上引,鄧雲鄉《眼鏡趣談》基於眼鏡一詞現時之通行概念和賈母年事已高,當戴老花鏡這一常理認為,眼鏡是老花鏡,並說作者不懂老花鏡看近不看遠的道理,說作者描寫失誤。作者可不可能就連早在三百年前便已引進的老花鏡也不懂呢?可不可能寫賈母用老花鏡看戲呢?六十九回還有一段有關賈母使用眼鏡的描寫:

賈母又戴了眼鏡,命鴛鴦琥珀:「把那孩子拉過來,我瞧瞧肉皮兒。」眾人都抿嘴兒笑著,只得推他上去。賈母細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來我瞧瞧。」鴛鴦又揭起裙子來。賈母瞧畢,摘下眼鏡來……

細玩此文,不僅可以從用法用途看出此一眼鏡必系老花鏡,而且可以從「戴了眼鏡……細瞧了一遍……摘下眼鏡……」這一非常生動傳神的使用過程看出,作者必於老花鏡知之甚精。由此可知,作者絕對不會寫賈母使用老花鏡看戲。於是便有了一個問題,五十三回賈母用來看戲的眼鏡,到底是什麼東東?筆者認為,從用法用途等方面來看,此一眼鏡有可能是望遠鏡,或者說是望遠鏡中最簡單最短小的一種——觀劇鏡。因為此說與望遠鏡的發明引進和普及程度以及此物在當時的名稱等項有關,所以先將同類敘述條列於此,供讀者考鏡。

1、一般都認為,望遠鏡直到十七世紀初才出現。但有資料顯示,利瑪竇早在1582年即已將此物帶入中國。明人鄭仲夔《玉麈新譚·耳新》卷八中有如下一段記載:

番僧利瑪竇有千里鏡,能燭見千里之外,如在目前。

2、網上一條消息說:

湯若望和李祖白兩人共同翻譯了《遠鏡說》一書,把西方望遠鏡的製作方法介紹到中國。

3、網上還有一條消息說:

崇禎中,流寇犯安慶,巡撫張國維令玨造銅炮,設千里鏡視敵遠近,所當者輒糜爛。

4、《罪惟錄-歷志》崇禎二年(1629)徐光啟奏請製器十事,第十條是:

裝修測候七政交食遠鏡三架。

網上一條消息,說此鏡由湯若望監製,又說崇禎皇帝看過此鏡。

5、《辭海》說孫雲球:

明末光學儀器製造家……我國民間最早獨立製造望遠鏡的人……寫成《鏡史》,當時各處據此製造。

6、《爝火錄》順治六年、永歷三年(1649)正月初三:

大清兵以西洋鏡照城(南昌)發炮。

7、《台灣外紀》說,鄭成功臨終(1662)前一天:

強起登將台,持千里鏡,望澎湖有舟來否。

以上七條消息說明,從望遠鏡的發明引進進程來看,隱射孝莊的賈母有可能使用望遠鏡或觀劇鏡看戲。問題在於:作者可不可能用「眼鏡」指稱望遠鏡或觀劇鏡,讀者可不可以將「眼鏡」理解為望遠鏡或觀劇鏡?

一要看到,老花鏡早在明初即已引進,其時名為璦逮,是個音譯詞。大約直到明末,才首次為郎英稱做「眼鏡」。這可能意味著,直到紅樓成書時,「眼鏡」仍是一個不太定型的新詞。

二要看到,清初還沒有望遠鏡這個詞,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便只好逆以己意,或遠鏡,或千里鏡,或西洋鏡,任意稱之。

三要看到,就詞性而言,老花鏡、望遠鏡、千里鏡、觀劇鏡和顯微鏡都是就其功能而言,西洋鏡是就其產地而言,眼鏡則是就其均系目之所視而言。如果說,不能用「眼鏡」指稱望遠鏡或觀劇鏡的話,那就也不能用「西洋鏡」指稱望遠鏡。如果說,可以用「西洋鏡」指稱望遠鏡的話,那就也可以用「眼鏡」指稱望遠鏡或觀劇鏡。如果五十三回「眼鏡」的確是指望遠鏡或觀劇鏡的話,五十三回「眼鏡」與《爝火錄》「西洋鏡」還有一個相同之點,無論根據「眼鏡」還是根據「西洋鏡」,都不能確定它是什麼,都只有根據用途,才能知道它是什麼。

總的來說,六十九回的「眼鏡」應該是老花鏡,五十三回的「眼鏡」則有可能是望遠鏡或觀劇鏡。五十三回的「眼鏡」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希望讀者能為我提供有關史料和實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