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新解
眾所周知的,黛玉是在聽說寶玉要取寶釵為妻後,舊病復發,一命嗚呼。其實,按照原著的意圖黛玉應該是淚盡而亡,但是從醫學和現實的角度來看,淚盡引發死亡是不大可能的,所以,為了貼和現實,書中所寫的是她因病而故.如果按照書中的說法來解釋,那麼淚盡就是引起黛玉死亡的必然因素,因為她就是來還淚的,而導致她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應該是舊病復發了。
從表層來看,這種說法確實是合情合理的,黛玉天生愛哭,且又體弱多病,這些可以解釋黛玉的死因。但是,我認為「黛玉之死」絕不會這麼簡單,愛哭,多病,這些只是客觀上的因素,而書中的「黛玉之死」卻忽略了主觀因素。說到這裡,也許就有人要問了:「黛玉是出了名的小心眼,當她知道金玉即將結成良緣時,當然會氣不過,又恨,又怨,又氣,又悔,因而舊病復發,這完全符合邏輯呀,再說這也是主觀因素呀。」這些確實是主觀因素,但是,主觀因素不止這一個,還有愛使小性,愛吃醋,尤其愛鑽牛角尖,又多疑,而且很孤傲,有的時候甚至是有些無理取鬧。
試想,耿直不屈,頗有反抗精神的黛玉怎麼會甘心就這樣淚盡導致舊病復發而死呢?就這樣安安靜靜的死去,甚至是沒有人知道,死的這麼的不情願,這樣的憋屈,實在不是黛玉的風格。我想:就是死,黛玉也會用她自己獨有的方式來反抗這一切,以死來說出自己的冤屈。因此,我從這些方面推測,黛玉一定是自殺,而非自然死亡。
我覺得對於《紅樓夢》中主要人物死亡原因最有發言權的就是第五回中的所有判詞。黛,釵的判詞同在一首之中。「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通過這首判詞,我認定黛玉是在林中的樹上自縊而亡。當然,有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大多數人認為自縊死得太猙獰,與黛玉葬花的淒美意境南轅北轍,他們認為黛玉是美的代名詞,認為這樣的死法玷污了黛玉的美。所以他們會更加認同劉心武老師的「沉湖而亡」之說。可是,「沉湖」說的依據僅僅是黛玉隨性所作的一首詩而已。我認為判詞會更具有說服力,因此推斷黛玉是自縊而亡。
至於猙獰,我認為沉湖和自縊所差不多。為了避免猙獰,劉心武老師的解說中有這樣一句:在黛玉沉湖自盡的第二天,人們只從湖中打撈到了她的衣物,卻不見黛玉的屍首,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樣確實可以避免猙獰,但是卻在無形中給《紅樓夢》增添了一絲神化色彩,而《紅樓夢》是一部寫實的書。在全書的開篇黛玉作為絳珠仙子出現,為了報恩化作女子用一生的眼淚來償還恩情;頑石被那一僧一道變作玉石到人間嘗受人間冷暖……這些都帶有神色彩,可是我認為這些都是用來引出下文,引出寧榮二府的真實生活寫照的,而黛玉之死是在實實在在的賈府之中的,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增添神化色彩了,如果硬要加就會顯之以神化色彩得不太和諧了。這樣說來,黛玉沉湖之後其屍首必然會被打撈上來,經過24小時湖水的浸泡,屍體必然會浮腫,這比自縊要猙獰無數倍,如果真的沒有發現黛玉的屍首,那麼一定是做了魚餌了,這樣可以達到死不見屍的效果,可是,美的代名詞就這樣被魚吃掉,豈不是更加離譜;如果說是活不見人的話,就是違背了原著,違背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意圖,就更加沒有可信度了,因為不管怎樣,黛玉都免不了一死。或者她作為絳珠仙子以淚還願,遲早都要恢復身份,或者從「金玉良緣」說來看,金玉是注定要結合的,而癡情的黛玉一心想著自己的寶哥哥會娶自己為妻,也相信寶哥哥心中眼中只有她一個,於是她充滿希望的等待著,而等來的卻是與自己毫無干係的「金玉良緣」,癡情的黛玉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心理落差呢,再加上本身就體弱多病,所以還是免不了一死,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黛玉都是難逃一死啊!
而自縊則完全不同。「自縊」說符合判詞中的語句,而且不至於太猙獰,除了臉色不太好看,自縊能保全屍而且相對沉湖而言更有震懾力,更能表現出不滿和反抗,我覺得黛玉之死的偏重點不是詩意的死,更不是詩意的美,而是黛玉的反抗精神和不滿情緒。在《紅樓夢》中,賈府就象徵著清王府,而那些身受封建禮教束縛的長輩們就象徵著封建統治者,黛玉就是封建社會黑暗統治下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只是千千萬萬身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女子的其中之一,只是一個縮影,而不同於其他女子的不過是出身和才情罷了。
綜上所述,黛玉自縊而亡的論據已經很充足了。已經有足夠的論斷來證明「自縊」說了。
(以上純屬個人拙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