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史」其實是「耗散結構」
《 紅樓夢》 創作於清代乾隆年間,在創作過程中,便有脂硯齋、畸笏叟等曹雪芹的親友傳抄評點.批評幾與創作同時起步,為世界文學之一絕。二百餘年的「紅學史」,若從文藝研究新方法的角度觀之,是一個「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當代自然科學「新三論」之一(新三論:耗散結構淪、協同論、突變論〕 .耗散結構論是1969年由比利時布普塞爾學派的代表人物普利高津在國際「理論物理和生物學」會議上提出的。1977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金。近年被引入歷史學、社會學、文藝學和美學,普利高津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系統的某個參量變化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通過漲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突變),就有可能從原來混沌無序狀態變為一種(在時間、空間和功能方面的)有序狀態。這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在沒有發展為漲落巨變的時候,是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來維持其相對穩定性的.它是一個需要不斷地耗散物質和能量的宏觀有序結構,故稱「耗散結構」,又稱「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理論」,即系統不斷運動是自身的內在要求。
「紅學」研究是眾說紛紜、你攻我伐的,誠然是「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它一直不斷運動並與外界時代人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開始是渾沌無序地.運動,某些人對它作零星的賞析、「想當然」的猜測或抒發讀後感,此即「舊紅學」之「評點派」「索隱派」和「題詠派」。總志之,是混沌無序約「感悟式」批評.近代西學東漸,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 引進了叔本華的哲學、美學思想,使「評紅」真正有了「學」的味兒.「五四」請來「德」「賽」二先生,胡適以實用主義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考出了曹雪芹的家世,澄清了「明珠家事」「順治與董小宛」等種種夢吃.從「舊紅學」到「新紅學」是「紅學」系統內部吐故納新的一次「巨漲落」,即一次學術革命.
解放以來的「紅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汲取前人和今人的理論成果,從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美學進行深入探索,又是「紅學」內部運動的另一次「巨漲落」,即第二次學術革命。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這種「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的運動過程,是不可逆的過程。它的時間是一維單向的,永遠不可逆,通過漲落巨變達到的新的有序狀態,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無序狀態。因此,今天有誰再對《紅樓夢》 搞「猜笨謎」,其「觀點」必然要被作為「學術垃圾」而「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