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的言說——《 紅樓夢》 象徵世界的原型批評(一)

石頭的言說——《 紅樓夢》 象徵世界的原型批評(一)

石頭的言說——《 紅樓夢》 象徵世界的原型批評(一)

紅樓評論

=《 紅樓夢》 裡最富象徵意義的是大荒山裡青埂峰下那塊冷峻頑固的石頭。石頭是一種人格,它代表著與世俗抗爭的人格風範和情操;石頭是一種結構,它是曹雪芹構思《紅樓夢》 的結構線索;石頭是一種傳統,石頭的精神規定性是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的,石頭是哀婉的,它代表著一代知識分子被棄的命運,反映著出世的清淨的理想世界,石頭是無言的,但它又是一種最深刻最徹底的哲學和藝術言說。總之,石頭是象徵的,要理解《紅樓夢》 的思想和藝術蘊涵,我們先要說破石頭。

一、石頭的故事:《 紅樓夢》 的四時結構

王蒙先生說《 紅樓夢》 裡:「最動人的還是石頭的故事,竊以為《 石頭記》 的名稱比《 紅樓夢》 好,《 紅樓夢》 這個題名起得多少費了點勁,不像《石頭記》 那樣自然樸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至於《 情僧錄》 《 風月寶鑒》 《 金陵十二釵》 云云,就透出俗氣來了。」《 石頭記》 的命名之所以比《 紅樓夢》樸素生動,一早因為曹雪芹描繪的是石頭的故事,石頭是全書的主要結構線索。小說由石而玉,由玉而石,石頭在全書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 紅樓夢》 在總束全篇時,借王夫人之日說到:「就連咱們這一個,也還不知怎麼著呢!病也是這塊玉,好也是這塊玉,生也是這塊玉,——」雖然,以王夫人對世界的執迷,她難以看到「玉.」是「石」的幻像,但卻可以看出,這裡的玉或即石)在整部小說中其有總領全書的意義。全書主要人物的命運,人物性格的矛後一衝突都繫於一石。

清。二知道人《 紅樓夢說夢李謂:「鑊紅樓夢》 有四時氣象:前數卷鋪敘王謝門庭,安常處順,夢之春也。省親一事,備極奢華,如樹之繁陰蔥籠可悅,夢之夏也。及至通靈失玉,兩府查抄,如一夜嚴霜,萬木摧落,秋之為夢,.豈不悲哉!賈媼終養,寶玉逃禪,其家之瑟縮,一直如冬暮光景,是《紅樓夢》 之殘夢耳!」1 雖然二知道人是以賈府榮枯興衰為線索,把《 紅樓夢》的故事劃分為春夏秋冬的,其實《 紅樓夢》 的四時結構,是以石頭的履歷為線索的,銜玉而生春也,於率玉而癡為夏,失玉而病為秋,棄玉而歸為冬也。但二知道人捉出《紅樓夢》的四時氣象,都是真知灼見。《紅樓夢》 的四時氣像是明顯的,賈家的四個小姐:二七春、迎春、探春、惜春,人們注意到『原應歎息」的隱喻含義,其實「原應歎息」只是它的字面意義,它的深層意義是春夏秋冬的象徵含義,元是起,是始,是發源;迎二是應,是承,是繼續;探是歎,是變化,是轉折;惜是息,是合,是結尾。元春是賈府的保護傘,是大觀園的創基者;迎春索有木丫頭之稱,凡事無可無不可,她是承;而探春之探與歎諧音,因此她的主要性格體現在賈府處於變異時期,一展身手;而惜春則是息,是停止,因此這個在前半部沒有什麼戲的四小姐,只在最後才真正出場,她是富於總結性的人物。賈府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個小姐,她們的字面意義是「原應歎息」,其深層底蘊則是春夏秋冬的啟承轉合,春天是啟,夏天是承,秋天是轉,冬天是合。

文學的「四時結構」源於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的心理暗示。弗雪譯說:「大地外表上經歷一年一度的巨大變化強烈銘刻在世世代代的人類心中,並激發人們去思索:如此宏大如此神奇的變化出於什麼原因呢?」中國絕大部分地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大自然的變化不是毫無意義的重複,它在人類精神領域留下了啟承轉合的心理模式。

中國文字講求啟承轉合,啟是春天是生,承是夏天是住,轉是秋天是異,合是冬天是滅。不僅散文尤是八股文講究啟承轉合,詩歌啟承轉合的變化也是相當清楚的,最富典型意蘊的是絕句和律詩,以王之煥《登鶴鵲樓》 為例這個問題顯而易見:

白日依山盡- 首句- 啟- 春

黃河入海流- 次句- 承- 夏

欲窮千里目- 三句- 轉- 秋

更上一層樓- 四句- 合- 冬

律詩的首聯是啟是春,領聯是承是夏,頸聯是轉是秋,尾秋是合是冬。以石為中心意象的《紅樓夢》 也是沿著春夏秋冬變化「四時結構」來構思全書的。

(一)起- 銜玉而生- 故事的發生

對於《 石頭記》 而言,銜玉而生是起,是故事的發生,是起點。圍繞賈寶玉出生作者緊鑼密鼓地鋪排奇石出生的非凡氣氛。石的來歷是神界,在神界與俗界之間是甄士隱炎夏永晝的南柯一夢- 「如今現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該了結- 這一干風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 趁此機會,就將此物夾帶於中,使他去經歷經歷。」然後於第二回由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照應前文,冷子興的演說意味著神界之石已墮入俗界,轉眼間大荒山下的棄石,幻化嬰兒口裡一塊五彩晶瑩的玉。大荒山裡青埂峰下往來穿梭的一僧一道,是神界,而甄士隱長夏永晝的一場白日夢,溝通著神界俗界天上人間,這樣神界俗界天上人間相互照應,撲朔迷離,為《紅樓夢》 的象徵意義伏筆張本。

(二)承- 摔玉而癡- 故事的展開

自賈寶玉摔玉開始進入《 紅樓夢》 的展開部分。寶玉與黛玉的形象正面出場,在寶黛相見「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場的衝突裡,寶玉黛玉似乎還保持著久遠的原始情境的回味,因此他們一見面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岌有興趣的是寶黛相見卻以間玉開始,寶玉急於知道的是「可有玉沒有」,這一問是對本源的發問是對自然的追尋,因此脂硯齋不住歎道:「奇極怪極,癡極愚極,焉得怪人目為癡哉?」癡性乃天然之性,癡性乃石性的表現,而玉性才是社會之性文明之性。石性與玉性是衝突矛盾的,作者唯恐讀者將賈寶玉理解成玉,所以他一出場不是護玉,而是摔玉罵玉。這一摔摔出了賈寶玉的癡狂,摔出了他的自然之性,「我不要這勞什子」,不捨是大聲宣言,是他石性的流露,玉在他人是通靈,是命根子,但在賈寶玉心中卻是「勞什子」。石乃玉之根,玉的根本還在於它是青埂峰下的頑石,這裡脂評曾意味深長地發問:「試問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蕭然坦臥如何?"

摔玉不僅是賈寶玉性格的奠基起點,也是故事展開部分的主要情節,從第三回到第九十四回,是全書的展開部分,而這一部分除了摔玉之外,作者還精心設計了賞玉、砸玉、罵玉等一系列情節,來顯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操。

在薛寶釵那裡是品玉賞玉,第八回「賈寶玉奇緣識金鎖,薛寶釵巧合識通靈」,寶釵將「通靈寶玉」托於掌上細細鑒賞,使讀者第一次領略通靈寶玉的真正面貌- 「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彩花紋纏護」。

與薛寶釵的品玉賞玉不同,林黛玉不僅從未說過經濟文章的混賬話,也從不對玉表現出什麼興趣。而賈寶玉更是以砸玉罵玉等行為,反抗玉所象徵的世俗與禮教社會的束縛,表達他對社會的反抗,表達他對自然生命的熱愛。玉是石的幻想,它代表著世俗世界的慾望,代表著封建士大夫富貴榮華的夢想,所以賈寶玉對它是由衷地憎恨。

第二十九回林黛玉奚落「金玉良緣」時,賈寶玉「便賭氣向頸上摘下『通靈玉』來,咬咬牙,狠命往地上一摔,道『什麼勞什子,我砸了你,你就完了事了』,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公然不動。寶玉見不破,便回身找東西來砸」。表面上的衝突是寶黛之間,其實質還是金玉代表的世俗的婚姻,是金玉代表的人的生命的異化。賈寶玉的本性是石的,所以他是用整個生命來抗拒社會對他進行的「玉」的改造,反抗社會強加給他的「通靈寶玉」的角色。即使在夢裡他也忘不了大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金玉良緣,我偏說木石姻緣艾」可見對玉的反抗已嵌入賈寶玉的生命深層了。

(三)轉- 失王而癡- 故事的高潮

整個《 紅樓夢》 最重要的事件是通靈寶玉的丟失,失玉發生在第九十四回「失通靈寶玉知奇禍」一回中。許多紅學專家都認為查抄大觀園是《紅樓夢》 的轉折點,但如果我們把賈寶玉作為《 紅樓夢》 的中心人物,把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當作中心情節:把石頭作為全書的中心意象的話,那麼全書的轉折只能是發生在第九十四回的失玉。

就整個故事而言,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是中心故事,因此只要寶黛的愛情能夠延續,只要「木石姻緣」的理想未曾破滅,不管賈府裡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那麼整個故事就不會進入秋天的轉折。第九十四回中賈母、王夫人、王熙風等認定了寶玉與寶釵的婚姻,它意味著在世俗世界裡以玉為代表的「金玉良緣」徹底戰勝了以石為代表的「木石姻緣」,這才是全書的根本性轉折,是整個《紅樓夢》 的高潮部分,與此相應的是,「金玉良緣」確立之後,那塊賈府上上下下都視為寶物、「命根子」的通靈玉竟莫名其妙地丟失了。

於是整個故事進入了秋天的肅殺.失玉以後的賈府就像一株晚秋的枯樹已是落葉紛紛了。先是寶玉癡迷,沉病又起;然後是元春亮逝,賈府失枯;再就是黛玉淚盡,魂歸九天。一連串的變故預示著榮寧二府的根本性衰敗,接下來是探者遠嫁,迎春喪命,賈府被抄,而賈母壽終,熙鳳托孤,是賈府這株大樹上最後兩片黃葉的飄零,因為賈母與王熙鳳是賈府的靈魂,她們的離世是秋天裡一點生機的最後幻滅,故事的冬天到了。

(四)合- 還玉而歸- 故事的結尾

還玉而歸是全書的總結部分,是合,是冬,是全書的結尾。這一部分從一百一十五回開始,直至全書終結。《紅樓夢》 進人收束部分的兩個人物頗有寓意:一個是在整個故事中出場不多的惜春,在「勘破三春」之後,漸漸成為重要人物。惜者,息也,止也,故事進入總結部分。另一個人物是甄寶玉的正式登場,《紅樓夢》 裡關鍵的是「真假」二字。賈寶玉是假寶玉,真石頭,甄寶玉是真寶玉,假石頭,甄寶玉才是真正的玉.所以他的言行才符合「玉」(社會性)的規範。賈寶玉初見甄寶玉自稱「弟是至濁.至愚, 只不過一塊頑石耳!」這才是道出底蘊的話,賈寶玉是自然意義上的石頭,所以它與社會賦予「玉」的角色,格格不入,而甄寶玉才是真正社會意義上的玉,因此他一腔經濟仕途的理想,開口閉口「顯親揚名」「著書立說」「立德立言」之類的混賬話,引得賈寶玉「愈聽愈不耐煩」。甄寶玉的出場,才是揭破賈寶玉的玉之幻想,還他以石的本質。真玉出場,假玉就要收場.

癲頭和尚還玉而來是寶玉斬斷塵緣的契機,毗陵驛畔白茫茫曠野裡的歌聲,是寶玉頑石角色的最後證明:「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一個恢弘的故事結束了。由石而玉,由玉而石,歷盡凡劫,形質歸一,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石頭,它乃敘的是石頭的故事,描繪的是石頭的履歷。值得回味的是《紅樓夢》 的帷幕恰好在冬天裡降落,賈政、寶玉父子最後相見是在「天乍寒下雪後」的「微微雪影裡」。此時的大觀園已風流雲散紅消香殘,大觀園裡那些青春爛漫時少女們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金陵好大雪」的薛寶釵,在寒冬裡過著寂寞枯淡的生活。薛是雪的諧音,她身上的清清冷香和她常服的「冷香丸」,這裡都有了交待。只有她這位薛(雪)姓小姐常服冷香丸的人,才能耐得住那寒冷的冬天,「金替雪裡埋材這裡也有了照應。

二、石與玉:《 紅樓夢》 裡的兩個世界

余英時先生在《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一文中指出:有曹雪芹在《 紅樓夢》 裡創造了兩個鮮明而對立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我想分別叫它們作烏托邦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3 余英時先生兩個世界的劃分帶給我們許多啟示,但遺憾的是余英時先生把理想的世界看作是大觀園,而把現實世界視為大觀園外的世界。其實大觀園並不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因為大觀園雖然區別了賈府,但它仍然有種種慾望、種種追求,因此它不可能是作者的理想世界。作者的理想世界是石,現實世界是玉,石與玉是《紅樓夢》 理想與現實、神界與俗界的根本象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石與玉有著不同的符號象徵意義。第一,石頭代表的是自然是原始是不假雕琢的本真,晉人孫贊《石人銘》 謂石:「大象無形,夭氣為母。杳兮冥兮,陶冶眾有。」石頭是混沌自然的元氣所成,它的本質由「杳兮冥兮」的「道」構成,這是古人對石頭自然屬性的本質理解。宋代杜縮《雲林石譜》 謂:「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石是對自然對造化的最本質言說,石隱藏著世界的全部秘密。某些星球可以沒有陽光沒有空氣沒有水,卻不能沒有石頭。元代劉洗說:「石者,天地陰陽之核,故蘊神毓異,無所不見。」4 石頭是自然的本源的,因而也成為自然美的最高象徵- 「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態萬狀,天然之巧」。5

與石相反,玉所象徵的是人為是文明是崇尚雕琢的人工,《 說文》 謂:「玉,石之美」,就基本性而言,玉的根本乃是石。玉的地位之所以高高凌駕於頑石之上,完全是憑籍社會的承認,沒有文明,沒有世俗的價值判斷,則玉無異於石。玉的地位完全是依靠社會的承認實現的,離開了社會價值和文明尺度,無論金無論玉則什麼也不是,因此它所象徵的意義只能是雕琢是人工,所渭「玉不琢不成器」,正道出了這一底蘊。在文明社會裡,玉象徵著政治秩序和社會地位,《尚書· 舜典》 有「班瑞於群後」的記載,瑞,即玉,它是社會秩序的象徵,《 周禮· 春官· 大宗伯》 云:「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所執的玉器不同,代表的品階地位也就不同,於是玉成為一個人身份的象徵。古代貴族以玉炫耀自己的富有尊嚴,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不僅貴族階級廣泛搜集,甚至連一個國家也以擁有玉玩珍寶為貴,《左傳》 《 史記》 都曾記錄過為爭奪玉器而發生的大規模戰爭,這樣玉的根本意義,就代表著世俗的種種欲求。王國維謂:「所謂玉者,欲也,不過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6 正是這個意思,玉的這種品性與石的自然本真超越世俗是根本對立的。

第二,石像征著傲岸孤介獨立不群超凡脫俗的人格精神。中國古典文人往往以石自況,引石自喻,他們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人格精神。《周易· 豫》 六二丈辭謂:「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象》 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這裡石被賦於中正不移的人格精神,《 淮南子· 說林訓》 謂:「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小有其質,長而愈明」,堅貞孤介是石的自然屬性,也是它的人格屬性,但這種人格精神往往不為世俗世界所容,因此石在世俗世界的命運是悲劇的無用被棄的。白居易《太湖石》 一詩謂:「天態信為異,時用非所任。磨刀不如厲,持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萬金。豈伊造物者,獨能知我心。」石生有異質,而不為流俗所重,不合時宜,面對茫茫塵世,百無一用,只有對自然造化剖白一片心跡,這正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寫照。太湖石以白居易等人的推重而名聞天下,而這裡表現的是詩人無可奈何的人生感啃,這樣的石的人格精神必然是出世的隱遁的逍遙的。

與石的落魄命運相反,玉在世俗社會裡為世人珍重,因而它的人生意義也就不同,它的人格風範是入世的拯救的取悅於世俗的。《 論語· 子罕》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溫犢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價者也。』」玉是孔子及其門徒的人格意象。自比美玉反映著他們精神自信,高標自置.而待價而沽是他們人生理想的選擇。古代知識分子的修煉琢磨都是為了使自己成為思想智慧的一塊美玉,而所謂「明主」「知音」就是他們的「善價」,這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古典士人的「達則兼濟天下 」理想的最高象徵,這就是聽謂:「君子比德於玉」。《禮記· 聘義》 把「君子比德於玉」發展得更具體形象了,即曰:「九德」——「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判,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儒家把無生命的玉理想化了人格化了,人類的優秀品質都集玉一身。其實並不是玉具有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才被世人推重,恰恰相反,」言是由於人們的推重和被賦於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禮記》 的話是富有意味的,「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可謂卒章顯志的話,人們之所以以玉為象,比德於玉,迫求的還是「天下莫不貴者。」像玉那祥為世人推崇器重,是引玉自喻的根本目的,因而以玉為象徵的理想必然是建功立業傳之久遠,爭取社會的認同。

第三,石與玉是代表著不同的人生體驗的哲學語言。如家重鍛煉重陶冶重入世,因此玉是儒家哲學的重要象徵物,玉是他們智慧與才情的比喻,待價而沽是他們的人生選擇。而佛道兩家貴自然法原始重遁世,因此石是佛道思想的深刻表現形式,石為玉之根,玉的本質是石:.但玉又是被文明異化了的石頭,人們推重玉是因為它是雕琢是文明是入世,但在佛道看來,石才是本真是先天,五是空幻是後天。石是本相,玉仍是幻相,所以佛道哲學往往選擇石作為哲學語言,表達對宇宙人土的體驗。道家把自己的隱居之所稱為石室,佛家講求「聚石為徒」,都把它作為一種哲學語言。佛家有一則頑石點頭的故事說,晉僧竺道生嘗於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過去人們都把「頑石點頭」看作是佛法巨大的感動力量,其實,它還有一層寓意,頑石是最自然最本真最無成見的存在,頑石點頭是對佛法最根本的默認。而石頭本身也是一種深刻的哲學語言,選擇何種意象作為哲學語言,就體現著怎樣的思想情趣。莊子在自己的著作裡經常描寫的是那「廣莫之野,無何有之鄉」的樹木,而曹雪芹描寫的則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石頭是藝術意象,也是一種哲學語言。

在《 紅樓夢》 裡始終貫穿著石與玉兩個世界的衝突,這正像一枚硬幣的兩個側面,石是玉的根本,而玉又是異化了的石頭,這樣又構成了兩者的根本衝突,石與玉的衝突是建立在傳統文化規定性基礎上的。

在時空世界裡,石代表的空間是神界時間是原始,玉代表的空間是俗界時間是現實。石源於神界,玉跌落於俗界;石是本真,玉是人為,石代表自然無為,玉代表世俗欲求。

《 紅樓夢》 就是以石在神界中誕生而開篇的。石頭來自於女蝸煉石補天之時,稽大荒山無稽崖煉成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的棄而無用之石,女媧意味著造物,是神界,「無用」是這塊石頭的根本屬性。用是適用規範,是合目的性,而無用才是自然才是本真,這裡的「無用」是出世是本源是無目的,而在道家哲學看來「無用」這才是最自然最本真的,是自然的「無用之用」。《紅樓夢》 將這塊石頭放到「無稽崖」下,正是指示原始混沌的蒼茫遠古,石正是從神界從遠古中獲得了神性品格。

從神界跌落入俗界,是由石而玉的結果。玉,即欲,月王國維的話是人世間種種慾望。驅使石幻化成玉的內在動力有兩種:一是利慾,一是情慾。利慾體現的頑石「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口夜悲哀」,這表現了入世慾望。情慾體現為對二生石畔絳珠仙草的灌溉之恩,用小說的原話就是「攜帶弟子入紅塵,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富貴場,主要指功名利祿,限於男性世界.它是利慾;溫柔鄉,主要指兒女私情,連接女性世界,它是情砍。「玉」是利慾與情慾的集中體現。玉是異化了的生命,因此三是悲劇的。曹雪芹不遺餘力地嘲笑譏諷玉的目的在於此,第八回有一首《嘲頑石幻相》 的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火。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火親就臭仄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對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詩題為「嘲頑石幻相」,石之幻相就是玉,玉是鍛煉是人為是造作.這個過程是失真,由石而玉在曹雪芹看來是異化的過程,是一個由真生幻,是由「幽靈真境界」走向「親就臭皮囊」的過呢。在世俗的眼裡是金玉生輝,而在曹雪芹看來,由於失去了自然靈性正是「金無彩」「玉無光」。因為曹雪芹一直嚮往著青埂峰下逍遙任性的原始境界,神界的石才是理想的逍遙游的世界,即:「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雖然玉為世俗所貴重,但它一經琢磨,失去自然,必然是束縛是羈絆。

但是「紅塵俗界之玉,既然本源於神界之石,是由一塊真石蛻變而成的假玉,因而假玉在紅塵中的生涯又必然是短暫的,最終還是要還原為石之本真,復歸於神界本源,從哪裡來,必然要回到哪裡去。」7 所以一僧一道應允攜石頭下凡時,曾有預言「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以了此案」。經過十九個春秋的悲歡離合、生死磨難後,最終又將其攜回原處,形質歸一,應了當年的預言。石與玉把《紅樓夢》 的世界劃分成神界與俗界兩個層面,神界是理想世界,俗界是現實世界。《 紅樓夢》 是一個由神界到俗界再回歸於神界。形式上由石到玉,再由玉還原於石的循環歷程,也是從象徵到故事,再從故事到象徵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

在情感世界裡,石與玉代表著神緣與俗緣兩種愛情世界,神緣的愛情是以石為象徵的「木石姻緣」,而以玉為象徵的「金玉姻緣」則是世俗的婚姻。

世界

形式

表現

神界

棄石

象徵

俗界

寶玉

故事

神界

頑石

象徵

以木石與金玉作為理想與世俗兩種姻緣的象徵,作者是頗費匠心的。木是道家經常選用的自然本質符號,莊子經常描繪那些「樹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不夭斤斧,物無害者夕的大樹,它是自然之道的象徵。選擇天然任性的木與冷峻寂寞的「石」相配,構成一段神緣的象徵,本身意味著這種情感是天然是富有神性的。而金玉姻緣則另有寓意,金與玉一樣,它們都依靠世俗社會的承認,適應人們的富貴榮華的欲求,而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金與玉本身就是世俗的選擇,金與玉在傳統文化裡是最具人為意義的符號,這樣玉只能與金相配,構成《 紅樓夢》 的世俗姻緣。

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是建立在反世俗反禮教重感情重本源的神性基礎上的。他們依靠的不是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後天培養,而1是似曾相識一見鍾情的先天吸引。黛玉的任性口直心快都是她石性性格的體現,她一出場作者就借寶玉之口點出她的名字出處:「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雖名為玉,本質是石性,黛玉不過是代玉,是假借。而另一樁金玉良緣,卻是人為是造作是世俗。一方面這樁婚姻依服的是以賈母、王夫人等世俗社會的承認,賈母等人為著傳宗接代富貴榮華的夢想,刻意地精心地撮合這段姻緣,而不是自然生命的相互吸引。另一方面薛寶釵為著實現這樁姻緣也不遺餘力,按照一種禮教規範去雕鏤自己的天性,在世俗慾望的驅使下把自己規範成一個舉止言談望之如春溫其加玉的大家淑女形象。因此,自然的源於神界的「木石姻緣」與少、為的源於俗界的「金玉良緣」構成了《紅樓夢》 情感世界的根木衝突——「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在人的世界裡,石性與玉寶全代表著不同的人格精神。石與玉把《紅樓夢》 裡的人物劃分為兩大陣營,石頭是體現著超越世俗返回本真的人格美學,而玉則反映著執迷現實追功逐利的人生理想。主人公賈寶玉是石,甄寶玉才是玉,這一點以後我們還可以談到。林黛玉是石性的,薛寶釵是玉性的,晴雯是石性的,襲人是玉性的。在結構性人物裡甄士隱是石性的,賈雨村是玉性的。石性與玉性體現著《紅樓夢》 裡的人格衝突。

以賈政為代表的封建貴族階級費盡心機地要把賈寶玉雕刻成適應他們貴族階級需要的通靈寶玉,玉代表著他們對功名利祿的迫求,代表著傳宗接代香火延澤的夢想。因此他們規勸賈寶玉的是經濟仕途,逼迫賈寶玉去讀孔孟之道。四書五經,考取功名。而賈寶玉卻總是以自己的石性對抗著社會對他的改造異化,對賈府上上下下視為命根子的通靈寶玉,他表現得漫不經心,甚至摔玉、砸玉、罵玉,他既不想接受經濟仕途的人生夢想,更不接受世俗世界為他安排的「金玉良緣」,而追求本真自然的「木石前盟」。林黛玉的基本性格也是石性的。林黛玉與賈寶玉性格的相通是石性的相遇,林黛玉不屑於人情世故,一任天性,她更不與寶玉去談功名事業之類的混賬話。黛玉對那塊「通靈寶玉」表現得格外冷淡,賈寶玉幾次摔玉、砸玉、失玉,大家亂成一團,而獨黛玉冷漠置之,比起玉來黛玉更注重寶玉的人本身。而薛寶釵則不同,她的命運始終與玉聯繫著,她對於玉是欣賞的讚美的艷羨的,所以作者有意描寫了她賞玉的情形,把那「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的寶玉,托於掌上,品評鑒賞,這是一個極富象徵的細節,它不僅意味著薛寶釵端莊淑雅、溫潤圓熟的玉性品德博得賈府上下的喜悅,也預示著薛寶釵的命運也與玉所代表的世界相始終。

《 紅樓夢》 的那塊慾望象徵的「通靈寶玉」,映照出賈府裡眾多人物的心靈世界,展現著不同的精神追求。賈母、王夫人、襲人、王熙鳳等人把「通靈寶玉」視為至命之寶,他們用性命護衛著象徵世俗欲求的玉。第三回寶玉摔玉時,嚇得眾人一擁爭著拾去,賈母更是露骨地說:「你生氣,要打人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世俗界裡「欲」(玉)即是命根子,這一點是富有啟發意義的,而寶玉失玉一回中,整個賈府都慌亂起來,襲人甚至哭道:「要是上頭知道了,我們這些人就要粉身碎骨了」。欲(玉)是世俗的基礎,是社會秩序的代表,因此每一次玉的變故,都在賈府中引起巨大的變動,而看破幻相的作者,是以冷峻的眼光去看賈府裡護玉的人們,作者的目光無疑是奚落的冷峻的嘲諷的,因為作者看到的是石頭。賈寶玉在癩頭和尚還玉後的一段話頗有意味:「你們這些人,原來重玉不重人。你們既放了我,我便跟著他走了,看你們就守著那塊玉怎麼樣?」

就《 紅樓夢》 而言,「重玉不重人」是點題的話,王是秩序、玉是符一號、玉是社會、王是世俗,而石才是人才是本真才是自然才是神聖,重玉不重人,是對人類整個存在的顛倒,作者是借助玉與石來控訴文明對人類的異化,是向整個社會的大聲抗議。一塊玉把《紅樓夢》 劃分成了兩個世界,也劃分出人類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兩個層次。賈寶玉看破了玉.識破了玉,自然也就識破了人識破了社會識破了人生,這正是《 紅樓夢》 的創作主旨所在。

《 紅樓夢》 是一部悲劇小說,賈寶玉是其中的主要悲劇人物之一,而賈寶玉的真正悲劇是他具有石與玉雙重角色。賈寶玉是源於神界的石頭,他的原型是女媧煉石補天遺留下的棄石,但俗界裡他卻是燦若明霞、瑩潤如酥的通靈寶玉。賈寶玉的自然角色是石,:是出世,是頑劣,而他的社會角色是玉是入世是機巧,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他玉的角色,看不到他的本質,因此賈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對他寄予玉的呵護、玉的希望。不僅賈政、賈母、王夫人等長輩想把他雕刻成一塊晶瑩澄徹惹.人喜愛的寶玉,希望他作一位入世的有所為的貴族階級的繼承人,既使薛寶釵、史湘雲等人也屢屢提醒他仕進科舉上有所作為。賈寶玉不是玉,而在世人眼中他卻是玉,人們按照玉的標準衡量他要求他雕琢他,這是賈寶玉性格的根本衝突,賈寶玉的真正悲劇是一塊自然本質的石頭墜入塵世成為他無力承擔的通靈寶玉。

為了說破賈寶玉的幻相,《 紅樓夢》 設計了另一個人物甄寶玉。王希廉說:「《紅樓夢》 一書全部最要關鍵,是真假二字」。8 而人們往往只注意了甄士隱之「真」,賈雨村之「假」,而忽略了賈寶玉之「假」,甄寶玉之「真」。賈寶玉是假寶玉、真石頭,甄寶玉則是真寶玉,假石頭,因此甄寶玉才符合玉的精神玉的品格,於是他第一次出場就是一番經濟道德之類的言論:

後來見過大人先生,盡都是顯親揚名的人,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方不枉生在聖明之時,也不致負了父親師長養育教誨之恩。

幼年的甄寶玉也曾有與賈寶玉一樣的容貌一樣的秉賦,而在「大人先生」的教化之下,他向世俗世界妥協了,一塊自然的石頭被同化成貴族階級寵愛的寶玉,這同賈寶玉最終不肯向世俗教化妥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賈寶玉對甄寶玉的祿蠹舊套極為反感,對他寄身功名的理想「愈聽愈不耐煩」「冰炭不投」,他自稱是「至濁至愚的頑石」,恰恰說明他最終未被同化,而最終成為與統治階級抗衡的頑石。

賈寶玉的本質是一塊頑石,因此他的精神氣質裡一直滲透著向世俗挑戰的頑石精神。脂評謂寶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這一形象之所以亙古未有,正因為他是一個具有頑石精神的人。儘管以往的文學也塑造了許許多多正義向上奮發有為的形象,但他們或殉家國,或取功名,並未跳出英雄模式的案臼,他們最終免不了是一塊玉,他們的衝突往往是正義與非正義正統與非正統的衝突。而賈寶玉形象完全脫離這種衝突模式。賈寶玉一任天性追求個性解放的自然品格,是以往文學形象中少有的,他始終以他的頑石品格向同化他的社會道德文明教化作鬥爭,賈寶玉並沒有具體的敵人,與他衝突的不是某種政治力量,某個人物,而是整個人類被異化的命運。

毗陵驛寶玉與賈政的相逢也足富有象能意義的,這時的「寶玉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 ,在一僧一道的挾持下,了卻塵緣,飄然而去,唱著:「渺渺茫茫,歸彼大荒」的歌聲,消逝在迷迷茫茫的遠方,而在毗驛釋的雪夜中,賈政追趕著隨僧道而去的寶玉,累得氣喘吁吁.最後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賈政是賈府男性勢力的最高代表,在他身上體現著深刻的玉的精神,一方面他是立在賈寶玉等晚輩面前的入世的楷模,一方面他又處心積慮地想把寶玉雕刻成晶瑩溫潤為世推重的「寶玉」, 但他最終面對白茫茫大地一無所獲,它象徵著玉的失敗、石的勝利。通過故事高唱自然人性戰勝世俗的慾望,除曹雪芹外尚無第二人。

賈寶玉源於石,必歸於石,因此賈寶玉的歸宿不是出家成了和尚,而是重新回到大荒山下成為頑石,這就是甄士隱聽說為「形質歸一」,形是玉,質是玉,質是石。許多人指出賈寶玉後來應當出家為僧,遁入空門,其實這只是皮毛之見。賈寶玉的基本性格是石,他的性格是沿著棄石、頑石、迷失、醒石的線索發展的,所以《紅樓夢》 在全書的結尾處又重新讓石頭出場,以照應全書:「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圓覺,也可謂無復遺憾了。」在歷盡紅塵凡劫之後,賈寶玉重新歸結為一塊冷峻寂寞的石頭,比他出家當和尚更有精神的震撼力,更能揭示世俗的悲劇,揭示生命的空幻。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寧可相信後四十回不是續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