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研究》:海潮式結構的發現者

《紅樓夢研究》:海潮式結構的發現者

《紅樓夢研究》:海潮式結構的發現者

紅樓評論

李辰冬的《紅樓夢研究》初版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一月,由重慶正中書局鉛印出版。該書原為作者在巴黎大學時的博士論文,系作者根據其1934年巴黎羅德斯丹圖書公司版法文本《〈紅樓夢〉研究》(Etude  sur  Le  Songe  du  Pavillon  Rouge )重寫而成,書前有寫於1941年8月的作者自序,全書共有《導言》、《曹雪芹的時代個性及其人生觀》、《〈紅樓夢〉重要人物的分析》、《〈紅樓夢〉的世界》、《〈紅樓夢〉的藝術價值》五章,計6萬7千餘字。

從紅學批評史的角度看,李辰冬的《紅樓夢研究》是繼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之後第一部全面論述《紅樓夢》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批評專著,它的整體構架自成體系,各章通盤安排,涉及到作家作品的各個方面。這種注重結構、全面論述的批評方法,是《紅樓夢研究》的第一個特點。

其二,李辰冬對《紅樓夢》的藝術價值作了極其敏銳的審美考察,其目光之獨特、評述之生動,為前此諸多批評文章所不具備。首先,他對《紅樓夢》的結構有著極為深切的理解和由衷的讚賞。他從泰納對莎士比亞作品結構藝術的評述中得到啟發,又作了創造性的發揮,以大海的波浪來比喻《紅樓夢》的結構特點,認為它如大海的海面一般澎湃洶湧茫茫無際,雖不加約束而無不連接相關,可以名之為「海潮式」或「《紅樓夢》式」。這就極為準確而形象地道出了《紅樓夢》既錯綜複雜、曲折跳躍而又完整一貫、周密有序的結構特徵,評述精彩而到位。其次,李辰冬論述《紅樓夢》的語言風格「流暢」而「自然」,認為曹雪芹不僅將日常生活的語言美化了,而且賦予了文字表達情感的力量;又因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而使《紅樓夢》成為真正的傑作。這種對作品文字的藝術感覺可謂深知其味,恰到好處。再次,李辰冬指出《紅樓夢》的人物描寫是「在給人一種個性,既不譽此而貶彼,也不揚此而抑彼」,這一說法十分切合《紅樓夢》的描寫實際,與俞平伯的「公平鏡子」之說、魯迅的「如實描寫,並無諱飾」之評價,本質相同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此三方面的藝術評價,使《紅樓夢研究》確立了它的美學價值。

其三,李辰冬運用了比較文學研究的觀念和方法,將《紅樓夢》置於世界文學之林,考察它應有的成就和地位,將《紅樓夢》的創作方法、藝術特徵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西方文學家的加以比較論析,最後得出一個符合實際的結論,認為應將曹雪芹放在莎士比亞之旁,「作為客觀主義最偉大的代表者」來看待。這一提法,不僅確定了曹雪芹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且也表明了比較文學在紅學批評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和實際作用。

《紅樓夢研究》也有其諸多不足之處。首先,關於《紅樓夢》是「紳士階級的產品」的提法是很難成立的。所謂「紳士」是中國古代依附皇權而存在的士大夫階層的一種說法,它並不能成為自為的階級;對於唐宋文學是紳士階級文學、元明文學是資產社會產品、清初又是紳士階級復興這樣一種劃分,並無社會歷史的依據。

其次,李辰冬對於作品所反映的種種社會意識的研究,雖然涉面較廣,但僅止於泛泛而談,尚未作深層的挖掘和剖析。尤其就經濟的觀點研究《紅樓夢》,並未將當時經濟關係的實質和意義完全發掘出來,而僅止於財力意義上的「經濟」之探討,立論並不鞏固。

第三,李辰冬對作品人物形象的評價也有失之偏頗之處。對林黛玉的「妒」的論斷和評價、對薛寶釵的「德」的描繪和讚賞,無疑帶有男權中心的色彩,亦陷入釵黛優劣之爭的窠臼之中。另外,因「嗟君或亦將軍後」、「君又無乃將軍後」等詩句而認同「曹雪芹為將軍的後代」之說,也是相當草率的和牽強的。

該書最近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書名改為《知味紅樓》。因為原書與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同名,而俞書知名度更高,故編者徑改之。書前有馮其庸、李希凡、呂啟祥、周汝昌、劉夢溪等先生的「評論採擷」,並有鄧慶佑先生以往所寫的一篇關於李辰冬生平著述的文章作為《代前言》;書後附有解璽璋的《認識李辰冬:紅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文,並附上李長之、阿城等人的評述;書中還選取了戴敦邦所繪的多幅人物畫作為彩插。該書封面淡雅,圖文結合,值得閱讀和收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