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書名的出處
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一位自署「夢覺主人」的《紅樓夢》愛好者,在迄今所見首次題書名為《紅樓夢》的一個脂評抄本上,寫了一篇頗有見地而又文筆精妙的序言。其開篇即云:
辭傳閨秀而涉於幻者,故是書以夢名也。夫夢曰「紅樓」,乃巨家大室兒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紅樓富女,詩證香山;悟幻莊周,夢歸蝴蝶。作是書者藉以命名,為之《紅樓夢》焉。
應該說,這段話對小說作者的命名本意,分析得十分透徹。尤其「紅樓富女,詩證香山」一語,較為準確地詮釋了「紅樓」二字的內涵及語源,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所以,自1953年在山西發現這一脂評抄本以來,學者們無不以夢覺主人此語為據,認定書名中的「紅樓」二字當源於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秦中吟·議婚》中的詩句:「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
此後曾為這個甲辰抄本的影印本作序的馮其庸先生,意見稍有不同。他在序中提到,似乎應該是指白居易的《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該詩有句云:
因尋菖蒲水,漸入桃花谷。
到一紅樓家,愛之看不足。
而我卻以為,過去一般學者的看法,以及馮先生後來的看法,也許都對,又都不全對。
為什麼呢?
首先一點,白香山在詩中提到「紅樓」二字的,絕不只這一處兩處。僅以《全唐詩》所錄,即達六處。除以上提到的兩處,尚有:
誰家綠酒歡連夜,何處紅樓睡失明。
暗助醉歡尋綠酒,潛添睡興著紅樓。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紅樓許住請銀鑰,翠輦陪行蹋玉階。
這裡面的「紅樓」,除了最後一句「紅樓許住請銀鑰」是特指皇宮內一所豪華寺宇中的「紅樓院」之外,其餘均指巨家大室的邸宅或閨房,與《紅樓夢》書名中的「紅樓」同義,所以沒有必要硬指其出自白香山的哪一首詩。
再深一層說,夢覺主人的說法,亦僅限於他比較熟悉的某一句詩舉例,未必就能代表曹雪芹本人命名之初衷。更何況在唐人詩中,以「紅樓」代指富家邸宅或閨房者,可謂多之廣也,其中情調意境勝於香山詩句的,亦不在少數。
例如,最近周汝昌先生在其新著《紅樓十二層》(書海出版社2005年版)裡,就舉出晚唐詩人韋莊的兩句詩:
長安春色誰為主,古來盡屬紅樓女。
美人情易傷,暗上紅樓立。
認為這就「比白居易的詩有味得多」。
有味與否我們姑且不論,在唐人詩中提到「紅樓」的詩句比較多,則確是事實。而且,寫出這樣詩句的作者,有的比白居易和韋莊都要早生七八十年甚至一兩百年,單以時間先後論,白、韋即未必能佔上風。故我以為,在《紅樓夢》書名的出處問題上,實在有重加考察審視的必要。
據我初步統計,僅《全唐詩》所列篇目,提到「紅樓」二字的詩即達六十二首。這裡不能一一列出,僅擇其要者摘引如下:
春羅翦字邀王母,共宴紅樓最深處。(李賀)
紅樓疑見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沈佺期)
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李白)
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李白)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李益)
紅樓嗟壞壁,金谷迷荒戍。(元稹)
野橋沽酒茅簷醉,誰羨紅樓一曲歌。(許渾)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李商隱)
他時若到相尋處,碧樹紅樓自宛然。(溫庭筠)
曲終似要君玉寵,回望紅樓不敢嘶。(陸龜蒙)
紅樓翠幕知多少,長向東風有是非。(羅隱)
低飛綠岸和梅雨,亂入紅樓揀杏梁。(鄭谷)
何處畫橈尋綠水,幾家鳴笛咽紅樓。(杜荀鶴)
紅樓有恨金波轉,翠黛無言玉簪垂。(李中)
霜月正高鸚鵡洲,美人清唱發紅樓。(蔣吉)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韋莊)
盡日登高興未殘,紅樓人散獨盤桓。(馮延巳)
一定有讀者在嘀咕了:這麼一長串,看得人眼花繚亂,並沒見有什麼特異之處呀!且慢疑猜,筆者自然是留了一手在後頭。不信請看:
到時浸發春泉裡,猶夢紅樓簫管聲。(於鵠)
凝成紫塞風前淚,驚破紅樓夢裡心。(蔡京)
前有「夢紅樓」,後有「紅樓夢」,這樣的詩句,能不令人觸目驚心麼?
須知,這部《全唐詩》,乃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間親自主持編纂的。我相信,頗具家學淵源而又雜學旁收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為他的小說鄭重命名之前,定然不會漏讀如此打眼的詩句。故我判斷,這兩首詩,尤其是蔡京的一首,才真正是《紅樓夢》書名的來源出處。
但是,我也不敢掠人之美。因我行文至此,忽然覺得應該去查一查蔡京其人的生平事跡,卻驚訝地發現:早在十五年前,有一位名叫吳汝煜的先生,他在為《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撰寫蔡京辭條時,已然捷足先登地寫了如下一段話:
《全唐詩》存詩三首。《詠子規》:「驚破紅樓夢裡心」,為著名小說《紅樓夢》取為書名。事跡詳見《雲溪友議》卷中、《唐摭言》卷、《唐詩紀事》卷四九等。
我不知道此前有沒有人注意到並提起過吳汝煜先生這一小小的發現。如果沒有,我這篇小文就權當是為吳先生當年的發現,作一次馬後炮式的鼓呼吧。
順便將吳先生所撰蔡京條的其餘文字一併錄出,供讀者參考:
【蔡京】(?-863)鄆州(今山東東平北)人。早年為僧徒,文宗大和四年(830)令狐楚帥天平軍,於道場中見之,愛其聰慧,令其還俗,陪子弟讀書。文宗開成元年(836)登進士第。武宗會昌三年(843)登學究科,受畿縣尉。五年遷察御史,受命復按江都令吳湘盜用程糧錢事,能秉公執法。宣宗大中二年(848)即因此事貶澧州司馬。後歷撫、饒等州刺史。官至嶺南西道節度史,以統御無方,為軍士所逐,貶死崖州。
看來,此蔡京非彼蔡京,他和北宋年間那位同名同姓的大奸臣比較起來,也真算得上是一個公正廉明的好官了。然而,這兩個蔡京的結局卻殊途同歸,最後都落得一個「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