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論爭—《紅樓夢》的地點問題

紅學論爭—《紅樓夢》的地點問題

紅學論爭—《紅樓夢》的地點問題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

紅學論爭—《紅樓夢》的地點問題

   

俞平伯在《紅樓夢辨》中最先提出地點問題,傾向於書中所寫的事情發生在北京,但也表示不能遽下斷語,搜尋作品的例證,與南方對景的地方也不少。他在寫給顧頡剛的信中說:「從本書中房屋樹木等等看來,也或南或北,可南可北,毫無線索,自相矛盾。」俞平伯:《紅樓夢辨》第116頁。因此俞平伯只是提出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

1924年4月,即《紅樓夢辨》由亞東圖書館出版一年之後,劉大傑在北京《晨報副刊》上撰寫商榷文章劉大傑:《紅樓夢的地點問題》,載《晨報》「藝林旬刊」第2號,1925年4月20日出版。,提出《紅樓夢》的地點在陝西長安。這在當時確乎是出入意表的新見解,因為《紅樓夢》的地點之爭,向來只有南京和北京兩說,從未有人主張寫的是陝西長安。劉大傑的證據,主要是書中有幾處提到「長安」字樣,如第十七回介紹妙玉:「因聽說長安都中,有觀音勝跡,去年隨了師父上來」;第三十八回寶釵持蟹賞桂詩:「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第五十六回甄寶玉在夢中說:「我聽見老太太說,長安都中也有個寶玉」,以及第十五回鳳姐為水月庵老尼之事,「假托賈璉所囑,修書一封,連夜往長安縣來」等等。他的這一觀點立即遭到李玄伯的反對,認為《紅樓夢》的地點,不過是作者所經歷過的各個地方的代表,「謂為南京既非,北京亦不是」,當然更不是長安,因為曹雪芹從未到過陝西。至於長安兩字,李玄伯解釋說:「長安兩字常為文人所用,已變成京師之意。文章內或欲模古或避重複,每稱京師曰長安。」李玄伯;《紅樓夢的地點問題》,載《猛進》第八期,1925年-4月20日。

李玄伯的文章,發表在1925年4月20日出版的《猛進》第八期上,5月11日,劉大傑即在《晨報副刊》著文作答劉大傑;《再說紅樓的地點問題》,載《晨報副刊》1925年5月11日第104號。。5月 22日,李玄伯又在《猛進》上刊出《再論紅樓夢及其地點》一文,繼續進行駁難。12月1日,《晨報》出版七週年紀念增刊,劉大傑在《紅樓夢裡重要問題的討論及其藝術上的批評》一文中,再次提出《紅樓夢》的地點在陝西長安。他並且把文章送給胡適看,胡適說:「據種種的考證,曹雪芹永遠沒有和陝西長安發生過關係。他死的時候,確實在北京。書中雖說長安,因古人多稱京師為長安的緣故。」見劉大傑《紅樓夢裡的重要問題的討論及其藝術上的批評》一文的「附記」,載1925年12月1日出版的《晨報七週年紀念增刊》但劉大傑並沒有接受胡適的意見,仍然堅持長安說。這之前,他還曾寫信給俞平伯,結果遭到俞的反駁,認為他的證據是「水中撈月」,明確表示「不能贊同」,並推薦李玄伯的文章要他看參見劉大傑和俞平伯的通信,載192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116號《晨報副刊》,題目標為《通信二則》。,等於在劉、李論爭中站到了李玄伯的一邊。

劉大傑的長安說顯然無法成立。特別後來甲戌本出現,前面有一篇「凡例」,明確標示:「書中凡寫長安,在文人筆墨之間,則從古之稱,凡愚夫婦兒女子家常口角,則曰中京,是不欲著跡於方向也。」使長安說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理由。但這一場關於《紅樓夢》地點問題的論爭,卻很有影響,後來不斷有人重提這一「舊話」,即使未獲一致結論,也可以起到激發人們的紅學興趣的作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