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被鑰空房
十三 被鑰空房
曹雪芹雖然後來落拓人間,為世俗所不容,和封建社會發生了矛盾衝突,但是他生平碰到的各種壓力和打擊,很自然地還是從家庭方面而開始的,他的叛逆的性格和思想、行為,必然先就和封建大家庭的"堤防"相遭遇。只要他不願向這一道堤防低頭降伏,那就一定得和它作鬥爭,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家長正面交鋒陷陣。 看來,青年的曹雪芹是這樣做了的,--否則就不可能發展成為後來的曹雪芹那樣的人物和作家。而這一點,不僅僅是我們的推論,也還不無記載線索可尋,足供參證。 本來,像曹雪芹這樣的人,一則既不是為當時封建士大夫所喜歡的,二則他本人又不是什麼名流顯宦,自然也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和重視,三則他家是曾因政治事件抄過家的,當時也很少願意甘冒忌諱而提及他們這種人物和事情的,所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其有關傳聞,即在當世也不會是很豐富的(這也就是涉及他的文獻資料極端缺乏的原因)。雖然如此,那時候還是有些人知道"曹雪芹"這個名字和這個人物的一些影子--儘管那影子是十分地朦朧模糊。乾、嘉時期的文人,還是頗出我們意外地有幾位居然記載下了點滴的有關曹雪芹的情況。 像名詩人袁枚(1716-1797),就不止一次提到曹雪芹,並且知道他是曹楝亭(寅)的後人,--不過他誤認為雪芹是楝亭之子,差了輩數,又說"相隔已百年矣!",而其實他正是雪芹的同時人,他說那話時是"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或略後,距雪芹去世才二十幾年而已:這就是我所謂"朦朧模糊"的例子。然而稍後的梁恭辰、毛慶臻等人,也都知道曹雪芹是"老貢生""漢軍舉人",無有後嗣,身後蕭條,等等情況。這大致還是和事實符合的。由此可見那時還是有一些有關他的"口碑"在輾轉傳述。 長洲宋翔鳳(1776-1860),字於庭,是乾嘉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常州派經學家,由他這裡也傳出一件頗為重要的"口碑"來。他說: 曹雪芹《紅樓夢》,高廟(乾隆)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廟閱而然之,曰:"此蓋為明珠家作也。"後遂以此書為珠遺事。曹實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給。其父執某,鑰空室中,三年,遂成此書雲。(註:《能靜居筆記》,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所引。按此筆記,徐珂所著《雪窗閒筆》還曾見及,引作趙惠夫《能靜居隨筆》。趙烈文,字惠甫(舊時表字,甫、父、夫三字常互用),其母方蔭華,有《雙清閣詩》。) 這個傳說乍一聽來好像是有些離奇附會似的。可是它實在是一段極有價值的文獻,問題是我們怎樣去看待它、闡釋它。 宋翔鳳是怎樣一位人物呢?龔自珍非常愛重他,說他"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說他"樸學奇材張(zhang)一軍";他雖是經學文儒,但又吟詠風流,時有奇氣;"少跳蕩,不樂舉子業,嗜讀古書;不得,則竊衣物以易。祖父夏楚(笞打)之,不能禁也。"其性格正和曹雪芹有相近之處。這種人的話,是頗堪注意的(註:宋翔鳳這一傳說的來歷,當和莊存與或張惠言、惲敬二人有關。莊存與和孫灝(字虛川,前曾作右翼宗學稽查官,是敦誠的師輩。曹雪芹和敦誠為至友,曾同在宗學,所以也該認識他)曾同入直上書房,教授皇子,可能間接知道或認識曹雪芹,張,惲二人在雪芹死後和敦誠有交遊痕跡,見《四松堂集》。莊存與之侄為莊述祖,宋翔鳳即是述祖的外甥。張惠言、惲敬也和莊、宋交情密切,非師即友。而且,張惠言做過景山官學的教習,惲敬則做過鹹安宮官學的教習,這兩個官學都是專門教育內府包衣旗家子弟的學校,其間當然有知道曹家事情的,甚至有曹家的親友。所以宋翔鳳的話必由莊、張、惲等處而來,應當可靠。 又上舉諸人,皆常州派經師文家中的重要人物,常州派是清代思想界中的重要潮流,而他們都如此重視《紅樓夢》與其作者(參看第二十七節惲敬以四色筆細批《紅樓夢》事),亦可注意研究。此點尚未有抉出者,附記於此。)。至於他把雪芹說成是楝亭之子,和袁枚的誤說完全一樣,可不必深論;《紅樓夢》大概後來真個到過乾隆的眼裡,這事還可能和這小說的迷失八十回以後的重要部分很有關係,不過這一點我們也須留待下文再講。此刻值得注意討論的,卻是這個傳說的後半。 所謂"素放浪",正就是指曹雪芹的那種叛逆性格和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曹雪芹的一位朋友張宜泉,在其所著《春柳堂詩稿》中說雪芹是"其人素性放達",完全證實了宋翔鳳的傳述十分正確,因為張說"放達"、宋說"放浪",正是同義語,只不過口氣在婉蓄和徑直、讚賞和評論之間,微有差異罷了。所謂"至衣食不給",其為可信更不待言,因為關於這一點的參證就更多了,我們此處無須一一列舉。 由此足見宋翔鳳的話頗有其真實可靠性,大可注意。但是重要點尚不在此。 宋翔鳳的話,對我們說明了兩點更值得注意的要義。第一,曹雪芹的"衣食不給",生活貧窘,並不全然是家庭遇到巨變的後果,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曹雪芹如果"規規矩矩",投靠統治集團,老實地為他們服務,衣食之給是絲毫不成問題的小事情。其所以竟至於"不給",乃是他一意"放浪"的結局。第二,因為他一意"放浪",竟至衣食不給,這終究還是小焉者;而如果任其繼續"放浪"下去,那就還會有更嚴重的後果在等待著他(可能累及家庭宗族),--因此,代表封建力量的大家庭家長遂站出來干涉了。 "其父執某,鑰空室中,三年……",恰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裡還有兩點可以略加解釋:第一,鑰空室中的這種辦法,我們今天聽起來有些驚訝了,但在當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皇帝"管教"那些"不安分"、喜歡"生事"的本家宗室,就愛使用這種惡毒的懲罰,嚴重的"高牆圈禁"(特種監獄),輕一些的在家單室圈禁,再其次的還有所謂"不許出門":都是嚴格限制行動自由、同時是隔離式的精神折磨,手段極為殘酷。滿洲式的家庭對"不肖"子弟也使用這一作法,是毫不足異的事情。第二,這一作法當然也不是隨時隨地、"家常便飯"式地輕易使用的,凡到了必須使出這一"絕著"的境地,那就說明別的辦法都已想盡了,也就說明那種矛盾衝突已然達到了十分尖銳激烈的地步了。
至於"三年",時間上是否這樣整齊,那當然可以容有懷疑的餘地;如果這只是表示曾經這樣度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的意思,那也就罷了。重要的是,傳說者還把《紅樓夢》的創作和這段時期的被圈禁聯繫在一起。 《紅樓夢》這部大書,是否就是在"三年"的期間之內寫作完成的,那自然更難說一定。不過我們知道,這部書曾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且在早確還有過像《風月寶鑒》這類的"雛型"初稿,則可見曹雪芹開始興起創作這部小說的念頭,是很早的事情。他在青年時代"放浪"被鑰的期間內而決定著手於這一事業,藉以消遣時光,抒發抑鬱,完全合乎情理實際。 其實,這就是他對封建壓迫的反抗形式。
所以宋翔鳳的傳述,雖然過去一直未有人加以重視和研究,我們卻不應該再掉輕心,輕加鄙棄。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線索,使我們對曹雪芹的成長階段的生活面貌、內心世界、創作動機、反抗精神,都增加了理解。這實在是非常重要,非常寶貴。 如果上面的解釋和推斷去事實不致太遠,那麼我們也就同時可以瞭解,為什麼曹雪芹設計寫一部百萬言的小說巨著,卻要立意從一個封建大家庭(包括幾門命運相聯的親戚)的興衰史下手,為什麼《紅樓夢》裡會出現像賈寶玉那樣一種具有叛逆性格、和封建主義發生衝突、向它進行反抗的主角人物的藝術形象了。
(註:這自然是就曹雪芹這個十八世紀古代作家而言的,也就是就其心理活動、創作動機而言的。若就作品而言,就作品的客觀展示而言,當然這兩者就既有聯繫而又頗有區別。從後者來說,當然不只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一個叛逆子弟的問題,其藝術反映所包者自然要廣闊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