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紅樓
今年是偉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40週年。12月14日,古裝電視劇《曹雪芹》在央視開播,相信會掀起一陣「紅樓」熱。上一個「紅樓」是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熱播之時。我懷疑,新買的三本「紅樓」書之一——秦一民著《紅樓夢食譜》就是那時的產品,只不過,山東畫報出版社今年9月重新包裝了。《紅樓夢食譜》的版權頁上寫著:2003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而魏紹昌先生所作序的落款是1987年9月17日上海;作者秦一民所寫跋的落款是1987年8月1日。可見,這書寫成應在1987年(據查,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曾出版該書,名為《〈紅樓夢>飲食譜》,定價1.65元〉。與《紅樓夢食譜》同買的還有周汝昌著《紅樓奪目紅》(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孫玉明著《紅學:1954》(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芹圃先生是美食家,一部《紅樓夢》到底寫了多少美味佳餚?秦一民經過幾年悉心研讀,歸納出賈府的飲料點心有:杏仁露茶、玫瑰露、燕窩湯、豆腐皮包子、栗粉糕、菱粉糕、雞油卷、鵝油卷、油茶面子等等;菜餚更是不勝其多:燉肘子、糟鵝掌、蓮葉羹、烤鹿肉、茄鯗、蝦丸雞皮湯、酒釀清蒸鴨……秦一民對這些食譜一一考證,對食物的顏色、味道、形狀、食用的風俗及禁忌都有詳細介紹,還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開出了烹調方法,供紅樓迷們如法炮製。
周汝昌是紅學大家,出版過二十多本紅學書。他的這本《紅樓奪目紅》與以往的不同,周先生在「校後再記」中說:「是想以短文講大旨。大旨不是張皇叫喊,卻常常隱伏於瑣墨細筆之間,有待我們去玩味領悟。」看周先生如何「領悟」——
他在《金陵十二釵》一文中寫道:「金陵」,即今南京。雪芹幼時在江寧生長,口中已有南音。南音中-in與-ing不分,「是以他讀『金陵』與『金麟』無異。」「金陵是十二釵之代表。」「麒麟是瑞獸」,「『麒麟』二字『速讀』,恰恰是一個『芹』字!」「麟又諧『林』,芹,又諧『秦』。」「林黛玉,即『麟待玉』。」「釵,北音讀chai;南音讀ca。即是『差錯』之義」。
傳聞毛澤東主席曾要許世友將軍至少讀五遍《紅樓夢》,周先生怕是讀了五十遍、一百遍,才讀出這麼多精闢的見解來,才會鑽出這麼多新穎的視角來。不知當年香山之下、寒窗之旁、枯燈之側,芹圃先生是否正是這樣四番刪改將「大旨」隱伏於「瑣墨細筆之間」的?周先生的索隱考證功夫真是十分了得!吾輩恍然大悟,學問原來可以這樣做的。
孫玉明的《紅學:1954》另闢蹊徑。孫玉明畢業於1954年刊登了「兩位小人物」文章的《文史哲》的山東大學。此書資料豐富翔實,頗有文獻價值,清晰地梳理了五十年前的那場運動,「本來,當『兩個小人物』發表《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及《評<紅樓夢研究>》這兩篇文章與俞平伯商榷時,論爭的性質仍然停留在學術層面,但在開國領袖毛澤東的親自指揮和領導下,這場學術爭論便徹底改變了性質,批判的鋒芒也隨即指向了統治中國學術界達三十年的『胡適思想』。」「由『《紅樓夢》批判』引發了『《文藝報》事件』、『胡適思想批判』、『胡風案件』、『丁玲、陳企霞案件』,又由『胡風案件』引發了『肅反運動』。」
《紅學:1954》的開本像大學生的上課筆記,文字密密麻麻,不是「做功課」的不會讀完它,因此我只是挑著讀。因為剛剛讀過《紅樓奪目紅》,所以一下就翻到「引火燒身周汝昌」這一節。1954年,面對大批判的熊熊烈焰,三十多歲的周汝昌「以攻為守」,撰寫了批判胡適、俞平伯的文章,把胡適發明的「寫實」「自述」的說法,硬安到魯迅的頭上。但周汝昌寫批判文章的動機沒能瞞過「群眾的眼睛」,宋雲彬在1954年11月30日的《解放日報》上發表文章說,「他怕人家批評俞牽連到他的《紅樓夢新證》,先發制人,寫文章批評了俞平伯。」胡念貽在《人民文學》1954年12月號上發表的文章批得更是尖銳:「周汝昌先生的《紅樓夢新證》,也是受了胡適和俞平伯先生影響的一本著作。雖然在他的書裡,一再稱『妄人胡適』,其實只是口頭上罵了幾句,從這本書裡所表現出來的,仍然是十足的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他沒有去深刻分析並且批判這些錯誤,卻用魯迅先生來替自己回護。」
非常「好玩」的是,眼看就要上演的「悲劇」忽然戲劇性地轉換成「喜劇」。《紅學:1954》一書中引用藍翎先生在《龍捲風?四十年間半部書》中所述:「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在運動初期,成了重點衝擊的對象,似乎排出了座次,胡適——俞平伯——周汝昌。周汝昌因病住進了醫院,大概日子不怎麼好過。鄧拓找我們說,要寫一篇文章,既嚴肅批評他的錯誤觀點,也體現出熱情幫助和保護的態度,指出他與胡適不同,是受了胡適的影響。這是上邊的意思。」文章登出,「周汝昌看到後,大出意料之外,來信表示感謝得流淚云云。」孫玉明推斷:「所謂『上邊的意思』,恐怕還是來自『偉大領袖』毛澤東。鄧拓也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歷史是客觀事實在時空的定格,由不得任意塗抹。塗抹無濟於事,真相總會顯現。後人評說歷史,五十年太短。假如當年不批判胡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能在新中國普及?假如當年批判胡適思想而不擴大化,會不會有以後的曲折?……遺憾,歷史沒有假如!沒有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