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誤讀與新解
一、「一從二令三人木」解讀小史
在《紅樓夢》這座迷幻之城中,充滿了許多無解之謎,王熙鳳判詞中「一從二令三人木」之句就是其中的一個死結。二百多年來,各種解法層出不窮,至今未能取得同一,甚至越解越神奇,越析越離譜。關於這些觀點各異的解說,已有多文予以總結辨析。早在1980年,《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三輯即發表王清明《關於「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解釋》,該文在著重介紹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周策縱先生的一個新解之餘,提及周文予以商榷的持有不同觀點的周春、張新之等十多人。後有朱弦在其專著《紅樓漫拾》 中總結了11種解釋。近年又有王慶雲《二百年來<紅樓夢>「一從二令三人木」眾解平議》 一文再次總共集合了28種(含前11種)解釋並提供自己的一種新解。王慶雲之文所收最後一條說法出自2002年,此後又有多種解釋問世。而其他紅學專著或相關論文中偶一提及此問題的則不勝枚舉,如《<紅樓夢>中的懸案》 一書專有一問《「一從二令三人木」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列舉了數種解釋。為了更清晰地觀察此句判詞的解讀小史,現根據以上幾篇文章提供的材料共筆者所見凡54種之說,試作一表,以括其概。
序號 解釋者 出 處 時間 基 本 觀 點
1. 周 春 《閱紅樓夢隨筆》 1791 「案詩中『一從二令三人木』,蓋『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從』月(自)從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
2. 張新之 《紅樓夢》妙復軒評本 1850 「王熙鳳終局。『二令三人木』,冷來也。」
3. 王夢阮
沈瓶庵 《紅樓夢索隱》 1913 「冷來,言北方苦寒之族來居中國也,又由北京來定江南也。」
4. 胡 適 《紅樓夢考證》 1921 「這個謎竟無人猜得出,許多批《紅樓夢》的人也都不敢下註釋。所以後四十回裡寫鳳姐的下場竟完全與這『二令三人木』無關,這個謎只好等上海靈學會把曹雪芹先生請來降壇時再來解決了。」
5. 俞平伯 《紅樓夢辨》 1922 「冷來」「不可解」,「全句無從解析」。
6. 化 蝶 《金陵十二釵冊》,北平《益世報》1929年7月12、13日。《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第33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1929 「『一從』二字是一個『從』字,『二令』二字是一個『冷』字,『三人木』三個字是『來』字,合在一處是『從冷來』三個字,但是這個謎語實在難猜。」
7. 秋 岳 《中央時世週報》第4卷17期。 1935 「蓋『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
8. 徐高阮 《讀<紅樓夢>雜記二則》,《人世間》第1卷第3期。 1947 「以我看來,『從』就是三從四德的『從』,『一從』是指熙鳳閨中和初嫁守其婦道的時代。『令』就是發號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鳳執掌家政操縱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棄的休,『三人木』是指鳳姐時非事敗致遭遣歸的末路。」
9. 趙常恂 《曹雪芹佚著淺探》第130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1954 趙常恂寫信給吳恩裕,對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為『一從』,是口,口內加一令字是囹字。『三人木』是口內加人字木字,為囚字困字,疑鳳姐結果或被罪困囚於囹圄,方與『哭向金陵事更哀』意義相合。」
10. 吳恩裕 《有關曹雪芹八種》,《曹雪芹佚著淺探》第129-130頁。 1957 「或解之曰:(大意)鳳姐對賈璉最初是言聽計『從』,繼則對賈璉可以發號施『令』,最後事敗終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此說甚是。」
11. 林語堂 《平心論高鶚》《海外紅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57 「或曰二令為冷,人木為休,寓冷休意,頗近,但又『一從』及『三』字,這條只算懸案。」
12. 嚴 明 《鳳姐的結局——「一從二令三人木」》,《海外紅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60 他以為脂批既說是拆字格,就應該字字都拆,於是「從(從)」字拆成五個「人」字加一個「卜」字,五個人當然可說是:眾人,「卜」字加「一」字,成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來便是「上下眾人冷,夫休!」簡單點說,就是「眾冷夫休」,即眾叛親離和被夫休棄是鳳姐的結局。
13. 吳世昌 《紅樓夢探源》(英文版) 1961 「三休」是指第六十八回鳳姐因賈璉偷娶尤二姐事跑到寧府大鬧時說的三個「休」字。至於「二令」,他以為後來鳳姐大約被命令降而為妾,這是第一道令;再被命令真正休棄,這是第二道令。所謂「二令」便是指的這「第二道令」。
14. 周策縱 《論關於鳳姐的「一從二令三人木」》,《海外論壇》第2卷第11期。1969年載於香港《紅樓夢研究專刊》第15輯。參見文汛《周策縱先生撰文對「一從二令三人木」作出新解》,《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3期。 1961 新解認為謎底就在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賺入大觀園,酸鳳姐大鬧寧國府」和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劍殺人,沈大限吞生金自逝」這兩回內。他舉出「一從」二字,便是第六十八回開頭,尤二姐受騙時說的:「奴家年輕,一從到了這裡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張。……」的「一從」,「曹雪芹……為了怕人找不到線索,所以特地在第六十八回裡尤二姐的口中用這兩個字來作指標。」「二令」是尤二姐進園後,鳳姐下的兩個命令:一面「命」旺兒暗地裡去唆使張華去都察院控告賈璉,另一面又「命」王信用錢去疏通都察院反坐張華以誣告罪。「三人木」是指第六十八、六十九回鳳姐口中所說的「要休我」、「給我休書」和「還不休了」這三句話。所以他認為這句話「實在包括了第六十八和六十九兩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鳳姐害死尤二姐的整個故事」。
15. 那宗訓 《「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解》,《海外紅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61 「『休』字本來的意思是『休止』,『死』未嘗不是一種『休止』。」因此,「一從二令三人木」應解釋作:「最初賈母對鳳姐是言聽計從;繼而賈母……親自替鳳姐發號施令;最後,鳳姐因病早逝,即所謂『休』了。」
16. 徐振貴等 《<紅樓夢>註釋》第59-60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77年。 1977 「一從二令三人木:概述了王熙鳳的一生。一從,順從賈府最高統治者賈母,取得管家的權勢;二令,在賈府發號施令;三人木,『人』『木』合成一個休字,她終於被休棄。」
17. 萬兆鳳 《「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解》,《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2輯。 1980 「一從」是「鳳姐初到賈府遵守婦道,『三從四德』」,因此取得賈府上下人的稱頌。「二令」鳳姐「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在榮寧二府發號施令,致使上下懾服。「『三人木』是八十回後鳳姐的遭遇。『三人木』確實是用得『拆字法』。」「三」點明第三階段,「人木」合成「休」字。「從這句重要的判詞我們可以推斷鳳姐薄命的結局是被休。」
18. 陳邇冬 《讀<紅樓夢>零札》,《紅樓夢研究集刊》第9輯。 1980 「『從』是『二人』,是『二人相合,言聽計從』;『令』字的上半是『集合的集』;與此字相連的是『合』字,但令字下半部『形似合不攏的口』」。「看來像『口』,其實非口,口徑不對,如何能合?那麼這個令字也就看來像合,其實不合!或者說雖施號令,到底不合。」因此,「一從二令三人木」「表示三個階段,或者當作三部曲:一,初相從;二,繼為合;三最後被休(當然是賈璉休了王熙鳳)。」
19. 楊光漢 《「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解》,《北方論叢》1980年第5期。 1980 「一從」即「自從」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來」二字,合起來就是「自從冷人來」。但是,「冷人」是誰呢?他認為是「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蓮,也是就是脂批所說「日後作強梁」的「柳湘蓮一干人」,即指「綠林好漢、義軍驍將」。於是他探測《紅樓夢》後幾十回的佚稿中,原有「暴民」造反的內容。「農民造反,震撼朝廷」,「這樣,賈府及其政治代表就像唐代的楊玉環及其家族一樣,成了眾矢之的。皇帝於是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賜賈元妃以死,並籍沒賈府,逮捕民憤極大的賈赦、鳳姐等人,『以謝天下』。」簡單點說,《紅樓夢》的原構思是:不僅要寫出四大家族的毀滅,而且要寫出一代王朝的覆亡。」
20. 唐潤一 《啞謎戲猜——「一從二令三人木」試解》,《紅樓夢學刊》1981年第4輯。 1981 「『二令』是個『冷』字,『三人木』是個『秦』字,全句為『自從冷淡對待了秦氏獻策』之意。」「一從二令三人木」便可解讀為「一從冷卻秦灰後」。
21. 紅樓夢研究所 《紅樓夢》第80頁註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3月北京第1版。 1981 「一從二令三人木:難確知其含義。或謂指賈璉對王熙鳳態度變化的三個階段:始則聽從,續則使令,最後休棄(『人木』合成『休』字)。據脂批,賈府『事敗』,王熙鳳落入『獄神廟』,後短命而死。續書描寫與此有很大出入。」
22. 張宇綽 《「一從二令三人木」的「可能解」》,《紅樓夢研究集刊》第9輯。 1982 這七個字的謎底是個繁體的「檢」字,有三個「人」,兩個「令」和一個「木」,其意為,一是鳳姐後來被人「檢舉」,二是錦衣抄「檢」榮國府。另一種解釋是,全句即「一從冷山休」,「冷山」即「冰山」。
23. 蘇 興 《關於「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解釋》,參見文汛《關於「一從二令三人木」的幾種解釋》,《紅樓夢學刊》1982年第2輯。 1982 他認為,這句話是指「自從冷子興來了以後,王熙鳳一切陰謀敗露,只有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24. 劉 恆 《「一從二令三人木」試解》,出處同上。 1982 他認為:「一從」表示時間,猶如「自從」;「二令」是說鳳姐「最後竟敗在這金銀二字上」,不辨是非,利令智昏;「三人木」就是一個「休」字,不是「休棄」,而是「休矣」,即完了。「哭向金陵」,是說鳳姐「向著金陵哭」,而不是哭返金陵。
25. 王曉家 《「一從二令三人木」補釋》,出處同上。 1982 根據第68回《酸鳳姐大鬧寧國府》鳳姐衝著尤氏和賈蓉大罵之語中,一連用了三個「休」字,認為這三個「休」字正是照應著「拆字法」中的「休」字。認為:「無論從脂批還是從書的本身,吳恩裕先生的解釋都是正確的。」
26. 陳正興 《試論「一從二令三人木」——兼析王熙鳳結局》,出處同上。 1982 「『二人』合起來則成『夫』字,古字『疋』與『正』同,因此『一從』便可拆為『夫正夫』三字。『冷』字由『二令』合成。『三人木』者,『二人』加『人』加『木』也,『二人』合為『夫』,『人』就『木』則為『休』。故『一從二令三人木』者,『夫正夫冷夫休』也。」「『夫正』,『守一以足』也。」
27. 張 儉 《「一從二令三人木」新釋》,《山西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1982 「根據令從口出之意,故知『令』中暗寓『口』字,『二令』即『二口』也。這樣,我們再用化形拆字法把『一』、『二口』與『三人木』合在一起恰好配成一個『檢』(檢)字。即『惑奸讒抄檢大觀園』的『檢』字。」
28. 梁歸智 《「一從二令三人木」之我見》,《石頭記探佚》第110-115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83 「『一從』就是『自從』;『二令』我以為當是『冷』字;『三人木』是『徠』(徠)字」,因為《辭海》說『徠』一是古族名,二是元雜劇角色名,所以他認為「二令三人木」當為「冷徠」。「冷徠」就是「冷郎」,「冷郎」就是「本與強盜有交情」的「柳湘蓮一干人」。
29. 二月河 《鳳凰巢與鳳還巢》,《紅樓夢學刊》1983年第4輯。 1983 「『一從』二字可講作『第一階段,賈璉與眾人都服從她』。」但他又說「作『一開頭』,『自從』,『打從』之意。」「『二令』可合作『冷』字,也即是講『第二階段,她遭受冷遇』之意。」「三人木」「即是『第三階段,被休棄』」。
30. 鮑 方 《疏「一從二令三人木」》,《紅樓夢研究集刊》第11輯。 1983 「令」指皇帝下令抄家,「休」作「萬事休」一類理解。整句意為:「自從皇帝下令抄家,賈府徹底敗落,『冰山』既釋,『雌鳳』也就萬事休了。」
31. 任少東 《「一從二令三人木」管見》,《大慶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 1985 「冷人」指冷美人薛寶釵。
32. 施惟侖 《試揭「一從二令三人木」之謎》,《紅樓》1985年第2期。 1985 「從」(繁體「從」)含有六個「人」,「令」有三個「人」,加「三人木」中的一個「人」,總人數為十。人數者,人口也。十口是一個「古」字。「古」和「三人木」中的「木」可組成「枯」字。所以「一從二令三人木」之意為「枯木」。
33. 梁歸智 《被迷失的世界——紅樓夢佚話》第109頁,北嶽文藝出版社,1987年。 1987 「冷人」不止一個,而有三個:冷二郎、薛寶釵、冷子興。
34. 吳少平 《「一從二令三人木」析》,《紅樓夢學刊》1990年第1輯。 1990 全句隱了「冷」「秦」二字。「從」作關聯詞,起到「一」跟「三人木」組合在一起的作用。其意為:自從冷子興出首告發,促成賈府「家亡人散」,應了秦氏彌留之際托夢的預言,鳳姐便落得個哭返金陵老家的可哀結局。
35. 顧小君 《「一從二令三人木」的又一解》,《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1期。 1992 「一從」即「自從」,「二令」即「兩次命令」,「三人木」合起來是一個繁體的「來」字,指書中的僕人「來旺兒」。全句的含義是:「自從鳳姐在『弄權鐵檻寺』和害死尤二姐這兩件事情上,兩次命令來旺兒執行她的招術,因行事不周,留下把柄,致使來旺兒日後告發,以致身敗名裂,又觸及賈府,造成悲劇。」
36. 張曉琦
陳曉慧 《「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考》,《學術交流》1996年第3期。 1996 認為「一從」隱寫了皇四子(即雍正)的兩個生日(四月七日與十月七日),一人有兩個生日,即變成了兩個人。「二令」為「冷」,即冷香丸,「由十一子死至四子死共歷十九月,由十一子死至一六六一年二月共三年十九個月,故將由十一子帶走的四子復活於康熙即位的一月,需要『三丸冷香丸。』「『二令』的另一層含義為『二合』。」即「將十一子與四子父子團圓,合二而一之意。」「從四子的生死、封王日及他與十一子的聯繫入手,具體指出順治之位的繼承人為皇四子這一點。」
37. 黃萬福 《也談「一從二令三人木」》,《紅樓》1997年第3期。 1997 「一從」為「自從」,「二令」為「冷」,「三人木」=「耒」=「丁未」,隱寫了曹家被雍正上諭查抄的丁未年(雍正五年)。
38. 劉 鑠 《紅樓夢真相》第51頁,華藝出版社,1998年1月。 1998 「『一從』是說(南明)福王本來從屬於崇禎皇帝,因為他只是個藩王;『二令』是指崇禎死後,他當上了皇帝,由他來發號施令,統治中國;『三人木』的『人木』二字,合成『休』字,是說他最後他做了清朝的階下囚,被廢黜。」
39. 文九鼎 《解謎直搗黃龍——也解「一從二令三人木」》,《紅樓》1998年第1期。 1998 「二令」即「二公」,系指二位欽差王公大人——西平郡王和北靜王,「三人木」隱指二王公「奉旨查抄賈府」之「奉」、「查」二字的省筆(字頭)。
40. 王洪軍 《「一從二令三人木」解讀》,《北方論叢》1998年第2期。 1998 「一從」即從賈母;「二令」即皇帝查抄賈府的詔令;「三人木」即三「休」,賈府被抄之後,鳳姐構惡於邢夫人、失托於賈璉、又平添了賈府罪狀,成為眾矢之的,被賈璉休棄,最後病危而死。
41. 羅書華 《鳳凰惜作末世舞——論鳳姐兼說「一從二令三人木」》,《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2輯。 1998 「也許判詞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難纏……。在大觀園女兒國,鳳姐是順從、和善、親切、自然,這是『一從』;在賈府男子世界,鳳姐殺伐決斷,威重令行,這是『二令』;這個意欲挽狂瀾於既倒的脂粉英雄最終落得身心交瘁,一命嗚呼,在那忽喇喇的大廈傾滅中,玉石為之俱焚,這是『三人木』。」
42. 石建國 《鳳姐判詞又一解》,《邢台師範高專學報》,1998年第4期 1998 「從」字繁體,這句話中「前後共有六個人」,即六個與賈璉有關的女人:鳳姐、尤二姐、平兒、秋桐、多姑娘、鮑二家的。「二令」就是個冷字,「人木」二字,從事起來就是一個「休」字。
43. 王志堯
仝海天 《一從二令三人木:鳳姐生平三部曲》,《紅樓夢精解》第108-118頁,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1999 「一從」是「三從四德」的「從」;「令」是命令,是威權,威重令行;「休」是鳳姐的末路,財散人亡,眾叛親離,萬事皆休。
44. 李哲良 《紅樓禪話》第298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999 「『一從』可理解為『自從』;『三人木』合起來是一『來』,暗指鳳姐兩次令旺兒去告狀,最後還要殺人滅口一事。自從此事之後,就埋下了禍根。……結果就身陷囹圄,被丈夫拋棄,不久就魂歸故里。」
45. 孔祥賢 《紅樓夢的破譯》第189頁,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10月。 2001 「『凡鳥』是『鳳』字(繁體為鳳)。曹頫\說,曹頎頗有才幹而生於末世,自以這冰山可靠,豈知冰山會倒,奉旨自裁(從令休),哭向金陵,下場比我更慘。」
46. 王以安 《細說紅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2 「一從二令三人木」源自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別情》之詞,「拆字是『冷、休、休休、從、一』。」「作者刻意強調『鳳凰台』卻寓有『金陵』及『台』灣雙重意義。」據此懷疑《紅樓夢》作者是台灣的一位女作家。
47. 王慶雲 《二百年來<紅樓夢>「一從二令三人木」眾解平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2002 「句中『一』『二』『三』只是序數詞,『從』『令』『人木』預示鳳姐人生命運的三大階段,即三大轉折;其中『人木』用的是『折字法』,合起來為『休』,此與判詞首句『凡鳥』合為鳳一樣,既符合讖語特點,得朦朧之美,又讓人一猜即可意會。《紅樓夢》畢竟是小說,不是讖緯猜謎之書。而既是『判詞』,則只會言之大概,不會指一言一事。」
48. 曹新民
喬聰玲 《「一從二令三人木」之解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增刊(第8期)。 2002 「『一從』:從一意,即女子出嫁為婦,指王熙鳳嫁到賈府為賈璉妻事。『一從』之『從』是跟隨(從),而非聽從。」「『二令』,乃二人之令,指熙鳳惟遵賈母、王夫人之令而行。」「『二令』解為『冷』字,應是據圖畫而來的,其實畫中的冰山、雌鳳,都有隱喻之意。」「『三人木』,乃拆字法謎語的運用。『夫休』意與『哭向金陵事更哀』句意合,構成熙鳳的結局。」「一從二令三人木,乃是熙鳳一生榮極一時而趨衰亡的經歷的概括和結局的揭示,折射出賈府由盛而衰的歷史。」
49. 高惠娟 《解讀王熙鳳命運的密碼——「一從二令三人木」探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2003 「『一從二令三人木』中的所謂拆字,只把『休』字拆成了『人木』『一、二、三字都不屬被拆部分。在這裡,『一、二、三』只是三個序數詞,意即(鳳姐到賈府以後)的『第一、第二、第三』(階段),『從、令、人木(休)』則是鳳姐在這三個階段裡的境況。『從』即『順從』,是指她初到賈府時能夠『順從上意,順應民心』;『令』即『發號施令』,意即經過第一階段的苦心經營,鳳姐在賈府的第二階段已經大權在握,可以執掌家政、操縱一切了;『人木』是休棄的『休』,是指鳳姐時非勢敗終至遭遣歸的末路。」
50. 賴振寅 《「末世凡鳥」的文學鏡像與文化意蘊——兼談「一從二令三人木」》,《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 輯。 2003 「其中幾個關鍵詞中均有『人』字,……而今破解此謎,亦當從『人』字入手。」「『二』『令』合為『冷』字,因此謎的謎面、謎意突出的是『人』字,故需將『令』字下半部分『拆』去,將『二』『令』合成『二人』。將『二人』植入謎中,此謎的謎面則成了『一從二人三木』,去掉『一』『三』序數詞,則成了『從二人休』。」「何謂『二人』?『仁,親也,從人二。』將『仁』字再嵌入判詞中,則最終的謎底應為『從仁休』(因『仁』而休)。」「在作品中,秦可卿是『和』的化身,王熙鳳是『仁』的化身。」「王熙鳳與『仁』之間的聯繫,在作品中還可以找到例證,王熙鳳之胞兄名曰王仁。」王仁即「忘仁」,「這方是曹雪芹眼中及筆下的鳳姐,也是作者借鳳姐之形勾勒出的末世文化魂靈。」
51. 劉福勤 《王熙鳳判詞的悶葫蘆》,《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3期。 2004 「與『一從』句相照應的原作情節,有可能因原作稿子的部分散佚和被刪改,現存本子裡已經沒有了。若如此,那麼,無論認為不可解而存疑,還是作合理的推測繼續求解,也都無不可。」
52. 李新燦 《對「一從二令三人木」的分析與補白》,《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004 「一」、「二」、「三」三個序數詞代表了王熙鳳人生歷程的三個重要階段。「一從」是指她嫁給賈璉後的最初一段時間裡夫唱婦隨,即「出嫁從夫」;「二令」是指她執掌榮國府大權後發號施令;「三人木」是指她失勢後被賈璉休棄。「一從」是「二令」的基礎,而「二令」又帶來了「三人木」的惡果。對於「一從」,曹雪芹採取「留白」,即不寫之寫;對於「二令」,則採取詳寫;對於「三人木」,卻因去世來不及寫而被高鶚錯寫。
53. 王俊德 《析〈紅樓夢〉鳳姐的判詞》,《貴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2期。 2006 「『一從』的意義,應該是鳳姐對賈母與王夫人的順從或對上的順從,『二令』的意義,當然是鳳姐對下的使令,『三人木』的意義其實極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過這裡的休並不是鳳姐被賈璉休棄,賈璉根本沒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萬事皆休的意思,與休妻沒有半點關係。」
54. 張 亮 《「一從二令三人木」小議》,《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1輯。 2007 將「一從二令三人木」與「自從兩地生孤木」相比較,「不難看出這兩句的結構是相同的」,意即「自從冷夫休」,「只有被休了,才會哭向金陵娘家,而休她的、能讓她哭回娘家的正是也只能是她的丈夫賈璉——『冷夫』」。
二、對諸說的檢討
對以上數十種解讀方法略加排比分析,就不難看出其中的三個特點來。
第一,這句判詞確是一個難解之謎。各種解法層出不窮,正好說明了這句判詞意義所指的模糊性。《紅樓夢》之所以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其中諸多的模糊之處為讀者再闡釋提供了無窮之源。明確的、單一的意義指向不符合審美的一般要求。嚴格地說,對「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解讀不應該被看成是一種科學的求知態度,其本質則只是一種闡釋方法。作者在設定這句話的意義之時,也許有很明確的指向,但是當這本書一旦完成並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之後,作者的「本意」已經不重要或者說已經不可知了。只要與書中情節相吻合的解釋都會在讀者中擁有一定的市場,而且它允許諸多不同的解說不斷地被提出來。
第二,解讀這條判詞的基本工具其實只是一條脂批。對脂批的迷信已經造成紅學研究的神秘化和庸俗化傾向。今存數千條脂批成為學者欲解紅樓之謎的最有效、最權威的工具。其實,脂批的成份十分複雜,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十條批語看似具有歷史定位的效果之外,絕大多數脂批只不過是以一般讀者視野所寫的未必高明的感慨之語——這些批語的作者只可能是一些閱讀者、闡釋者和局外人。另外,大量脂批之間還充滿了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因此,那種不問青紅皂白、不加辨析就將任一條脂批當作救命稻草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從脂批得出的結論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這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紅學研究領域中「唯脂批論」的弊端之所在。
對脂批的迷信,不僅容易產生不可信的具體結論——因為在研究者心目中,脂批比《紅樓夢》文本還要重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會限制研究者思路的進一步拓展。對「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解讀方法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上表中,1949年前的數種說法除了胡適、俞平伯表示「不可解」之外,其餘幾條都已經用「拆字法」在解謎了。這是這句話本身的暗示和《紅樓夢》中經常使用拆字法的慣例所決定的,是讀者在閱讀文本時產生解謎衝動的產物。1927年發現的甲戌本在「一從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夾批「折字法」,後來發現的有正本則寫作「拆字法」,顯然所謂「折」當是「拆」之誤。其實此前周春、太平閒人張新之都已經用「拆字法」解讀了此句,可見使用拆字法解讀這句話,不必等到脂批出來。不過,脂批的出現則為解讀此句判詞設定了一條不可逾越的「法則」。從此之後,脂批的「拆字法」成為所有解讀此句的出發點。表中所列,沒有一條不是沿著「拆字法」的思路在各自解讀的彎道上越走越遠的。
事實上,在《紅樓夢》中,解謎的工具並不止「拆字法」一種,比如還有比比皆是的「諧音法」,如眾所周知的「元迎探惜」(原應歎惜)、「甄家」(真家)與「賈家」(假家)、「英蓮」(應憐)、「十里街」(勢利街)、「卜世仁」(不是人)。可是,一旦脂批標明了「一從二令三人木」是「拆字法」之後,便沒有人敢於超越這個法則試著用別一種方法去解讀這個謎了。
第三,解讀「一從二令三人木」形成了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主流,即用書中情節來印證鳳姐的這句判詞。有一些解釋顯得合情合理,比如王慶雲的「平論」、羅書華的讀解都是比較通達的。但是這個解讀方向也存在許多問題。最嚴重的一個問題,仍然是脂批的干擾。如楊光漢的解說,竟然以脂批提供的後幾十回「佚稿」中有「暴民」造反的內容來委曲這句話的意思。另一個問題是,以與鳳姐命運與結局關係不大的情節來印證此語。如周策縱因為在六十八、六十九回中找到三個「休」字便得意地斷言這句話「指出了鳳姐害死尤二姐的整個故事」,這實在有膠柱鼓瑟之嫌。又如梁歸智曲為解說,從《辭海》中找出一個人所未識兼未懂的「徠」字,便認為全解了此語之意了;又曰「冷人」不止一個,既指冷二郎,還指冷子興和薛寶釵!這哪裡是在解讀鳳姐的判詞,這分明是「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第三個問題是不著邊際地隨意亂說,基本上都是在解笨謎,這個隊伍最大。如趙常恂、唐潤一、張宇綽、施惟侖、文九鼎、王以安等人的解說可以說都太神奇、太離譜了,與作者的「原意」只能說是毫不相干了,因為這些解法與謎面都是隔了好幾層的,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來。2003年新近產生的賴振寅的解法就很「笨」,他通過自己設定的原則竟然為「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謎面找出了「從二人休」的謎底,這真不知是曹雪芹太高明還是解讀者太聰明的緣故了。
第二個方向是用曹家家事印證這句話的意思,這是「自敘傳」說加上「索隱」方法的產物。黃萬福先用猜笨謎的方法解讀出:「三人木」=「耒」=「丁未」,然後認為這句話隱寫了曹家被雍正皇帝查抄於丁未年(雍正五年)的史實。若果如此,則這句話就不僅是鳳姐的判詞,而應是全家人的判詞了。孔祥賢竟然將作者坐實為曹頫\,將鳳姐坐實為曹頎,完全無視小說藝術的內在規律性。這種將小說情節印證曹家故實的方法其荒謬性是不用辯駁的。
第三個方向是典型的索隱派老方法。張曉琦、陳曉慧的解法就是不可思議的,這種說法既與《紅樓夢》情節無關,也與曹家無關,而是將《紅樓夢》之書看成是隱寫清朝的一段秘史,這與許多匪夷所思的「解夢派」如出一轍。劉鑠所解的「紅樓夢真相」只不過是將紅樓夢人物坐實為晚明的一群人物而已。這些索隱派津津樂道的神異之事其實根本用不著討論,因為當你在這樣神奇的猜想中遨遊的時候,只要探出頭來想一想,「一從二令三人木」原本是作者設計的鳳姐判詞時,你就會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一定會覺得自己誤入歧途了。
在第一方向的龐大隊伍中,解讀者多將「人木」合為「休」字,這才是這句謎語的一個難解之扣。因為,若將「二令」解成「冷」字,無論從意義和形式上看,都是一道簡易之題。無論是「冷」還是「令」的內容在前八十回中都可以找到差強人意的對應情節,只有「休」字無處著落。在研究者心目中,因為早已橫亙著後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作的先入之見,所以對「休」字的解讀同時還附著了「探佚」的重要任務——找到了「休」的內容,就可以解決「原稿」中鳳姐的命運安排了。一種相對淺顯的解釋是,將「休」字解成「萬事休」、「休矣」之類,指出賈府最終「家亡人散」的悲劇結局,這樣解讀其實用不著躋身於探佚隊伍中;而將「休」釋為「鳳姐被賈璉休棄」之意就必須首先要推翻現存後四十回的情節了。如萬兆鳳的推測是:
想來鳳姐的種種不法,可能引起抄家大禍,上下怨忿;鳳姐目中只有賈母、王夫人,沒有公公婆婆,早為邢夫人等忌恨,一旦形勢變遷,群起攻之;害死尤二姐母子等,與賈璉結仇,自己不育兒子,為妻項項過失,災禍仇起,糾纏一起,鳳姐終於被休,哭返老家,結局悲哀。筆者認為這樣解釋「一從二令三人木」及整個判詞才算中的。這裡順便提一句,高鶚在後四十回中對鳳姐的寫法是不符合判詞原意的 。
這種推測雖然沒有脂批助陣,但是論者對後四十回全部內容持不信任態度是十分明確的,這是「探佚學」思路的必然產物。但是在以上振振有辭的推測中,論者其實犯有顧此失彼的毛病。他先是根據脂批的「拆字法」來解讀出「人木」即是「休」字,而前提是,他認為脂批者並不懂如何拆字:「但究竟如何拆字,又拆出什麼意義,他不加說明,別人也無法瞭解。可能他本人也未必真懂」。既然他懷疑批者不懂如何拆字,怎麼批者說這是「拆字法」就是可信的呢?更重要的是,僅憑這種方法推測出的一個「休」字,他竟然能夠否定今存後四十回中鳳姐的全部生活內容。可是,當他在這條探佚之路上摸索的時候,恰恰忘卻了第五回《紅樓夢曲子》中那首《聰明累》的曲辭。如果鳳姐的結局真有被賈璉休棄的大關目,那麼這首內容比判詞更為豐富明確的歌辭不可能不透露一絲信息!而這首曲辭著重感歎的只是鳳姐的「聰明」與賈府衰敗之間在宏觀上的聯繫。她並不是「終於被休,哭返老家,結局悲哀」,而是「機並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這明明是說鳳姐因為自己過於聰明而自取滅亡,與賈璉哪裡有什麼關聯的影子?筆者認為,與其從一個並不可靠的解讀之果「休」字去無端地推測鳳姐的結局並同時否定了現存的續書內容,還不如讓判詞與曲子對讀互證,以此來看待鳳姐的結局。這樣一看,今存後四十回的鳳姐生活內容並不與她的判詞與曲子相矛盾,倒是那種強作解人的「拆字」結果更不可信。
三、也提一種新說:這句話暗示鳳姐的六條人命案
既然作者的「原意」已不可知,而「一從二令三人木」之語實在是一條具有多義性的暗語;既然二百年來對此語的解讀大多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與笨解;既然歷來人們只在脂批規定的「拆字法」原則下打圈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筆者在此不妨衝破脂批法則,在別用一種方法、根據文本情節、尊重判詞原意、不將曹雪芹當神等前提下,也提出一種新說。筆者認為,解讀這句判詞的方法應該有很多種;這句判詞是對作品中一個人物命運的高度概括,所以在有關這個人物的情節中就包含著謎底;對「一從二令三人木」的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因為它是被作者安排在一首詩中的,所以要合理地理解它的意義就必須聯繫上下文來實現,而過去的解讀者大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這句話是曹雪芹通過文學構思寫出來的,具有理性的一般特點,是讀者可以理解的,決不要通過多層破謎法才能達到目的,它應該是讓人一望即知的謎語結構。
鑒於前賢時彥在解讀此句時的一些教訓,在以上幾個可以理解的前提下,筆者略加思考,竟然一眼望見了這句話的一種新答案:「一從」即是「自從」之意;「二令」就是「兩次讓」或「兩次使」;「三人木」就是「三人沒」或「三人歿」之意。在此,筆者用的不是「拆字法」,而是用的「諧音法」:「木」就是與「沒」、「歿」諧音,歿,沒,都有死亡之義。以《紅樓夢》為例:
第十三回,秦氏死時,下人向鳳姐稟報:「東府蓉大奶奶沒了。」
第二十四回,賈雲對寶玉說:「只從我父親沒了,這幾年也無人照管教導。」
第三十二回,史湘雲說:「後來我們太太沒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
第三十九回,李紈道:「所以你珠大爺一沒了,(這些丫頭)趁年輕我都打發了。」
第四十三回,襲人道:「想必是北靜王府裡的要緊姬妾沒了。」
第五十回,薛姨媽告訴賈母寶琴之事:「可惜這孩子沒福,前年他父親就沒了。」
第五十七回,寶玉說黛玉之事:「蘇州雖是原籍,因沒了姑父姑母,無人照看,才就了來的。」
第七十九回,香菱道:「怎麼忽然把個晴雯姐姐也沒了,到底是什麼病?」
第六十三回,大夫向尤氏等陳說賈敬的死因:「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燒脹而歿。」
第八十三回,黛玉「自思一個千金小姐,只因沒了爹娘,不知何人指使這老婆子來這般辱罵。」
第八十五回,薛姨媽說薛蟠:「目今他父親沒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辦。」
第九十五回,寶釵說:「如今我父親沒了,媽媽應該做主的,再不然問哥哥。怎麼問起我來?」
第九十六回,鳳姐告訴王夫人:「我們家大老爺趕著進京,離城只二百多里地,在路上沒了。」
第九十八回,賈母告訴寶釵:「這如今你林妹妹沒了兩三天了,就是娶你的那個時辰死的。」
無論是前八十回還是後四十回,文中「沒了」可以表示死了的意思則是一貫的。將「木」解讀為「沒」的方法雖然有悖於甲戌本脂批的提示,但這種「諧音法」卻是曹雪芹在構思《紅樓夢》時經常使用的。連在一起,「一人二令三人木」的意思不過是:「自從鳳姐兩次(或第二次)弄死了三個人之後……」。
先來看看鳳姐的整首判詞。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鳥」是用典,拆字法,合起來是個「鳳」字,這沒有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賈府這個人生大舞台上,「模樣又極標緻,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第二回冷子興語)、「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都不能過」(第十三回秦氏語)的鳳姐的到來真是生不逢時。因為她來到賈家時,這個家族已處於末世了,《紅樓夢》所截取的賈家故事正是末世的世態眾生相。鳳姐生於末世,即使有「補天之才」,也拗不過家族發展的盛衰消長之規律,即秦氏所言的「登高必跌重」、「樹倒猢猻散」、「否極泰來」、「盛筵必散」的結局,所以她的到來只可能是一場悲劇。第二句中有一個「都」字,它的主語應該是賈府諸人,意即:大家都愛慕像鳳姐這樣難得的的人才,以致「上下無一人不稱頌」她;「此生」即是「這樣一個像男兒的鳳姐」。在《紅樓夢》中,在對家族發展與富貴承續的關懷上,鳳姐與寶玉是陰陽錯位的。寶玉雖是男兒,但他骨子裡卻是女子性格,他不喜仕途經濟這必然會導致家族的衰敗,所以秦氏托夢於他,導之以聲色之事,為敗家之伏筆;而鳳姐雖為女身,但她卻並不喜風月之情,她只對惟有男子才會看重的權勢與金錢感興趣,所以秦氏夢中托付她家族發展之重任。「才」即是「才能」。但第二句還可以別作一層解,「此生」即指「今生」、「塵世間」,「才」與「財」諧音。不僅賈家諸人看重財物者有之,即使鳳姐也是愛財如命的。這句話與《好了歌》中「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等語是同一義,用在鳳姐身上尤其貼切。
無論是大家愛鳳姐的精明能幹之才,還是像鳳姐一樣愛財如命,結局是,鳳姐在追求權勢與財物的過程中,犯下了一些難以饒恕的罪行,這些罪行都是她在維護自己的地位與權威、攫取不義之財、違背道德原則為家族前途計的過程中所犯下的。如果說判詞前兩句是用同情的筆調讚歎她的生不逢時和才能突出的話,那麼第三句則是對她這種「機關算盡太聰明」的反面的批評。不是她聰明之舉中的優點讓家族和她自己走向了滅亡的境地,而是她才能中陰暗、過火、歹毒的一面成了毀滅家庭和她自己的因由,所以她才會因為聰明而「反算了卿卿性命」。《紅樓夢》作者對鳳姐的評價是複雜的,一面對她的美麗能幹的才能加以激賞,一面又對她聰明過頭的做法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批判。在充分展示其聰明才幹的同時,在整部《紅樓夢》中,鳳姐最大的罪狀莫過於多次致人於死的人命案了。與人命案相比,她的其他小聰明、暗算、陰謀等都可以被忽視。人命關天,這些人命案最終成了她必然走向滅亡的導火索。
「哭向金陵事更哀」,當指她死後回歸到收攏「金陵十二釵」的警幻案前。第一一四回「王熙鳳歷幻返金陵」,寫鳳姐死前,「從三更天起到四更時候,璉二奶奶沒有住嘴,說些胡話,要船要轎的,說到金陵歸入冊子去。眾人不懂,她只是哭哭喊喊的。」這種寫法與她在第五回的判詞與曲子一點也不矛盾:她死了;她回到金陵(十二冊子)去。王熙鳳死後歸入冊子的寫法並不是續書的發明,這種方法前八十回已經用過。第十三回,秦氏死時托夢給鳳姐就說:「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無疑她是要回到警幻仙子案下的。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殺之後,柳湘蓮(夢中)「忽聽環珮叮噹,尤三姐從外而入,一手捧著鴛鴦劍,一手捧著一卷冊子,向柳湘蓮泣道:『妾癡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虛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第六十九回尤三姐又托夢給二姐說:「你依我將此劍斬了那妒婦,一同歸至警幻案下,聽其發落。不然,你則白白地喪命,且無人憐惜。」尤三姐之死的內容則是曹雪芹的原稿。可見,鳳姐死時要歸入冊子的設計並非空穴來風,也未必是敗筆。從尤三姐勸二姐將鳳姐殺了之語來推斷,鳳姐是必死的,也必然要歸入警幻案下的。不過按警幻的設計,在尤二姐與鳳姐之間,先死的應該是二姐,所以三姐才說讓她殺了鳳姐之後,「歸至警幻案下,聽其發落」,這說明殺鳳姐明顯有違於警幻的原意。但是鳳姐最後也不能逃脫死亡的命運安排。第一一六回尤三姐還對賈寶玉說過:「我奉妃子之命等候已久,今兒見了,必定要一劍斬斷你的塵緣。」 因此,「王熙鳳歷幻返金陵」可以理解為鳳姐回到《金陵十二釵》冊子中去,從此,「家亡人散」大悲劇方才進入了高潮階段。
筆者既不認為王熙鳳是在賈府敗落後活著哭向金陵的娘家,也不認為她死後之魂哭著奔向金陵的老家(賈家)——因為無論賈家、王家,其實都是在金陵本地的。從《紅樓夢》的總體設計來看,鳳姐來賈府的目的是作者想通過女性之才來行「補天」之任的,她是帶著這樣一個大任務來賈府主家的,她身上集合了女性的聰慧與男性的才幹,是一個完美之才。在家族盛衰的規律面前,在人世間不可抗拒的爾虞我詐、在錢財利誘下不能通脫的現實面前,她的聰明才幹得到了盡情的發揮。但是,當她展示了自己的「聰明」之後,事與願違的是,不僅家族走向敗落了,她自己也在人間犯下了深重的罪孽!所以當她帶著這些自己無法規避的罪行和對家族無法重振的遺憾來警幻仙子案前「銷號」時,那種「悲哀」之情是無與倫比的,甚至比她在人間所犯的人命案更加悲哀。其實這裡表現的是作者對家族衰亡命運的悲憫之情,是作者對曠世之才不能盡其才的哀挽之痛。
在鳳姐的人生結局上,筆者認為她最後在賈府完成了「罪與罰」之後,她必然要回歸警幻案前「銷號」,這是《紅樓夢》的大終結。鳳姐與寶玉其實是《紅樓夢》的兩大主角,二人都在自己的陣地上上演著致使家族衰亡的大戲。鳳姐是通過「治理」來實現家族解體的,寶玉是通過「玩情自焚」(與寶玉相伴生的是賈珍、賈璉、賈蓉諸人走向情的反面「淫」,這也是以情敗家的另一極) 來導致家族無繼的結局。那麼,在全書結局上,寶玉的出家,鳳姐的死亡則是全劇的終結。寶玉因為是石頭轉世的,他最後要歸於大荒山;鳳姐因為是從「薄命司」裡來的,像其他諸釵一樣,她也必然要以死亡來了結她的塵緣。所以「哭向金陵事更哀」只是寫鳳姐最後歸於「金陵十二釵」之事,這包蘊著鳳姐塵世一遭的徹底失敗、警幻受「寧榮二公之靈」托付而致賈府重振大任的失敗、作者對家族敗亡經歷的哲學思考等內容。
這首判詞總括起來,意思為:鳳姐真是生不逢時,她來到賈府時,這個家族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了。她在賈府表現突出,才幹出眾,上下諸人都對她讚賞有加,可是她在充分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同時,因為對權勢與財物的貪婪追求,致使她這個美麗的女子竟然在人世間犯下了六條人命案,當她「完成」兩次害死了三人性命之「任」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家族敗亡之時,也就是她自己「反算了卿卿性命」之時。當她的魂靈回歸警幻之前,簡直是「哭聲直上干雲霄」,因為她試圖「補天」的宏志不僅沒能實現,反而導致了賈府的快速敗亡。這才是一場「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的宏大的藝術設計。
那麼王熙鳳的六條人命案具體指什麼呢?通讀全書,不難看出,為了滿足她的各種貪慾,鳳姐直接謀劃害死的人命恰好是六條,這六人可分為兩組,每組各三人。第一組人物之死發生在她剛剛上場之時,這是為了顯示和確認她聰明才幹的「副產品」,即賈瑞之死(第十二回)、張金哥自縊死(第十六回)、長安守備之子投河而死(第十六回)。第二組貫穿在全書整部內容中,分別是鮑二媳婦吊死(第四十四回)、尤二姐吞金而死(第六十九回)、林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如表。
分組 死 者 回 次 死 因 鳳姐的目的 寫法
第一組
賈 瑞 第12回 性幻想致病死 出於權勢與道德目的 實寫
張金哥 第16回 被迫退婚自縊死 出於斂財目的 虛寫
長安守備之子 第16回 被迫退婚投河死 出於斂財目的 虛寫
第二組
鮑二媳婦 第44回 被捉姦羞忿死 出於權勢目的 虛寫
尤二姐 第69回 受折磨吞金死 出於權勢目的 實寫
林黛玉 第98回 受欺騙病情加重死 出於權勢與家族目的 實寫
以上六人的死亡都與鳳姐有直接干係,但作者對這兩組人物的死因在寫法上很有些變化。前三人在是小說開頭時,是展示鳳姐才幹的點睛之筆,重點寫了鳳姐迫害賈瑞死亡的全過程。這種設計的目的只是向讀者表明鳳姐對風月之事的無情和對自己權威的維護。有的研究者從脂批中的提示出發,懷疑風姐的生活作風有問題,認為她可能與賈蓉有染等等。這顯然是對作者藝術設計的一種致命的誤解。鳳姐在上場之初,通過對賈瑞的態度已經昭示了她對風月之情的漠視和對權勢的鍾愛,她雖身為女子但卻具有男子果敢與歹毒的秉性。而在張金哥與守備之子的死亡上則是虛寫其死,實寫其斂財聚物、草菅人命的本性與「才幹」。
第二組人物的死亡分散在書的中間與結尾部分——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也沒有表明自己是神的意思(就像有的紅學家認為,《紅樓夢》在總體結構與回目安排上講究絕對「對稱」的神奇效果),而是隨著情節發展的需要才安排她們死亡的。所以這一組人物的死亡在結構上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其中害死尤二姐之事充分顯示了鳳姐陰陽兩面的過人「才幹」。而鮑二媳婦的自殺只是虛寫,並沒有展開,這也符合她的低賤身份。林黛玉之死的表徵只是急火攻心、病篤而亡,其實其直接的根源卻是鳳姐的「功勞」。第96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當賈母、王夫人對寶玉與黛玉癡情相戀之事一籌莫展的時候:
見鳳姐想了一想,因說道:「難倒不難,只是我想了個主意,不知姑媽肯不肯。」王夫人道:「你有主意只管說給老太太聽,大家娘兒們商量著辦罷了。」鳳姐道:「依我想,這件事只有一個掉包兒的法子。」
鳳姐想出這個聰明主意,其目的是為了討好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主子,以穩定自己的地位,從長遠看也是為了家業有繼。但是這個「掉包計」不僅直接害死了林黛玉,而且更為嚴重的後果是,致使賈寶玉最後離家出走、遁入空門。是她幫助石頭完成了紅塵造劫的歷程和替代警幻導演了賈府「家亡人散」的大悲劇。
關於林黛玉之死的問題,向來為研究者所關注,其中脂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周汝昌先生認為:「黛玉之死,在雪芹原書,是一個異常複雜的事情,不是病卒,更不是因為寶玉娶了別人,於是『絕粒』、『焚稿』,並且還要『瀟湘鬼哭』的。……最後,由於以上的重重緣故,黛玉遂於中秋之夜,自投於上年與湘雲聯句的那處池中而命盡——所謂『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者,指此而言。這是雪芹書中慣用的藝術暗示預示的手法。」 又如蔡義江先生認為:「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所寫完全不一樣。在第八十回後原稿中,黛玉之死與婚姻問題無關。」 筆者以為,不管現存後四十回是否為雪芹原稿,但林黛玉是一定要死的,按照作者在前文中對黛玉的命運設計和情節暗示,她一定是病死的——「淚盡而亡」。她不可能投水自殺;作為一個女子,說她的死與婚姻無關也難以令人信服。而且從鳳姐與寶玉在賈府中的整體地位和功能來看,林黛玉死於王熙鳳之手也是合情合理的。況且,說現存後四十回中沒有作者的原稿,這種說法也顯得武斷,因為除了脂批之外,並沒有其他可靠的旁證。只要看看清代以來的各種花樣翻新的續作,就可以斷言,在經過複雜設計和艱苦創作並且已經完稿的全書第八十回後面,憑空續寫上與原作比較合榫的後四十回來,這對於在思想上、藝術上、生活閱歷上都不可能一致的其他人而言,那真是一件神異之事,絕非人力所能為。所以筆者傾向於認為後四十回中一定有作者的原稿存在,哪怕是草稿也是可能的。當然即使後四十回真是別人補寫的,至少在王熙鳳的結局上續作還是遵循了原作者在第五回判詞中對她命運的安排。紅樓夢研究所在《紅樓夢》註釋中之所以說「續書描寫與此有很大出入」,乃是因為「據脂批,賈府『事敗』,王熙鳳落入『獄神廟』,後短命而死」。續書違背的只是脂批提示的情節——可以肯定,續書者並沒有看到這些脂批,否則他就寫出一段「獄神廟」的故事又有何妨?續書沒有違背鳳姐判詞與曲子為她設定的命運,因為判詞與曲子中都沒有任何她「被賈璉休棄」的信息或暗示,則叫他如何能像後來的解讀者那樣經過迂迴而拙笨的推測而獲知脂批的意圖呢?
如果從鳳姐的六條人命案這個角度來理解「一從二令三人木」之語,竊以為這句話是可以理解的,也不乏合理之處。前引顧小君的解說已經提到鳳姐致使三人死亡的事實,但是他因局限於「拆字法」,認為「三人木」是指「來旺兒」,其實一個僕人來旺兒是「不能承受賈府衰敗之輕」的,而筆者之所以提出此說,只不過是在解讀此語時拋棄了脂批欽定的「拆字法」,而換了一種曹雪芹慣用的「諧音法」而已。
四、解讀這句判詞的三個原則
(發表時第三部分刪改成這一部分了)
第一原則:要承認這句判詞是讓人一望即知的謎語結構。
筆者認為,這句判詞既然是對作品中一個人物命運的高度概括,所以在有關這個人物的情節中必然就包含著「謎底」,對「一從二令三人木」的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因為它是被作者安排在一首詩中的,所以要合理地理解它的意義就必須聯繫上下文來實現,而過去的解讀者大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這句話是作者通過文學構思寫出來的,具有理性的一般特點,是讀者可以理解的,決不要通過多層破謎法才能達到目的,它應該是讓人一望即知的謎語結構。不承認這一點,只沉迷於不著邊際的想像世界中,總認為作者在此句話中隱藏了很深的、不為人知的寓意,便很容易誤入歧途。
第二原則:這是鳳姐的判詞,不必無端引申。
《紅樓夢》中十二釵的判詞雖然沒有明確點出分別是判誰的,但詞與人的對應關係,一般讀者均能從情節中加以辨識。判詞對諸釵的命運、經歷、性格等進行了簡明、清晰的判定,意義指向決不模糊。既然是鳳姐的判詞,便必與她在書中的經歷有關,不能無限引申。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鳥」是用典,拆字法,合起來是個「鳳」字,這沒有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賈府這個人生大舞台上,「模樣又極標緻,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第二回冷子興語)、「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都不能過」(第十三回秦氏語)的鳳姐的到來真是生不逢時。因為她來到賈家時,這個家族已處於末世了,《紅樓夢》所截取的賈家故事正是末世的世態眾生相。鳳姐生於末世,即使有「補天之才」,也拗不過家族發展的盛衰消長之規律,即秦氏所言的「登高必跌重」、「樹倒猢猻散」、「否極泰來」、「盛筵必散」的結局,所以她的到來只可能是一場悲劇。第二句中有一個「都」字,它的主語應該是賈府諸人,意即:大家都愛慕像鳳姐這樣難得的人才,以致「上下無一人不稱頌」她;「此生」即是「這樣一個像男兒的鳳姐」。在《紅樓夢》中,在對家族發展與富貴承續的關懷上,鳳姐與寶玉是陰陽錯位的。寶玉雖是男兒,但他骨子裡卻是女子性格,他不喜仕途經濟這必然會導致家族的衰敗,所以秦氏托夢於他,導之以聲色之事,為敗家之伏筆;而鳳姐雖為女身,但她卻並不喜風月之情,她只對惟有男子才會看重的權勢與金錢感興趣,所以秦氏夢中托付她家族發展之重任。「才」即是「才能」。但第二句還可以別作一層解,「此生」即指「今生」、「塵世間」,「才」與「財」諧音。不僅賈家諸人看重財物者有之,即使鳳姐也是愛財如命的。這句話與《好了歌》中「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等語是同一義,用在鳳姐身上尤其貼切。
無論是大家愛鳳姐的精明能幹之才,還是像鳳姐一樣愛財如命,結局是,鳳姐在追求權勢與財物的過程中,犯下了一些難以饒恕的罪行,這些罪行都是她在維護自己的地位與權威、攫取不義之財、違背道德原則為家族前途計的過程中所犯下的。如果說判詞前兩句是用同情的筆調讚歎她的生不逢時和才能突出的話,那麼第三句則是對她這種「機關算盡太聰明」的反面的批評。不是她聰明之舉中的優點讓家族和她自己走向了滅亡的境地,而是她才能中陰暗、過火、歹毒的一面成了毀滅家庭和她自己的因由,所以她才會因為聰明而「反算了卿卿性命」。《紅樓夢》作者對鳳姐的評價是複雜的,一面對她的美麗能幹的才能加以激賞,一面又對她聰明過頭的做法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批判。
「哭向金陵事更哀」,當指她死後回歸到收攏「金陵十二釵」的警幻案前。第一一四回「王熙鳳歷幻返金陵」,寫鳳姐死前,「從三更天起到四更時候,璉二奶奶沒有住嘴,說些胡話,要船要轎的,說到金陵歸入冊子去。眾人不懂,她只是哭哭喊喊的。」這種寫法與她在第五回的判詞與曲子一點也不矛盾:她死了;她回到金陵(十二冊子)去。王熙鳳死後歸入冊子的寫法並不是續書的發明,這種方法前八十回已經用過。第十三回,秦氏死時托夢給鳳姐就說:「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無疑她是要回到警幻仙子案下的。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殺之後,柳湘蓮(夢中)「忽聽環珮叮噹,尤三姐從外而入,一手捧著鴛鴦劍,一手捧著一卷冊子,向柳湘蓮泣道:『妾癡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虛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第六十九回尤三姐又托夢給二姐說:「你依我將此劍斬了那妒婦,一同歸至警幻案下,聽其發落。不然,你則白白地喪命,且無人憐惜。」尤三姐之死的內容則是曹雪芹的原稿。可見,鳳姐死時要歸入冊子的設計並非空穴來風,也未必是敗筆。從尤三姐勸二姐將鳳姐殺了之語來推斷,鳳姐是必死的,也必然要歸入警幻案下的。不過按警幻的設計,在尤二姐與鳳姐之間,先死的應該是二姐,所以三姐才說讓她殺了鳳姐之後,「歸至警幻案下,聽其發落」,這說明殺鳳姐明顯有違於警幻的原意。但是鳳姐最後也不能逃脫死亡的命運安排。第一一六回尤三姐還對賈寶玉說過:「我奉妃子之命等候已久,今兒見了,必定要一劍斬斷你的塵緣。」 因此,「王熙鳳歷幻返金陵」可以理解為鳳姐回到《金陵十二釵》冊子中去,從此,「家亡人散」大悲劇方才進入了高潮階段。不必猜測「原稿」內容另有休她的情節。
筆者既不認為王熙鳳是在賈府敗落後活著哭向金陵的娘家(即被休),也不認為她死後之魂靈哭著奔向金陵的老家(賈家)——因為無論賈家、王家,其實都是在金陵本地的。從《紅樓夢》的總體設計來看,鳳姐來賈府的目的是作者想通過女性之才來行「補天」之任,她是帶著如此一個大任來賈府主家的,她身上集合了女性的聰慧與男性的才幹,是一個完美之才。在家族盛衰的規律面前,在人世間不可抗拒的爾虞我詐、在錢財利誘下不能通脫的現實面前,她的聰明才幹得到了盡情的發揮。但是,當她展示了自己的「聰明」之後,事與願違的是,不僅家族走向敗落了,她自己也在人間犯下了深重的罪孽!所以當她帶著這些自己無法規避的罪行和對家族無法重振的遺憾來警幻仙子案前「銷號」時,那種「悲哀」之情是無與倫比的。其實這裡表現的是作者對家族衰亡命運的悲憫之情,是作者對曠世之才不能盡其才的哀挽之痛。
在鳳姐的人生結局上,她最後在賈府完成了「罪與罰」之後,她必然要回歸警幻案前「銷號」,這是《紅樓夢》的大終結。鳳姐與寶玉其實是《紅樓夢》的兩大主角,二人都在自己的陣地上上演著致使家族衰亡的大戲。鳳姐是通過「治理」來實現家族解體的,寶玉是通過「玩情自焚」(與寶玉相伴生的是賈珍、賈璉、賈蓉諸人走向情的反面「淫」,這也是以情敗家的另一極) 來導致家族無繼的結局。那麼,在全書結局上,寶玉的出家,鳳姐的死亡則是全劇的終結。寶玉因為是石頭轉世的,他最後要歸於大荒山;鳳姐因為是從「薄命司」裡來的,像其他諸釵一樣,她也必然要以死亡來了結她的塵緣。所以「哭向金陵事更哀」只是寫鳳姐最後歸於「金陵十二釵」之事,這包蘊著鳳姐塵世一遭的徹底失敗、警幻受「寧榮二公之靈」托付而致賈府重振大任的失敗、作者對家族敗亡經歷的哲學思考等內容。
這首判詞總括起來,意思為:鳳姐真是生不逢時,她來到賈府時,這個家族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了。她在賈府表現突出,才幹出眾,上下諸人都對她讚賞有加,可是她在充分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同時,因為對權勢與財物的貪婪追求,致使她這個美麗的女子「反算了卿卿性命」。當她的魂靈回歸警幻之前,簡直是「哭聲直上干雲霄」,因為她試圖「補天」的宏志不僅沒能實現,反而導致了賈府的快速敗亡。這才是一場「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的宏大的藝術設計。
只要看看清代以來的各種花樣翻新的續作,就可以斷言,在經過複雜設計和艱苦創作並且已經完稿的全書第八十回後面,憑空續寫上與原作比較合榫的後四十回來,這對於在思想上、藝術上、生活閱歷上都不可能一致的其他人而言,那真是一件神異之事,絕非人力所能為。所以筆者傾向於認為後四十回中一定有作者的原稿存在,哪怕是草稿也是可能的。當然即使後四十回真是別人補寫的,至少在王熙鳳的結局上續作還是遵循了原作者在第五回判詞中對她命運的安排。紅樓夢研究所在《紅樓夢》註釋中之所以說「續書描寫與此有很大出入」,乃是因為「據脂批,賈府『事敗』,王熙鳳落入『獄神廟』,後短命而死」。續書違背的只是脂批提示的情節——可以肯定,續書作者並沒有看到這些脂批,否則他就寫出一段「獄神廟」的故事又有何妨?續書沒有違背鳳姐判詞與曲子為她設定的命運,因為判詞與曲子中都沒有任何她「被賈璉休棄」的信息或暗示,則叫他如何能像後來的解讀者那樣經過迂迴而拙笨的推測來獲知脂批的意圖呢?
第三原則:作者「原意」已不可知,「新解」可以休矣。
從闡釋學的角度看,不必經過長久的歷史,其實任何一部作品一旦完成,作者的「原意」即不可知。「一從二令三人木」之語也不例外,多年來人們只在脂批規定的「拆字法」原則下打圈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導致瞭解讀方法的局限性。與作者「原意」相比,解讀一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與笨解。雖然如此,就筆者所舉五十餘家說法,也可見此句謎語之魅力和解讀成果之豐富了。也就是說,每個解讀者在提出自己觀點之前,大多要對前人觀點作一番梳理探析,重點指出其間的「不合理」之處,然後立論,提出「新解」。由此言之,這些不同的解說已經構成了一個意義豐贍、空間宏廓的奇異結構了。無論還有多少種「新說」再被提出,均難以令人信服。既然如此,對這句判詞的「新解」可以休矣!不必再費心勞神加以破譯,因為與證明各種科學猜想相比,這種解讀行為並不具有實證科學的性質。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