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論爭—關於「」和「點犀」
紅學論爭—關於「」和「點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寶玉、黛玉、寶釵到櫳翠庵品茶,妙玉給寶釵用的飲器叫,給黛玉用的叫點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紅樓夢》的注中,釋「」為古代的大酒杯,「」、「」系瓜類名,所以就是近似瓜類形狀的酒杯;釋「」為古代碗類器皿,「點犀」用的是李商隱詩「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典故。
1961年8月6日,老作家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沈從文:《「」和「點犀」——關於〈紅樓夢〉註釋一點商榷》,載1961年8月6日《光明日報》。,對人文版《紅樓夢》的註釋提出商榷。他說明代以來,南方新抬頭的士紳階層中,流行用葫蘆或編竹絲加漆作茶酒器,講究的還要仿照古代銅玉器物,做成各種形態花紋。,就是「用仿作形」,而不是人文版註釋中所說的「這個類杯近似瓜類形狀」。沈從文說「正好相反」,這是就「務實」方面而言,至於「務虛」方面,他認為作者是用此器物隱喻妙玉做作、勢利、虛假,因為俗語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的說法。疑是「班包假」的諧音。至於點犀,沈從文說系宋明以來,官僚貴族為斗奢示闊,用犀角做成的酒器,足甚高,中間有白線直透到角頂。書中以此器象徵妙玉的「透底假」,在手法上使用的會意,與的諧聲相映成趣。他認為《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這節文字:「重點主要在寫妙玉為人,通過一些事件,見出聰敏、好潔、喜風雅,然而其實是有些做作、勢利、虛假,因之清潔風雅多是表面上的。作者筆意雙關,言約而意深。甚至於兩件器物取名,也不離開這個主題,前者是諧音,後者卻是會意。也可說並非真有其物,可又並不是胡亂湊和。」沈從文是文學大家,又是古器物專家,他出面從歷史、文物、習俗和修辭幾個方面對《紅樓夢》的註釋進行商榷,提出新解,不獨為訓詁,同時也是一篇卓見別具的賞析之作,自然會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由於涉及對妙玉性格的理解,研究者中間也有不同意見。
1961年10月22日,周汝昌的《也談「」和「點犀 」》在《光明日報》刊出,表示贊同沈從文提出的曹雪芹描寫這些古怪飲器名稱,不限於字面意義。但他不同意說妙玉「凡事皆假」,理由是《紅樓夢曲》中的《世難容》一支,充滿了悲憤,沒有絲毫譏嘲口吻;是續書把妙玉糟蹋了。他說:「我以為,特筆寫出給釵、黛二人使用的這兩隻怪杯,其寓意似乎不好全都推之於妙玉自己一人,還應該從釵、黛二人身上著眼,才不失作者原意。」寶釵用,暗含這位姑娘的性情是「班包假」,與書中「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的描寫正合。而「點犀」,周汝昌說庚辰本、戚序本皆作「杏犀 」,用之於黛玉,則是「性蹊蹺」的隱語,不能採取會意的解法,這與書中描寫的黛玉「怪僻」、「多疑」、「小性」、「心重」的性格,也相符合。周汝昌還提出,「」應該是古匏器,而不是沈從文所說的明清時代的葫蘆器;「」字也沒有「高足器」的意思,因為書中明言「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不可能有高足的缽。
周汝昌的文章發表不久,《光明日報》又刊出了沈從文的致周汝昌書,仍堅持是明清器物,與古代器不相干。他說古器和明清仿器他「過手過」,「說的大致不會太錯」。關於「點犀」還是「杏犀」,他對「杏犀」一名深表懷疑,寫道:「就我所知,談犀角事諸書,實均無此名色。」而「」字,如從實說,他認為肯定是高足器,根據有二:「一、事實上只有這種高足犀角飲器,可還從未見有似缽而小的犀角飲器。談談犀角杯品種還是不為白費。二、從字義說,高足銅鼎為『鼎』,高腳木馬名『高』,橋字本身也和隆聳不可分。以類例言,還是高足器皿為合。」
這是一次學術性和知識性頗強的紅學學術論爭,後來沒有繼續討論下去,可能與在兩位大家面前很多人都感到知識準備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