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死諫』『武死戰』看「反清復明」

從『文死諫』『武死戰』看「反清復明」

從『文死諫』『武死戰』看「反清復明」

紅學研究

紅樓夢本來多爭議,版本問題又複雜,就是沒有版本之爭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向來固執,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如果有「版本共有文字」我就死咬不放,任其他人說這個版本好,那個批語更好。所以還是讓我先引一段「版本共有文字」:

寶玉聽至濃快處,見他不說了,便笑道:「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鬚眉濁物只聽見『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節,便只管胡鬧起來。那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只顧他邀名,猛拚一死,將來置君父於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戰,他只顧圖汗馬之功,猛拚一死,將來棄國於何地?」襲人不等說完,便道:「古時候兒這些人,也因出於不得巳他才死啊。」寶玉道:「那武將要是疏謀少略的,他自己無能,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麼?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記在心裡,苦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諫,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濁氣一湧,即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若非聖人,那天也斷斷不把這萬幾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釣譽,並不知君臣的大義。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彼此再不托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襲人忽見說出這些瘋話來,忙說:「困了。」不再答言。那寶玉方合眼睡著。次日也就丟開。

這段話向來被人理解成小兒的混話,但是我卻不這樣認為,而且結合歷史來看,這段文字實在是作者的精妙之筆。試想作者費這麼多的心思難道就是想證明寶玉是一個呆子?應該是賈政等人眼裡的呆子,作者心中的聰明人。

寶玉從反駁『文死諫』『武死戰』開始,得出的結論是: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釣譽,並不知君臣的大義。但是他本身並沒有說什麼是真正的君臣大義,我們就只好從他的推理過程來「猜」了。寶玉一開始就用了反推法:有死諫死戰必有昏君戰爭,因此一切正確錯誤都必須放在「昏君」和「戰爭」的大前提下來考慮,如果離開了這個前提,一切討論無效。

先說『文死諫』,在寶玉看來如果皇帝是「明君」,則文諫不致死;但如果是昏君,做臣子死諫的結局一定是砍頭,這會造成什麼局面呢?朝中連維持正常運轉的人都沒有了,而大權都落在一群小人手裡。清定的《明史》雖然不十分客觀,但是可以借鑒的東西還是不少。《莊烈帝》中間一共有三個「諫」字,可憐啊,就有三個「不聽」。

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錢糧,給事中宋可久等相繼諫,不聽。

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吳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群臣合疏諫,不聽。

太監張彝憲請催逋賦一千七百餘萬,給事中范淑泰諫,不聽。

而這些都是皇帝的錯嗎?不錯,皇帝是昏君,崇禎偏信太監是不對,但是他的小錯如果被人死糾著不放,大家就全得死翹翹。看看崇禎帝自己怎麼說:「癸巳,召對廷臣於文華殿,歷詢軍國諸務。語及內臣,帝曰:諸臣若實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輩。」看見了沒有!?再看清朝乾隆帝的「弄臣」和珅,他也夠討厭吧,但是乾隆手下的一批臣子,包括劉墉、紀曉蘭在內沒有一個在和珅問題上糾纏不放的,連嘉慶帝登極之後都不願動他,那不表示嘉慶帝不恨他,而是為了從全局出發,暫時小忍以便瞬間斬草除根。果然乾隆一死,嘉慶帝掌握的罪證已經累積如山,他短短的15天就把一個被先帝恩寵幾十年的二皇帝收拾得乾淨利索。

再說「武死戰」,這個問題就更加嚴重些,因為戰爭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而寶玉的態度依舊是實用主義: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該另謀計策。清朝為什麼能從一個小小的少數民族壯大成為一個統治民族?都是打出來的?不是!他前期做得最好的就是與蒙古族聯姻。在與明朝的對決中,他做得最好的就是勸降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一批武將。

而明朝呢?崇禎帝時期內亂不止,朝綱不振,大規模地動用軍隊連糧草都跟不上。松錦大戰中皇太極採用圍城打援的方法俘虜了洪承疇,而敗兵的最大因素就是明朝只將外患當成東北局部戰爭來看,輕而易舉就派重兵去打一場戰略大戰。其實當時根本就沒有必要派洪承疇去救援東北一個駐軍,而應該堅守關內打防守。試問當時一軍隊沒有後援,二闖王后院起火,明朝有什麼能力去全力出擊?明朝防守成功後再去談和,就是一時的割地也沒有關係,送幾個女人過去都可以啊。

補充一點,這裡的「武死戰」是指將軍,不是隨便哪個士兵。戰爭一定死人,但是如果死的是將軍則這場戰爭一定是沒有必要打的戰爭。這就是寶玉的觀點。但是作者不是一味的反對戰爭,像謝安就是他的偶像。沒有戰爭從不瞎嚷嚷,該到要打了,挺身而出,出師大捷。

初步說了寶玉的這兩個意思之後就不得不探討一下寶玉的引申意了:當皇帝昏得一塌糊塗要亡國,而戰爭敗得一塌糊塗要亡國的時候怎麼辦?就像襲人說的,沒有迴旋餘地了,必須做一個決定該怎麼辦?嘿嘿,寶玉還是那一句:死人就更加沒有必要了。尤其是他了這句:「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於天,若非聖人,那天也斷斷不把這萬幾重任交代」。這裡明顯有一個矛盾,既然是「聖人」如何又有「昏君」?既然是「聖人」又如何亡國?這就是說這「昏君」已由天定要亡國,「聖人」已由天定要擔起這「萬幾重任」。

好比「揚州十日」,在史可法的問題上我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來說說他都不行。試問揚州有什麼好守的?又不是戰略要地,又僅僅只是一個孤城,明明知道守不住還要拿城內的百姓來陪葬有什麼好處?就算你史可法要效忠,也可以先將百姓遷出去吧?劉備還知道守不住城就遷百姓呢。這樣的人,守國不知道守,為一個名節找一城的人來陪葬,他問過這些百姓的意見沒有?這就是「武死戰」,將來棄國於何地的明證。好了,不說了,再說要被砸死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