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成此書」無主語嗎?
1979年第8期《北方論叢》上發表的《石兄和曹雪芹》(作者戴不凡)一文,極力為其關於《紅樓夢》是「曹雪芹在石兄舊稿《風月寶鑒》基礎上巧手新裁改寫成書的」觀點辯護,竟把甲戍本首回開始介紹甄士隱(即「真事隱」)時的朱眉,主觀武斷地斷讀為:
能解者方有酸辛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
然後加以發揮,說什麼:「『哭成此書』缺乏主語」,「『哭成此書』的主語明是石兄,如非抄胥所漏,必是畸笏(曹頫\)故意隱去,致語法不完整」,並說「把『余二人,說成是畸笏和雪芹或脂硯,意義和文法上全是說不過去的」,等等。
我認為此說非也。「哭成此書」並不是「缺乏主語」,而是主語明確;它既「非抄胥所漏」,也不是「畸笏(曹頫\)故意隱去」,而是戴不凡同志作了錯誤的斷讀,致使「語法不完整」。如此而已。
那麼,「哭成此書,的主語是誰?這批語按其本意應如何斷讀呢?我認為「哭成此書」的主語是、「能解者」。這批語按其本意應斷讀為:
能解者,方有酸辛之淚哭成此書。……批者的用意很明確:只有「能解者」才能用淚水哭成《紅樓夢》這本書。書之所以「未成」,是因為曹雪芹已「淚盡而逝」。對曹雪芹的逝世,批書人非常悲痛,所以他「哭芹,淚亦待盡。」「待盡」者,乃即將盡而尚未盡也。所以落筆註明:「甲午八月淚筆」。據此,「把『余二人』說成是畸笏和雪芹或脂硯」,「意義和文法上」為什麼「說不過去」呢?一得之愚,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