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大觀索紅樓(2)
襲人和晴雯
在康熙一朝,有兩次關係到國本的重大鬥爭。一是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二是由廢儲而引起的諸皇子奪嫡。而奪儲的鬥爭,則關係到了各種政治力量的命運。也決定了康熙之後的滿清王朝的政治走向。曹雪芹一家的命運也和這次鬥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個熙朝末期的重大事件,其波及廣泛,意義深遠,在歷史上也佔有重要一筆。它決定了滿清皇朝日後的發展,而對曹雪芹日後政治觀點的形成,也一定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次鬥爭以雍正的勝利而告終,但各種政治勢力的較量卻並未結束。作為政治家(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曹雪芹也勢必作出政治選擇。那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樣描述這段歷史的。
儲子爭位,大概可以說是康熙皇帝的平生最大悲哀。作為一代令主,他也無法遏制由於奪儲而引起的骨肉之變。他不能容忍儲權侵犯他至高無上的君權,因此廢嗣,可因為儲位長期空置,而引起了諸皇子逐鹿之心,這一點雖擁有無上君權的康熙也感到束手無策。
現在可以看看探春的判詞了。為什麼留到這裡才分析探春的判詞呢?因為她的判詞和這次政治鬥爭有著重大關聯。
探春是薄命司中人,可她一生命運究竟薄在何處呢?遠嫁嗎?且不說她會不會做王妃,單是遠嫁,只要夫婦和諧,生活愉悅,其命又何薄呢?然而她的判詞和曲子都留露出一股莫名的悲哀,可見其定有其他原因。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結合她的畫來看,兩人放風箏的寓意應該是「紛爭」。代表著康熙儲子的紛爭。「生於末世運偏消」一句用在書中探春身上也有些使人費解,尤其是「末世」一詞。書中雖說是無朝代可考,但明明說是「正逢盛世」。難道是指賈府的衰落嗎?可賈府的興衰與否和一個遠嫁出閣的她又有多大關係呢?書中又暗示她可能會做王妃,甚至拿她和皇妃元春相比。看來賈府如不是滅門大罪(那樣的話《紅樓夢》根本無法進行了)也牽連不到她的夫家,又為何會「運偏消」?
其實這「末世」一詞指的是康熙皇朝的後期,是玄燁的晚年時期。玄燁的才高是毋庸置疑的,一生也是吉星高照,文治武功都有驕人的業績,可到了晚年卻「運偏消」了。因為幾個兒子無法讓他省心,隨著油枯燈盡,他已無法阻止兄弟相殘的局面,只有帶著遺憾「千里東風一夢遙」(千里東風應指「西去」之意)了。探春的曲子叫《骨肉分》也是這個含義。
既然是說奪嫡,首先是要廢儲。因為康熙這朝是有太子的。愛新覺羅·胤礽是大清唯一一位名正言順的儲君。從書中看,「襲人」二字準確地道出了他的身份。可惜,這個做了三十餘年太子的儲君終為康熙所廢。因此襲人的畫上也就只是一床破席了。從書上情節看,她雖失身給了寶玉,但不能據此說她「破」。舉府都知道她是寶玉的女人,連薛蟠都知道。王夫人也默許了她的身份。如果她真如高氏所撰做了姨娘,又有何「破」之有呢?其實「破席」之意是「破襲」也。寓指太子被廢。看來她並沒有名正言順地最後得到寶玉。命運所給予她的也只是一場空的盼望。這也是廢太子胤礽的命運。
《脂批》把襲人嫁給了蔣玉菡,大概是從他們合用過一條汗巾推想出來的。的確,曹雪芹用這條汗巾把二人聯繫在了一起,但其中卻另有深意。從名字上看,二人聯在一起便是「將玉包含承襲之人」,這不是指太子嗎?作者還怕讀者不明白,又給將玉菡起了個小名叫「琪官」,引著讀者往旗人上想。
胤礽做為太子曾兩度被廢。尤其頭一次被廢,大傷其父之心。康熙也對這個自己言傳身教三十年的胤礽報一絲希望,認為他是「被鬼物所憑」從而引出了大阿哥胤褆的「鎮魘太子案」。於是又恢復胤礽的太子身份。這段歷史已被世人熟知,此處不再多說。然而《紅樓夢》中也出現了寶玉遭鎮魘的情節,作俑者是賈環的母親趙姨娘。賈環做的那首燈謎詩,雖然不通,卻說出了此中的意思——大阿哥是「獸頭」,二阿哥是「枕頭」(草包)。的確,雖是皇子逐鹿,但大阿哥胤褆的手段也太卑鄙,對待手足兄弟心腸也太歹毒,真是禽獸不如。而二阿哥呢?有了一次被廢的教訓竟還不知反思,終於招來二次被廢,也太缺乏才幹。但這一次康熙下了狠心,胤礽也再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關於太子被廢,書中用「寶玉受笞」這段情節來隱述。賈政之所以對寶玉大打出手,其原因是兩條罪狀「逼淫母婢」和「私結優伶」。關於胤礽被廢的理由,康熙的渝令中是這麼說的:「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唯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因此,書中賈政指著寶玉對眾人說:「你們問問他,干的那些事可不可問……」。其實胤礽並無大過,廢儲的實質是儲權侵犯了至高無尚的君權。康熙宣佈胤礽罪行中有一條是:「……結成黨羽,今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懼不寧。」因此書中賈政說道:「難道要等他日後弒父、弒君,你們才不勸了不成?」
寶玉挨打,是由於有人告了密。金釧的事是賈環「下的蛆」。那麼蔣玉菡的事又是誰去向忠順王告發的呢?既然不是薛蟠,那一定是馮紫英了。因為只有他和薛蟠見到了寶玉和蔣玉菡交換定情物。而以他的身份也才能和忠順王府打交道。其實不論賈環還是馮紫英,陷害寶玉的動機都是因為嫉妒。而康熙諸皇子在太子倒台時一定也起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目的是要爭儲。其實康熙的運氣並不壞,兒子當中大有人才,倒也是「逢子英」(馮紫英)了。康熙雖不允許儲權侵犯君權,但作為父親對兒子們也還十分慈愛。只是由於廢太子後儲位久懸,勢必會引起這些英才兒子們的窺視。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八皇子胤祀。
胤祀是一個有強烈吸引力的人,又有非凡的組織才能,本身又肯禮賢下士,所以才能廣結人心,組成了強大的勢力。他的失敗是由於過於「木秀於林」,從而引起了康熙的猜忌,從而「風必摧之」了。作者用同樣一個由於過於「木秀於林」而遭到「風必摧之」的人物晴雯來代表他。「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其實這句話用在晴雯身上並不貼切,難道給寶玉當小老婆也算心比天高嗎?那樣的話,芳官、金釧用這句話來形容其命運都比晴雯恰當。這句話用在胤祀身上卻貼切不過了,他由於「其母家亦甚微賤」而爭儲的先天條件較其他諸皇子頗不如,然而卻能從零做起,早蓄大志,在太子尚未被廢時已廣結黨羽,可謂「心比天高」了。但「處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他卻「過露其長」,而招致康熙不安,曾多次下旨訓斥、降罪於他。到了雍正,更是對他「風霜刀劍嚴相逼」,最後落得個帶著一個髒名字「阿其那」(意為豬)鬱鬱而終。可謂「命比紙薄」了。
曹雪芹對胤祀這個人物卻有一種深深地感情。可能當時由於胤祀在各個階層中都有極好的口碑,也很得漢人士子之心的緣故吧。在那篇「芙蓉女兒誄」中,與其說是祭晴雯,不如說是祭胤祀。其中出現的屈原、石崇等人物,都有些「屈而遭謗」的遭遇。胤祀和他們有類似之處,他與晴雯一樣,本身並無犯下什麼過錯。卻都遭到了當權者的猜忌。在《好了歌》註解中「如何兩鬢竟成霜」一句《脂批》赫然寫道「指黛玉、晴雯一流」。許多人不理解這句批文,甚至認為是抄書人的錯誤。因為不論黛玉的結局如何,晴雯卻在前八十回就死了,一個少女怎麼會「鬢竟成霜」呢?但這句批文用在胤祀和十四皇子胤禵(林黛玉在奪儲這個概念中暗指胤禵,這在後面論道)身上便解通了,他二人由於政治上的失敗心情上受到巨大的壓抑,再加上雍正的荼毒,英年早衰是很正常的。當胤祀這個雍正最大的政敵死去後,對雍正持反對態度的文人、政客們大多會感到莫明的哀傷。這裡既有私人的感情因素,也有政治上的絕望。因此曹雪芹便在書中讓晴雯死去,並寫出《芙蓉女兒誄》來祭奠一下胤祀。晴雯死在對寶玉說:「今日既已擔了虛名,而且臨死,不是我說一句後悔的話,早已如此,我當日也另有個道理」。可能胤祀臨終前也會有類似的言語,他和晴雯一樣都不承認曾經「心比天高」。
康熙之後的雍正由於刑殺過重,在民間的口碑很不好。曹雪芹也認為這個「天生帶著熱毒」的皇帝未脫胡虜本色。而對遭雍正迫害的胤祀、胤禵之流卻表示出同情。認為他們在思想上、政治上更接近漢儒文化。因此書中便有了「胡太醫亂下虎狼藥」一文。胡太醫的名字叫胡君榮,這個名字連諧音都不用,意指地位已鞏固的胡虜皇帝雍正。胡君榮對晴雯下了「虎狼藥」,雍正則逼死了弟弟胤祀○注。
胤礽、胤祀不論怎樣,在奪皇位的鬥爭中畢竟都失敗了,襲人、晴雯也終是「又副冊」中的人物。那麼,作者對關於「雍正篡詔」中的兩個主角又是怎麼評論的呢?
○註:關於胡君榮到底隱指何人,此處認為是指雍正。但或許也可能是暗指康熙對待胤祀的態度。書中胡君榮見到晴雯露出一臂而心緒不寧。而在康熙讓群臣公推太子時,胤祀也「露了一手」。當時舉朝都舉薦這位人望極高的八阿哥。康熙由此心緒不寧是不奇怪的。他雖對諸子平時尚算慈愛,可此時對胤祀卻無法容忍,多次嚴厲斥責。用語之狠毒。大有「虎狼藥」的味道。而且在清初幾位「胡君」中能稱上「榮」字的,康熙當之無愧。還有前面提到的大鬧學堂的金榮,雖是暗指鰲拜,但也有康熙除掉他才走向繁榮之意。
寶釵、黛玉、史湘雲
北靜王水溶送給寶玉一串「鶺鴒」珠。起何名不好,要起這麼個名字。因為「鶺鴒」二字有兄弟相殘的含義。寓示著在大觀園中要展開一場兄弟相殘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便是隱指胤禛的薛寶釵和隱指胤禵的林黛玉。胤禛和胤禵在康熙諸皇子中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書中為了再現這一點便讓林黛玉認薛寶釵之母薛姨媽為娘。林黛玉本是管薛寶釵叫「寶姐姐」的,這時乾脆省去其名,直呼「姐姐」。
在太子胤礽被廢後,由於胤祀被康熙見疑,並多次公開斥責,於是被康熙較鍾愛的十四皇子胤禵便被認為是皇位的新繼承人。這一點也得到了群臣的公認。而且胤禵的才幹也非常出眾。九皇子胤禟曾說道:「胤禵德才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及,將來必大貴。」連康熙也承認其才幹,曾任命其為撫遠大將軍王,統兵入藏。林黛玉音諧「應戴玉」,意指原該得到皇位之人○1。她的德才也是書中推讚的。寶玉便認為「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賈府上下除賈母、王夫人等的態度不確定外,無人不認為她會嫁給寶玉,連興兒這樣的小廝都這樣斷定。在「薛姨媽軟語慰癡顰」中,薛姨媽那番話並不見得是虛情假意,如果那樣這個老婦人也過於陰險了。書中的薛姨媽怎麼看也不像那樣的人。薛寶釵當然也是愛寶玉的,只是不像林黛玉一樣處處顯露出來。換了林黛玉的性格,如果聽到有人對寶釵說了相同的話,她一定掩飾不住。而薛寶釵卻要有城府的多,聽完自己親媽的這番話,言行做派沒有一絲不自然。估計她當時也對於這場三角感情的歸屬無任何把握,因此給自己留些餘地。但是,當寶玉的歸屬有結果後(寶玉歸她,這是書中注定的)她也絕對會當仁不讓。如果她念及與黛玉的姐妹之情而對這場婚姻稍稍表示不願,薛姨媽與賈府諸人也一定不會強迫她。而且由於寶黛的感情是公開的秘密,光是黛玉要走就搞得賈寶玉要死要活。寶釵嫁給他感情難諧是明擺著的,寶釵如對此提出異議,她的親生母親也不會硬把她往火坑裡推。但寶釵沒有這樣選擇,寧願要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看來愛情是自私的。
同樣在皇權問題上,皇子們也是絕對自私的。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兄弟之情。和薛寶釵一樣,當舉世都認為胤禵會繼承皇位時,他的同母親哥哥胤禛保持出謹慎的克制態度。一方面由於無任何把握而給自己留個餘地。另一方面也不願象胤祀那樣「過露其長」地引起康熙的不滿,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對儲位的放棄。他的謀士戴澤有一句話叫「處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這時的胤禛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以退為進,含而不露,以孝悌事父事兄,終於引起了康熙的好感和器重。這和以「識大體」著稱的薛寶釵在大觀園內的所作所為簡直如出一轍。她以感情的手段放鬆了林黛玉的堤防之心。對湘雲、岫煙等人更是關懷備至。平時涉及到賈府財物、經濟之事「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一但被委任差事,也顯示一下才能地妥善辦好。還時不常地對賈府下人施一下小惠。事實證明,看似無為的寶釵這一系列措施必定取到了效果,得到了賈府上下的認可,從而為她當上「寶二奶奶」打下堅實的基礎。
康熙評價胤禛時曾說道:「惟四阿哥,朕親撫育,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至其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慇勤懇切,可謂誠孝」。胤禛為此曾請求康熙去掉「喜怒不定」的評語。其實康熙的這句評價還是有道理的。這從雍正繼為後的諸多表現可以證明。曹雪芹認為他其實和薛寶釵一樣天生帶來一種「熱毒」,這種「熱毒」是他性格中的特點。薛寶釵靠吃「冷香丸」來克制「熱毒」,因此寶釵也被稱為「冷美人」。胤禛也曾號稱「冷面王」,他用來克制性格缺點的「冷香丸」又是什麼呢?是佛法。前面提過雍正是一個佛教徒。密宗喇嘛教的修煉功夫對他影響很深,估計年幼時也曾下過苦功。薛寶釵的「冷香丸」是和尚教給的製造方法。作者用此來隱射雍正在當阿哥時曾勤修佛法,以此克制住了性格中的弱點,樸素、寡慾的生活也使他當時放鬆了其他皇子對他的警惕。可當胤禛當上皇帝後卻無法再克制心中的慾望。為了能成為一代令主,在政治上實現自己的主張,他也再顧不上什麼佛法不佛法,而對敵對的政治勢力進行殘酷地鎮壓。我們再來看一看曹雪芹如何巧妙地諷刺雍正這一點的。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詩詞很多,但她給世人留下的謎語只有兩個。而且這兩則謎語曹雪芹都沒有給出謎底,它們的真正含義只有留給我們來破解了。第一個謎語是一個燈謎。在「賈政悲讖語」那一回中,賈政之所以感到悲,便是因為薛寶釵這則燈謎。按理說從詩詞中讓人感到悲傷的應該是黛玉,她搞這類的詩詞是她的一貫風格。如果賈政是因為看到她的詩而感到悲涼,我們大家都不會感到奇怪。然而,作者偏偏把這個使賈政不安的燈謎給了薛寶釵。這不免使人感到突兀。細嚼,卻覺得回味無窮。在這些方面,曹雪芹無愧是大匠。《紅樓夢》也無愧是古今第一奇書。
關於這一回,應該算做全書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可惜曹雪芹未曾寫完。畸笏也道:「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歎歎!」
是什麼原因使作者未能完成該回呢?此回的情節並不複雜,從畸笏的補文上看,似乎也是出自血芹原稿。也就是說除了寶、黛之詩迷未完成外,其餘情節部分早在作者心中。那麼是什麼捆擾著曹雪芹使他在四春詩迷後只暫寄了一首寶釵詩迷而缺掉主人公寶、黛之詩呢?原因就是對胤禵的最終命運,和滿清政權最後結局曹雪芹難以下結論。因為繼「阿其那」「塞黑斯」後胤禵卻遲遲不死,可能還活過了曹雪芹。而當乾隆英主之氣盡顯時,滿清又進入了中興時代。
寶、黛、釵的詩迷才是本回的關鍵,是所謂「讖語」。四春只是跟著應景。但各人之詩迷也包含了滿清初期四個皇帝的特點。在此淺析一下。
首先是賈母的謎語,謎底是荔枝,音諧「立子」是本回的點睛,意思是講述立儲。下來是賈政的硯台,所謂「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則是對繼位者的要求。後兩句的意思是為君者應該大音若稀。然後是四春應景。元春的詩迷暗指皇太極剛「一聲振的人方恐」自己卻「無疾而終」。迎春的詩迷則暗指順治因和董鄂妃「陰陽數不通」,而無心國事,只是「鎮日紛紛亂」。探春的詩迷是說諸皇子都要「階下兒童仰面時」一樣盼望儲位的確定。而康熙卻非要到「游絲一斷渾(魂?)無力」時也沒明確儲君,所以「莫向東風怨別離」了。惜春的詩迷只是暗指雍正好佛,純粹是陪襯。
重點是寶釵這首了,頭一句便是「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總無緣」。那麼,早朝完畢,到底是誰能攜兩袖煙呢?只能是坐在龍椅上,旁邊香霧繚繞的皇帝。朝臣們離的尚遠,前面品位高的「嗅滿兩鼻」到是可能,然而儲位對胤禛來說也是「總無緣」(因為曹雪芹認為他是篡位)。所以「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但是心急歸心急胤禛卻拿的很穩。因此雖是「光陰荏苒須當惜」,卻能「風雨陰晴任變遷」。
仔細品位一下薛寶釵的這道燈謎詩,它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無常」二字。這二字是佛學的基本概念,賈政也是從這二字中感覺到了世事無常,從而心生悲哀,對這個「小小年紀便會作此悲涼之語」的薛寶釵,雖感到可驚可怖,但他對其哲學、智慧的一面,也不免另眼相看了吧。這個印象從此深埋入賈政的心中。相同的心情康熙也會有。
薛寶釵對佛學的領悟實在寶黛之上,二人雖都屬聰明人,但黛玉過逞機巧,寶玉則癡愛過多。寶釵之所以不讓寶玉「悟道」是由於他對佛法的理解太過幼稚,怕他入了魔道。在心中,寶釵決不會感覺自己不如林黛玉、史湘雲諸人。反而會站在較高的位置省視她們,其原因也大概因為她看的更透徹。在《紅樓夢》中,寶釵這一點是無人能及的。但她畢竟也是凡夫俗子,當更大的誘惑——愛情(在雍正是權利)到來時,她也不能免俗。
薛寶釵的第二個謎語出現在「薛小妹新編懷古詩」那一回,和她一起作謎語的還有寶黛二人。過去,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十首懷古詩的薛寶琴身上,而忽略了這三個書中的主角。他們這三首詩迷,其中三味,當領會。
寶釵: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第一句中得「梓」字諧「子」,把這四句詩翻成有寓意的白話就是為了把兒子們培養成棟樑之才,康熙循循善誘地教導了一遍又一遍,而他們對道路的選擇,或說成不成才,又豈是康熙這個「良工」能規劃的呢?現在雍正這個皇帝已執政很長時間了,但世間又何嘗感覺到佛法普照的慈悲之心呢!
寶玉:天上人間兩渺茫,琅?#092;節過謹堤防。
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曹雪芹似乎認定了雍正是篡位。這首詩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康熙駕崩後皇位的繼承人已經有了(琅囊饉際竅籩樽擁拿朗汀氨τ瘛幣謊飫鎘美創砘飾唬5饈鋇目滴躋咽恰疤焐先思淞矯烀!繃耍運硨蟮撓赫從Φ譚潰蛭巡皇塹比盞乃陌⒏緦恕6閱欠菸貝鄣囊炮Ω煤煤檬∈櫻ā梆揭艉仔擰鋇敝縛滴躋琶5還茉偃綰紊笫櫻哺謀洳渙擻赫次壞氖率擔緩冒研貲癜局櫬鋦喜浴?br> 黛玉:騄駬何勞縛紫繩?弛城逐塹勢猙獰。
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
眾望所歸的十四皇子胤禵,在自我感覺上又豈是雍正能駕馳的?他是「弛城逐塹」的大將軍王。可是奈何主人康熙的指示是傳位給了胤禛,他既不服氣,就只好背上「獨立」之名了。
這個被曹雪芹認為和八皇子胤祀是「一流人」的十四阿哥,一生都不肯屈服雍正,但其命運也是只好被雍正趕到康熙的陵墓,去傚法娥皇、女英「哭先皇」罷了。這次哭的是康熙了。
在薛寶釵指導惜春畫畫時,林黛玉曾打趣惜春,而寶釵則指出要細品那句「慢慢地畫」,說是「越回想越有意思」。什麼意思呢?「慢慢地畫」是為了更好地「印真」(胤禛),而惜春從事的這個「印真」的工作,又是在薛寶釵指導下進行的。作者既要我們「細細地想來」,便是告訴薛寶釵的真實身份。
前面講過惜春是指雍正時代。我猜作者在創作之初,是認為滿清至雍正當走向衰落和滅亡的了。這或許也有顧炎武那句「自古胡人無百年」的影響○2。因此才有「戡破三春景不長」及「三春過後諸芳盡」等語。本來《大觀園》的故事經過三春時代,再經過夏(夏金桂)、秋(香菱改名秋菱,有為滿清悲秋之意,暗合太虛幻境中的「悲秋司」)就該到冬天來臨了。於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了。可由於乾隆的從展露頭角到繼位後大有作為,使作者這一希望頓覺渺茫起來。於是在《紅樓夢》中便又橫空出世般地進入了一個薛寶琴,此人不在十二正釵創造時的預想,也不入群芳譜,但其無論是才還是貌都在釵、黛之上。這是曹雪芹創作之初始料未及的。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感歎老天如何生下這許多精秀人物卻又都給了滿清。於是在修改前作時便用了「諸芳盡」(朱方盡?)、「真乾淨」(甄乾淨?)這些有別於「群芳盡」、「卻乾淨」的含乎之詞。這是一點拙見。
回過頭來說雍正。一方面,作者對他從感情是厭惡的,迎春本是指順治時代,可順治這個皇帝除了是「情種」外,在政治上幾乎無所作為。因為他的權利不是操縱在多爾袞手裡便是操縱在孝莊太后手中。作者覺得在滿清諸皇中,他只不過「比死人多口氣」實在沒什麼好說的。於是便把迎春的判詞發洩到了雍正頭上。所謂「子系山中狼」中子系為孫,罵的是順治的孫子雍正。「金玉質」一句暗含滿清有皇帝氣質的人。應該是暗指作者在政治上最同情的胤祀。如果胤祀在其創作之初果真未死的話,「一載赴黃梁」一句或當是後來改過的句子,最初可能是「不堪憔悴傷」之類的。當然,這是姑妄言之。如果創作之初,胤祀已死,那這一句和晴雯的悼詞便是已謀劃好了的,而「鬢成霜」一句則是形容死前胤祀的悲涼之情。
至於惜春的判詞用在雍正身上也無不妥之處,他本身便信佛。妙在「獨臥清燈古佛旁」中的「獨」字。似乎影射雍正在政治上是個獨夫,沒有多少可親近之人,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可是,有一個人在雍正奪嫡前後都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那就是十三皇子允祥。允祥的性格和事跡,這裡就不多說了。二月河先生在其大作《雍正皇帝》中有大量繪聲繪色的描寫。電視的作用更使之婦孺皆知。應小說的需要雖情節有誇張之處,但事跡卻基本是史實。他知兵好武,性格任俠知義。曾被康熙譽為「吾家千里駒,拚命十三郎」。有「拚命」的評價,做皇儲估計康熙不會認同,但如能輔佐聖君做一代賢王還是有餘的。可惜,作者認為他沒跟對人。所以,書中的史湘雲犯了「擇席」(諧擇棲,意為應擇良木而棲)之病。
和允祥身世相同,史湘雲也是「自幼失持」。對這一點她也很敏感。其性格也大有俠義之風。湘雲二字倒過來便是允祥的諧音。為何要倒過來呢?作者也許認為允祥本也是大好材料,不在諸皇子逐鹿中獨樹一幟,卻一心幫助雍正,實在有些本末倒置。其實不論是原書還是《脂批》經常用類似手法暗示讀者真意所在,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3」。
其實,和史湘雲多少也鍾情寶玉一樣,允祥對皇位也未嘗沒動過心。但他對形式認識很清,又很有自知之明。關於這點書中也有描述。
史湘雲曾對其僕翠縷講過一翻「陰陽和氣數」的道理,給翠縷舉了很多例子。但翠縷問她帶的金麒麟是公還是母時,她沒有講。談到人以何分陰陽時,用翠縷的話引出了一個大道理——主子是陽,奴才是陰。當她看到寶玉遺落的麒麟比她帶的麒麟更大更好時,書上說她心有所感。感什麼呢?她終於分清了公母。也明白了自己注定為「陰」。允祥也早早明白了自己應該的身份。麒麟是祥獸,又是百獸之王。也符合了這個日後被封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的身份。
允祥選擇了幫助他最感激、佩服的胤禛,湘雲也會幫助她最感激欽佩的寶釵。雍正對允祥也不薄,所以史湘雲在她的詠柳絮詞中說:「目使鶯啼燕妒」。暗指康熙的探春卻歎道:「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表達了無法控制諸子的悲傷。而寶釵則道:「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看來萬事皆有定數。而人們所處地位不同,心境不同,表達的感情也就不同。
雍正之所以能直上青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養了個好兒子。
○1關於林黛玉暗指胤禵,還有一個證據是她的貼身丫鬟紫娟。紫娟暗藏「杜鵑啼血」之意,雖是隱喻愛哭的林黛玉,但「禵」亦諧「啼」,而且「杜鵑啼血」也非常符合胤禵奪嫡失敗後被雍正趕去守康熙帝陵的心境。李商隱有首詩,其中一句記得是「啼血化春望帝心」,吟的是杜鵑,內含啟盼名君的意思。估計曹雪芹一定熟悉李商隱的詩,而由於對雍正的痛恨,也使他對失敗者胤禵大感同情。
○2書中第一回,道士約和尚三劫後在北邙山會齊,一起去太虛幻境消號。《脂批》云:「佛以世謂劫。凡三十年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聯想到書中「三春去後諸芳盡」這樣的預言,三劫應是指三春。因為諸芳已盡,所以石頭的經歷也該結束了,和尚道士的使命也該完成了。然而書中的故事無論如何不該有九十年那麼長久。因此這句批文實在有些圖窮匕現的味道。賈府明明有四春,書中卻說「三春過後」,因為滿清從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順治到雍正朝結束是歷經了三個皇帝,而且三帝在位時間加起正是九十年左右。
○3《脂批》中提到後文曾遺失「衛若蘭射圃」的情節。「若蘭」可解為「斯蘭」或「像蘭」。和賈蘭一樣意指滿清。而「衛」字則指允祥忠心捍衛滿清繼統者。但「若蘭」二字又似隱有繼統不正之意。其實,《樂中悲》中「雲散高唐,水固湘江」說的是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故事。其中「雲」「湘」二字便隱有允祥的名諱。而判詞中既然「湘江水逝,楚雲飛」則楚襄王舊夢已逝。暗指允祥從此斷絕妄想,甘願臣伏四哥胤禛。就像牽牛織女這對「白首雙星」一樣忠心於他。「白首」二字也有希望君臣之間有始有終,休戚於共之意。
薛 寶 琴 和 懷 古 詩
康熙立儲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看皇孫」。在他諸多皇孫中他最喜愛的當屬日後成為乾隆皇帝的愛新覺羅·弘歷。從小就把他放在身邊培養。霍氏說乾隆是篡位當上的皇帝實在難以說通。相反,他是清初幾代繼位之君中最無爭議的皇帝。他之前四個皇帝都有爭位之嫌。皇太極有代善,順治有豪格,康熙繼位一是安榮親王早死,二是因他出過水痘。也是有巧合的因素(關於出痘《紅樓夢》中也有描述)。至於雍正就更不必說了。而弘歷則在當皇孫時便被內定為接班人,這是清史中有記載的。可以說他爸爸雍正能當上皇帝,他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在當時也是舉朝公認的。他之所以沒有被立為太子,是因為剛目睹了當了三十幾年太子的胤礽因儲權問題而被廢的雍正,怎可能讓愛子重蹈覆轍?因此,早早地給他封了個寶親王。其實從親王到皇帝,雍正自己走的也是這條路,讓兒子鍛煉一下,而不過早地給其壓力,也正是雍正的舐犢之情。
從寶親王這個封號看,清朝的親王封號大多是指品性,或贊其德。如勇、毅、信、莊、果、康、誠、廉等等。很少和國家社稷扯上什麼關係。而寶字則不同,有國家寶器,人品貴重之意,所謂「至寶者貴」,寶字決不能輕許的。
從弘歷所表示出的風度和才幹上看,他並不亞於胤祀、胤禵等人。在行為上從幼時跟隨康熙讀書起便處處以帝王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少時便會自然地心存大志,而這一切又受到了康熙和雍正的鼓勵。雍正曾授其兵權,如果雍正真要立幼,又怎會坐視這樣的人物發展,而不採取相應的措施,明擺著一定會「篡位」,而且各種政治勢力不論從理論上和行動上都會一邊倒。這不是把幼子往死路上領嗎?從各種鬥爭中長大的雍正又豈會如此糊塗?霍氏對這些問題總要自圓其說才行,不能都推倒曹雪芹身上。而且,就算曹雪芹真這麼說了,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可信。
何況曹雪芹根本沒這麼說。誠然,乾隆的出現對於象曹雪芹這樣的民族主義者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雍正雖然也大興文字獄,但本人卻有些認死理。對曾惡毒攻擊自己,勸邊關將領造反的曾靜、張熙等人不但不殺,反而要搞什麼《大義覺迷錄》非要辯清華夷的概念,甚至把華夏宗主中的舜也說成夷人。把在政治上犯錯誤的錢世銘定成「名教罪人」。這種稍嫌幼稚的政策,勢必會引起曹雪芹這類學者通人的鄙視和訕笑。認為滿清必竟是夷種,其做法實在可笑,從而在文化心理上佔據優勢。可乾隆的手段卻厲害的多,他下旨禁封他爹親制的《大義覺迷錄》,殺掉雍正立的兩個反面教材曾靜、張熙。那意思是根本沒有什麼討論觀念的餘地,甚至有這種念頭便是大逆不道。從行動上體現了皇權的威力與可怕,進一步打消掉漢族士人的文化優越感。記得金庸先生在《袁崇煥評傳》中說,如果袁崇煥活著,吳三桂根本沒有「衝冠一怒」的機會,最多是「抱頭痛哭為紅顏」罷了。而乾隆,別說「衝冠一怒」連「抱頭痛哭」甚至「小聲歎氣」都不准。其氣魄比他爸爸要大的多。
乾隆繼位,對滿清是一種福氣,但對心存反清之念的漢族士子們來說,實在是一種災難。本來,滿清在出了皇太極、多爾袞、玄燁三位英主之後,到雍正時經濟、政治上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雍正雖針對各種弊端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其手段卻又招來的各種非議,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這給曹雪芹帶來了一線希望,認為滿清再無法化解這些矛盾。而隨著這些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滿清王朝勢必品嚐由於矛盾激化帶來的惡果,從此一步步走向衰落和滅亡。因此,書中便有了「三春過後諸芳盡」之類的言語,甚至規勸他的滿族貴族中的朋友們(他們可能是《紅樓夢》的最初讀者)「各自須尋各自門」。然而乾隆上台後一系列政治措施卻使已被激化的社會矛盾得到緩和,並且使滿清走向了更大的繁榮。這一切打破了曹雪芹的預言,也破滅了曹雪芹的希望。這或許也是《紅樓夢》無法完成下去的主要原因。因為不論這部書如何結局,都無法表現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按事實發展去寫,賈府當要中興。這樣不但和前面難以呼應,也是曹雪芹從感情上無法接受的。如還按原來的思路寫,則成了胡編亂造,也會使本來就含乎的「其中味」便得更使人摸不到頭腦。如此,則這部奇書還有何意義呢?於是書的後半部便離奇地「湮沒」了。曹雪芹也許認為這一切都歸罪於乾隆的出現,但又不得不承認他也是一位「英主」,於是無奈地歎到:「老天,你到底有多少精華靈秀,生出這些人上之人來」。的確,滿清初期的各個「英主」,從整體水平上看無論數量和質量,別說明、宋、元,甚至超過了唐、漢諸朝。也難怪象曹雪芹這樣的漢族士子們感到天之不公。
但是,書中對這一筆卻又不能不交待。於是,薛寶琴披著「鳧靨裘」上場了。
二月河先生曾指出「鳧靨裘」音諧「無厭求」。而且野鴨子頭上的毛能織成裘純粹是胡說八道。但他認為這個詞是指賈府對權勢的貪求,卻是沒有什麼佐證的了。而「無厭求」三個字卻準確地表達出了作者對滿清的怨恨,認為他們不知滿足,妄圖長期霸佔中原漢族江山。
薛寶琴一出現,便引起了賈府上下的普遍關注。賈母把她先是放在自己身邊,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就有意把她許給寶玉。這和對釵、黛那左右難定的態度不同。這一次許婚也是賈母這位老祖宗對寶玉婚姻的唯一一次明確表態,可見其對寶琴的喜愛程度。我們知道,康熙也曾把弘歷放在身邊讀書。其中,也包含了對這個愛孫各方面進一步考察的意思。考察的結果應該是令康熙滿意的,所以當謀臣方苞提出立儲要「看皇孫」時,康熙說道:「大哉斯言」。最終把皇位傳於了弘歷的爸爸雍正,並希望弘歷最終也成為大清之君。這個「聖意」大概也是舉朝盡知的。那時做臣子的在「體察聖意」上都會下足功夫。康熙做法如此明顯,再要搞不懂其中含義,豈不糊塗?因此標榜「以孝治國」的雍正如沒有關係國本的重大原因,是不會違背父皇意願的。至於不給弘歷太子封號,也是保全的意思,因為由皇權、儲權發生矛盾而導致父子失和,從古至今教訓也太多了。
從名字上看,前面提過薛家代表滿清權貴,有時也用來影射整個滿清。書中「薛」字的諧音是「雪」,而「雪」又化而為水,在五行說中,清主水德。那麼水既然是雪化而生成的,所以又有了《脂批》中薛子為「孽」的說法。有時,我們理解作者意圖時,不能像薛寶釵解薛寶琴《懷古詩》一樣過於「膠柱鼓瑟」。但也不能過於天馬行空般的妄測。這裡還要提一下曹雪芹的哲學思想。他的思想主流稍近老莊,但也有佛家禪宗的影子。這從寶、黛、釵論佛法時能體現出來。禪宗注重心靈對佛法的領悟,而文字有時作用不大,所謂「佛祖拈花,伽葉微笑」,是它的境界。曹雪芹也把這種意境帶到書中,這也是《紅樓夢》的魅力之一。
回過頭來說薛寶琴。寶琴二字讓人不由地想到弘歷封號「寶親王」中的「寶親」二字。「琴」字拆開為「今王」,今日之王,他日則皇也。寶琴有句詩叫「琴埋稚子挑」那意思隱指雍正這一系被康熙立為儲嗣,其原因是由於弘歷這個當時的稚子。在寶琴出現時,大觀園中湧出了大量的詩詞,又是吟雪(吟滿清),又是吟紅梅(朱明、漢族),又是柳絮詞(滿清諸皇子,因為柳絮是青青翠柳的產物)。又是真真國女兒詩,又是薛小妹懷古詩。而其中被人們猜測最多的就是女兒詩和懷古詩了。
先來看一下這「真真國女兒詩」,說是一個「真真國」的外國女孩,穿了一身絨裝,來到中國作了一首詩。
昨夜朱樓夢, 今宵水國吟。
島雲蒸大海, 嵐氣接叢林。
月本無今古, 情緣自淺深。
漢南春歷歷, 焉得不關心。
所謂「真真國」的外國女孩,不就是女真外國人嗎?滿清這伙女真人,穿著絨裝進了中國,現在卻要作詩了。
這一句是說前明朱家的夢(這裡連紅樓都不用了,直接便是朱樓夢),已該做完了,現在該歌頌大清(水國)了。第二句是寫大清興盛的氣象,其中「嵐氣」通「蘭氣」。而「蘭」又是從「青」生出來的。第三句有意思了,不知為何,曹雪芹寫月亮總避開「明」字,大概是受到前面諸多文字獄的教訓吧。這句本該是「明月無今古」,意思是真正的漢族士人對前明的懷念,不分今古,民族感情不會隨著歲月而流逝。但對朱明王朝的懷念卻有深有淺,和各人的「情緣」有關。畢竟曹雪芹家沒受過朱明的「國恩」,曹雪芹的民族思想更接近「復漢」。所以就有了第四句:看著漢族的大好江山落入夷手,做為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焉得不關心」呢?
看來,作者準備借薛寶琴之口對滿清這一段歷史作個總結了。在寶琴敘述出這首外國女孩作的詩前,薛寶釵曾準備讓大家都作四首詩,並說第一首題目是《詠太極圖》。寶釵一向主張女孩作詩不要當「正經事」,又怎麼一下想起去作《詠太極圖》這種大有思哲色彩的詩呢?其實,這也是作者的一種提示,「太極」二字真作起詩來,一定少不了「元」「始」之類的字。前面已提過元春影射皇太極,這也是一個佐證,而《詠太極圖》是四首詩題目的第一個,估計下面三個就該是吟誦順治(或多爾袞)、玄燁、胤禛了吧。作者要給乾隆之前的四朝作個總結了,於是便引出了「真真國女兒詩」和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
這十首沒有謎底的謎語,應該不是作者作的文字遊戲。曹雪芹大概不至於這麼無聊,在這本耗費了十年心血的奇書中故意難為一下讀者,而只是為了顯示一下小聰明。猜謎畢竟是小技巧,曹雪芹也畢竟是有智慧的人。這十首謎語既然叫「懷古詩」,其原因也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不用再多費腦筋,懷古而已。且看———
第一首 赤壁懷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 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 無限英魂在內游。
明、清鼎交之際,其局面的確和三國時期中赤壁之戰時的局面多有類似之處吧。三國時,孫劉聯軍打敗了其勢正盛的曹操。明清交際時,吳三桂和滿清的聯軍也打敗了其勢正猛的李自成。這首詩可以看成一個總啟。
第二首 交趾懷古
銅鑄金鏞振紀綱, 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 鐵笛無煩說子房。
這首是說滿清了,滿清最初叫大金。其聲勢在「戎羌」之中是無出其右的。既攻克了朝鮮,使其稱臣。又臣服了蒙古各部,因它也叫大金,所以說「銅鑄金鏞」。馬援是漢光武的愛將,但用在這裡,「馬援」二字有兵馬援助吳三桂所謂為明報仇的意思。滿清在打敗李自成上所起的作用當然很大,但滿清不會學功成身退的張子房,他們既然入主了中原,是不會言退的。
第三首 鍾山懷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 無端被詔出凡塵。
牽連大抵難休絕, 莫怨他人朝笑頻。
這首是說李自成了,這位闖王,打了一輩子仗,沒有享上幾天福,而名聲又是不論朱明,還是滿清,各種勢力都把他視為「逆賊」,可真是「名利何曾拌汝身」了。他敗的有些莫名其妙,現在有考證說他的確最後是「出了凡塵」做了和尚。他的生死在當時也是一件懸案。估計「出凡塵」做和尚,在當時便有此一說。他雖然「出了凡塵」,可人們並不放過他,口誅筆伐,把一切怨氣都出在他身上,因此說「牽連大抵難休絕」。
第四首 淮陰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 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 一飯之恩死也知。
其實,如果拋開民族情緒去看,吳三桂的一生和韓信的一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人都事過二主,都被封王裂土,也都被「撤藩」。韓信雖奉旨「撤藩」被降為淮陰侯,但始終也存反意。從某種程度上,吳三桂也參照了這位前輩的失度之處,所以和滿清打交道一開始便非常慎重。既不「養寇自重」地殺掉前明桂王讓滿清放心,又對滿清不讓半步。他的最後下場也和韓信差不多,身敗名裂了。曹雪芹看清了這一點,也對吳三桂做出公正評價,把他比成大清的韓信。他之所以不肯象眾人一樣輕鄙吳三桂,那原因是沒有吳三桂引清入關,他曹家也回不了故鄉。這一點在前面已論述過,所以才「一飯之恩死也知」地報答他一下。
第五首 廣陵懷古
蟬噪鴉棲轉眼過, 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佔得風流號, 惹得紛紛口舌多。
這似說順治了,但用在南明朝廷的弘光身上也通。由其「隋堤」二字令人深思。
第六首 桃葉渡懷古
衰草閒花映淺池, 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 小照空懸壁上題。
這首詩中有「懸葉」二字,是說康熙了。「桃枝桃葉總分離」是說康熙這個「懸葉」(玄燁)總有落下一天,隱指康熙駕崩。也有說他兒子們與他離心離德的含義。後兩句似指雍正篡位的事,雍正繼統後,曾撰發了一道「遺詔」,內容是康熙生前對他的讚許和有意傳位於他的「面命」。可是康熙生前並沒有明確儲位,對別的兒子也有許多稱讚的「面命」。因此詩中說「梁棟多如許」。而雍正的所謂遺詔也是偽詔。所以「小照空懸壁上題」,其中「照」字可通「詔」。
第七首 青塚懷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 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歎, 樗櫟應慚萬古羞。
這首很明白了,是作者的哀歎。第一句中黑水不流是指滿清不肯回家,霸佔漢族江山。因滿清屬水德尚黑色,故用黑水來形容它。這和頭一首中「赤壁沉埋水不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八首 馬嵬懷古
寂寞脂痕漬汗光, 溫柔一旦付東洋。
只因遺得風流跡, 此日衣衾尚有香。
如果這首詩叫「華清池懷古」倒貼切不過。但「脂痕」「漬汗」這類詞用在馬嵬坡卻顯得有些古怪。楊貴妃不會在馬嵬坡洗澡,哪裡來的「脂痕」呢?其實「漬汗光」應解為「漬漢光」,意指一位最有漢族士子風度,並被漢族士子所推崇的滿清人物,應該是胤祀。可他的手段卻太「溫柔」了。終被「東洋」所吞沒。然而由於他在漢族士子們中人望極好,所以至今仍被懷念。
第九首 蒲東寺懷古
小紅骨賤最身輕, 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 已經勾引彼同行。
《紅樓夢》中也有一個小紅,原名叫紅玉。但她的玉和寶、黛之玉不是一個檔次,因此避諱了,終於是石頭一塊。紅石則音諧弘時,是雍正另一個兒子。弘時也是「心比天高」的,但畢竟「骨賤身輕」。書中的小紅本是寶玉的人,卻跟了王熙鳳,隱喻著弘時,本是天潢貴胄,然而卻學吳三桂的「謀逆」。儲位明明和他不相干,他卻非要「私掖偷攜」地搞詭計。書中小紅和賈芸有私情,也有一翻謀劃。卻被隱指雍正的薛寶釵察覺,同時覺得驚悚。但也指出,不論搞陰謀者當時再覺得萬無一失,終有敗露之時。弘時搞陰謀也早引起雍正的警惕,他雖不時地警告弘時,但他早已鬼迷心竅,在搞陰謀的路上走的太遠,終於被雍正誅殺。
關於弘時的事情,同時代的曹雪芹通過他的貴族朋友們一定瞭解的很清楚。因此在書中有了小紅和這首懷古詩。
第十首 梅花觀懷古
不在梅邊在柳邊, 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 一別西風又一年。
關於清初的幾個疑案,《紅樓夢》中都提到了。比如皇太極之死、順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奪嫡、雍正之死(後面論到)等,再有便是乾隆的身世。當時有一種說法是乾隆是海寧陳家的漢人,此說流行了上百年,到現在已被考證為偽說。這個謠言一定是反清的漢人造出來的,他們借此來安慰一下自己失落的心靈。曹雪芹不會那麼膚淺,而且由於他的身份,其對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看這首詩,「梅」指紅梅,隱喻漢人。「柳」指滿清。第一句的意思明確地告訴世人乾隆不是漢人,是滿人。這首詩是勸漢族反清之士們,別以為「復明」的大好時機已到,這條路還長的很。和上首詩一樣,關於乾隆的身世和弘時的事跡都是無正史記載的,但在當時或許都是盛傳一時的傳聞。因此,書中當寶釵以此兩首詩不鑒於正史為由而要求寶琴重新作過時,黛玉則指責她過於「膠柱鼓瑟」。
在香菱學作詩那一段中,香菱曾對詩的意境方面發表了一翻見解,說是有些詩的用詞乍看不通,仔細一想卻意境深遠「彷彿嘴裡含著千斤重的橄欖」。曹雪芹的詩也追求這種效果。看他的詩,尤其象懷古詩、姽嫿詞、燈謎詩之類更是要看清他的「立意」。滿清對文字的省察是很刁毒的。像曹雪芹之前徐乾學的「明月無情還顧我,清風有意不留人」之類的詩已不適合鬥爭的需要,更不用說清初顧炎武、呂留良這夥人。他們是明目張膽的罵滿清。到了曹雪芹這裡,作詩不能再無所顧忌。所以他的詩更含蓄,和滿清捉迷藏般的「別有用心」也隨著鬥爭的殘酷性而水漲船高。
在情節上也是如此,可以說處處透露出作者的匠心。這種例子多不勝舉,最直接的是給芳官扮成韃子,起名「耶律雄奴」。並說「耶律」這個名姓從漢唐開始便擾亂中原。其實除了元、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不是「耶律」而是「完顏」。作者雖巧妙地避了開去,但對他的「司馬昭之心」也可見一斑了。其他還有如說「四兒」晦氣(雍正行四),寶釵的丫頭起名「黃金鶯」,迎春愛讀《太上感應》(順治一心想和死去的董鄂妃「感應」,甚至御編了一本《端敬皇后語錄》)史家的代表人物叫史鼎(似乎是指史家是中原文史鼎器之承者的意思)等等。使人感到無窮滋味,但又很難表達出來。真是「雪泥鴻爪,難尋痕跡」。
從四春到薛寶琴,對書中的主要人物,已經進行了簡單剖析。其論點還是希望從「大觀」二字著手,抓住作者的「其中味」。雖然已對作者出的試題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並不全面。一是自己才力微薄,二是《紅樓夢》畢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能在當時看來的一些重要的事件,書中雖作了隱述,但並未被當成正史流傳下來。有的或許還有些蛛絲馬跡,有的可能確實沒了痕跡,但這些決不會是真正關乎國家命運的事情。而且大多數是當時的一些社會謠言。比如,雍正奪嫡、乾隆身世等等諸如此類。這些謠言那時有,現在也有人還在造。雖然都是有根有據,有鼻子有眼,但畢竟是「鬼話」。
雍正之死和姽嫿詞
關於雍正之死,霍氏認為是被曹雪芹和他表妹合謀毒死的。其中有一條關鍵的理由就是雍正「暴死」。認為雍正前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便「形態大變」,這其中一定有問題。
的確,雍正之死說法很多。別說二百多年前的事情,就是剛發生過幾十年,甚至十幾年的事情,其說法都是五花八門,大相庭徑。如果若干年後,有人提出了「新見解」,卻拿這些各種說法中的隻言片語當成證據,這和外國有人用計算機考證出《聖經》中有對如二次大戰、希特勒等的描述一樣是毫無意義的。
其實,不光是雍正,滿清皇帝中猝死的不在少數。他之前的皇太極、順治,之後的嘉慶、同治、光緒等死的都很迅速而離奇。其中作為宗祖的皇太極竟然是「無疾而終」,死的連個說法都沒有。連曹雪芹都感到疑惑,在元春判詞中有「虎兔相逢大夢歸」之語,其中虎指多爾袞,兔指孝莊(孝莊的名是大玉兒,讓人聯想到玉兔)。想來他對宗室中各種說法都有瞭解,卻下不了結論。因此只是把皇太極之死和多爾袞和孝莊聯繫在了一起,原因就是皇太極之死過於莫名其妙。
清朝的皇帝們為何那麼容易猝死呢?也許由於他們的遺傳基因中有缺陷,導致他們對一些疾病的抵抗力很差的緣故。比如「天花」,愛新覺羅氏對它的恐懼幾乎達到病態的程度,在他們還在和明朝交戰時,往往攻城攻至一半時,聽說此城有「天花」出現,便放棄攻城。連康熙能繼承皇位,出過水痘竟成了一個重要因素。
《紅樓夢》中也有對天花的描寫。但引起我聯想的是另一個情節。這個故事是劉姥姥講出來的,說是有一個叫茗玉的小姐,死後被人們塑成像,並蓋了廟,結果成了精。一天穿了一身紅,在雪地裡抽柴,說到這裡時,賈府便失了火,賈府忌火,便止住了劉姥姥不再說下去。賈府為什麼忌火呢?因為朱明在五行說中主火德,火盛則隱含了復明的意思。「茗玉」的意思是「明玉」,穿紅則隱喻著「朱」。她的精靈意思是指當時各種「反清復明」的力量。她一抽柴,賈府便失火。雖然那一點火勢很快被賈府撲滅,但賈府對火總是懼怕的。曹雪芹也知道,各地小股的反清力量很難撼動根基已穩的滿清。因此當茗煙去找茗玉小姐的廟時,找到的卻是一座瘟神廟。瘟神廟的喻意很明顯了,曹家是皇家包衣奴才出身,估計對滿清皇室懼怕瘟疫的心理瞭解頗深。於是,在各種反清鬥爭被撲滅時,曹雪芹失望之餘便寄希望於瘟神爺。當然這只能表達作者的願望和他失落的心情。
不過,願望歸願望,現實中的事情曹雪芹是不肯違背事實胡說的。不錯,雍正之死和服食道家丹藥是有關係的。《紅樓夢》中對服丹而死的賈敬也確有描述,但書中的賈敬好道是由於故事需要,不能據此便說雍正好道。縱觀整個滿清皇朝幾乎在宗教上都是崇佛的,德高望重的皇帝或太后都被稱做「老佛爺」。這和宋朝的皇帝動不動便稱做什麼「真人」是成對比的。雍正自號「園明居士」,他更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為什麼一個佛教徒要服用道家丹藥呢?他曾給各地官員下過一道密旨,讓他們尋訪一些異能之士,不論道士還是什麼別的,用來治療他的一些頑疾。看來雍正是把道士當做醫生來用的。道士兼做中醫,古已有之,並沒什麼希奇,雍正也終於找到了一位「異士」。此人名叫賈士芳,關於這個人二月河先生在大作《雍正皇帝》中也有描述。當然沒他寫的那麼神奇,但他給雍正治病效果一定不錯。這也使雍正對道家修養性命的一套有所相信。可雍正卻誅殺了他,可能因為賈士芳想借此增加道士的威信,使道教的地位提高。然而這卻是雍正不能容忍的。而且由於皇帝崇信道士而誤國的例子實在太多,因此雍正殺掉了賈士芳。看來他雖然用道士治病,從心理上並不尊重他們。
雍正殺了賈士芳,但道士還繼續使用。道士煉的丹藥,服用時要因人而異。其中大多有毒副作用。吃它有如吸毒一樣,吃了雖使人精神健旺一時,卻有無窮後患。而且用量極難掌握。雍正長期食用丹藥,對其中有毒的部分依賴也隨之增大,終於沒掌握住用量,以至中毒身亡。《紅樓夢》中也正是這樣描述的,賈敬不聽眾道士勸告,大量服食有毒丹藥以至身亡。
賈府放了被鎖拿的道士,乾隆也沒有治宮中道士的罪。但雍正的死因卻無法明宣於世,只好含乎了之。可這樣一來卻引出了民間諸多關於雍正之死的說法。其中最著名的也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所謂呂四娘為父報仇而刺殺了雍正。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呂留良號東海夫子,一生的論著都是反清。被牽連進曾靜、張熙一案。他雖已死,還是被憤怒的雍正開墳鞭屍。關於呂四娘報仇的故事,各種野史小說描繪頗多,這裡不再細述。這裡著重要說的是曹雪芹對這個說法的態度。
這個說法的精髓之處就是「反清復明」。呂留良是「反清復明」的,呂四娘雖是為父報仇,也有繼承先父遺志的原因。它迎合了有反清思想之人的心理,曹雪芹雖明確地告訴人們這是假的,是「鬼話詞」。但對這個虛擬的人物呂四娘的反清精神還是大加讚歎的。在《姽嫿詞》中,他以林四娘托指呂四娘。詞中「恆王」對應著「蘅蕪君」(恆無君)的滿清,意指前明。「青州」意指大清國,呂四娘身在「青州」卻要「誓死報前王」表達了作者對呂四娘這個虛擬的反清報國的民族女兒的讚歎!並對那些忘記民族仇恨,甘心臣服滿清的漢族臣子進行諷刺:「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認為他們滿嘴大道理,卻無民族氣節。
由柳湘蓮而想到的……
前面的論述,基本上告一段落。它的立論基礎是曹雪芹通過《紅樓夢》這本奇書描述滿清入關史,以及在這段歷史中各種人物的命運,從而反映出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和對當時社會政治的認識。因此,論述基本上扣住了原書和歷史這兩條線索,並把它們對應起來。脂批是參考,對推斷作者用意而作的一些歷史分析所根據的也都是正史。對一些當時的傳聞,如皇太極之死,雍正奪嫡等部分也都力求從書中透露出的作者本意進行分析。除此之外並不肯作過多的題外「考證」。但對前人考證出的曹雪芹家史及本人生平,還是在多處加以引用。例如論香菱那篇,原因是作者及其家史也是他所描述歷史中的一分子,在創作上必有其主觀性。他也必然會把自身和自己最熟悉,最相關的人或事帶入他所展現的當時社會中加以定位。從這個角度上看,前人對作者的考證對瞭解作者的真實用意是功不可末的。
但是,要把書中人物和這些人與事對應起來又是最難的。他們的平生事跡在當時或名噪一時,但由於不入正史,至今已無跡可尋,只好根據書中的描寫和《脂批》作一些猜測。這是本篇不同以上的地方。
從柳湘蓮的名字上看,他也是滿清八旗中的貴族子弟。書中「柳」字「玉」字用的很多,其中「柳」字多寓指滿清。但柳湘蓮的「柳」和柳家的「柳」是有區別的。前者連著「湘蓮」二字,音諧「香連」意思是連著滿清香火之人,不但是貴族,還是一位宗室中人。後者是「家的」意思是奴才。
由於在甄士隱注「好了歌」中有一句「訓有方,保不定日後做強梁」《脂批》中說「是指柳湘蓮一干人」。於是關於他日後的命運便說法紛紜。甚至有說法柳湘蓮領兵造反,或佔山為王。有時候面對這類說法真使人不知說什麼好。書中柳湘蓮明明「心如寒冰」地跟著道士飄然而去。難道會有一天冰冷的心突然解凍,果真「暗中擺佈」了那位書中多次出現的神仙道士,舉兵反對「當今聖明天子」?
二月河先生認為:柳湘蓮所作所為實際上已是一個「強梁」,這是對的。但要說明的是「強梁」二字江湖味道更重一些,它有別於薛蟠、賈珍這類「豪強」。
柳湘蓮是個「素性爽俠」,「浪跡萍蹤」的人。長期闖蕩江湖,一定會和各地三教九流的「強梁」們打交道。他又會武藝,估計「俠跡」也不會少。再要說一下,這裡的「俠跡」和現在的俠義觀是兩碼事。前者是中性詞,指的是一種行為,所謂「武以俠亂禁」。後者是褒義詞,什麼「俠義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浪漫的杜撰。引起這個杜撰的根據可能是《史記》中的大俠郭解。郭解自幼任俠使氣,曾殺人負逃。後來混成了一方強豪,卻能「急公好義,為國為民」。其實這類人,在中國歷史中屢見不鮮。古代有,現代也有,看一看上海的杜月笙就行了。他也是「強梁」起家。對朋友也很講義氣,年輕時寧肯自己餓肚子也要讓朋友吃飯,為人大有「俠風」。由於混黑社會以武亂禁「俠跡」就更多了。郭解再「大」也還「大」不過他,所謂「小杜城南三尺天」。杜月笙抗戰時也曾「為國為民」,至於「急公好義」也正是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可他畢竟是流氓,衫子穿的再長,自身修為再好,一做事還是流氓手段,強梁作風。「城南三尺天」在如今強調法制的社會,是不能容忍的。而「以武亂禁」的俠者,也是被歷代統治階級視為「強梁」。「豪強」則不同,他們是統治階級中的統治階層。強大的豪門勢力是他們為所欲為的保障。可以隨時調動各種政治力量維護其階級法權。比如,同樣是「以武犯禁」。薛蟠打死馮淵可以若無其事,柳湘蓮打了一頓薛蟠就要逃跑。因為他家已經破落,無法跟其勢正熏的賈、薛相比。他給自己找的理由是有不好意思見賈珍、賴尚榮諸人的意思。但如果他的家勢依然顯赫的話,以他的「冷面冷心」,大概不會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吧。
其實,要說柳湘蓮打了薛蟠後有多害怕,到也不一定。他畢竟是貴族,和薛蟠的矛盾屬於階級內部矛盾,自有本階級的其他人物如賈珍、賴尚榮(他已擠身這個階級)等幫助調和。他之所以不好意思其中有因家族衰落而產生的自卑心理。賈珍他們無論怎麼調和,都會使他感到是托護於他人,從而傷了他強烈的自尊心。
俠者也好,「強梁」也好,其特徵是都有個人爭強圖霸的雄心。既然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為了找平衡,柳湘蓮選擇了做「強梁」。曹雪芹也是破落貴族,他所接觸的群體中一定有很多這樣的八旗子弟。曹雪芹特別指出了這一社會群體。因為這種人物在清朝特別多。這是由於滿清的八旗制度造成的。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權階層,其破落後大多不甘寂寞,雖「訓有方」但並不肯象漢族士子們一樣信守「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而是經常「以武亂禁」,蔑視法律。這種現象也是滿清各朝頗為頭痛的問題。歷朝歷代,雖都有特權階層,但既已敗落,其特權也會逐步消失。滿清則不同,這些八旗大爺們不論家道是否敗落,其特權依存。無論怎樣「整頓旗務」,都無法消除這一奴隸建制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目光敏銳的曹雪芹一定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特別指出。
應該看到,柳湘蓮這一類人雖有其反抗社會的一面,但由於他們只是以個人爭強圖霸為目的,因此不存在什麼政治信仰。他們是決不會反清的,他們就像柳湘蓮的雌雄雙劍。雄劍的一面可以用做對滿清社會的破壞性,但也可以化作為滿清鎮壓反清力量的雌劍。就像《水滸》中的宋江、盧俊義之輩。儘管也扯旗造反,但還是念念不忘「忠心報國」,最終會化為統治者鎮壓革命力量的武器。以尤三姐喻指的反清力量,沒有看清柳湘蓮們的兩面性,錯誤地「鍾情」於他們,把他們看成是推翻統治者的希望,最終會死在柳湘蓮們的雌劍之下。
尤三姐死於希望破滅,到也算得上求仁得仁。相比之下尤二姐的命運就悲慘的多。這個無可無不可的尤二姐代表著當時的大部分漢族士子。曹雪芹認為他們儘管不乏德才兼備之士,但心中已不存民族大義,因此「失節在先」。他們在心中以承認了滿清統治,一心想憑著自身才華同化滿清,改良社會。在對以賈珍為代表的滿清權貴失望後,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以賈璉為代表的更接近漢文化的滿清貴胄。但賈璉畢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