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研究應允許百家爭鳴
近期,作家劉心武出版了《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和《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兩書,銷量可觀。劉在這幾本書中的一個主要論點是,解讀《紅樓夢》應從秦可卿入手,他把自己的研究稱為「秦學」……這讓主流紅學家頗為不屑。
不少學者認為劉心武的「紅學」研究是為了轟動而不顧學術規範,甚至有生編硬
造的嫌疑。其實,「紅學」作為一門學問,無論是作家劉心武也好,還是普通愛好者也罷,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從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觀點來看,是有助於繁榮「紅學」的。可是,僅僅因為劉心武著作的轟動,或者觀點上的劍走偏鋒,就要與之「理論」,甚至要「群起而攻之」,這不是明智之舉。
就學術的觀點而言,劉心武提出「秦學」並非沒有根據,他的考證也很詳盡,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創新,從以往的陳詞濫調中突圍,這本身就需要勇氣和膽識。而劉心武對《紅樓夢》的研究確實是下了功夫的,從劉心武早年的《紅樓啟示錄》就可窺見端倪,該書的一版再版,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劉心武對《紅樓夢》研究的獨到之處。只要能被人認可,只要能自圓其說,這樣的觀點都是好的,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現在很多人對劉心武的嘲諷和責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學術爭論的範疇,轉向人身攻擊了。
無論是誰,在學術研究上都會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沒有誰敢說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定論。畢竟,在我們當前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復原歷史,即使今天所有的「紅學」研究的基礎——《紅樓夢》本身也真偽難辨。在時間的更迭和歷史的演進中,很多事情已經被改變,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揣摩古人的想法,是需要冒險精神的,而結果往往也是有偏差的。所以,劉心武的研究可能存在問題,但是至少可以讓我們反思。「紅學」研究了這麼多年,為何生機不再,學術界各自為戰,各持一端,使得學術研究成為了新的「名利場」。
「紅學」研究應該允許百家爭鳴,劉心武的觀點也應該得到尊重,無論偏頗與否,大家都可以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談,可以存疑商榷,可以把自己的觀點訴諸文字印成書籍公之與眾,讓讀者來鑒定,讓時間來檢驗。既然劉心武都有這樣的勇氣,那麼真正的紅學大家大腕們也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