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以名學的緣由(1)

一書以名學的緣由(1)

一書以名學的緣由(1)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一書以名學的緣由(1)

   

那末,究竟是何種緣由使得《紅樓夢》研究能夠一書以名學呢?

我認為首要的一點,還是《紅樓夢》這部作品自身的特點決定的。《紅樓夢》不是一般的著作,而是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作者經歷了一番特殊的經歷之後,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寫出來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她的問世,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作了一個總結,標誌著小說創作的最高峰。她與其他幾部長篇小說不同,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帶有特殊的質的規定性。概括言之,可以說《紅樓夢》具有反映時代的深刻性、思想內容的豐富性、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成書過程的複雜性。

曹雪芹熟悉歷史,痛切感到清朝的現實政治的腐敗,看到他所屬的階級已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因此對賈氏家族諸種弊病和子弟們惡德敗行的描寫不遺餘力。書中充滿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氣氛,越到後來這種氣氛越突出,直到賈家及其親族徹底敗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賈府這樣的封建世家,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清王朝頗具代表性,實際上這些大家族構成了傳統宗法社會的一個個支柱,它們的敗亡預示著整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儘管作者主觀思想並不一定很明確,更多地表現出來的是悲觀、絕望、無可奈何,意識到矛盾,卻無法解決矛盾,否定了舊的,又不知道新的是什麼。太虛幻境室內寫著「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的對聯,《紅樓夢曲》所謂「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就是曹雪芹矛盾而痛苦的心情的寫照。所以《紅樓夢》成為古今一大悲劇絕非偶然,既是作者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作品裡透露出來的情緒和氣氛,包含著那一特定歷史時代的情緒和氣氛。另一方面,書中又蘊含著理想的成分,包括美學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渴望有一個合乎人性發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環境,就虛擬一個,這就是大觀園。作者越是渲染大觀園生活的明朗、歡愉、充滿生機,就越顯示出現實生活的晦暗、沉滯、沒有前途。許多章節,出發點原是想寫喜劇,結果呈現出來的卻是悲劇。這種情狀恰好是當時社會情狀的真實寫照。《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作了一個總結,也為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作了一個總結。

《紅樓夢》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舉凡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包括各種制度,如土地制度、商業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嫡庶制度等,書中都有所涉及。而思想領域的東西,涉及的更加廣泛,幾乎包容了封建社會的全部思想體系。曹雪芹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對封建正統主義思想持決絕的批判態度,這是眾所周知的;對佛、道、老莊思想,書中也多有描繪,反映出作者思想的複雜性。《紅樓夢》裡出現的僧、道、尼姑不少,大都被作者寫成欺世盜名的江湖騙子,可見曹雪芹對世俗宗教不懷什麼好感,但對宗教哲學,特別是宋明以來廣為流行的禪學,雪芹似乎興味頗濃。第二十二回寶玉悟禪機可為一例。敦敏《贈芹圃》詩說的「尋詩人去留僧捨」,大約也是指探討佛教哲學吧,未必說明雪芹篤信宗教。而大段大段地摘引《南華經》原文,從內篇的《人間世》到外篇的《胠篋》,到雜篇的《列禦寇》第二十二回寫寶玉聯想到《南華經》上「山木自寇」的句子,語出《莊子·內篇·人間世》,原文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同回「巧者勞而智者憂」句,語出《莊子·雜篇·列禦寇》。第二十一回引錄的「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一大段文字,語出《莊子·外篇·胠篋》。,引錄之後又叫人物對景體味,足見曹雪芹對老莊思想的重視。本來麼,處於文網密佈的封建極權之下的有特操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想走自殺的道路,只有用老莊遁世無為的思想填充自己的靈魂。《紅樓夢》中不肯苟活的人物的結局,主要是出家和自殺兩途,此外就是口誦「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身心被各種矛盾迷眩纏陷得不可開交。這後一種,就主觀世界來說,可以說獲得了某種精神自由,聯繫現實世界,實際上仍是變相的苟活。當然作品的主流,作者所執著追求和著力描寫的,是帶有反封建性質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這在主人公賈寶王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其他的人物包括一些被壓迫的奴婢身上也時有表現。說《紅樓夢》的思想內容有極大的豐富性,一點也不為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