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筆墨生涯
二十 筆墨生涯
曹雪芹的文學事業,發端很早,如前所述,遠在他少年放浪、被鑰空房時,就已可能種下了寫作小說(儘管那也許還只是一種具體而微的雛型)的種子。到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定名為《石頭記》的小說,不但早已成形,而且已然有了"再評"的本子。現今流行於世的"甲戌本",基本上應該是這個本子的遺跡(雖然它上面出現了較晚的批語,如有的晚至甲午,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但這可以是後人從晚出別本的過錄匯抄,也可以是批者就原本歷年陸續有所增添)。甲戌本前面有《凡例》,《凡例》的最後一則是第一回的"總冒"(此"總冒"在後來坊本中早已混為正文,不再可辨),"總冒"最後是一首"標題詩"(原本每回都應有"標題詩",詩意切合本回內容;而這第一首詩卻不是切合第一回,而是籠罩全部書的句意,可證這獨屬首回的"總冒"亦即兼屬《凡例》,而為其末·例,並非轉抄誤連),那詩說: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註:這首詩,似即出於脂硯齋之手。我們今天讀古代人的這種題詩,最須細心分析評論,如單看前四句,那就會或者認為這一派虛無、消極的人生觀就是"紅樓夢主題思想--色空論",或者認為這種思想歪曲了曹雪芹。其實,無論批書者還是作書者,如果他們真是這樣的看法,就不會再去批書、作書了;所以後四句的啼痕、抱恨、字字是血,才是要緊的所在。)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癡情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由這個本子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按指從此書許多異名中選定此名〕"的話來看,那抄閱再評實際也就是一次整理寫定的工作,因此上引的那首標題詩應即甲戌年所加的。可知到甲戌年為止,曹雪芹為寫這部小說至少已經歷了十年的辛勤勞苦。由甲戌上推十年,約當乾隆九年甲子(1744)。
在我們極端缺乏史料、只能窺測推斷大概的條件下,不能不注意到這裡有一個現象:乾隆九年是敦誠初入宗學的年頭,而乾隆十九年是敦誠寫詩懷念曾與雪芹宗學相聚、並表明此際雪芹已經移居西郊山村的僅僅前二年,--可見雪芹移居城外的確切年頭相去乾隆十九年必不甚遠,即當在這年的前後。而如果敦誠既入宗學,雪芹也約略同時在宗學做事當差,那麼,雪芹十年辛苦、經營寫作《紅樓夢》的時間,就大部分和他在宗學的時間相吻合。看來,這種吻合併非是一個偶然的現象。
宗學固然絕不是曹雪芹認為最"理想"的地方,他在這裡的經歷也不會是十分愉快的,但這畢竟是一個學校,和其他當差的衙門、侍衛的宮廷等等之類的地方大有不同,它是一種閒冷之地,比起宦場的那些烏煙瘴氣、惡態丑形,在此要算清靜幽雅得多了,而且不管當時師傳弟受的"學業"是些什麼,這裡到底還是和筆墨詩文較為接近的一個"文化"之地;再說職位雖賤,終有一定的薪給,使曹雪芹的貧困生活得有相對的穩定感;他的差事也不是如何繁重,工餘暇豫的時間較多:所有這一切,都給他安排好一個便利寫作的環境。他充分利用了這個對他說來已然是十分難得的條件,決意要完成他蓄志已久的小說創作事業,--恐怕這可能是當日的實際情況。
以乾隆九年而計,那時曹雪芹才不過二十歲剛過:這樣年輕的人,會創作出《紅樓夢》這樣深刻巨麗的作品嗎?這個疑問是很自然的。但是我們也應當想到,開始創稿時的《紅樓夢》,當然不會是十分完整和成熟的,實際到雪芹逝世為止,這部小說始終是在經歷著一個慘淡經營的過程。到甲戌年"再評"本出現時,曹雪芹已然是一個成熟的中年人了,何況甲戌年還遠遠不就是他最後寫定的時期。"再評"本首回裡"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自白,就說明了這整整十年都是他在不斷寫作、豐富、提高的歲月。現在所能見到的許多乾隆年間的舊抄本《紅樓夢》,文字章回,種種差異,或巨或細,沒有一個本子是和另一本完全相同的,這也說明了《紅樓夢》隨時都在修訂、潤色,並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定型的。曹雪芹天姿極高,絕頂聰明,而又早慧,二十歲過便開始經營《紅樓夢》,並不是什麼出乎常理之外的事情(註:明清時期特別早慧的文人,有確鑿證據證明並非記載夸誕的,例子甚多,舉不勝舉。袁枚七歲能作律句(十二歲中秀才);王士禛八歲能詩;吳興幼女嚴靜甫九歲善書,兼工墨竹;陳洪綬四歲即能畫十餘尺巨像。邵二雲五歲能作排律詩,龔自珍二十三歲就作政論文章了。至張岱自狀其亡父張耀芳,云:"少極靈敏,九歲即通人道,病瘵幾死,日服參藥,大父母夾持之同宿,至十六而方就外傅。"(《瑯澴文集》卷四《家傳》)則封建時代之人子豈有捏造此等情事以厚自誣其尊親者乎?故知為實錄無疑。我舉這後一例證,有人甚至頗為驚怪,以為"欠妥"。但這是歷史事實,我們豈能自設清規戒律,連史實都不敢講一講?)。
由於曹雪芹的特殊身世和經歷,他自幼便飽經憂患,閱盡滄桑,從較為切近的人情物態,一直看到了較大範圍的種種世間相,對那個使他不勝其憎惡、憤疾的社會,日益走上叛離的道路。他認識到,在那個社會裡他不可能作出什麼有意義的事業;他看到,要想達到抒寫自己一腔憤慨、發揮個人文學才能的目的,在士大夫所熱中的那些文學形式裡是找不到出路的,於是他就下決心要徹底作個"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人,發誓要以一生的精力來寫一部為大雅所不齒的"演義閒書""小說稗史"。
他一經這樣決定了,便再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他把他此後活著的目的,緊密地和完成這部小說的事業結合在一起。香山一帶的傳說說過一句話:"曹雪芹活著就是為了《紅樓夢》。"(註:張永海說。)這話恐怕也是出於傳說者的"自撰",但傳說者的文化水平似不太高,卻能創造出這句話,倒是非常樸素、簡要而有力地說明了這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