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青年紅樓夢學術研討會綜述

全國中青年紅樓夢學術研討會綜述

全國中青年紅樓夢學術研討會綜述

紅樓絮語

由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紅樓夢學刊》雜誌社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中青年紅樓夢學術研討會」,於10月18日在天津師範大學隆重舉行。著名紅學家馮其庸、李希凡、蔡義江、呂啟祥、胡文彬、魯德才、杜景華等應邀參加。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發來賀信,對家鄉舉辦的這次盛會表示熱烈祝賀。開幕式由天津師大林驊教授和紅樓夢學刊雜誌社張慶善副社長共同主持。

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高悌教授首先致歡迎詞,他代表學校對馮其庸、李希凡等先生蒞臨師大表示感謝,對來自祖國各地的紅學「新星」們表示歡迎,並預祝大會取得成功!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馮其庸先生在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他首先闡述了召開這樣一次全國性盛會的意義,認為應該加強中青年紅學研究者的力量,使紅學事業後繼有人。馮先生還特意強調了紅學研究中應重視學風,應言必有據。他舉例說:不久前社會上流傳的《紅樓夢》作者為墨香的所謂「新說」,完全是無稽之談。著名紅學家李希凡、蔡義江先生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天津紅樓夢文化研究會會長寧宗一教授做了長篇學術發言。年近九旬的明清小說專家、南開大學朱一玄教授在開幕式上談了他對這次全國中青年學術會的殷切希望。

當天下午進行了學術討論。首先發言的是浙江師範大學副校長梅新林教授。他談到: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紅學研究如果取得突破,就必須確立「文本研究」的軸心地位。由於長期以來紅學界過於注重歷史的、社會的以及政治學的研究,而恰恰忽視了對《紅樓夢》這部作品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們今天特別強調文本研究,實際上既是對傳統紅學研究偏向的一種反撥,也是對一個新的研究軸心的確認。梅教授還指出,在強調文本為軸心的同時,又要融文獻研究與文化研究為一體,既要回歸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此外,梅教授還在發言中談到應注重敘事學研究,並加強與世界文學名著的對話,從而拓展紅學的視野。

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俞曉紅在發言中介紹了她向本次大會提交的論文要點。她談到: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自1904年面世以來研究者甚多,在研究所切入的角度、對該文觀點的詮釋維度和成就高下的評價程度諸方面,研究者們雖有不同看法,但也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形成了共識。近年有的研究者將目光投注到對該文所蘊含的西方哲學與美學觀念的追索、闡釋中,而對文中大量存在的用典取譬、引經證史的文字義涵較為忽略,甚至有因錯解詞義而致觀點與闡述之謬誤者。為此,俞曉紅就以往研究者對於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所忽視的方面進行了補充。

江蘇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長友在發言中談到,近年新發現的《姑妄言》與《紅樓夢》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曹去晶與曹雪芹同為南下金陵的三韓曹氏家族中人,都活動在雍正、乾隆年間。《紅樓夢》的創作、評點曾在親友中進行,《姑妄言》主要批點者都是曹姓親戚,這與脂評頗相似。此外,兩部書在思想內容和創作手法上也有相似之處。《社會科學輯刊》編輯王威軼,向大會提交的論文是《假如鳳姐遇見美狄亞》,她對兩個女性進行了比較研究。

山西大學中文系梁歸智教授,向大會提交的論文題目是《紅樓夢的精神結構說》。他在發言中指出:「閱讀《紅樓夢》的基本態度,應該回到《紅樓夢》本身,盡量擱置前在的哲學、政治、社會理論、文藝觀點,盡量避免用一種理論去分割《紅樓夢》、解剖《紅樓夢》。雖然我們承認,我們的理解和解讀總是有一種前在的意向和語境的制約,但我們還是能夠回到《紅樓夢》的原初言說和我們的原初閱讀體驗中去,進而澄清《紅樓夢》內在的精神結構。」

第二天的會議發言集中而緊湊,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陳昌娟副教授,在發言中闡述了她對《紅樓夢》的看法。她認為以往的紅學研究者大都是從成人角度去理解這部作品的,而從少年兒童角度闡釋的尚不多見。其實寶玉及諸釵的性格、心理如果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將能拓展紅學的一個方面。她在發言中呼籲:要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就要瞭解他們在這個特殊年齡段的心理特徵,而不能像賈政那樣,以「抓周」來決定對寶玉的好惡,應該「順人之天,以致其性」。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賴振寅向大會介紹了自己的論文:《寶玉、黛玉原型探微》,溫州師院饒道慶也提交了論文《賈寶玉:一個結構的解構因子》。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周文康副教授也在會上談了自己對《紅樓夢》成書過程的看法。福建師範大學研究員歐陽健,也在會上做了發言。他認為:紅學研究應該將作者、版本、本事考證同文本的詮解結合,《紅樓夢》之所以題名「金陵十二釵」,是因為小說人物的原型就是秦淮青樓的名姬。《紅樓夢》創作的內驅力不起於對繁華家世的懷念,而起於對「當日所有女子」的追憶,《紅樓夢》雖以青樓為題材,但在藝術上實現了幻化、淨化、詩化三大飛躍,從而賦予小說文本以真正藝術品的品格和無窮的多義的流動的思想內涵。

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宋常立向大會提交的論文是《〈紅樓夢〉符號學分析小引》。此文運用了當代西方符號學原理,從新角度分析《紅樓夢》的價值,認為《紅樓夢》在人物形象體系之外,還存在一個多層的符號體系。文章提出了六種主要符合系統,並對符號的多值、多義及符號與接受者的關係等問題結合《紅樓夢》做了具體闡釋。

來自內蒙古民族師院的劉永良副教授提交大會的論文是《俞平伯、魯迅評紅譾論》,他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探討了俞、魯兩位評紅觀點的異同,同時還深入分析了二人之所以相近的原因,並認為俞平伯給魯迅以重要影響。

曲阜師大教師劉相雨的論文是《論〈紅樓夢〉的楔子》,他認為《紅樓夢》雖也採用了傳統小說的神話開頭模式,但又有很多創新。

《南陽師專學報》主編王志堯在發言中指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設置了一道道迷津,成為讀者理解原著的障礙,如地點不明、年齡忽大忽小等,被視為敗筆或紕漏;其實這是僅看表相而得出的膚淺之論。只有用夢來解釋,才能使這一切不攻自破,虛幻的夢境表現手法正是《紅樓夢》別於其它小說的新穎脫俗之處。

天津師大林驊教授提交的論文是《試論〈紅樓夢〉中作家的主體意識及其表現》。該文從選材、主題提煉、作家對人物評價的折射及籠罩全書的悲劇意識諸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沈治鈞副教授在發言中談到:《金瓶梅》之後,《紅樓夢》之前近兩百年間有相當一批小說成為連接兩部巨著的「鏈環」,這中間蘊藏著小說發展的規律,展示出中國小說向藝術頂鋒攀登的曲折過程,從這個角度探索《紅樓夢》的生成原因,不失為一條途徑。

《邢台師專學報》主編喬福錦在發言中提出:《紅樓夢》應作為一部經書來讀,她是中華文化的第「十四經」,是一部「反面春秋」;他還就「回歸文本」問題發表了看法。認為「回歸文本」要有個基本立場。回歸哪一種文化背景、文字基礎上的「文本」?回歸誰的「文本」這些問題必須弄清,目前的文本研究太強調闡釋的形式、狀態、過程,從經學立場講,文字版本的考訂正是「回歸文本」的第一步。

本次會議的特邀代表、山西大學趙景瑜教授應邀在會議期間介紹了不久前他在全國進行的《紅樓夢》閱卷調查活動,引起了代表們很大興趣。天津師大老紅學家汪道倫也與中青年學者們進行了學術交流。

天津師大中文系趙建忠副教授向會議提交的論文是《一粟未著錄的仿作〈新紅樓夢〉、〈風月鑒〉及其它》。他還向與會代表贈送了自己近期出版的著作《紅樓夢續書研究》。

甘肅教育學院中文系主任王人恩、山東人民出版社編輯丁莉、北京師範大學陳惠琴、朱萍博士、瀋陽師院王祥副教授、南京劉曉明等也在會上做了精彩的發言。

著名紅學家胡文彬先生在會上向與會代表們介紹了不久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籌辦的大型紅樓夢文化藝術展赴台灣展出的盛況,引起與會代表們的濃厚興趣。

10月21日,大會舉行了閉幕式。紅樓夢學刊雜誌社副社長張慶善受大會委託作了學術研討小結。他指出,本次中青年紅學研討會開得十分圓滿成功,充滿了學術氣氛,充滿了團結和諧的氣氛。他還代表與會的中青年學者,對天津師大領導、對師大中文系領導和籌辦研討會的老師、同學們表示了衷心感謝。天津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星文教授致閉幕詞。在愉快的氣氛中天津師大中文系主任孟昭毅教授宣佈會議勝利閉幕。

首屆全國中青年紅樓夢學術研討會雖然結束了,但它給與會代表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會風,是這次會議最突出的特點,代表們普遍反映,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必將對未來紅學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