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1954》(孫玉明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紅學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較大的學術論戰。而發生在1954年的「紅樓夢研究批判運動」,則明顯不同於其他的學術論爭,從而超越學術層面而擴展到其他各個領域,成為影響國家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
本來,當「兩個小人物」李希凡、藍翎發表《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及《評〈紅樓夢研究〉》這兩篇文章與俞平伯商榷時,論爭的性質仍然停留在學術層面,但在開國領袖毛澤東的親自指揮和領導下,這場學術論戰便徹底改變了性質,批判的鋒芒也隨即指向了統治中國學術界達三十年的「胡適思想」。
領袖人物的介入,舉國文人的參戰,批判對象的更換,論辯也演變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運動。由於這場運動的特殊性質,也自然引起了世人的矚目。運動爆發以後,海內外媒體便紛紛報道,改革開放以來,回顧反思這段歷史的論著更是屢屢可見,但平心而論,由於這些論著缺乏必要的史料,論述者的出發點與思想傾向又各不相同,因而其中往往充滿了想當然的猜測之詞,所言自然也不會符合所謂歷史的真實。
這是一個人人關注的話題,但卻很少有人能夠講清它發生和發展的真實過程。今天,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的陸續披露,為我們如實地描述這段歷史提供了可能。
作者歷時數年,查找資料,採訪當事人及知情者,終於寫成了這部近40萬字的紅學專著,揭示了這段令許多人都頗為關心的歷史。全書以令人信服的翔實史料,科學的寫作手法,客觀而全面地介紹了1954年秋「《紅樓夢》研究批判運動」發生的前因後果,通過對知識分子群體在這場運動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言論的回顧與剖析,指出運動規模的越來越大,運動花樣的日益翻新與知識分子階層的積極參與是密不可分的。面對歷史的叩問與現實的責任,知識分子本身應作深刻的反思。本書立意積極進取,敘事客觀公允,在喚起良知和責任的同時,為我們研究建國初期學術思想史,特別是紅學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作者在論述這場運動發生、發展、乃至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深入挖掘了這場運動由學術研討轉化為思想改造運動的成因,分析了各紅學流派的成就與弊端,涉及到紅學領域中的許多重大問題。實際上,這是連環扣式的一場大運動,是由幾個彼此聯繫卻又各自獨立的小運動共同組成的:由「《紅樓夢》研究批判」引發了「《文藝報》事件」、「胡適思想批判」、「胡風案件」、「丁玲、陳企霞案件」,又由「胡風案件」引發了「肅反運動」,可謂「戲中有戲,山裡套山」。如此豐富複雜的內容,要用一個名字準確簡練地涵蓋它,委實很難。但因這場運動起因於《紅樓夢》研究批判,而其爆發時間又是在1954年秋,且重頭戲都已基本上演,第二年發生的「丁、陳案件」也已埋下了伏筆,所以將本書定名為:「紅學:1954」。
前言:
第一章:俞平伯誤入「紅塵」
※ 人生路上的「錯誤抉擇」
※ 從《紅樓夢辨》到《紅樓夢研究》
※ 引火燒身的《紅樓夢簡論》
第二章:兩個小人物意外走「紅」
※ 《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
※ 《評〈紅樓夢研究〉》
※ 一舉成名天下知
第三章:毛澤東親自發動並領導了這場運動
※ 運動爆發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運動終於爆發
※ 他一直控制著運動的方向
第四章:他們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 「貴族老爺」馮雪峰
※ 批判運動中的胡風
第五章:《文藝報》成了替罪羊
※ 「替罪羊」罪有應得
※ 萬炮齊轟《文藝報》
※ 自相戕戮自張羅
※ 「丁、陳案件」的導火索
第六章:風暴中心的俞平伯
※ 「紅極一時」反招禍
※ 一次奇特的座談會
※ 他陷入了風暴的中心
※ 風暴中的孤獨者
※ 嚴寒中的一絲溫暖
第七章:胡適與「新紅學」
※ 「新紅學」產生的主、客觀條件
※ 破舊立新的《紅樓夢考證》
※ 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
※ 作繭自縛的「自敘傳說」
第八章:「胡適思想」批判
※ 他注定了被批判的命運
※ 陣容強大的批判大軍
※ 大洋彼岸的胡適
第九章:運動中的幾個「難友」
※ 周汝昌引火燒身
※ 顧頡剛在劫難逃
※ 文懷沙「罪有應得」
※ 吳恩裕的惶恐
※ 王佩璋的人生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