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閒話
XX :
雖然才交了春,前幾天確已把冬天趕走了,滿樓太陽烘得暖暖的,梅樹著點上了紫蕊,引得人向外跑。假如手執《石頭記》一卷,懶洋洋,慢慢地讀,也是一種很有風趣的生活- 文學研究者的涵養生活,在這一種時和境中可以體會到。
我想您又把《 石頭記》 讀完一遍了。
因此,請您告訴我一些對它的新見地。
果然,我榮幸而高興,先他人知道了您預備寫「關於《紅樓夢》的」底文章的大綱,幾個特殊的觀點。可是,要我來定一個是否,您卻太客氣一點。
一是因為懦怯,二是因為文學的素養太差,三是……所以雖然把《紅樓夢》看了好幾遍.卻不敢寫些什麼。同時,又覺得一部名著已經有許多人宣揚過,分析過,題讚過,考證過,做過索隱,做過詩話詩評,做過總評,也有每回分評者,以至於批判,再去說時,也許會吃力不討好,所以讀只管是讀,關於它而寫些什麼卻又是問題。不過,假如有人發前人所未發,當然是《紅樓夢》之幸,也是讀此書者之幸,尤其是我所歡迎,所以您提出這幾點,我希望您「充分發揮」早早把它們寫出來。
……聰明是黛玉的天資,多疑是她的性格,而且後者是一種病。作者閱人很多,他看清體格和性格的關係,給黛玉一個弱質,當然賦她一種多疑的性格。而她的多疑,也是受外物,環境的支配。她意識到寄人籬下的可憐,是她的聰明;她認為這種日子難於過下去,是她的多疑,因此她第一次見寶玉要摜碎「寶玉」時,便種下無限悲哀。她此後便時時、處處顧忌、疑慮,以至於促短她的生命.造成了悲劇。多疑的先天的原因是身體單弱,其對象是別人的舉動和事物,- 這種病是HYSTERIA ,您以為然否?
… … 有兩點願在這裡提出來就教:
一、曹雪芹寫小說的觀點,和他人不同,不落相傳的窠臼。在《紅樓夢》中,用賈母的口,明白說著:
賈母笑道:「這些書就是一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這麼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鄉紳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絕代佳人,只是見了一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像個佳人。就是滿腹文章,做出這樣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個男人家,滿腹的文章,去做賊,難道那王法就看他是個才子,不入賊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是世宦書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就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多,奶媽、丫頭- 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生,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頭知道,你們自己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麼的?可是前言不搭後話了不是?" (第五十四回)這一段話,把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說批駁倒了,認為他們的技巧是幼稚得可笑。曹氏又說這些小說產生的原因:
賈母笑道:「有個原故,編這樣書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貴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糟蹋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邪了,想得一個佳人才好,所以編出來取樂兒,他何嘗知道那世宦讀書人家的道理!別說書上那些世宦詩禮大家,如今眼下,章咱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那樣的事。別叫他謅掉了下巴胳子罷。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連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這幾年我老了,他們姊妹們住的遠,我偶然說幾句聽聽,他們一來,就忙著止住了。」(同上 )
這一段話.曹雪芹不但說明才子佳人小說產生的原因,同時他自己為他的書定了立場:他決不落他人俗套。早規定了寶玉和黛玉不是一般才子佳人似的。—— 賈母這一席話,寶、黛都聽到的,他們以後有話說不出,就被產生這一席話的環境所阻住的,加著黛玉多疑的性格,更易把這話聽扭了。- 曹雪芹把他的書的結局早有計劃佈置下的,我們在這裡可以見到他見解的超脫,也是他偏重千實情的地方。
二、《 紅樓夢》的描寫上,曹雪芹確用過一番心,而且寫得很老實正確。譬如於「笑」的描寫,普通都以「捧腹」、「噴飯」、「哄然大笑」……等詞眼.曹氏卻別有工夫。例如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請劉老老吃飯的那一段:
賈母這邊說聲「請」,劉老老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完卻鼓著腮幫子不語,眾人先還發怔,後來一想,上土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湘雲撐不住。一口茶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哎呀!」。寶玉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得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他的奶母叫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老老。
這一段文字真是有聲有色,我們讀了正如見了實情一般,劉老老的話固然好笑,看了這裡笑的神氣的描寫.我們好像聽見大家的笑聲,不禁隨著笑起來。描寫要能以實在動人,是文學家本領的一種。《紅樓夢》這種妙處和特色很多.這不過是一例罷了。這是我偶然想到的兩點.您以為如何?人家提到過沒有,我卻不得而知了……
聽風(一九三七· 一七·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