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形象的悲劇美
讀過《 紅樓夢》 的人,無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動,她傷心時,我們和他一起落淚,她高興時,我們和她一起歡笑。林黛玉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她的形象之所以讓我們終生難忘:是因為她的悲劇是美和詩的悲留,是美和詩的毀滅,黛玉的形象是中國古典匯學史.上不朽的光輝形象,她的悲劇喚起我們的惋惜和痛苦並對當時的社會發出深探的痛恨和批判。黛玉的形象不僅是悲劇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當成我們的教課書。黛玉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會喚起人們對美和詩的遐想,而她的悲劇又喚起我們的悲和淚,透過黛玉的悲劇火花去看人生,自己,從古想到今以至更廣闊的未來,黛玉的形象將伴隨著我們度過一生。
《 紅樓夢》 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人們對作品中人物形象認識就沒有一致過,有人覺得林黛玉這一形象塑造的不真實。要對林黛玉這一典型形象獲得正確的認識和做出公正的評價,就必須首先認真觀察一下她的思想、性格的諸方面。倘簡單地把林黛玉看成是位自尊、敏感、尖刻、孤傲、脆弱、令人感到有些難以接近的少女,恐怕就失去了林黛玉的形象。
我們在作品中,一看到林黛玉的名字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有人認為她浪漫、自私、狹隘、尖酸、刻薄、對愛情的要求過高,作品中的林黛玉似乎是一個愛哭「小性兒」的人,同時又有高貴的自尊,太多疑、敏感,這都是些什麼因素促使她這樣呢?林黛玉總是痛苦,這是為什麼?當我們從林黛玉的生活走向社會生活就會發現是由於環境造成她的敏感、尖酸、刻薄.社會壓抑她,毀滅她的愛情,私有制是悲劇的總根源.黛玉出身貴族,父母早亡,在私有制的社會一個人離開社會、家庭,就無法做人,無法生活。如不追求人格也罷,而林黛玉卻十分注重這一點,她自己知道人失去人格,什麼權利也沒有了,林黛玉的一生是為捍衛自己的人格奮鬥的一生。
林黛玉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她不滿這種生活,離開又不可能,失去了站在大地上的依靠,這是造成她痛苦的原因之一。同時,她還不安心於把自己的尊嚴建立在別人的力量上,進賈府她想的是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生怕別人恥笑,因為她要保護自己做人的尊嚴。林黛玉每天都在遭受生活的欺壓,可想一到了詩的境界,她就離開了眼淚,散發著「香草美人」的芳香,無論什麼時候出現總是給人一種清氣逼人的感覺,少女在詩情面前頂禮莫拜,在詩情面前低下高貴的頭,她是那麼容易掏出自己心中的讚美,折倒在別人的才華面前,生活中她什麼也瞧不起,唯有詩詞.
剛進賈府,黛玉就對寶玉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同時,寶玉摔玉器又給她很大振動,這喚起她心中朦朦朧朧的感覺,似乎覺察又似乎不覺察,隨著他們之間交往的日益加深,那種朦朧的感覺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寶釵到賈府引起黛玉的酸觸.封建社會,愛情被認為是洪水猛獸,假如沒有寶釵的出現,寶黛的愛情也將是悲劇,因為他們的愛情生長在封建杜會,在那樣的社會,追求真正的愛情不可能的,當黛玉的愛情被壓制時,她沒有舉起手,向生活乞求,而是每天都為愛情的根苗澆水,追求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追求自己的理想,表現的是那樣堅強有力量,生活中,也許真正的愛情都是悲劇,寶黛在愛情河流中所得到是不幸和悲劇的結局,他們的愛情是真正的。當他們的愛情還沒有成熟時,黛玉用血和淚澆灌愛情的根苗,這些似乎顯得她自私,狹隘,但透過這些現象看到本質的東西是她愛寶玉愛的深沉,愛的真.
寶黛愛情是兩個人之間情感的溝通,寶玉在黛玉身上找到了他一生都在找的東西,同樣,黛玉也在寶玉身上尋找到了她一生都在尋找的東西。當兩條小溪匯合成愛情的河流時,黛玉得到了愛情中最美好的東西,同時;愛情又給她帶來了痛苦,封建主義鐵蹄蹂躪了愛情,讀者都被寶黛痛苦的愛請所陶醉,黛玉悲劇給人以力量,「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燒燬的不僅是個人的一生,永遠失去了愛情,而且燒燬的是整個社會的眷戀,如果可能,她要把整個世界燒燬.以上這些都是黛玉身上可取的地方,同時她身上還有些不能讓人容忍的東西,有時她分不清什麼是貴族小姐的尊嚴,什麼是她的人格,不能丟棄身份,看不清生活中骯髒的東西,捕捉不到生活的真諦,她憑借敏感,感受著生活中的美和丑,儘管她在悲劇中長大,但她必競是貴族階級的人,不理解劉姥姥為什麼那樣為生活而奔波,這導致黛玉對劉姥姥行為理解的偏面,這是可以理解的。她在複雜的人和事面前往往不可避免發生一些偏差,我們不能因此指責黛玉。
黛玉永遠把愛情建築在現實基礎上,但在現實無際的黑暗中,她苦悶,迷惘,思想上有虛無的感覺。這是她的階級所特有的,在這一點上和寶玉發生了共鳴。
黛玉從小失去了父母,這使她在世界上失去了依靠,她覺得生活不公平,命運坎坷,可為什麼這樣,她不知道。
黛玉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別人,既敏感又篤實,既尖刻又寬厚,既孤傲又謙和,既脆弱又堅強,這些都是她的思想性格特點,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傲、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別人,篤實寬厚,謙和堅強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後者是內在的,二者在她身上是辯證的統一,前者使她給人們以性情孤傲的感覺,後者又使人們感到她的孤僻滲透著熱情,並使人們與她越接觸越覺得她好。既然黛玉思想性格的這兩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那就意味著二者之間有其內在聯繫,這種內在聯繫是什麼呢?從人生哲學上說,就是黛玉的誰尊重她,她就尊重誰的處世原則,這種處世原則包含著近代平等觀念的萌芽,從政治思想上說,就是黛玉的堅持叛逆本階級給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從婚姻觀上說,就是黛玉的堅持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前提,而愛情又必須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礎,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質特徵。同時,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又有其鮮明的階級烙印和時代烙印,她堅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又不能與維護自己的小姐尊嚴劃清思想界線,她違抗本階級所指定的人生道路,但並不希望本階級死亡。
寶黛愛情故事是《 紅樓夢》 中最生動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正是在這個故事上,集中地反映了曹雪芹對傳統思想和寫法的突破,使它具有前所未有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寶黛愛情實質上是對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一種勇猛衝擊,當然也就為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容,因此,它的被扼殺就是必然的,所以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歷史的必然性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衝突」的悲劇。
黛玉是以與封建制度相對抗的鮮明形象出現在《 紅樓夢》 中的,黛玉是古典文學中受壓迫而帶有強烈反抗最完美的婦女典型,她體現著中國婦女最純潔的理想最真摯的愛情,然而也擔負著封建制度的加給婦女的重壓,精神和生理上無情的摧殘,但是林黛玉並不是消極的犧牲品,她的悲劇性格表現了中國婦女忠實於純潔的愛情、理想的崇高的品質,正是這樣的共同的精神生活裡,賈寶玉、林黛玉才走上叛逆性的同生死的愛情道路。
黛玉是科舉制的反對者,她時常給科舉制度以尖刻的諷刺和嘲笑。她的詩、畫、文章都有獨特的風格,是真正天才智慧的流露,與當作敲門磚的八股文,詩、詞是格格不入的,科舉制度與黛玉之間有著不可超越的鴻溝;她以自己的思想行動徹底地反抗和否定它.黛玉的結局不會是好的。因為她和封建禮教處於直接對杭的地位,因而封建禮教也就更加殘酷地迫害她,她的悲劇命運也是封建社會年青一代悲劇命運的典型。在那個時代裡,「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自然是封建統治者的犧牲品,是沒有任何幸福的出路的.
但是,封建統治者,在這個現實人生的悲劇裡也並不是勝利者,他們的統治和虐殺只證明其腐朽性.黛玉的死,這不是美的毀滅,而是象徵著為美的鬥爭的繼續。曹雪芹在這裡以其高度完整的悲劇結構,對於殘暴專橫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可怕的挑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明了封建社會的世界觀的原則與準繩的徹底破產,使古典文學中生活美、理想的追求和藝術上悲劇美的體現達到了新的高峰.
黛玉的形象實質在於:他們從對周圍環境、生活直覺感覺受中發現了生活的不合理性,他們站在反傳統的一面批判了生活,並熱情地追求著自己的純真的美的理想。曹雪芹就在對他們「肯定的瞬間」使這些形象放出了強烈的光,照耀著現實的批評。如果把《紅樓夢》 和它同時的以及以前的反封建的古典作品概括地比較,就會發現在《 紅樓夢》 正面人物典型身上存在著新的因素,即要求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因素,他們把生活和美聯繫起來,有著改變腐朽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決心,這是新的生命力,是「黑暗王國裡的一線光明」。從她身上看見了人的覺醒,人對美好思想的合理的追求和對於橫暴的抗議,這抗議儘管還是朦朧的,然而卻意味著向著新的東西的勇敢探索。黛玉身上這樣更深刻複雜的思想表現是不足為奇的,這種性格的力量的確是現實社會真實產物,是人民的生活在自己的發展中不斷達到的高度。
黛玉的形象概括著廣大群眾憤怒反抗精神,她的悲劇就是社會的悲劇,而不是個人的悲劇,《 紅樓夢》 的偉大意義就在這裡。林黛玉的性格被封建統者曲解為「癡」, 「呆」, 「無能的廢物」,因而不給她以生活的權利。然而,曹雪芹卻是滿含著眼淚,悲痛與歡笑,熱情地歌頌他的主人公,把這當作美來描寫,以與當時的社會相對,黛玉不應該被這種生活所毀滅,而應該得到更好的合理的生活.黛玉的性格後來愈來愈明顯地突出,豐富,完整,是和整個愛情悲劇衝突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她和賈寶玉已經由兩小無猜產生了熾熱的愛情以後,黛玉就不再採取公開的形式表示她對賈寶玉的愛情,而被封閉在內心時.這被封閉起的愛情的火苗燒得愈旺,越想衝出去,越想放射出耀眼的火花,林黛玉所受的折磨也越痛苦深沉,甚至達到了外部表情的「癡」、「呆」和行動的停滯,因此,她的悲劇性格的感染力也愈強烈,使人無法抗拒,不自覺地沉浸在與她相同的情緒感受裡.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癡魂驚惡夢」的夢境描寫,固然是心理描寫的卓越成就,但這種在夢中顯示出的將要發生的矛盾和衝突不是空虛的心靈的幻想,它凝結著林黛玉長時期觀察人、事的結果.她以前不理解的或者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的感受,在這時候都以清晰的赤裸裸的真相出現在她的眼前,潛在的封建勢力,在她的夢中已經以公開的形式對待她,平時嘴裡疼愛她的賈母,現在變成了冷酷無情的毀滅她的愛情幸福的真接的主持者,平靜的生活在夢裡達到了最緊張的狀態,就像被暴風吹捲著的江河裡浪頭撞上了盜立在水中的礁石一樣,浪頭被擊碎,以各樣的形式向著各個方向飛射擊去,林黛玉的理想被擊破了幻滅了,她驚醒,留戀,扎掙,乞求,幻想,恐怕,失望,灰心,痛苦,優郁,懷疑,迷惘.夢是悲劇故事發展的轉折點,也是林黛玉性格的一個重大的突然的變化,她在這一瞬間所表現出的千變萬化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被作者刻畫得精細人微,都給人留下強烈的實感.正是透過惡夢的描寫,透過激化的悲劇的衝突的描寫,使林黛玉複雜的性格、特色顯示出深人鱗膝的感梁力,到了九十六回「瞞消息風姐設奇謀,洩機關顰逃本性」,這個在夢中預示了的悲劇衝突已經在現實生活的軌道上發展到了飽和點。作者透過這個事件的描寫,又給林黛玉的性格帶來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內容,而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最後一次見面的藝術描寫,已經獲得了使讀者不能忍心一氣讀下去,而又不能放下,痛苦的,沉重的精神負擔的威力,這種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也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封建禮教最強烈的控訴。
林黛玉的性格趨於更加完整,使她的性格更加全面更加鮮明體現出來的是這個愛情悲劇的衝突已經發展到了奇峰峭壁般的頂點.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閣成大禮」和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痛神瑛淚酒相思地」,這是後四十回作者現實主義描寫最成功的篇章,也是林黛玉性格最完整的表現。悲劇形成了,兩個有著深厚愛情的青年男女被活活拆散了,一個純真少女的生命被活話地斷送了,但是,在這個完整的悲劇格裡根深蒂固的愛情的影響是不能被斬斷和消滅的。林黛玉的死帶走了活的賈寶玉,儘管作者採取了一些神秘的宿命論的描寫,然而巨大的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卻深刻地揭示了事件的本質,生活的邏輯規律比之個人的片面的狹隘的理解帶有更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寶黛的悲劇性格和《 紅樓夢》 的悲劇主題的進展,就意味著這種美好的生活步步的遭受摧殘,直到完全被毀滅,也就是悲劇的最後形成和結局。
林黛玉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通過她的悲劇,我們可以深人的認識那個時代和封建社會制度是一切罪惡的總根源,作為人有權利把舊的社會制度砸碎,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