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佚學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門學問
周汝昌先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的《紅樓夢新證》足可以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到將來二十世紀的研究紅樓夢的人可能只有兩個因為他們的學術成就而被記住,這就是胡適和周汝昌。
不過,周先生有些觀點是無法讓人接受的,他對於探佚學,也就是在前八十回的字裡行間中找尋原來曹雪芹的小說是怎樣結尾,的過度推崇就是一例。
有這種願望當然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多數名家在探佚的時候存在兩個原則問題:其一是不把《紅樓夢》當作小說,而完全不顧及小說的創作規律,胡亂探佚;其二是在探佚過程中,常常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以極其微弱的根據,作出全局性的結論。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容易走入入歧途。
只按某一句子或一個暗示去猜測後半部的某種情節或結局,不下認真求證的工夫,這樣就很容易帶有主觀性。這樣,這種猜測就很難說是一種學術活動。作為茶餘飯後閒扯,有助於消化是好的,恐怕難說有更大的價值了。
真沒有興致把這些探佚學家(曾有成篇累牘的文章和專著)的論點拿來一個一個的分析,這裡採取另一種方式來說明探佚學是一種什麼「學問」,即按探佚學的方法,也對重要人物的結局加以探佚。看起來可能會有趣些。
黛玉的結局:根據第70回放風箏故事,黛玉的風箏是第一上飛走的,由此可探佚出黛玉是第一上離家出走的,至少在探春遠嫁之前。出走後有何遭遇?她淪為戲子,這可以由第22回大家都說黛玉象唱小旦的戲子探出。除了唱戲外,她還兼為暗娼,在37回詠海棠詩中,她寫到「半卷湘簾半掩門」半掩門(或半開門)正是暗娼的別名,明清時代已有這種稱呼。在《葬花詞》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正是被鴇母逼迫的描述, 還有「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妓女當然不知將來會是誰葬她。還有「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作為一個妓女,一旦於失去紅顏,那就和死了也差不多。有這樣多的證據,按探佚學家的說法就是「鐵案如山」了。不過事情還沒這麼簡單,在63回寶玉生日夜宴中,黛玉掣到的「莫怨東風當自嗟」簽,這句詩出之於歐陽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其詩的開端和結尾處是: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落日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這是明顯地暗示黛玉是遠嫁為王妃,不過命很苦,可能這家王爺衩抄家,又「飄泊落誰家?」不得不流落為戲子甚至暗娼。
寶玉的結局:在第36回,寶玉曾在襲人前說:「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可知寶玉應死在襲人之前,按話中「你們」的說法,他也應比黛玉死的早。
探春的結局:第七十回中探春放一個鳳凰風箏,和兩個別家的風箏絞在一起飛走了。探佚學家認為鳳凰代表王妃。其實細揣其意,探春應該是嫁了兩個丈夫,很可能是兄弟二人,按滿族習慣,先嫁哥哥,兄死弟繼,又嫁給了小叔子。至於所嫁是否皇族,不一定,因為鳳凰統常並不代表后妃,這在詞書中很容易查到的。
湘雲的結局:出嫁為后妃。第41回宴會中湘雲說的酒令有「日邊紅杏依雲栽」,既到日邊,則應是皇族或王族。(這個詩局探春在63回寶玉生日夜宴中說過一次,被探佚學家認定是當王妃的證據,那麼此地同樣可證湘雲也是王妃。)
有人會覺得以上講的太荒唐,不過,可以保證,這裡所用的方法和探佚學家們曾用的方法是相同,只不過結論不太一樣就是了。他們是認真而又主觀的去作,而這裡不過鬧著玩玩。如果你有興趣,也可找本探佚學專著看看,學著他們的方法,也可探險出許多極有趣的東西。
本來就不應該把《紅樓夢》看作謎語大全或讖語全書,所以,探佚很有點像個鬧劇,給茶餘飯後添點談資可以,當作學問,那就差十萬八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