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之前有底本
關於紅樓夢的底本問題,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贊同是有的,認為是一次性寫成的觀點的反對者也不少,本文就這個疑問進行論證,以便其後的另外的論點產生。
紅樓夢的底本如果沒有面世,或者即使面世了沒有得到世人的承認,我們如何知道有無底本以及它和現行的《紅樓夢》有哪些區別呢?這一點還是要從現行本中找到證據來證明的。
紅樓夢在序言中講的很明白,作者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同時也講明了該書出台的大致過程,即借石頭傳書,接著他進一步敘述了該書的演變過程,作者還不忘用了較大篇幅解釋他出書的目的,「開卷即云「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並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於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還有其後石頭和空空道人的對話,都是在發表聲明,就像我們涉及版權時常要說的一句話「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當然是因為考慮到當時的文字獄厲害了,全書的內容又真的是作者所說的嗎?怕也不見得,我們今天看來這一點就很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了,如果確實沒有涉及政治,又何必怕人誤解呢?所以作者的用筆式猾之甚還確實是存在的。
紅樓夢的甲戌本凡例及脂評都是透露作者信息的重要來源,但又有哪些內容能區分其寫作的年代呢?我們知道書中的創作、修改、評論者很多,涉及的年代、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也不能完全搞清楚,還有一個問題是作者用筆式猾之甚,因此在考證時還需判斷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
首先我們來談時間上的問題:書中的至少有三個重要人物的背景介紹都說明了是身處「末世」,而且反覆說是真實故事,而紅樓夢面世時間為1782年,在之前是傳抄的80回,曹雪芹(應該不是真名)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說清楚了是十年,再估計他的朋友們進行評論、整理四、五年,傳抄到流傳有十年時間,這樣推算曹雪芹寫作開始時間為1755年左右,而這個時間正是文字獄最厲害的時代,是什麼原因產生其創作的動力,有哪來的末世呢?只能說他是看見一個底本,結合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既要證明自己的水平,又要告戒世人(因為傳他,並可傳我)的改編慾望。
從故事情節上看:很多人物的年齡前後矛盾這是最明顯的事實,如果是創作的話,難道作者連自己筆下的人物年齡都搞不准?人物的刻畫及結局前後不一致的也不少,如[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晚韶華]鏡裡恩情,更那堪夢裡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銹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這兩段中「忽喇喇似大廈傾」與「威赫赫爵祿高登」同時出現在一個家庭裡,怎麼安排也是難事,難怪後續者高諤也無可賴何了,這又只能說明有底本存在,有人會說了這是因為作者是隱寫歷史,故意為之的,還說出了和歷史是怎麼怎麼地吻合,我們也承認確實是有過隱寫歷史的情況,細想一想,還是有問題,就算作者是文豪加歷史學家,他到底站在哪個角度來告訴後人這段歷史呢?而且為什麼講的都是明清交替時段的歷史呢?以現在紅學家的觀點曹雪芹家庭身份是代表清朝統治階級利益的,(當然現在還搞不清曹雪芹到底是滿族還是漢族喲!)他何必自揭家底,來揭示封建社會的黑暗呢?又何必去討論他出世前跟他無關的歷史呢?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都是有限的,四十歲的閱歷就有這麼高的文化底蘊也叫人難以致信,如果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工,就很好理解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紅樓夢中人物的籍貫也很怪,連賈雨村、甑士隱非中心人物都是江南人,賈府上上下下的基本都是南方人,可是紅樓夢的抄書卻是在北京出現的,曹雪芹也是在北京寫的書,大觀圓給人的感覺是在南方,有些內容放在北方就不可能存在了,而書中又有很多又只有在北方才有的東西,如炕在南方是不成立的,還有王熙風作為南方人是不應該抽水煙的,這就是改編的結果,再說曹雪芹如果是曹寅的後人的話,其親戚就不可能都是南方人,又何必將書中人物都寫成南方人呢?從人物裝束描寫來看,也不是曹雪芹時期的,甚至完全不是清朝的打扮,以至於現在我們還在不停地討論小姐們是大腳還是小腳的問題,書中細節的描寫讓人感覺是比真實還要真實的,為何偏偏不說清楚呢,只怕是大有隱情吧!所以解釋只有一個,在之前有底本,原作者還一定是江南人(或者說是漢人勇士)。
於《紅樓夢》作者的問題,當以程偉元「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何人,惟書中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程甲本序》)的表述最符合實際、也最符合版本著錄原則。
第一,《紅樓夢》的各種版本,卷端都不題撰人,雖有種種傳聞(程偉元當時所聞之傳說,今已不得而知;後起的記載,有「康熙間京師某府西賓常州某孝廉手筆」(《樗散軒叢談》)之類),但皆難以稽考,故仍以「未知出自何人」為妥。
第二,書中有「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照字面理解,曹雪芹的工作是「披閱」、「增刪」,而不是撰作;且以小說情節中的陳述斷定曹雪芹即為此書之作者,亦不足為據。故說「惟書中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是最為恰當的說法。
紅樓夢的甲戌本凡例中的很多內容完全可以判定是在曹雪芹時期寫的,還有脂評從內容上看也是曹雪芹時期的,脂批明確交代「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一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懷舊,故仍因之」。從曹雪芹的年齡上看,他死時是「四十年華」,甲戌本問世時就已經經歷了「披閱十載」,可見二十多歲就開始了《紅樓夢》創作,如果在此之前還創作過什麼《風月寶鑒》,不是太早了嗎?有這種他還沒有經歷或著說正在經歷的時候就寫出還未發生和預知未來的故事嗎?就可能寫出這樣驚世駭俗偉大文學作品嗎?這同樣證明了是有底本存在的。裕瑞在《棗窗閒筆》中也明確說,曹雪芹是根據前人的作品改編成《紅樓夢》的,因為這部作品描寫的內容與曹家的事跡類似,曹雪芹改編時攙雜進了自己家族的事跡,所以「越改越奇」。裕瑞的記載與今本《紅樓夢》開篇的交代是吻合的,也應是可信的。從《紅樓夢》小說開篇交代的次序看,空空道人、東魯孔梅溪、吳玉峰列名「石兄」後,是在曹雪芹之前,他們不論為《紅樓夢》題名或改名,都是為「石兄」幫忙,他們與「石兄」處於同一次序;而曹雪芹「披閱增刪」是以後的事情,有「後曹雪芹在悼紅軒中」字樣可以作證。先有《紅樓夢》,後有「悼紅軒」,假如《紅樓夢》還沒創作,怎麼悼「紅」?當然到底有沒有空空道人、東魯孔梅溪、吳玉峰這些人,就是個疑問了,如果這些人又真是當時的文壇巨星的話,有了名人的點評,那該書只怕早就出名了,不會那麼晚才問世,也不會出現我們今天不知道作者是誰的難題。這可能是作者怕人知道他的底細,有意搞的這麼複雜的吧!這就真的體現出「用筆式猾之甚」。
還有個奇怪現象,作者竟讓好幾個版本同時傳抄問世,雖然有的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也有的是修改和重新評論了的,如果是初創題材的話,哪有沒寫好就傳世的啊?怎麼會有評論者這麼清楚作者創作意圖的啊,脂評還會與紅樓故事連為一體了的道理呀?這種現象以前沒有,現在也從未再見過呢?只怕是這些人也參與了再創作吧!加上脂評的目的就是為了遮人眼目(官府的),更好地傳書喲!
也許有人要問了,你既然說有底本,那為什麼沒有傳世呢?它是比紅樓夢寫的差嗎?其實很好理解,底本則是更加政治化、更加現實主義的題材,也就是當時明朝存留鬥士們反清的宣傳材料,一般人保留下來查出來是要殺頭的,而只有像曹寅這樣有文學涵養又有很深的政治背景的人才敢保存,從內容上肯定沒有《紅樓夢》這麼生動和豐富,可能要簡單的多,因為不能隨便傳人,知道的人也少,「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之後,歷史在人們的心中也淡忘了,不聯繫歷史就是平常的書了,因是抄本且傳的極少,即使看到了也覺得有些枯燥無味,不會多大注意和留心的,曹雪芹等人在一個無意的時機發現了這個本子,驚人的感歎竟然和自己的經歷有如此的相似,「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筆墨者,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還是花了寶貴的十年時間,以極大的熱情和驚人的毅力再創作這段「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當然改編後的故事自然給人更加真實感人的感覺啦,而且加上了一些「貪淫戀色、好貨尋愁」有趣描寫,去掉一些明顯觸碰朝廷的麻煩文字,讓今之人,雅俗共賞,如書中所說「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縱然一時稍閒,又有之事,那裡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書?只願他們當那醉淫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這樣受眾面就大多了,短短的幾年內,抄書一本就是十兩銀子了喲!等到朝廷再禁止時,已是名書了。
改編畢竟不是重寫,書中的好多反清檄文都保留在一般人沒注意的詩詞、謎語、酒令中了。還有古往今來,只怕還沒有任何小說會使文學大師們還要去爭論一部小說究竟是什麼題材這個應由小學生關心的問題吧!我這裡再次聲明,《紅樓夢》的作者群是偉大的,曹雪芹也是偉大的,其貢獻也是最大的,是他無意中創造出中華文化史上的神話,但曹雪芹是人不是神,紅樓夢就算是天書,也不會是《聖經》,不要無限誇張呀!
石從越於荊州筆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