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民俗現象及其民俗學價值初探
民俗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社會科學。它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宗教學等等學科有著深刻的聯繫。而作為我國古典小說典範,具有百科全書之稱的《 紅樓夢》,這部播寫清王朝時期杜會生活的鴻篇巨著.其中蘊含著許許多多反映當時社會豐富的民俗內容。在此.筆者將《紅樓蘿》中的民俗現象及其民俗學價值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紅樓夢》中的禮儀民俗
禮儀是社會中的民俗現象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婚喪習俗具有一定的代表舌是人生之大禮,幾乎概括了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在《 紅樓夢》中,曹雪芹不惜筆墨,真實、系統地記錄了當時和會的婚喪禮俗。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婚姻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程序,稱為「六禮」。《紅樓夢》中也同樣依此習俗,為賈寶玉舉辦了婚禮,訂婚時要「喫茶」,這在《紅樓夢》中就反映了比較複雜的婚俗現象。《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中,鳳姐對黛玉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這是一句雙關語,緣起於鳳姐:「前兒我打發了丫頭送了兩瓶茶葉去。」前有交待,厚則相互照應。作者細密的構思,於是就有了鳳姐的「喫茶」之說。
從字源學的角度講,「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後。不過聘禮用茶,這與我國古代茶葉的興旺發達有很大的關係。這可以從歷代論茶的著述中看出來。例如唐代陸羽築的《茶經》,晚明「公安派」領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吳地為官三年,寫有《惠山後記》,《龍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產地顧渚、夫池、虎丘、羅界等地。
宋代經濟發達,隨著中茶葉的發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後世議婚納采稱作「茶銀」,「茶禮」。清代表於令《西廂夢·凌窘》中:「母親寫下婚書,茶銀五百親收。」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轎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由此我們可見,至遲在南宋時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為婚禮的萌芽,還沒有專門用「茶」當作納采。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專稱。明萬曆年間人許次紓《茶疏·考本》云:「茶不稱本,植必子生,古人結昏(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許氏所謂「古人」乃指宋代而言,且「下茶」之禮寓有象徵意義,取「一言而定終身」不可改變之意。帶有封建時代要求婦女 「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念,這是以茶禮作為聘禮下定的民俗習慣在封建時期畸形發展的結果。而祖籍江南金陵的賈家自然對 「下茶」之禮都比較瞭解,所以鳳姐說林黛玉 「吃了我們家的茶」,字面意思是「嘗了我送給你的茶」,潛台詞卻是「受了我們家的聘禮」的戲謔.引得在場的人都哄笑起來。而這句話正好點中了黛玉的「心病」 , 「林黛玉紅了臉,一聲不言語,便回過頭去了」。曹雪芹以傳神之筆,通過江南婚俗中盛行的「茶禮」的巧妙運用,透露出了黛玉初戀寶玉的內心隱秘
在《紅樓夢》第九十七回,描寫「寶釵出閨成大禮」時,我國傳統的婚嫁習俗就比較深刻地表現出來了:「一時大轎從大門進來、家裡細樂迎出去,十二對宮燈,排著進來,倒也新鮮雅致、儐相請了新人出轎,寶玉見喜娘披著紅,扶著新人,蒙著蓋頭。」不論從賈府的滿人也好,或是從了滿俗的漢人也罷,寶玉的婚禮過程正如書中所言,一是按「金陵舊例」來進行的,l這也正是漢族人典型的婚嫁習俗。
從禮儀習俗的演變格局來看,婚嫁制度比較完備 傳承也最為悠久。 在《紅樓夢》中還記敘了其他的婚嫁禮儀,如女子出嫁前要「開臉」, 婚後要「開箱」,薪婚時「交杯盞」,婚後要「回九」等等。這些習俗現象,無不反映出婚俗作為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的存在。
二、《紅樓夢》中的服飾民俗
物質民俗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諸如飲食、起居、服飾,交通 居室等等文化傳統習慣的繼承。在《紅樓夢》這部鴻篇巨著中,對各種物質民俗的傳承有著豐富的描述。而其中的服飾,則更多地反映了清初滿漢兩個民族之間風俗文化上的互相影響。
服飾可以說是一種物質民俗,一種物質文化,它的繼承和發展,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及文化發展史緊密相聯 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與審美意識的具體表現。
《紅樓夢》中的一些服飾,有的是明代舊制,有的則是滿清禮服。例如賈寶玉的衣服:
1、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柚 。(第三回)
2、 身上穿著大紅金蟒狐腋箭袖 (第十九回)
3、穿著荔色哆羅呢的天馬箭袖 (第五十二回)
選種『箭袖「是袍子的袖子的袖口有馬蹄袖的滿州袍子中的一種,原為射箭時遮蓋手背用,後來逐漸發展到凡正式禮服都有箭袖,選與明朝服裝不同。其區別之處是; 是年十一月,復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辯。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楨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1 是年是清順游四年丁亥。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清代此後的服飾都已基本定型。雖然這位貴族公子賈寶玉穿的是滿清禮服, 但又常常「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 」(第三回);「戴著束髮銀冠」 (第十四回),這又恰巧是明代舊制,所謂:老降少不降也。其時寶玉年齡尚不滿二十歲,和這種情況相合。
而且,並非滿清王朝的王公貴子都穿滿清禮服,清高宗弘歷也喜穿漢服:「高宗在官,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 「朕似漢人否?」 2 在高宗的影響之下,朝中其他的宗室親王不免要效仿。這在《紅樓夢》中也同樣有所體現。
北靜王世榮頭上戴著潔白簪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龍白蟒袍,繫著碧玉紅鞋帶」 (第十四回)。
不但親王著漢服,而且尋常的滿族百姓家裡的婦女也穿漢服,當然更不用說官宦之家了。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中對芳官這樣描寫道:「頭上齊額編著一圈小辮,總歸至頂心。結成一根鵝卵粗細的總辮,拖在腦後。」在第三回中,寶玉:「頭上周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發,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這與芳官的一個樣,是清代滿族世家子弟幼年時的普通髮式。男子梳辮是在南北朝時期的拓跋魏以來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經契丹、女真 蒙古大同小異.至清代又保留了下來,是一種民族自身審美意識追求的反映 。
不管是哪一種民俗現象, 它都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社會普遍傳承的風尚和喜好.一個地區的、民族的、社會的民俗習慣的繼承、總是受一定地區、民族以及社會的人們的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這種獨特的心理定勢,決定了人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民族風格習慣不會輕易地遺棄, 同時也不會一成不變地周守下來。有些民族習慣在時光的歷史長河裡,.會漸漸地淡化,甚至會逐漸消逝。例如,《紅樓夢》中的人物所穿的船底鞋到如今己沒有了痕跡。並且,有一些民俗現象由民俗圈的影響而使民俗在傳承上呈現出並不單一的延承,如《紅樓夢》中的孝.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它比漢族更為明顯。其中的敬老之俗便是如此。但民俗的這種變異性並不會游離於人們潛在的心理力量之外 其基幹部分還是保留著的,成為一種民俗類型。由於民俗這一文化現象在時間上的繼承性以及空間上的傳播性,使它在民間不斷地得到生存和發展。所以,才使《 紅樓夢》中豐富而古老的民俗內容長期延承下來.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清王朝時期的民俗現象提供了事富的資料。
三、《紅樓夢》中的節日民俗
節日民俗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隨季節、時序的變化,使人們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習慣。一些民俗習慣經過演變和繼承以及發展,逐漸成為民族節日。我們中華民族有帶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民俗。例如當代還存盛行的傣族潑水節, 白族的火把節。這種節日民俗是民俗中一種比較獨特的形式,與古代的天文、曆法有關,有著比較濃烈的文化色彩。這些在《紅樓夢》中描寫的「元宵節」 ,「中秋節」、「芒種日」等等節日中的風俗習慣裡就有所表現。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裡寫道: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 春節貼「門神」,除夕之夜的放花炮,玩煙火之俗,是用以壓邪的民俗現象,南北朝時期梁朝宋懍的《荊楚歲時記》:「先於庭前爆竹, 以辟山腰之鬼。」說的就是避邪、壓邪。 眾人圍繞著賈母至正堂上,影前錦幔高掛,彩屏張護, 香燭輝煌。上面正居中懸著寧、榮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影⋯⋯ 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跪下。」這是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拜影」的過程。「拜影」這種習俗在北宋時期的遼國興起,為滿族人所繼承。漢族也有這種習俗。這是由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而來的。由於對祖先崇拜的無意識作用.而使其構成了一種文化的普同理象.但又同時存在著文化的特異性。在漢族習俗之中,主祭的理應為男性,滿族則是女性。在寧國府除夕「拜影」活動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出這是滿人祭禮。
元宵節時,「至十五之夕,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小班戲,滿掛各色佳燈。」支中所指的佳燈,就是燈籠。在元宵節時,煙籠上都附有燈謎,這源亍明朝,而燈籠的發明則是在南北朝時期。元宵燈節的出現是與古代人類對火的崇拜有關。火的發明與運用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最早由源予對太陽的崇拜,帶有巫術的意義。在今天雲南大理, 四川涼山一帶的少數民族還有火把節這一習俗。後來,隨著人們對火的性能有所瞭解和火與人類生活關係的密切,這種古老的自然崇拜逐漸變為人們的生活信仰和習慣。《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到芒種節,閨中兒女「設按各色禮物,祭餞花神」,第三十一回寫端陽佳節「蒲艾管門,虎符系臂。」 這些生動的節日民俗,都是體現著較為濃郁的文化色彩。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民俗早期是人類生活對物質條件的適應。例如門上插蒲葦,是為了避邪。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一些民俗意義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演變成娛樂。所以說生活的層次與范嗣的不同,節日民俗所表現的文化則反映了人們思想意識的進步和心理結構的特徵。
總之,民俗遺一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是在歷史發展中相沿習的民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真實地體現了一定時代的歷史風貌。因此, 民俗現象就成了文拳、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並且也是民族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成為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獨特個性。我們知道,沒有民族特色的文學 藝術作品是十分蒼白的。這可以說是民俗現象對其他領域的影響的表現之一。
《紅樓夢》如同一部巨大的清王朝時期的風俗畫卷。它以百科全書式的容量,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典範。它所展示的民族習俗,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一定狀態下的心理定勢。通過對《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知道前八十回的民族習俗要比後四十回的描寫要多得多.其民俗學價值也要比後四十回高。這也是曹雪芹的民俗學研究的具體通用的表現,同時也是同時代人以及高鶚所無法比擬的。
《紅樓夢》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部描繪了清王朝時期我國主要民俗現象的生動的民俗學著做。它恰當地運用了生活中的一些習俗來刻畫和表現每一個人物的思想意識以充分地表現了四大家族的盛衰過程,這也是《紅樓夢》中所包含的民族習俗是其他古典小說所無可企及的。管中窺豹,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民俗現象在《紅樓夢》這部巨著中有著相當的地位。我們可以肯定 ,《紅摟夢》對於研究我國清王朝時期的社會民俗現象及其發展變遷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這正如著名紅學家馮其庸所言:「《紅樓夢》真正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書,它滿身是學問.往往隻言片語裡就包涵著當時的許多社會現實與風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