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紅樓真本事 ‧ 續答問
首先謝謝您這麼仔細,而又熱心地來信。
按照筆者從文本歷史顯示,論證出的關於寶玉和元春生年相差13歲(元春為1723年出生,寶玉為1736年出生)的歲數問題,一般論者猛然看認為出乎意料,心理上有「隔」。譬如周汝昌、歐陽健和尤志心等前輩曾經認為相差太大不可信。有正本子是晚於程本系列,鑒於在程乙本有文本「不想隔了十幾年又生了一位公子」的敘述事實,歐陽健在《紅樓新辨》論證時,確信高鶚等再校時把程甲本的「次年」反而又故作主張更為程乙本的「十幾年」:「時間跨度不免過大,使得很多事情說不通!太大了!!」所以他們推論有正本在1911年刊布時,改成「後來」一詞,想是「尤其合適的」——其實是想當然了(包括現行的岳麓書社等出版的120回《紅樓夢》都按照此說更改,可見偏誤之深)
據文本120回《紅樓夢》第2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具體地提到他們之間的年齡差別:在程甲本作「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甲戌本、己卯本同上,庚辰本訛奪「了」字)。只有程乙本改為「不想隔了十幾年又生了一位公子」。看起來,程高初版時忽略了這個小細節(譬如說高鶚很知道典故的內情等,這樣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他們在校對程甲本時忽略了,所以次年其在刊布程乙本才決定改過來,「一仍其舊」,改成原來孤本的樣子。
另外,也反證筆者的《陳述紅樓真本事》考證的「一世三生/升」與「紅樓十三月」的事件推論,是完全契合《紅樓夢》創作原本事的,且又說明程高之敘誠可信哉。
由此也說明:鑒於脂批甲戌本、己卯本或庚辰本之訛奪,所以我們在考證紅學材料時,姑且認為脂批本是不能輕易拿來直接佐證的——它既不是作者的最早原本,也非終定稿本也。
——陳傳坤2006.03.23PA:6:30
問——陳傳坤先生對故宮博物院公佈的:「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賀禮」的「初行」理解有誤。 如果資料無誤,那麼當是指乾隆本朝的元旦朝賀的初行時間,並非針對整個清朝而言。見王士禛《池北偶談 第四卷 談故四》有:
◎太皇太后朝儀 舊制:元旦、冬至及太皇太后、皇太后萬壽節,上詣兩宮行禮,大學士、尚書、都統已上隨駕詣宮前行禮,侍郎已下則否。(康熙)二十年,御史任某條奏,部議隨駕官如故,侍郎已下,於午門前行禮,遂為定制。
答覆 :
首先謝謝您的提問。答覆如下:好像原文「已上隨駕詣宮前行禮」中應為「以上」。您舉例的王說原文我查看了,無誤;但是我又從故宮博物院授權公佈的「500年明清大事記」上逐條查看了一下下,其中就只有「初行元旦朝賀」這一條,所以我的理解無誤。是否故宮專家查看皇宮檔案如此,還是專家考訂出來的?筆者暫不得知。看來還需故宮方面解答。
又及:微 引用的王士禛說,僅僅有「上詣兩宮行禮」之意——並沒有提到「元旦朝賀」禮節,《紅樓夢》文本第53回明確說「次日,由賈母有誥封者,皆按品級著朝服……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而且,據明清五百年網站公佈:
「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十八年(1669年 己未) 十二月 火災,太和殿焚燬。」次年四月「設武英殿造辦處。」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門受賀,宣捷中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
可見,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太和殿已經焚燬,二十年上還在武英殿造辦處,到二十一年上元節才有賜宴等事。如果王說一定是指此年朝賀,也只有歷史上1669年12月的上御太和殿外「太和門受賀」,但不是元旦節,也並非真正的元旦朝賀禮制也。
由此可見,王士禛(漁洋)所謂的康熙「二十年……遂為定制」是指「太皇太后朝儀」罷。所以僅據此說不能否定故宮博物院公佈的「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賀禮」典故。筆者答問時引用的是整個清朝的典故大事記,也無誤。
——陳傳坤 2006.03.24
( [詞條解釋]「元旦 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問——「元旦朝賀」是什麼禮,朝賀誰?先明確,乾隆三年「初行」的是皇帝帶領眾王臣朝賀皇太后,應該講故宮博物院的公佈是正確的。本人給出反例,證明乾隆二年就沒有如此朝賀——「乾隆二年丁巳春正月庚寅朔上詣 奉先殿行禮。詣 堂子行禮。詣 壽康宮問皇太后安。遵懿旨停止諸王大臣行慶賀禮。詣大高殿 。」(摘自《清實錄》)
感興趣者,可以查下去,便可確認乾隆三年是「初行」年。——
第一、陳先生論證的是「清代元旦朝賀」的初行時間問題,而不是「清代有皇上親自出馬的」元旦朝賀的初行時間問題;有皇上親自出馬的「元旦朝賀」與紅樓夢沒有關係。
第二、乾隆三年是"皇帝(乾隆)一同前去的"元旦朝賀的「初行」年,而不是清代"元旦朝賀的「初行」年!
第三、勞楊先生的「先明確,乾隆三年『初行』的是皇帝帶領眾王臣朝賀皇太后,應該講故宮博物院的公佈是正確的。本人給出反例,證明乾隆二年就沒有如此朝賀」,應該是正確的理解。因此陳先生說乾隆三年是清代「元旦朝賀」的初行年,是結論性錯誤;勞楊先生也認為是如此,因此也是有誤的。在下開始將「初行」理解為是針對乾隆本朝而言的,也是有誤的。
答覆:首先謝謝大家熱誠的討論和提醒。
我又仔細查看一下權威清史《清實錄》,從本紀一聖祖本紀到本紀十一。康熙年間很少提到正月份朝賀之事(有「康熙五十一年千叟宴」、「雍正四年御太和殿受賀」)只有兩條涉及朝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乾隆四年正月賜宴乾清宮,賦柏梁體詩」——其他記載正月上基本是關於軍政國事(尤其在康熙初朝,好像陳林說的康熙八年也是軍政要是)。另外,本紀一康熙朝到本紀十一乾隆朝,關於元旦朝賀明確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賀禮。乾隆帝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詣壽康宮慶賀皇太后禮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賀。自是每年元旦如此。祈谷於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圓明園,奉皇太后居暢春園。」
《清實錄》與《明實錄》一樣﹐都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大政日誌﹐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動﹑詔諭和臣工奏議。但《清實錄》更專為皇帝活動和詔諭的彙集。臣工奏章非經皇帝批過者不載﹐而且也沒有大臣附傳。《清實錄》對皇帝一律歌功頌德﹐於皇室內部﹑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鬥爭﹐以及許多重大史事的真相﹐多有粉飾掩蓋﹐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予以泯滅。但康乾時期《清實錄》畢竟彙集排比了大量源文件資料﹐因此仍不失為研究有清一代歷史的史料寶庫。
我覺得判定乾隆三年朝賀禮節,是否符合《紅樓夢》文本第53回:「次日,由賈母有誥封者,皆按品級著朝服……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主要有「朝賀,行禮,領宴」,關鍵有「朝賀、領宴」幾字。
我查了一下《清實錄》史料記載,只有一條:「乾隆四年,正月賜宴乾清宮,賦柏梁體詩」——《清實錄》本紀十。 是不是就此說明《紅樓夢》53回敘述的賈母朝賀禮暗示著1739年(乾隆四年)的元旦朝賀呢?
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陳傳坤2006.03.25
問——關於《紅樓夢》陳述事件時間的選定問題
答覆:
首先謝謝你們的熱情參與和提醒。鑒於大家如此熱情,筆者仔細把明末到乾隆時代1546年—1791年的時間又排查了一遍。發現:
秦卿逝世年——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日;只有1642年和1745年兩個年份有。
元妃薨逝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只有1646年2月3日、1760年2月4日和1779年三個年份。
賈敬升天日——「守庚申」;庚申日在端午節的只有6個(端午節在庚申日的公歷年月日)分別如下:
1546年6月2日 嘉靖二五年;1603年6月13日萬曆三十一年;
1670年6月21日 康熙九年;1696年6月4日康熙三十五年;
1727年6月23日 雍正五年;1753年6月6日乾隆十八年。
但是庚申日交芒種節的只有兩個:1650年6月6日順治7年(庚寅年壬午月庚申日)02:48交芒種節 ;1753年6月6日 乾隆十八年。其中,前者為五月八日,後者為五月初五端午節又於00:04:52交芒種節)。
所以符合正逢寶玉當年生日特徵的時間只有「1753年6月6日 乾隆十八年」。
綜合以上時段,考察《紅樓夢》文本系統只有在1700-1791年間,才能都滿足敘述的三個條件。所以筆者論文界定的時間範圍不存在其他選擇餘地,結論無誤。
——陳傳坤 200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