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沒有死
讀杭大學報今年第三期李凌同志大作《評<紅樓夢>後四十回》,其論續書寫鴛鴦之死實非因賈赦所逼,乃如其回目「鴛鴦女殉主登太虛」之所標,「是『殉主』,鴛鴦是忠於封建名教的『義嬸』。」甚為精到。然曹雪芹已散佚的八十回後原稿中,鴛鴦命運究為如何,她有沒有死,是否被賈赦逼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鴛鴦拒嫁時說:「我是橫了心的,當著眾人在這裡,我這一輩子莫說是『寶玉』,便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豎橫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著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從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沒造化,該討吃的命,伏侍老太太歸了西,我也不跟著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尋死,或是剪了頭髮、當尼姑去!」(庚辰本46回。程高本刪去我加點的文字)鴛鴦的命運,不像金陵十二釵、香菱、襲人等有薄命司圖冊判詞可考,因而,上面這段話自然值得我們注意。這裡提到的可能歸宿,實在有四五種之多:(一)一輩子不嫁人;(二)老太太逼嫁,就一刀抹死;(三)死在老太太之先,(四)老太太死後,無以為生時(所謂「該討吃的命」),或是尋死,(五)或是去做尼姑。二、四也許可算一種,都是尋死,只是處境和原因不同。這裡又有兩類情況:即永遠不嫁人是確定的、無條件的(她還鉸發表示決心),其餘四種都是假定的,有條件的。
賈母逼嫁(書中是說「賈母聽了氣的渾身亂戰」)或鴛鴦比賈母早死,事實上都不大可能。末了兩種歸宿,要有兩個條件:即賈母歸天和鴛鴦已無法維持生活。賈母年紀比劉姥姥小好幾歲,佚稿中未必也寫到「壽終歸地府」(脂評亦無此類暗示)。鴛鴦很能千,即使賈母死、賈府敗,境況大變,何至於就到非「討吃」不可的地步呢?曹雪芹是「不敢稍加穿鑿」,人為地製造悲劇的。鴛鴦說「若沒造化,該討吃的命」時如何如何,無非是退一步極而言之,表示誓不出嫁的決心,並非為寫歸宿。否則,何必用兩個「或是」,拉上無關的削髮為尼呢?程高本刪掉鴛鴦所說「若有造化」,「若沒造化」等表示假定的話和「該討吃的命」這一前提,使後面兩個「或是」成為她必由之路,其用心就在使續書所寫「殉主」情節能合「尋死」的話,以便冒充曹雪芹原意。
賈赦後來逼嫁的可能也很少。據脂評他「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且死期不遠了(76回評)。凡書中伏有歸宿的話,脂評多批出。第46回有十幾條評,獨對鴛鴦這段話無評,顯然因為話中已對獨身終生的結局交待清楚了。戚本此回後有一條脂評很值得注意,它說:「鴛鴦女從熱鬧中別具一副腸胃,不輕許人一事,是宦途中藥石仙方。」評者從鴛鴦的態度聯想到宦途中也該不輕許人才能免禍,故曰「藥石仙方。」脂評加者是讀過佚稿的,倘鴛鴦最後仍不免一死,他能這樣評嗎?可見,在佚稿中鴛鴦的命運只是終生不嫁。
1979年12月《杭州大學學報》 第4期
鴛鴦沒有死——《紅樓夢》佚稿中一個人物的結局
蔡義江
讀杭大學報今年第三期李凌同志大作《評<紅樓夢>後四十回》,其論續書寫鴛鴦之死實非因賈赦所逼,乃如其回目「鴛鴦女殉主登太虛」之所標,「是『殉主』,鴛鴦是忠於封建名教的『義嬸』。」甚為精到。然曹雪芹已散佚的八十回後原稿中,鴛鴦命運究為如何,她有沒有死,是否被賈赦逼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鴛鴦拒嫁時說:「我是橫了心的,當著眾人在這裡,我這一輩子莫說是『寶玉』,便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豎橫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著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從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沒造化,該討吃的命,伏侍老太太歸了西,我也不跟著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尋死,或是剪了頭髮、當尼姑去!」(庚辰本46回。程高本刪去我加點的文字)鴛鴦的命運,不像金陵十二釵、香菱、襲人等有薄命司圖冊判詞可考,因而,上面這段話自然值得我們注意。這裡提到的可能歸宿,實在有四五種之多:(一)一輩子不嫁人;(二)老太太逼嫁,就一刀抹死;(三)死在老太太之先,(四)老太太死後,無以為生時(所謂「該討吃的命」),或是尋死,(五)或是去做尼姑。二、四也許可算一種,都是尋死,只是處境和原因不同。這裡又有兩類情況:即永遠不嫁人是確定的、無條件的(她還鉸發表示決心),其餘四種都是假定的,有條件的。
賈母逼嫁(書中是說「賈母聽了氣的渾身亂戰」)或鴛鴦比賈母早死,事實上都不大可能。末了兩種歸宿,要有兩個條件:即賈母歸天和鴛鴦已無法維持生活。賈母年紀比劉姥姥小好幾歲,佚稿中未必也寫到「壽終歸地府」(脂評亦無此類暗示)。鴛鴦很能千,即使賈母死、賈府敗,境況大變,何至於就到非「討吃」不可的地步呢?曹雪芹是「不敢稍加穿鑿」,人為地製造悲劇的。鴛鴦說「若沒造化,該討吃的命」時如何如何,無非是退一步極而言之,表示誓不出嫁的決心,並非為寫歸宿。否則,何必用兩個「或是」,拉上無關的削髮為尼呢?程高本刪掉鴛鴦所說「若有造化」,「若沒造化」等表示假定的話和「該討吃的命」這一前提,使後面兩個「或是」成為她必由之路,其用心就在使續書所寫「殉主」情節能合「尋死」的話,以便冒充曹雪芹原意。
賈赦後來逼嫁的可能也很少。據脂評他「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且死期不遠了(76回評)。凡書中伏有歸宿的話,脂評多批出。第46回有十幾條評,獨對鴛鴦這段話無評,顯然因為話中已對獨身終生的結局交待清楚了。戚本此回後有一條脂評很值得注意,它說:「鴛鴦女從熱鬧中別具一副腸胃,不輕許人一事,是宦途中藥石仙方。」評者從鴛鴦的態度聯想到宦途中也該不輕許人才能免禍,故曰「藥石仙方。」脂評加者是讀過佚稿的,倘鴛鴦最後仍不免一死,他能這樣評嗎?可見,在佚稿中鴛鴦的命運只是終生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