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頭記》初探
上海改良出版小說社1908年印行的《新石頭記》,可以說是吳趼人最奇特的小說。作者曾經自稱此書是「兼理想、科學、政治而有之者,則為《新石頭記》」[1]是由於這部小說自初版以後從未再版,因此影響不大,過去也沒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只是簡單地介紹:吳趼人「又為《指南報》作《新石頭記》」[2]後,在《晚清小說史》中阿英先生曾提到這部小說:「《新石頭記》四卷四十回,其第二卷,寫庚子事變前後的北京情形,指摘義和團甚多。在寫庚子事變上,吳趼人是沒有得到像憂患餘生《鄰女語》那樣的成功。」他又說:「他的目的。『是要寫自家的懷抱』,這意義似未可厚非。如利用此書的寫作,以發表其政治思想,解釋人生問題,介紹各種知識。都不是壞事。但問題在於要傳達這一切,又何必定要利用舊書名。舊人物呢?」這個評價從內容和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指出了《新石頭記》的特點。其一,小說的確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解釋了人生問題,通過反映二十世紀初動盪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補天」的心願。其二,小說借用了《石頭記》的書名及《石頭記》中寶玉、焙茗和薛蟠這三個名字。但是阿英先生的這個評價包含了對《新石頭記》的批評和否定意義,這在客觀上不利於後人對這部小說的重視和研究。
1986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石頭記》,以後吳研人作品的研究者注意到了這部小說。1991年出版的《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敘述了《新石頭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3]有關《新石頭記》的文章仍然不多。我認為這部小說是吳趼人小說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作品。所以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通過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瞭解吳趼人的政治思想。吳趼人早年就開始接觸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思想。1883年他來到上海,當時只有18歲[4]上海後,他最初在江南製造局做抄書工作,1897年開始編輯小報,1902年轉而創作小說。這一年他出版了《吳趼人哭》57則。這部小品文集是目前可以找到的瞭解創作時期以前的吳趼人思想的唯一資料。其中他強調了學習西方的著眼點。例如第40則:「攻西學之子弟,徒知學其言語文字,便龐然自大,絕不解考求專門之學;且習氣之深,無出其右。吳趼人哭。」又,他批判了無識見的封建知識人:「某使臣致外務部書,以平等自由為邪說。吳趼人哭。」(第20則)總之,提倡經世致用的學問(35則)、主張啟發民智(56則)、強調商業活動的重要性(36則)、批判官僚的無能和腐敗(33則、46則、53則)等內容都表現丁吳趼人的改良和愛國主義思想。吳趼人選擇小說創作的道路,從一個側面展示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尋求救亡圖存的探索道路。他編輯小報時期,中國有百日維新、義和團運動等激烈的社會變化。知識分子都感到有一種土崩瓦解的危機。紛紛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自梁啟超提倡「小說界革命」以來,近代小說界非常流行以小說為武器尋求救國方向的創作意識,吳趼人也不例外。在《月月小說序》中,吳趼人曾說「吾欲持此小說,以分教員之一席,則不敢不審慎以出之」,由此可見他把小說當作了一種教育工具。吳研人的一些重要長篇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流露出作者對當時社會黑暗現象的不滿和痛恨,但它重在反映當時社會的「怪現狀」,卻沒有提供救亡圖存的方案。而《新石頭記》則不同。這部小說前半部描述了1901年以後的中國社會,後半部描繪了幾十年後的未來世界。換言之,前半部是作者認識到的當時的社會現實,後半部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世界的芻形,它集中地層現了吳趼人對救亡圖有的考慮,也就是他的政治思想。基於此,我們可以斷定,《新石頭記》對於我們研究吳趼人的政治理想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新石頭記》前半部借主人公賈寶玉的遊歷過程,比較全面地層示了晚清社會的各種現象。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思考以及思想中的矛盾。例如,寶玉披髮下山後,首先接觸到各種利器,由此漸漸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優秀。他看過《時務報》、《知識報》、《清議報》的論說,越看越覺得精神煥發。此後他認為中國不能不學習西方文明。第4回中寶玉看見在長江航行的西方輪船,他說:「既是中國的船,為什麼用外國人駛?……沒有的話!外國人也不多兩個眼睛,也不多兩條膀子,有什麼不會的,不學罷了!」通過這樣「以夷制夷」式的自強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改良派的主張。第9回,作者借寶玉的口批判了面對外國侵略清王朝官吏的昏庸誤國:「二萬萬里的地方,是有了一定數目的,再也不會生出三萬萬里來!然而,望後來的歲月,是沒有窮盡的。今年許他買,明年也許他買,終有賣完之一日!」在此,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愛國之心。但作者積極尋找的自強變革之路,始終沒有出現。
如果說從小說前半部寫實性的描繪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斷作者對現實的思考,那麼其後半部通過理想社會的展望則更為直接、也更為集中地層示了吳趼人的政治思想。在小說中,吳趼人把其理想中的社會命名為「文明境界」。這個「文明境界」的政體特點是「文明專制」。這是我所理解的吳研人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小說第26回中,吳趼人借老少年的口說:「世界上行的三個政體,是專制、立憲、共和。此刻紛紛爭論,有主張立憲的,有主張共和的,那專制是沒有人讚成的了。敝境卻偏是用了個專制政體,現在我們的意思,倒看共和是最野蠻的方法。」談到反對共和的理由,老少年說:「其中分了無限的黨派,互相衝突,那政府是無主鬼一般。」又,提及反對立憲的理由,他說:「沒有德育就難說了,就是立丁憲,還夠不上富家政體,不過是個惡紳政體罷了。有多少靠著一點功名,便居然縉紳惡霸一方,包攬詞訟是他的專門學,魚肉鄉民是他的研究資料。倘使立憲起來,這種人被選做了議員,只怕比那野蠻專制還厲害呢。」這段話中出現了「立憲」、「專制」、「共和」三個名詞,顯然是時代影響的結果。眾所周知,1905年到1907年之間,發生了立憲派和革命派之間的政治論戰。立憲派反對暴力革命,他們認為當時中國人民沒有實行共和的能力,暴力革命容易引起外國的武裝干涉,造成中國被瓜分的局面。以《民報》為主的革命派則指出,清朝已經變成洋人的朝廷,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國免於亡國之禍。聯繫《新石頭記》創作的時代背景,可以推斷吳趼人此時已有共和、立憲、專制等初步的政治知識。他的「文明專制」的想法很可能來自當時的政治思想和近代翻譯小說的影響。作為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曾於1906年發表了《開明專制論》。他認為開明專制是施行君主立憲的先行條件,君主立憲制是唯一的救國道路。他說:「欲為種族革命者,宜主專制而勿共和。欲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動。」吳趼人主張的「文明專制」很類似於「開明專制」,但他認為「文明專制」不是立憲制的先行條件而是獨一無二的施行辦法。「文明專制」的社會(即文明境界)是傳統的理想鄉和西方烏托邦思想的結合。自《桃花源記》以來,封建文人經常嚮往武陵桃源式的理想鄉,「文明境界」也可以說是一種儒家的理想鄉。例如,第26回中老少年說:「敝境近五十年來,民康物阜,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早就裁免了兩件事:一件是取文明字典,把盜賊、奸宄、偷竊等字刪去;一件是從京中刑部衙門起,警察官一齊刪除了,衙門都改了倉庫。你想衙門都沒有了,那裡還有捕役呢?」又,「文明境界」沒有娼妓、乞丐、廟宇、戲館,境內居民,無論男女都能自食其力,平等相處,其衣食住行和文化、娛樂、教育等的日常生活。全都盡善盡美。這樣的烏托邦社會非常類似於儒家的理想世界一一大同社會[5]外,從「文明境界」中我們可看到《百年一覺》等西方政治小說的影響[6]。《百年一覺》的主人公偉斯德生活在1887年,一覺醒來已是2000年。然後講述2000年美國社會的進步。作者敘述的未來世界是幻想的共產社會,也是科學發達的技術社會。這社會已經沒有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國家保障人民的一切生活。我們可以看小說的主要回目:「百工屬國(第5章),薪資平允(第7章),工省價廉(第]3章),老有所養(第18章),牢獄空虛(第]9章),男女並重(第25章)」。這部小說對未來理想的設計,與中國傳統的大同之說有相通之處。《新石頭記》描繪的「文明境界」也是科學極發達的理想社會,社會承擔人民的一切生活[7]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設計,在儒家大同理想的基礎上又積極地接受了西方科學技術文明。這兩個方面對我們研究吳趼人的政治思想都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這部小說的藝術形式是相當獨特的。正如我們上文所說,小說前半部揭示了晚清社會的落後和黑暗,後半部則預示著未來社會的進步和合理。這種形式的強烈對比效果能夠給讀者以比較深刻的印象。這種手法很容易讓人想起美國小說《百年一覺》的結構[8]。對義和團的描寫是前半部最重要的一段敘述。他描寫的義和團運動可以說是一篇比較仔細、生動的報告文學。例如,第14回中薛蟠和王威兒一起火化鐵路的場面:「那師傅正在那裡發號施令呢,叫這個燒教堂,叫那個攻使館。一眼瞥見了薛蟠,便叫他同王威兒兩個去燒鐵路。……薛蟠喝叫逐箱打開了,都潑在鐵路上,按配停當,才放上一把火,登時烈烈轟轟,那鐵路的枕木一齊都著了。眾人拍手歡呼,於是這一群人當堂就造起謠言來,都道:『到底薛大師兄法力高強,只念了幾句咒語,那鐵路便自己發出火來燒廠」』。其他入團儀式、進攻北京的狀況、聯合軍佔領北京的狀況等也都描寫的很生動。另外,正像阿英先生曾經指出的那樣,《新石頭記》採用了舊小說名字和舊人物。熟悉《石頭記》的讀者在閱讀《新石頭記》時很容易被迥異於舊小說的人物個性和人物經歷所打動,從而產生一種陌生、荒誕的獨特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把古人、現實人、未來人這三類人物組合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活動,跨越了時空的界限。這種結構方式兼具遊記體式和人物串連式的特點,在近代小說中比較獨特。人物形象的描寫。薛蟠和王威兒的描寫是比較出色的。這兩個人物的描寫不同於老少年、東方文明等似神非人的人物,寫得繪聲繪色。如,在目睹帝國主義侵略的時候,薛蟠就參加義和團活動,表現自己的義憤,他的盲目行動就顧不到任何利害了。相反對王威兒,作者描寫了他的機會主義、偽善的性格特點。義和團佔領北京時。王威兒的行動是得意揚揚的,但外國軍入侵後,他完全改變了:「那洋兵看了,又看看王威兒,只是他俯伏在地,便走過去托了他的下頦,叫他抬頭,誰知他已是嚇的面如土色的了。」(第]6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文明境界」的描述部分可以說是一部科幻小說。通過察驗鏡、驗臟腑鏡、驗氣鏡等醫學機器和助明鏡、助聽筒、透水鏡、司時器、飛車等科學機器,我們不得不肯定作者有相當的科學知識水平。第26回一27回中有寶玉乘飛車打大鵬的故事,第29回一32回中有他乘獵艇(一種潛水艇)去太平洋、南極等海底遨遊的故事。獵艇的各種構造和海底探險等情節類似法國小說家凡爾納的《海底旅行》。當時,凡爾納的《海底旅行》已經在《新小說》上翻譯連載了。所以《新石頭記》也有可能受到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影響。聯繫到這部小說有可能受到《百年一覺》影響的推測,我設想它對於我們研究中國近代小說所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同樣也會有著特定的價值和意義。
[1]吳研人:《最近社會齷齪史·》。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8篇,清末之譴責小說。
3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1278--1279頁:「《新石頭記》的前半部分,作者以憤激的感情,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和醜惡,後半部分則表現了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兩者形成黑暗與光明、醜惡與美好的強烈反差。這對加深讀者對現實醜惡的憎惡和未來美好的嚮往是有啟示作用的;另一方面,作者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憧憬雖屬文藝上的烏托邦,但它對於近百年來在彷徨和苦悶中探求中國改革道路以圖振興中華的人們,無疑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激發力量。」
4王俊年:《吳趼人年譜》,《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輯,1985年。
5康有為的《大同書》是代表的烏托邦思想。近代洋務派和維新派思想家都尋找接近西方的文明,吳趼人的「文明境界」也可以說是中體西用式的理想社會。
6《百年一覺》是原來美國作家畢拉密的作品。傳教士李提摩太曾經翻譯了這部小說。《萬國公報》連載時的題目是《回頭看紀略》,1894年上海廣學會出版了此書的單行本,改名《百年一覺》。
7其實,「文明境界」沒有具體的政治權力和政治制度。所謂「文明境界」的創設者東方文明一家是科學者集團,並不是制度權力的代表人物。但,不僅境內人民都尊敬他們。而且遵循他們的教導。東方文明的地位與儒家的聖人很相似。
8《百年一覺》的結構,是以百年前後進行對比,批評美國社會的落後、醜惡,頌揚未來的先進、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