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身上存在著大量的「謎」
導言] 解析秦可卿,從那裡入手呢?——筆者認為:應當從文本本身入手,即從帶脂硯齋批語的八十回本《石頭記》入手。閱讀《石頭記》不能走馬觀花,而必須一字一句地精讀,在閱讀時,將正文與脂批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便會發現在秦可卿身上存在著大量的矛盾,也就是「謎」,用脂硯齋的話說便是「誤謬」。作為研究者和讀者,欲認識與研究秦可卿,須首先探查在秦可卿身上存在著那些「謎」。只有承認這些「謎」,揭示這些「謎」,才有可能去解決這些「謎」。只有解決了這些謎,才算看懂了《紅樓夢》。
第一節 秦可卿身上有「謎」是客觀存在
《紅樓夢》有五個書名,其一為《金陵十二釵》。秦可卿是《紅樓夢》中的正十二釵之一,由此可知她在書中的地位多麼重要。
我們曾經論述過:作者曾將《紅樓夢》寫完過,共有一百一十回。然而現存僅有八十回,但是帶有脂硯齋批語。那麼,後三十回到哪裡去了呢?——是作者自己親手砍去的。
我們也曾論述過:這樣一部帶脂硯齋批語的八十回本《紅樓夢》(原叫《石頭記》),看起來是不完整的半部書,實際上卻同時包含了兩部完整的書——一部小說,一部歷史。作者將後三十回主要人物的命運,寫入了前八十回中,比如第五回的判詞便起到了這種作用。因而,讀者可以從判詞中,瞭解到十二釵最後的結局。然而,在這十二釵中,唯獨秦可卿是個例外。秦可卿從第五回出場,到第十三回她就去世了,第十四回為她送葬,這個人物的故事就此結束,當然此後她就不可能再出現了。
如果單單從小說角度看,秦可卿既然到第十四回故事便結束了,讀者就應對這個人物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只要認真思考一下,便會發現,在秦可卿身上存在著大量的「誤謬」,也就是「謎」。這種「誤謬」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作者有意留給讀者的,因而作為讀者就不應迴避它,而要正視它、揭示它、研究它。通過發現、揭示、研究、解決這些「誤謬」,讀者便可認識到《紅樓夢》堪稱「謎書」,或者就像我們曾作過的形象比喻——《紅樓夢》就像一部「密電碼」 。誰如果能夠解開這些「密碼」,誰就能夠成為曹著的「解味人」!
第二節 秦可卿身上存在著哪些「謎」?
下面我們來看看秦可卿身上存在著哪些謎。
1、秦業的「營繕郎」是一種什麼樣的職業?如果說相當於清代的「營繕清吏司」。其司職位有兩種:正四品之郎中和從五品之員外郎。這是一種並不很低的官員。既然如此,為什麼秦業竟窮得不能供兒子秦鍾上學,偏要讓他借讀於賈家的家學呢?
2、按照小說描寫:「秦業……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並一個女兒」,這個女兒便是秦可卿。秦業待秦可卿如同親生兒女,為什麼脂批卻說「如此寫出可兒來歷,亦甚苦矣!」秦可卿苦在何處?
3、書中談到秦業時,甲戌本有夾批曰:「妙名。業者,「孽」也。」「業」為何是「妙名」?為何「業」諧音「孽」,就是妙名?
4、書中寫寶玉睡在秦氏床上,在「猶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蕩蕩,隨了秦氏,至一所在」處,戚序本和甲戌本有側批曰:「此夢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夢,又用秦氏出夢,竟不知立意何屬?」小說中寫了秦氏引夢,但寶玉的夢是在墜入「迷津」後,被嚇醒的,怎麼能說是「秦氏出夢」?
5、書中為警幻仙姑寫了一篇賦,脂硯齋對此賦加批曰:「前有寶玉二詞,今復見此一賦,何也?蓋此二人,乃通部大綱。」第五回以後,警幻並未再出場,怎麼警幻與寶玉二人倒成了《紅樓夢》的「通部大綱」?
6、警幻說寶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寶玉怎麼就成了「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7、可卿仙子與可卿是什麼關係?是一個人?是兩個人?
8、脂硯齋批語曰:「『群芳髓』可對『冷香丸』。」「群芳髓」是太虛幻境中的香,而「冷香丸」是寶釵吃的一種藥,這兩種東西如何相對?
9、脂硯齋說:「萬艷同杯」的「杯」隱「悲」字,如此說來「萬艷同杯」,豈不成了「萬艷同悲」,這是什麼意思?
10、脂硯齋說:「千紅一窟」的「窟」隱「哭」字,如此說來「千紅一窟」 ,豈不成了「千紅一哭」,這又是什麼意思?
11、當書中寫道:「二人因攜手出去遊玩,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滿地,狼虎成群」處,脂硯齋批道:「凶極!試問觀者:此系何處?」——這是何處呢?
12、張友士醫生說可卿之病是「憂慮傷脾,肝木忒旺」。自小說中何處可看出她的這種憂慮?
13、書中寫秦可卿:「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秦可卿在賈府中的輩份是最低的,這裡說「下一輩的」指誰?
14、焦大罵道:「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爬灰的」指誰?「養小叔子的」又指誰?
15、脂硯齋說:「一部《紅樓》,淫邪之處,恰在焦大口中揭明。」焦大對於淫邪之處不就揭明瞭「爬灰」和「養小叔子」兩件事嗎,如何說「一部《紅樓》」中的「淫邪之處」都是他「揭明」的?
16、寶玉在聽說秦可卿死了以後,「只覺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直奔出一口血來」。賈蓉是秦可卿的丈夫,自己的妻子死後,無動於衷,寶玉卻吐血,什麼原因?
17、在「直奔出一口血來」處,甲戌本有側批曰:「寶玉早已看定,可繼家務事者,可卿也。今聞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寶玉當時只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誰「繼家務事」是他考慮的問題嗎?而且還「今聞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即是說寶玉吐血,理所當然,合乎邏輯嗎?
18、在「賈珍哭的淚人一般」處,甲戌本有側批曰:「可笑,如喪考妣。此作者剌心筆也。」賈珍的哭,如何成了「作者剌心筆」?
19、《紅樓夢》第十三回,靖藏本有回前批曰:「『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史筆」的意思是說這裡所描寫的是真實事件。什麼真實事件?
20、《紅樓夢》第十三回的回前批「秦可卿淫喪天香樓」,本身就頗不合理。前面已說明秦可卿已病臥在床,她還如何能與賈珍私通?又怎能是「淫喪」?
21、在第五回「好事終」曲「箕裘頹墮皆從敬」處,有脂批曰:「深意他人不解。」 如果按小說來解釋,「敬」指賈敬,有何不可理解的?脂批的含意是什麼?
22、第十三回寫道:賈珍「一面吩咐去請欽天監陰陽司……」。「欽天監」是皇宮中主管天文氣象的機構,賈家只是一個公的後代,有這種資格嗎?。
23、文中說:「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後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設一壇於天香樓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然後停靈於會芳園中,靈前另外五十眾高僧、五十眾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按書上的說法,為了超度亡魂,召來了三撥僧道:一撥在大廳,一撥在天香樓,一撥在停靈處的會芳園。作為一個公的後代,其孫媳的殯儀可能有如此大的規模嗎?
24、秦可卿所用的棺木,「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不必說像秦可卿這樣賈家的孫媳,就是賈蓉的五世祖寧國公,在等級制度十分嚴格的封建時代,也是不能使用這種棺木的,為什麼秦可卿能用這種棺木?
25、第十四回甲戌本有回後總批曰:「豈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處?」秦可卿在賈府中輩份最小,怎麼成了「安富尊榮坐享人」?
26、書中寫道:「只這四十九日,寧國府街上一條白漫漫人來人往……。」所謂「白漫漫人來人往」是指穿孝的人非常之多,而且在祭弔的四十九天裡天天如此。按照中國的傳統,只有小輩人給老輩人穿孝,而秦可卿輩份最低,那麼這些穿孝者是何人?
27、第十四回在「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處,庚辰本有眉批曰:「……奇甚,妙甚!」「奇」在何處?「妙」在何處?
28、書中還寫道:「只這四十九日,寧國府街上……花簇簇官去官來。」所謂「花簇簇官去官來」是指穿官服來弔唁者非常之多,而且這四十九日每天都如此。但是官服是不能隨便穿的,只有正式場合才允許。賈珍只不過是個三品爵威烈將軍,為什麼這些官員紛紛來為一個爵位並不高的兒媳婦穿著官服進行祭弔?
29、為秦可卿送喪的還有公侯伯子男各級貴族成員,東西南北四路王爺都有祭棚,秦可卿喪事的規格為何如此之高?
30、秦氏喪儀原定七七四十九日後才送葬,但到「五七正五日」時就發喪了,原因何在?
31、為什麼北靜王身穿孝服親來為秦可卿送葬?
32、書中說北靜王「每不以官俗國體所縛」,「每」此處意即「從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有從來不以「官俗國體所縛」的王爺嗎?北靜王對待賈家為什麼如此?
33、賈蓉是秦可卿的丈夫,但當秦可卿去世後,裡裡外外進行張羅的是賈珍,後來又讓鳳姐來協理賈蓉幾乎就沒有怎麼露面,原因何在?
34、第十四回寫道:「賈政聽說,忙回去,急命寶玉脫去孝服。」這說明寶玉原本是身穿孝服的,但寶玉是秦可卿的叔叔,那有叔叔給侄媳婦穿孝的?
35.北靜王召見寶玉是在為秦可卿送殯的路上,當時送殯的人都穿著孝服,就是北靜王也不例外,但是賈政為何卻「命寶玉脫去孝服」?
第三節 以錯誤的研究態度和方法解決不了秦可卿之「謎」
上一節談了秦可卿身上存在著的大量的「謎」,作為讀者或研究者,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呢?筆者認為:有幾種態度是不可取的:
第一種,視而不見《紅樓夢》中的「謎」:
這種觀點認為:《紅樓夢》既然是一部小說,而小說都是作者編出來的,作者怎麼編,你就怎麼看。比如秦可卿房間裡的擺設:「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種種奇珍,你就這樣理解就是了。這是作者用以表現貴族之家孫媳生活奢華的一種寫法。
第二種,以書中之「謎」為借口,全盤或部分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權:
這種觀點認為:因為《紅樓夢》中並沒有明確說明作者是曹雪芹,卻說是「石頭」,而曹雪芹只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者,因而,書中存在著這大量的「謎」,說明此書不是曹雪芹撰寫的,曹雪芹只是一個增補者,而他又沒有修訂完畢,難免遺存著許多「謎」。
第三種,對於書中之「謎」,不認為是其內因造成的,而是由於外因:
這種觀點雖然承認秦可卿身上有「謎」,但只是承認其中部分「謎」,而對其他「謎」則視若罔聞。之後,將這些「謎」孤立起來認識,不是與書中,包括存在於秦可卿身上的其他各種「謎」,聯繫起來認識與解決;更不是將秦可卿與十二釵中的其他女子及書中主角寶玉聯繫在一起,進行認識與解決。他們的基本方法是把秦可卿孤立起來看,孤立地去探索其原型,孤立地去查找歷史資料,再以所查找出來的歷史人物與之附會。
上述三種看法,錯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種情況錯在迴避書中的「誤謬」或「謎」,這種迴避有可能歪曲作者的本意:
這種看法的根源是受了外國文學理論的影響,認為優秀小說就是如實地反映現實社會,《紅樓夢》也不例外。但是研究《紅樓夢》,如果不正視書中的「謎」或「誤謬」,不對其進行思考與解決,而是書中怎樣寫,就怎樣認識,就難免對作者真正的意圖給予歪曲。比如小說中寫東西南北王都為秦可卿搭祭棚,而且北靜王身穿重孝(白袍白冠)前去為一個公的重孫媳送葬這些情節,如果僅按小說內容理解,就會認為在封建社會也並不講什麼等級,等級高的也很尊重等級低的。那就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第二種情況的錯誤在於不瞭解書中的「誤謬」產生的原因,便借此全部或局部地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權:
讀者看到書中有「誤謬」,在究其原因時,有一個前提,即這部書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後寫成的。作者曾借脂硯齋之口,兩次告誡研究者和讀者說:
(此書)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見戚序本第五回「宿孽總因情」處的夾批)
(此書)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減。(見戚序本第十八回「邢夫人等忙上來解勸」處的夾批)
可見書中存在著「誤謬」,不是作者智力低下,沒有看出來,或者時間倉促,沒有來得及修改,而是有意遺留下來的。曹雪芹沒有明確寫出自己是作者,是由於當時文字獄的社會環境,但是他已將自己是《紅樓夢》作者一事隱入了書中 ;此外在脂硯齋批語中,亦多次提及 。再者,有些史料亦有記載,這裡就不列舉了。
第三種情況的錯誤在於,雖然很想解決秦可卿身上存在著的「謎」,卻採用了索隱派曾採用過的附會法:首先確定《紅樓夢》十二釵中每一釵的後面都存在著一個原型,然後推測秦可卿的原型應是怎樣的人,再去查閱與自己的推測相似的歷史資料,最後以此與小說附會。這種方法可行嗎?
首先,如此來解決書中之「謎」,忽視了作者的感情基礎。試想:難道作者「一字一淚,一淚化一血珠」哭著撰寫《紅樓夢》,就是為了悲悼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某一歷史人物?
其次,有悖於《紅樓夢》的寫作目的。在第一回,蒙府本有側批曰:「因為傳他,並可傳我。」
這裡的「他」是指「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的「裙釵女子」,「我」則指作者本人。那麼,這個「他」是單數,還是複數?我們不妨看看脂硯齋對女媧氏的批語:在談到女媧石「高經十二丈」處,戚序本有夾批曰:「照應十二釵。」在「方經二十四丈」處,有批曰:「照應副十二釵。」
女媧石是塊石頭,十二釵是人。為什麼作者把石頭和人連結在一起呢?很明顯,這是在明告讀者:女媧石是用來喻指人的。——喻金陵十二釵。
女媧石是一個整體,是喻一個人。而這塊石頭背後卻隱喻著十二釵。由此來看,十二釵背後實隱寫著一位女子。由此來看,那種認為秦可卿背後肯定有一個原型,因而便匆匆忙忙去查找其原型的作法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第四節 採取正確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才可能解決秦可卿之「謎」
秦可卿身上的「誤謬」或「謎」是一種客觀存在,否定是否定不了的,甲戌本第一回,脂硯齋在眉批中對此作了說明:
……余亦於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註釋,以待高明,再批示誤謬。
即是說這些「謬誤」或「謎」,是作者有意留給讀者的。對於這些「謬誤」或「謎」,脂硯齋再將其「於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註釋」,目的是等待「高明」,揭示造成這些「誤謬」的原因。在《紅樓夢》中,具體來說在秦可卿身上確實客觀存在著大量的「誤謬」或「謎」。作為讀者和研究者,面對這些「誤謬」或「謎」,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呢?視而不見,是不正確的,唯一的辦法是正視它,解決它。
對於如何來解決這些「誤謬」或「謎」,許多人都拿出了辦法,大致可歸為兩類,第一類是從《紅樓夢》外部找原因。如上一節所提到的第二三種情況。第二類是深入研究《紅樓夢》,從《紅樓夢》本身入手來解決。
筆者主張的是第二類,也就是說從《紅樓夢》內因入手,去進行分析,這也就是實事求是的方法:「實事」指的《紅樓夢》這一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本身,「是」就是《紅樓夢》這一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筆者認為:若要真正解決秦可卿身上存在著的「誤謬」或「謎」,就必須去探求《紅樓夢》這一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只要找到了它的規律性的東西,或者說其內部聯繫,也就解決了秦可卿身上存在著的「誤謬」或「謎」。
我們明白了上述基本道理之後,也就是掌握了正確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之後,還應當明確解決《紅樓夢》中存在著的「誤謬 」或「謎」所應具備的一些必要條件,或者說「前提」。這就和畫家欲創作一幅繪畫作品一樣,只有這種願望,或已經掌握了繪畫技巧還不行,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如準備好畫筆、顏色、畫紙等。之後才可著手進行創作。那麼,研究《紅樓夢》,或具體來說,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是什麼呢?
霍國玲、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