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今本紅樓夢第一回

跋今本紅樓夢第一回

跋今本紅樓夢第一回

紅樓絮語

《紅樓夢》的考據雖然還沒有做到像莎士比亞的考據一樣透徹,但對於這部書的板本和作者已幾乎沒有我們說新鮮話的塗地,除了碰著埋藏的文籍之意外的發現。但我覺得很奇怪的,這部書的今本開卷就有一個並不尋常的疑難,卻始終沒有人指出,並且尋求滿意的解答。我相信這個疑難,任何細心的讀者都會在隱約中感覺到,不過沒有跟間下去罷了。

今本《 紅樓夢》以「此開卷第一回也」起,跟住的一段說明這書是一部化裝的自敘傳,並為這書作一些道德的解辨。第二段卻突兀地間:「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以下便引入女媧補天的故事。假如今本的第一段是原書的正文,則這裡從文章技術上看來,實有顯著的大缺憾。就文章論,這裡明白地自相矛盾;而且將下文所構的幻象.為全書骨十的,首先一拳打碎。小說固然是扯謊,但也要扯得像樣,使讀者忘其為謊。如今在扯謊之前,首先板起面孔,說明自己就要扯謊了,然後突兀地改換嗓子,歸入本題。雖說為扯謊而扯謊,也未免難以為情罷?說話如此,作文亦然。我們試為著者設身處地一想,只要懂得作文的初步技術,斷不出此。

自然,我們若認定這裡表現作者技術的劣拙,便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但這種劣拙和全書實不相稱。曹雪芹決不是會錯誤了作文的初步技術的人。而且我們若將這一段刪去,全書不獨金甌無缺,而且適成其天衣無縫。

那麼,我們索性假說這一段是後人增添的吧?但是,第一,這假說沒有本子的證據,現存最古的本子是有這一段的,非有更強的理由不宜輕改之。第二,這一段不獨文體上和原書不差,而且意旨也和我們從別方面可以考見的本書的性質相適合;很不像是後人假作的。

於是我們感覺左右為難。我對這難題的解答如下:曹雪芹的原本是帶著評語的,這些評語也許就出作者手筆而托子他人;也許一部分是作者所為一部分是其相知友朋所為;也許完全是其相知的友朋所為。上說的一段就是這些評語的總序或首節.原與正文分開,或用小字,或低一格,或以空白與正文相隔別(因為這一段太長,不能寫在書眉),而傳鈔者誤以與正文相混,相沿至今。

我之作上面的假說,有三層根據。第一,在作品上添上自訂的評語,原是中國舊日稗傳家的慣例,其前如孔東塘的《桃花扇》,其後如梁任公的《劫灰夢傳奇》 等是。我們若將《桃花扇》 原本自訂的評語的首段:

若贊禮者,雲亭山人之伯氏,曾在南京目擊時艱。山人領其緒論,故有此作。

和今本《 紅樓夢》的開端

作者自雲.歷過一番幻夢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也。

比較,竟酷相肖似。如書中所表現,曹雪芹雅愛曲文,《桃花扇》宣所熟習;而倣傚之,亦是可能的事,第二,本段中「通靈」二字,讀者若未閱下文,直無從索解;如本段為原書正文,此二字在這裡出現,殊嫌唐突。文章固有時宜預佈疑陣而此處非其倫也。如本段為批注則讀者閱正文後方閱之。其中通靈二字自不嫌唐突矣。第三,照中國舊日的文例,非當借他人口吻來敘述自己時,或先標本人名號作正式的,側重的肯定時,或敘他人事後綴上評語時(如「君子曰」, 「太史公曰」) ,似乎沒有用客觀的地位來稱說自己的。於一文或一書的開始,稱及自身時,逕用「作者」來替代「予」「愚」「蒙」「我」等,這原是現今歐化的文例,舊口所無的。我們習見了這種文例,故此看今本《紅樓夢》的第一段不覺得奇怪。實則這一段若是正文,則作者在這裡並非從他人口中稱說自己,照恆例應說「此開卷第一回也。予(或其他相類之第一人稱)曾歷一番幻夢之後… … 」而不應如今本云云。但我們若假定這一段是他人或托於他人的評語則無足為奇了。

讀者也許間:難道文例不會有例外麼?會的。但試思例外來得之巧,則我的假說就有理由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