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紅樓夢文化藝術展散記
1998 年9 月12 日。
位於台北市東區的國父紀念館西門外月台上,八面黃底鑲紅邊、書寫有「紅樓夢文化藝術展」的長幅蟠旗,在秋光微風中飄揚。世紀末最盛大的一場紅學PA RTY ,隨著「紅樓夢文化藝術展」一聲宏亮的鑼音,隆重而熱烈地揭開帷幕!
在「引君入夢」的招貼畫的指引下,萬餘參觀者來到中山畫廊的「紅展」大廳。在時光的隧道中,人們從包衣世家、秦淮舊夢、燕市悲歌、曠世奇書、年紅學到紅樓夢文化世界,去探尋這部罕世巨著的種種奧秘,逐一揭開大觀園的神秘面紗。當人們懷著滿意的神情離開「紅展」大廳的時刻,他們心井深處收藏的不僅僅是每一分感動,而且還留下對這場紅學盛會的難忘而美好的回味!這裡記述的幾個小「故事」,只是這場盛會的一個小小的側面。但是,我相信這每一個小小的側面,都將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輝!
( 1 )女媧難補「離』限」天
9 月7 日傍晚,當「紅展」先遣布展人員抵達桃園機場之後,前來迎接的主辦單位財人法團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黃靜小姐,急不可奈的告訴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一一精心製作的招貼畫「女媧補天」遭禁,並在報紙上展開了討論。在從桃園機場到台北市的高速公路上,我一面觀看車窗外的夜景,一面在思索剛才黃靜小姐述說的「女媧補天」遭禁的經過,心情有幾分激動,又有幾分悲哀。我禁不住的在想:一個傳誦了數千年的神話故事,為什麼卻有人把那美麗的傳說人物同今日所說的「黃色」混為一談呢?難道讓女媧穿上西服革履,乃至穿上旗袍馬褂,就是「文明」?女媧補天招貼畫遭禁,究竟是民族的進步,還是民族文化的蛻化或退化?一個個謎團浮上我的腦海,但願這是一種「誤解」。
當晚,我終於看到了在台灣影響最大的《 聯合報》9月3 日第14 版上刊發的「女媧補天」招貼畫圖片和兩篇討論文章。招貼畫下面文字說明:「1998 紅樓夢博覽會」的「女媧補天」海報引起爭議。第一篇文章的大標題就是:「《 紅樓夢》展,女媧難補天」,小標題是:「受文建會扶植團隊遭檢舉大跳艷舞波及『1998 紅樓夢博覽會』決定換掉露兩點海報。」這篇由記者李玉玲發出的報導,下筆既云:「『藝術』還是『色情』?連島內最高文化主管機關文建會,最近也陷入困惑。」下面說道:「由於宣傳海報是一幅『露兩點』的女媧補天畫作,己經聞『脫衣舞』色變的文建會,為避免外界不當聯想,建議換掉海報,經過多日協商,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決定讓步,抽換海報內容。」第二篇文章的大標題是《撤換女媧,博覽會顧問遺憾》 ,副題是:「康來新與陳益源表示,以《 女媧補天》 為博覽會開端,切合原著。」記者江中明先生引述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康來新教授的意見:「在神話世界中,尤其是上古的神話人物,絕不可能『衣冠楚楚』,而女媧是造物神,原不屬於任何年代,理應『一絲不掛』,這種裸露的例子,環諸各民族神話都如此,這是對造物神與大地之母的謳歌,就專業而言,裸露並無問題」。台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副秘長陳益源教授亦明確表示:「《 女媧補天》 圖出自藝術家之手,當然是藝術品,而任何人去描繪女媧,一定會有裸露,實不需帶有色眼光去看。」
放下手中的報紙,我長長舒出一口氣。我暗暗念道:「台灣,台灣到底是中華民族疆域上的一塊熱土。有識之士終於站了出來進上一言。」
第二天早上,當我們和黃靜小姐見面時,我說:「黃小姐,《 女媧補天》直禁,說不定是『壞事』變『好事』呢!這一禁上了報紙,不花一分錢作了個大廣告。看吧,開幕後說不定人們都要來看看《女媧補天》 的真面目呢。」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有些事越是要禁,人們倒要尋根問底,看個究竟。這理兒,連老百姓都懂!
( 2 )夢酒飄香迎佳賓
紅樓夢文化藝術展的第二展廳是「紅樓文化」,由「《紅樓夢》 與服飾文化」、「《 紅樓夢》 飲食文化」、「《 紅樓夢》 與園林藝術」、「《 紅樓夢》 與書畫藝術」、「《 紅樓夢》 與戲曲影視」、「《 紅樓夢》 與工藝美術」六大部分組成。這一展廳展品豐富,色彩鮮艷,形式活潑,可視性高,趣味性強,每一件展品都浸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觀眾由第一展廳出來,迎面垂花門兩側柱子上大書「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聯語,橫額是「蔚為大觀」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具有傳統建築風格的垂花門和相得益彰的聯額,把觀眾帶入一個五彩繽紛的「紅樓文化」世界。
說來也許是一種巧合。9 月12 日開幕的那一天,參觀的人數很多。由於開幕的時間延遲了約半小時,觀眾已有急不可奈的情緒。開幕的鑼音尚未消失,潮水般的觀眾便「破門」湧入,每一個展台前都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儘管如此,我們看到觀眾是非常有秩序的,沒有喧鬧聲,沒有亂擠亂碰的現象。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台灣大眾的文化素養是相當高的。
不知何時擺放在特製電動大酒罈上的一瓶「夢酒」摔到了地上。頓時,整個大廳裡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酒香。從展廳的最裡角一直到廳外的走廊上,香氣籠人。恰好,這一天台灣的新聞記者都在現場。他們聞到了這股酒香味,特意跑到展台前仔細「觀察」,詢問我們是什麼酒如此香?是哪個酒廠生產的。有人還急急問我們是不是帶來賣的,在什麼地方可以買到。一時間,弄得我們忙於解釋這「夢酒」的來歷,最後只好略表遺憾地告訴大家,我們只展覽,不售酒。有些觀眾(一定是酒徒)竟久久不離開那一角,仰起頭來呼吸散發到空氣中的酒香,像似沉醉在「夢」的幻境之中。
「夢酒」飄香,這是個小小的意外「事故」,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它為展覽的開幕營造了一個歡樂而溫馨的氛圍。當日的台北各大報紙在報導開幕式的盛況中特意刊發照片和寫上「夢酒」飄香的花絮。《聯合報》記者江中明在9 月13 日第10 版頭條以《 紅樓夢驚艷,博覽會揭幕》 為題的新聞中說:「位於廳內最角落的一瓶紅樓『夢酒』不慎摔碎,霎時全廳酒香四溢,蕭萬長的『紅樓行』也充滿酒香。」台北的《民生報》記者賴素玲在《 紅樓夢博覽會揭幕迎紅謎》 的報導中也說:《 紅樓夢》 文化藝術展「集了大量相關史料、文獻、服飾、生活用品、演藝劇照及大觀園模型等豐富展品展出,吸引大量人潮觀展,不慎自旋轉台上倒落的『夢酒』,為滿室帶來撲鼻酒香,反而憑添『醉人』氣息。」
幾年前,我為「夢酒」廠題詩有云:「夢為酒之境,酒為夢之魂」。數年之後,在寶島的「紅樓夢文化藝術展」上,我再一次聞到「夢酒」的醇香,它把人們引入「夢」中。
「夢酒」是酒又是「夢」。它是一個文化交流使者的「夢」!
( 3 )劉姥姥「神遊」台灣島
在「《 紅樓夢》 與工藝美術」的展台上,我們陳列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大陸有關《 紅樓夢》改材的工藝美術品:曹雪芹象牙雕像,十二釵毛筆,天津微雕專家李儒田的《紅樓夢》 詩詞微雕,絹人、瓷人、景泰蘭人、南陽的十二釵烙畫、刺繡《 黛玉葬花》 、楊柳青年畫… … 但其中最受大眾喜愛的是天津泥人張工作室途彤先生彩塑的幾組泥人。這是因為,這幾組泥人數量大,內容豐富,故事性強,形象生動有趣。「一僧一道」、「抄家」中的太監,人物丑中有美,憨態逼真。「元妃省親」一組陣容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劉姥姥對鏡」一組,引起觀眾的讚歎。說來,這一組只有劉姥姥一個人,她頭簪紅花,立在鏡前比比劃劃,不知嘴中在嘟嚷什麼。那形景彷彿是要出門看親戚?又彷彿是醉眼朦朧地在看西洋鏡中的自己。這段故事在小說中是寫了的。巧的是,作者將這段情節用泥塑加上小鏡子這個道具再現出來。台灣新聞記者頗有眼力,在眾多的工藝品中選中了「劉姥姥照鏡子」。台北《中時晚報》搶先在9 月11 日出版的報紙上刊發照片,下面撰文說:「這座劉姥姥的彩塑雕工精美,背景還有工作人員在努力趕工,1998 年紅樓夢博覽會即將展出。」此時布展工作尚沒有最後完工呢!開幕之日,《 聯合報》 在《 紅樓夢博覽會今日登場》 的早報中再次配發這幅照片,說明是:「維妙維肖的泥人劉姥姥,讓人會心一笑。」同時,《中國時報》 、《 聯合晚報》 都發表了這組彩塑照片。《 聯合晚報》 的說明中風趣地寫道:「瞧!劉姥姥面鏡看自己模樣真滑稽啊!」又說:「在眾多塑像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紅樓夢的諧角劉姥姥面鏡子看到自己的滑稽模樣,這顯示西洋的鏡子在明末清初已走入官宦家庭中。」這家報紙還評論道:「天津彩塑家途彤的紅樓夢泥塑人物,觀眾認為極為傳神。」
《 紅樓夢》被譽為大雅巨作,泥人卻是「大俗」小技,然而在藝術家精巧的雙手中,卻又是如此完美的結合成一體。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是從大俗中走出來的。心靈的創造可以把大俗變化成大雅。在這裡「創造」二字使藝術家從民間走上藝術的聖殿。
劉姥姥啊,你三進大觀園可有今日神遊寶島之風光?!
( 4 )兩岸「鳳辣子」喜相逢
此次赴台紅樓夢文化藝術展代表團,是由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領導帶隊,由著名紅學家、服飾收藏家、影視表演藝術家、大觀園模型製作工藝師及布展專家組成的。這裡所說的「影視表演藝術家」,就是大家熟悉、喜愛的36 集電視連續劇《 紅樓夢》 中王熙鳳的扮演者鄧婕小姐。她將隨團赴台的消息,早在代表團尚未抵台的前夕就在台灣報紙上披露出來。9 月6 日《 聯合報》 以《 大陸「王熙鳳」游寶島,鄧婕來台參加紅樓夢活動》為題,首次透露鄧婕赴台的消息。鄧婕隨團剛一抵台,《 中國時報》 在9 月n 日第26 版上就以黑體大字標題刊出(( R 仔婕替老公游台灣)) ,小標題是:「張國立交代:有事就找陳亞蘭。」接著,《 台灣日報》 、《 民生報》 、《 大成報》 分別從《 兩岸王熙鳳比辣勁》、《 高矮王熙鳳一樣辣》 、《鄧婕、徐貴櫻惺惺相惜一一兩岸王熙鳳昨日相見歡》 為題報導鄧婕抵台與台灣百集電視連續劇《 紅樓夢》 王熙鳳扮演者徐貴櫻小姐相會的情景。鄧婕台北之行,不僅使台灣大眾一瞻大陸演藝人員的風采,而且由於她飾演的「鳳辣子」深入人心,更為她添上幾分「夢」的色彩。《聯合報》9月12 日刊載鄧婕與徐貴櫻的合影,說明中寫道:「兩岸『鳳辣子』戲裡厲害,戲外很隨和」。報導中還援引徐貴櫻的話說:「王熙鳳的角色太突出,走在街上還有人喊他璉二奶」。這兩位「鳳辣子」共同認為:「拍《紅樓夢》 苦過頭。」
鄧婕是個有福氣的人,既有精湛的演技,又有上好的人緣,此次台灣之行,不僅與寶島的「一品夫人」(《一品夫人芝麻官》 中飾演一品夫人)陳亞蘭相會,喜的是還與台灣的「林妹妹」張玉相聚。《 大成報》9月13 日以《 張玉會鄧婕,黛玉鳳姐喜相逢》 為題刊發了二人相見合照,並在報導中說:「昨日(12 日)在華視安排下,(張玉)與大陸影后鄧婕演出一場台灣的『林黛玉』會大陸的『王熙鳳』,兩個相談甚歡。」
《 紅樓夢》 中的「鳳辣子」終於「哭向金陵」,而飾演「鳳辣子」的鄧婕卻在寶島與另一位「鳳辣子」、「林妹妹」相會,真可謂戲中有戲,戲外又添戲。紅樓夢文化藝術展創造的文化交流「大戲」,再一次為「鳳辣子」提供了展示「協理寧國府」才幹的舞台。
( 5 )紅樓美食滿紙香
從80 年代初,大陸飲食業和紅學界就聯手研製「紅樓菜」,先後在北京、揚州、上海等地推出風味不同、各具風格的「紅樓美宴」。90 年代初,台灣美食行業又推出了具有台灣風味的「紅樓宴」,為兩岸的八大菜系為主的間苑添上一株奇異的仙葩。
紅樓夢文化藝術展籌展期間,應主辦方的請求,我們曾推薦技術力量較為雄厚的揚州市西苑大酒店承擔這個渡海一展「紅樓美食」風采的重任。雙方磋商了幾次幾近敲定,又因時間、條件等意外原因,終於擱淺。但是,籌展組仍然花費了不少精力製作圖版,收集了實物,展示了「《紅樓夢》 與飲食文化」的內容。
沒想到,「《 紅樓夢》 與飲食文化」這一部分還真吸引相當多的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在一個月的展覽期間,有人拍照展板上的照片;有人抄錄十幾種「菜譜」中的各種菜名;有人詢問是不是做「紅樓宴」的廚師也來了?在大陸什麼地方可以吃到「紅樓宴」,等等。更奇的是,展廳內的「美食展」引起了展廳外新聞界和飲食文化界的關注與討論。
先是《 聯合報加月19 日第14 版大字標題《 紅樓盛宴,上網飄香》,副標題是《 羅風珠延請揚州廚師實物製作書中提及的菜餚,拍攝後上網,令人食慾大動》。報導中說:「紅樓宴製作了二十一道大觀園食譜,包括有怡紅細點、大觀一品、寧榮大菜、賈府冷碟等,道道是名廚實物製作、拍攝,色澤鮮艷,令人垂涎。」9 月21 日,《 民生報》 在「最後一場紅樓夢專題演講」大標題下特意標出:「談美食說韻事,色香味又一元」。文中著重報導了台灣美食專家、台灣大學歷史系途耀東教授對《 紅樓夢》最著名的「茄眷」這道菜的製作法的考證。作為對途教授演講的特約「回應」人,我在此次會上概述了大陸「紅樓宴」的研製發展歷史,並指出「紅樓飲食為小說創作而刻畫,而由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可以看出作者各自對飲食文化感受的差異,也反映了賈府的盛衰」。稍後,台灣的一位美食專欄作家在《民生報》 10 月3 日第30 版上發表長文:《 紅樓飲宴——大觀園裡覓美食,得來費工夫》 ,文前的「導語」說:「目前正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引君入夢一1998 紅樓夢博覽會,被譽為本世紀末最炫的一場紅學派對,會中剝絲抽繭探究紅樓文學的種種面相,其中最貼近生活的探索,首推『紅樓飲宴』。」相映成趣的是,《聯合報》9月7 日推出了該報記者劉蓓蓓的「專題報導」:《 美食大觀園一一紅樓夢珍餞美撰現場重建》,並配發九幅彩色「紅樓菜」、針台紅夜宴圖》等照片。文前「導語」中說:「不管你是紅學迷,還是對《 紅樓夢》 霧煞煞,今天且把賈寶玉、林黛玉放一邊,帶著食家警客的心情,跟咱們流行風一起到《 紅樓夢》 裡,一探清代帝王貴戚的茶酒點心、盛宴珍品,體會一下曹雪芹筆下的飲宴風華。」
「紅樓宴」的展示和討論引動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餐飲業老闆們,「永福樓飯店」和「亞太會館」的總經理,都表示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將赴大陸拜師求藝,把「紅樓菜」引到台灣安家落戶。這一消息自然令人振奮,但同時也向大陸的幾家「紅樓菜」的研製者們提出一個嚴肅的挑戰:我們的「紅樓菜」,聲名遠播寶島,盛名之下我們問一問是否達到了高水平,是否真的作出了「紅樓菜」的味道。當然,我相信大陸的師傅們高超的技藝。
( 6 ) 「四代同堂」的紅學聚會
中國人有尊老敬賢的美德,紅學界更應是如此。
9 月14 日上午,在紅樓夢文化藝術展代表團顧問、中國紅學會會長馮其庸教授的率領下,大陸紅學家林冠夫、呂啟祥、胡文彬、張慶善及專程從香港趕來參加本次展覽期間舉行研討會的梅節先生一道前往拜會九十一歲高齡的著名學者、紅學家潘重規教授。潘先生治紅有年,著述豐富,這在大陸紅學界並不陌生。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潘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執教時就創辦了「紅樓夢研究小組」,最早出版了《紅樓夢研究專刊次14 輯》。當代著名的中年紅學家中陳慶浩教授、王三慶教授都出自潘先生的門下。今天,就教於潘先生的學生輩中還有皮述民教授、劉廣定教授、朱鳳玉教授、羅鳳珠教授等,特別是康來新教授及她的最年輕的博士生朱嘉雯小姐都在座,四代同堂,極富薪傳的意義。當我們一行跨入潘家大門時,潘先生矍爍依然的精神氣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會見中,大家暢敘往事,潘先生談他與馮其庸先生、皮述民先生、梅節先生在1980 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國際紅學研討會上的相識、討論。這次會見中,有潘先生的學生,有故舊,也有素未謀面的後學,大家透過《 紅樓夢》 研究的神交,早已接近了距離,親如一家。
考慮到潘老的年事已高,怕時間久了累著他老人家,大家齊聲向潘老道別。潘老坐在滕椅中擺擺手,急說:「不累不累,大家多坐坐,多坐坐」,並趕忙讓他的學生們把早已準備好的《石禪詩詞鈔》 拿出來送與每一位到訪者。我翻開《 詞鈔》 ,其中《 漫題紅樓夢列寧格勒本》云:
哀翰惟憐黎棗良,不須焚禁自成灰。
誰教襯托才人筆,異事書林第一回。
又《 題自著<紅樓夢新解>》 詩云:
靈均哀怨腐遷才, 隱恨須從隱語猜。
誰識紅蓮心昔苦,萇弘碧血已成灰。
潘先生一生力主《紅樓夢》 為反清復明小說,可謂當代紅學研究中新索隱派的泰斗。但今天在座的學者儘管派別有異,學說不同,都無損於情感的交流。正如台灣各大報紙對此次拜會的報導中所說:「一部紅樓夢,牽繫兩岸三地交誼,見面皆故舊,文學同好沒有距離。」
辭別潘老,一行踏上歸程。回望著遠逝的潘家小樓的窗戶,仍然看到滿頭銀髮的老人立在窗前… …
時過境遷,然而在我記憶中始終忘不掉這次拜會的一幕。面前彷彿又浮現報紙上那一段動人的話語:
如果通靈寶玉是女媧煉石補天的遺留,又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世世代代的紅迷前仆後繼投入紅學研究?當他們共聚一堂時,交互激盪的文化,宛如幻見太古久遠之前,三萬六千五百顆彩石在鍋中的翻滾,帶著煉達人情與洞明文章的智慧,遺落人間。
這是一段非常動人而又婉轉的議論。其實在我看來,在浩渺的大千世界裡,我們每一人都是一塊被女媧遺棄的「無才補天」石。
難道不是嗎?
( 7 ) 「入迷出悟」共話紅樓
在紅樓夢文化藝術展開幕的同一天,「多元觀點多元紅學演講會」也拉開了帷幕。主辦單位為了辦好這次學術活動,精心策劃,周到安排。為達到目的,主人還特意從美國邀請來著名紅學家趙岡教授,從香港請來梅節夫婦,到寶島來助興。
這次學術活動分為「專題講演」、「學術座談」、「另類座談」三種不同形式,並在台北市圖書館會議廳、國父紀念館多媒體放映室、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三個會場進行。
從9 月12 日下午二時到9 月20 日下午四時半,舉行了五場「專題講演」,二場「學術座談」,二場「另類座談」。首場的「專題講演」是由大陸的馮其庸教授主講,題目是《 千古文章未盡才》 ,由皮述民教授回應;其後由呂啟祥教授主講,題目是《「入迷出悟」話紅樓——<紅樓夢>的閱讀經驗》 ,由梅節先生回應。這兩場「專題講演」都引起了熱烈地回應和討論。馮教授講演中認為,《 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是一位超前思想家,《 紅樓夢》 中所提出的婚姻自主觀念,即使到了今天仍無法完全達到。他說:「曹雪芹是偉大的天才作家,超前思想家,他透過《紅樓夢》 中的人物賈寶玉、林黛玉,提出反封建思想,以及『世法平等』、『婚姻自主』、『個性解放』等具有初期民主主義的思想。」呂教授在她的講演中以自己數十年閱讀、研究《 紅樓夢》 的經驗,指出:「《 紅樓夢》不但能讓人入迷,更能叫人出悟,面對《 紅樓夢》 就是面對生活,面對人生。」她聯繫到台灣電視正在播映的交友節目「非常男女」,說明不同時代的青年男女對愛情、婚姻的不同觀念和態度,而《紅樓夢》 的魅力就在於不同時代裡都可以衍生出現代語彙。
繼馮、呂二位教授之後,趙岡教授在《 紅樓夢的宗教思想與成書推論》 的講演中,特別提出了「賈天祥反照風月鑒」中的骼骸骨現象和太虛幻境中的警幻仙的神話來源問題。趙教授認為,《 紅樓夢》 的成書應為《 風月寶鑒》《 金陵十二釵》《 石頭記》。在成書過程中,小說不僅寫了佛道,而且還寫了「密宗藏傳喇嘛教」和滿族的「薩滿教」。趙教授特別指出,「風月鑒」中顯現的骼骸骨即是密宗的「白虎枯」觀念的反映,而警幻仙姑則是「薩滿教」中的「愛神」化身。趙教授講演中提出的《 紅樓夢》 中宗教問題和成書過程的意見,顯然都極具學術性。我認為這個論題應該引起重視和進一步的研究。在「專題講演」系列中,林冠夫教授主講了(《〈紅樓夢〉版本研究的意義、歷史及現狀》 ;上海戲劇學院的葉長海教授主講《 紅樓夢與戲曲》,台灣現代詩人兼水墨畫家羅青先生主講《 紅樓夢與美人云》;台灣資深作家葉石濤先生主講《 日治時代紅樓夢在台灣》 ;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教授主講《 高陽的紅學與史學》 ;台灣著名美學家、台灣大學歷史系途耀東教授主講《 紅樓飲食夢》 ;中正大學中文系陳益源教授主講《 紅樓風月夢》。
在「學術座談」系列中,大陸學者呂啟祥主講《上世紀上半葉紅學論評三百篇述論》 ;胡文彬的發言題目是《紅樓夢與清代文化》,張慶善的論題是《 近年來紅學研究現狀》,香港梅節的論題是《 龍門學派——現代紅學的若干斷想》 ;王關仕教授《 談紅樓夢的作者》,劉廣定教授《 談紅樓夢之流傳》 ;王三慶教授的論題是《 紅樓夢與戲劇》 ;朱鳳玉教授論題是《 紅樓夢的藝術世界》 ;王瓊玲教授論題是《 曹雪芹展現才學的藝術》 ;羅德湛教授論題是《 紅學研究應回歸文學本體》。在羅教授的發言中指出:「蔡(元培)胡(適)二人所走的學術路線,一為索隱,一為考證,延誤至今,幾乎少有出此範疇。」他說:「他們(指蔡胡)對紅學的研究,貢獻固然很大,卻也帶領著後世學者走入了一個窄胡同。」他強調說:「文學雖然常附麗於歷史,但本質上它並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既經轉幻為文學,本質上它己昇華為文學。」因此他指出:「以索隱與考證的方法,去研究一本與歷史有淵源的小說,自易引起讀者好奇的興趣,但所得的結果,似乎並不是作者所欲告示世人的。」毫無疑問,羅教授的見解,正是今日紅學研究者所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在「另類座談」系列中,台灣年輕一代紅學新秀將目光集中在紅學與本土歷史文化發展結合方面。這在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朱嘉雯小姐的《 昨日,當我年輕時——三三紅學》 及吳盈靜小姐《大清與大和之間——宦游紅學》 兩文中尤顯突出。其次,台灣的紅學研究,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一一即網絡紅學。在這方面,中大博士生許秦纂小姐的《 彈指荒唐言——網絡紅學》 發言和羅鳳珠教授的「回應」發言中都有相當的心得體會。由康來新教授主持的「摩登紅樓夢」研討中,施鐵民、黃慶聲、廖鹹浩三位教授分別作了《雙鏡論——比較文學的紅學應用之一》 、《 典律論——比較文學的紅學應用之二》 、《 誘惑論——比較文學的紅學應用之三》 ,將西方的文學評論方法與在紅學研究中的應用作了別具風采的解讀。豐富多采的學術對話,吸引了眾多《紅樓夢》 愛好者、研究者的參與。每一場講演和討論,都有學者、一般聽眾的回應。不論是贊同還是異議,乃至爭議,但氣氛都十分融洽、祥和,充分體現了學術民主和自由。
古人說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整整八天的學術研討會上,我深切感到紅學研究的廣闊前景。從各位主講人的論題和發言中,可以看出真正獻身於紅學事業的學者都特別注意在材料的廣為搜尋和精心整理上下功夫。即使是一些年青的學子,他們也無不積極地研究前人今人的學術成果,無不認真研究自己所選課題的歷史和現狀,尤其注重學術研究的「創新」意義。他們注重高起點,而不是用「短平快」的方式重複前人的論題,更不是盲目追求或希冀自己「一鳴驚人」。僅就所見,深感大陸的許多研究領域中出現的奇談怪論,實在應該加以反省。
( 8 ) 「夢」余的話
1998 年10 月11日下午五時正。
紅樓夢文化藝術展在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中落下了帷幕。據《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在10 月12 日的報導中說:「紅樓夢藝術大展,逾十萬人次參觀。」《 中國時報》 同日刊發記者陳文芬的報導中評論道:「就兩岸文化交流新意而言,大陸紅學專家駐展一個月,天天為觀眾做導覽,是大陸學界難得與台灣民眾的直接接觸。」台灣《民生報》 在為本次「紅展」專門發表的「社評」中說:「這次博覽會顯得生動有趣,不落於學術八股的案臼,確屬難得。」又說「這次博覽會掀起了關注紅樓藝術的高潮,促使有興趣的人士踴躍前往參觀。整個活動可以說是《紅樓夢》 一書的『導讀』。展覽中對曹雪芹的介紹,極為詳細可觀;而所展《 紅樓夢》 的早期刻本,包括珍藏中的己卯本及甲辰殘本,均甚珍貴,增加了展出的份量。在生活化和趣味化方面,例如十二金釵的絹畫,紅樓人物的泥人造型,紅樓宴的畫冊,堪稱多彩多姿,琳琅滿目。」《社評》最後評論道:「整個展覽顯得活潑熱鬧,能使現代人從中瞭解紅樓世界的趣味,進而直接閱讀接觸,領悟全書文學精髓,以及中華文化藝術的美感價值。」《 社評》 哈如其分地評價了這次赴台紅樓夢文化藝術展。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人,作為本次展團的學術藝術指導,心中自有一份成功的喜悅之情。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碩果,是曹雪芹與《紅樓夢》 在寶島獲得的一份殊榮。
交流就是溝通,交流就是對話。只有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才能使歷史的中國、文化的中國,在兩岸廣大人民心靈中找到共同的回聲!1998 年10 月18 日完稿於宣南紅香書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