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紅樓夢之思想脈動
前言:
文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近來看了紅學大師的講解,涉及這方面內容的很少,本人對哲學本一竅不通,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又很深奧神秘,更是不能發表新的見解,談這個論題也令人貽笑大方,還是厚臉嘗試,以求拋磚引玉。為了減少讀者查閱資料之苦,特摘入或簡述中國古代哲學傳承和衍變之歷史,以便分析。
一提中國古代哲學,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中國古典哲學名著《易經》和與之相關連的《河圖》、《洛書》,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統治了我國兩千餘年的儒學。
我們知道,孔子著《詩》、《書》、訂《禮》、《樂》,作《春秋》,然後傳述《易》,儒家將《易經》冠為六經之首。戰國時代的儒、道、墨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後儒、道、佛各家的學術思想也無不淵源於《易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那麼,被稱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是怎樣來的呢?據《辭海》釋:「相傳系伏羲作畫、文王作辭。」這就是說,這部書,最早是由伏羲「畫」出來的。由此可見,《易經》最早出自伏羲之手。那麼伏羲又系何人?乃后土娘娘之配昊天大帝也。傳說當時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后土女媧,她獨來獨往,非常孤單,後來天皇伏羲從天而降(這也就是歷史傳說中母系氏族早於父系氏族的根由),天皇為男,地皇為女,兩者交媾,女媧懷孕,到分娩時,選擇最為僻靜安全、溫暖宜人的河中之洲——汾陰脽上,完成十分莊嚴的生育使命。女媧見脽上土地肥沃,可生長萬物,心想用黃土摶男捏女,讓他們生出更多的人。於是女媧就在汾陰脽上,如《風俗通義》中所描寫的那樣,用泥水和泥造人。這樣,后土女媧就成為先民奉祀、尊崇的創世女神,摶土造人的神話也就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美麗動人的富有幻想色彩的傳說。
《易經·系辭》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意思是黃河出了「圖」,洛水出了「書」,「聖人」以此作卦。河圖洛書是八卦之源。「河圖在東序」就在既是中國原始人類聚集的場所又是古代帝王堯舜禹活動和建都之地——古河東地區。
儒學淵源於《易經》,又是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文化。它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即孔孟的原始儒學、漢董仲舒的神學儒學、宋朝朱熹的理學儒學。但從神學儒學到理學儒學的轉變過程中,其理學基礎的奠定人卻是生於河汾岸畔講學於古河東的萬榮縣通化村人王通,謚號文中子。他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著作有《中說》,亦稱文中子。隋代當時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王通就是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在當時和歷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和孔孟一脈相承,人們均以賢目之。在隋唐兩代,孔子的學說有了很大發展,這一歷史功績應歸於王通,他的確是儒學發展史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所處的隋朝時代,天人感應的神學儒學已漸趨沒落,儒學統治地位急待鞏固。為了弘揚儒學,王通毅然擺脫神學桎梏,另辟途徑,倡三教於一說,授佛入儒,提出了『理』這個概念,為儒學由天命論發展到天理論,創立『理學』,為『貞觀盛世』奠定了基礎。他的『三教合一』思想是首倡統一多種矛盾的『政教觀』。是古代哲學史上理學基礎的奠定人。
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理學大成,傾畢生精力,以理教觀點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作注,這部巨著稱曰《四書集注》,其書開始與五經並行,後竟壓倒五經,以至各級科舉考試都以四書觀點為準繩。至明代,又一理學家脫穎而出。他也是出生於河汾岸畔的「河東派」薛瑄,人稱薛夫子。他修正了當時的理學權威朱熹的「理在氣先」的唯心思想,提出了「理在氣中」的觀點,充分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成分。從朱熹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向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轉化中,薛瑄是起了中繼作用的關鍵人物。但他仍未擺脫「說理」的圈子,終歸沒有一部理學與實際相結合的著作問世,到了清初,生於明崇禎十五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的榮河人郭嶷然以其獨到的見解,攻程朱學,於河洛陰陽順逆之理,能探其原,寫出了《河洛經世》,實發前人所未發,道古人所未道。破天荒地給人們指出了實用價值規則。可見其既上承先古又接現時,既依先賢之道又與實踐結合,確是一部前無古人的價值無比的處世哲學大作。
以上主要談了古代正統哲學思想,至佛教傳入我國後,對傳統哲學觀有了一些衝擊,也滲透到後來的理學之中了,西方哲學思想還沒有傳入,故它還是比較獨立的體系。當然還有很多《易說》的支流派如太極學說、老莊的道德經等等,以及諸子百家傳承下來的哲學思想都無不例外地對後來國人予以深刻的影響。在「道德經」裡,老子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太極學說中,以太極生二儀陰陽,陰陽生四象、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化生萬物,它是一路生下來的。如果再加上旁門左道學說就更多了,這裡只隨便提一下。
大家知道紅樓夢的創作時期,也是人們的哲學認識觀與方法論又一次轉型和變革時期,人民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多元化,對世界的認識進入到新的探索階段。我們從作者比較複雜的創作理念中也可以揣摩得到。總的說來是以儒學思想為主,也有不少其他門派思想。
「好了歌」應該至少是《紅樓夢》表面宣傳的主題,觀其思想則是典型的『三教合一』思想,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發生變數,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且有定數。還有金釧的一句「有你的自然會有你的」,都是這個意思。不過佛教理論並非如此,它強調可以通過人的修煉,克服原先已定規律的(克魔和脫業)。這說明「好了歌」是在宣傳道教,作者還是以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為主導的。
太虛幻境中的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是書中很重要的一句話,決定了故事人物的姓氏來源,也是紅學討論不止的話題。其意思很簡單,但真正理解清楚就不是那回事了,有人說來之於佛教思想,怕也不一定。我覺得倒是和莊子的「夢蝶」思想較為接近,在闡學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都是唯心論,意思是說只要你心中沒有,有也是沒有,只要你為心不真,則會以假當真。也有老子的「無為」思想,而「夢蝶」思想是將虛擬世界和真實空間合二為一,還有在其他地方也有這種思想,說明作者是接受莊子的的思想的。
在湘雲和黃鶯的一大段對話中,作者刻意表現了大觀園的女兒們天真可愛之處,內容就是討論哲學問題,關於陰、陽的理解。陰陽理論其實就是太極學說。說明作者自己曾經也在這方面作過探索。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是提醒世人及早思考所選擇的追求,具備必要的反向思維,要有滿足感,過了界限則不見棺材不流淚了。也是「滿則溢」正統理學思想。也是同時期郭嶷學說的一個表現。
冷子興與賈雨村在討論寶玉未來的結果時,也有大段對話描寫,反映了世人觀點(冷子興的)和作者觀點(賈雨村的)。冷子興認為寶玉從小就這樣,長大了也不會是什麼好角色。是一種典型的宿命論;雨村則罕然厲色忙止,講了一通大道理,並提出了他的認識:人是可以後來進步的,但每個人的起步是有不同的。說的就是程朱理學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大道理中也有出世論和成則王侯敗則賊的落後思想。
作者寫寶玉非常討厭讀書和做官,書是指四書、五經,就是正統理學思想,孩童時代有活潑天性,不愛遵守律條也是常情和有真實感的。雖然是借寶玉之口,但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也是有同感的,這就是反叛精神,這種叛逆不是孤立的, 理學確實也帶來思想禁錮,渴望自由的人是對這些教條非常反感的。
賈寶玉還有句名言,就是極力反對文死諫、武死戰。他說的很有意思,說那些人只知道自己圖名,於國家弊大於利。這是很荒唐的邏輯。什麼是「文死諫、武死戰」啊?諫官以前也是有學問的人(可稱儒),地位還是蠻高的,很有機會成名成利,陞官至宰相的也不少,漢唐朝以前其職責很具體,後來就形同虛設、甚至取消了,在先秦時代,諫官是很負責的,為了作好這工作,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最有名的一次納諫,連續二十七人被殺,這麼多人的死到底值不值得呢?其實那時孔孟思想還沒有傳入,也無影響力,人們反而置生死於不顧,不奇怪嗎?在尋求怎樣治國之良策時,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盡自己的本份。也就是鼓勵文死諫、武死戰。為什麼賈寶玉喊出了這樣的怪論呢?還是有歷史背景的,南宋以後,階級矛盾越來越複雜,官僚階級更加自私,虛偽的忠心和奸臣基本充斥朝廷,加上大多數皇帝的荒淫,沒有出現幾個正直有為的大臣,所以國力逐漸衰弱,而外來侵略也越來越頻繁,最後幾次亡國。因而賈寶玉自然很討厭這些人,但他把矛頭卻直接指向了害人的理學。還要說明的,也不是全盤否定儒學思想,如他對孔廟的松樹就很尊敬,說他不配和松樹相比,最多是楊柳而已。從側面也可以分析作者是站在漢民族立場上的。
從開篇敘述的神話故事來看,作者引用的竟然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傳說,也可分析出作者對漢文化理解的是多麼深刻,通篇小說還是由儒學思想在主導著,但也有著不少對自我作為的懷疑,很多地方進行了大膽的否定和創新,使我們想到了屈原,他的《離騷》不就是現實主義和爛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嗎?
構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上,作者作出了劃時代的突破,雖然也包涵了作者的思想,但我卻沒有能力分析,故只談談感受。
紅樓夢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有對應和對比,如有甄、賈兩個寶玉,有現實的王熙鳳和歷史上的王熙鳳,寶玉的兩個丫鬟的性格又對應他愛慕的兩個小姐的性格,這一現象非常奇特,就像國畫一樣,有明有暗、有虛有實,有了對比度,人物的形象更加神龍活現,很多結合場景的描寫方式,讓我們猜測到作者可能是有功底的畫師。
還有一個風月寶鑒也是很神秘的,我們無法估計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按寶鑒的字意來講,不像是普通的鏡子,其出處與《資治通鑒》字意很相近,還有唐太宗的「以史為鑒」等,鑒應該是鑒別和借鑒的意思。因此應理解為象史書之類的東西,可以正反去理解(看它),看錯了就走向反面,從最後寫要把它燒掉這一點來看,也可證明肯定不是銅鏡,否則只要摔壞就行了,用不著燒的。薛寶琴的有個謎語可能就是指它。也有人認為書中甄寶玉是賈寶玉的鏡像,還有很多內容作者寫的也是鏡像,跟風月寶鑒一樣。我等才學淺薄,始終不明白這「鏡像說」的出處來至於何方,倒是認為是有真實的甄寶玉。總之作者不是丟勒,也沒有這種科技思想的來源,可能還沒有產生「鏡像說」這樣的創意。
很多人感興趣的書中「意淫」說法,作者借神仙姐姐之口,說他是天下第一淫人,也搞不清楚是正意還是反意。作者如果是真言的話,那他是接受佛教思想的,頓捂教旨裡有:高僧的徒弟問,天上的雲到底是風動,還是雲動?僧答,是心動。佛說只要你動了意念,那麼你就做了。不管是真是假,有了歪意念,也就是淫人了,在秦可卿死的時候,寶玉已與可卿天人合一的了,自然吐出一口血來。
有點不明白的是,受朱熹理學嚴重束縛的影響,明清時代社會道德觀念極強,官臣之家是不敢公開淫樂的,連該時期的服飾與前朝都明顯有區別,描寫一點同性戀還算是正常的,可作者則把當時的社會寫的污穢不堪,到底是反對理學呢,還是要表現真實啊!
綜觀全書,很多內容涉及到了佛學,給人感覺上以為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作者並沒有宣傳佛教思想,有些只是泛泛而談,如甄士隱的入道,賈寶玉的入教,也是和實際極不相符的,道教、佛教都講究傳教修煉,哪有象書中所說的,入道之後就立即成仙,修成正果的道理啊!懸崖撒手理論只不過反映作者為人物尋找更好的出路,從側面也反映作者本身思想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以理學為基礎,同時也反思傳統的儒學思想後,又在其他方面去尋找答案。
寫到結尾,又想到了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如果論述的觀點已說完,就該收筆了,可作者並沒有把要敘述的故事講完啊!最少也要讓幾個主要人物謝幕啊?是何原因呢!我想作者已鞠躬盡瘁,已無力完成任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心理已使他無法安排結局,從人物年齡、時間錯誤無窮也看得出,是無法寫好虛構的故事結尾的;從故事情節看安排也是難事,如王熙鳳的判詞:一從二令三人木,要是真的去寫最後要休妻的話,也有很大的麻煩,書中說過,賈府是等級森嚴的大家庭,這就必須要賈政、王夫人離開或者死去才能成立,我們知道王熙鳳的家庭背景,還有她的娘家也要破落後才成,是不是很不好操作呢?再者我們也要站在當時的環境中來分析,一個丫頭被趕出去就是死,像她這樣高貴的人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但不是說作者就完全沒有寫過後面的故事,也許寫完過實在不滿意,又不好怎麼去改,毀掉或隱藏也是有的,總之是作者有意為之就沒有辦法了。
石從越於荊州
二○○五年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