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三大索隱派之二(2)

清末民初三大索隱派之二(2)

清末民初三大索隱派之二(2)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清末民初三大索隱派之二(2)

   

總而言之,王夢阮、沈瓶庵認為《紅樓夢》寫的是清世祖與董小宛戀愛的故事,這是《紅樓夢索隱》一書立論的全部基礎。可惜,關於清世祖到五台山出家的說法,只是一種傳聞和間接推測,從來沒有直接證據。史家所謂的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世祖出家、雍正奪嫡,尤以世祖出家的材料依據最薄弱。把沒有直接證據的傳聞作為立論基礎,不管故事編織得如何周詳,也缺乏可靠性。至於被順治皇帝封為貴妃的董鄂氏,為什麼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更是無任何真實依據的歷史傳聞。孟森在《董小宛考》一文裡見孟森著《心史叢刊》(外一種)第168至第194頁,岳麓書社1986年版。,以確切的史料考定董小宛生於明天啟四年,死於清順治八年,活了二十八歲。而世祖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比小宛小十四歲。當小宛「長逝」時,世祖不過是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兩個人「年長以倍」,不可能發生如傳說中的生死不渝的愛情。何況冒辟疆的《影梅庵憶語》,記小宛與巢民的情事甚詳,明載小宛於順治辛卯年正月初二日「長逝」,哪裡還會有被豫王掠入宮中的事情?小宛死後即葬在影梅庵中,所以冒巢民才作《影梅庵憶語》,同巢民相契的文友的詩作中也多有佐證詳見孟森著《心史叢刊》(外一種)第186至第188頁所引陳其年、吳園次、龔芝麓諸人詩文。。胡適1921年發表《紅樓夢考證》,向索隱三派之一的王、沈發動攻擊,使用的就是孟森的考證材料。後來,孟森先生還著有《世祖出家事考實》一文,兩萬餘言,廣引博征,絲絲入扣,徹底揭穿了順治去五台山出家的妄說。其中有幾處關鍵性的致疑點,孟森一一加以考辨,使之無以立足。

第一,史載清世祖崩殂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而《紅樓夢索隱》的作者據傳說,認為「世祖臨宇十八年,實未崩殂」。到底何者為是?對此,孟森引《玉林國師年譜》的明文:「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中使馬公二次奉旨至萬善殿,云『聖躬少安』,師集眾展禮御賜金字楞嚴經,選持大士名一千,為上保安。初四,李近侍言:『聖躬不安之甚。』初七亥刻駕崩。」則世祖崩殂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歷歷可考,毋庸置疑。王文靖是代世祖起草遺詔的漢大臣,他在自撰年譜中詳細記述了此事的經過,不僅載明世祖死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而且說明系出天花死的。此外,孟森又引錄張宸寫的記載世祖崩殂情形的一篇雜記,其中明白無誤地寫道:「辛丑正月,世祖皇帝殯天。」當時曾「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證明世祖患的是痘疾。

第二,所謂世祖的遺詔是駕臨五台山後,諸臣勸歸不返時所作,因而「語語罪己,其懺悔之意深矣」。對這種說法,孟森讓起草遺詔的漢大臣王文靖站出來講話,證明遺詔是世祖崩殂的前一天,即正月初六日所寫,「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遺詔是奏知皇太后以後宣示的,因此不排除有皇太后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臣的意思摻入。誠如孟森所剖解:「以太后為樞紐,而四輔臣之將順寄親,敷衍滿族,與宗親滿族之自爭利益,皆在此遺詔中決之。故知王熙之撰詔,大半為太后輔臣之指,不言溫樹,情勢宜然。」這應該是遺詔臚列罪己各款的真正原因。

第三,關於吳梅村所作《清涼山贊佛詩》四首,歷來被視作世祖出家的重要旁證,孟森先生一一重新加以箋釋,說明此四首詩寫的是董鄂氏死後,準備在五台山建道場的事,與世祖出家無涉。特別第三首,其中的四句寫道:「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明白暗示世祖未及動身,即已崩殂。吳詩約寫於順治十八年辛丑,在世祖遺詔頒布之後,鋪陳瑰麗,情致綿綿,但紀事不應有二解。

第四,孟森先生考定,世祖之皇貴妃董鄂氏死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系內大臣鄂碩女,十八歲入宮,順治十三年八月冊封為賢妃,同年十二月晉為皇貴妃,深受世祖寵愛。董鄂妃死後,世祖悲痛至極,也是事實。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中「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所切之董,即此董鄂妃,絕非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且,世祖崩殂後,另有一位董鄂氏「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見孟森著《心史叢刊》(外一種)第247至第278頁。,孟森先生考出,這是董鄂貞妃。還有一位寧懿妃,也出自董鄂氏。由此可見,將世祖之妃董鄂氏附會為董小宛,純屬無稽之談。

歷史上既然並沒有清世祖與董小宛戀愛並出家的事實,那麼王夢阮、沈瓶庵的《紅樓夢索隱》的立論基礎便崩塌了。儘管如此,我們仍有必要略加考察,看王、沈是怎樣具體進行索隱的,以便從觀點和方法上總結是非得失,給該派紅學以客觀的歷史的評價。

《紅樓夢索隱》認為《紅樓夢》的寫作,是敷演情僧即清世祖的故事,書中以寶玉況情僧,以黛玉況董妃,因而不得不費盡心思地去搜尋兩者的「關合之處」:

如世祖臨宇十八年,寶玉便十九歲出家;世祖自肇祖以來為第七代,寶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舉人;世祖謚章,寶玉便謚文妙,文、章兩字可暗射也。

這說的是數字方面的「關合之處」。此外還有性情的「關合」,如:

寶玉不讀書而文采甚茂,是聖人天稟聰明處;世祖優於文學,與寶玉正同。寶玉一生,兒女情深,不喜談家國正事,大有不重江山重美人之意。處處為情僧張本。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