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妒湯」是怎樣「胡謅」出來的
《紅樓夢》第八十四回目下聯為「王道士胡謅妒婦方」,其中談到賈寶玉到天齊廟裡去燒香還願,問廟中賣膏藥的王道士:「可有貼女人的妒病方子沒有?」王道士說:「貼妒的膏藥倒沒經過,倒有一種湯藥或者可醫」。這叫做「『療妒湯』: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每Ft清早吃這麼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這當然是臨時湊趣,胡謅出來的笑話。但正如俗話說的,鞋大鞋小總不能離了樣子,胡謅也得多少有點根據。不然的話,可以入藥的果品甚多,也都甜美適口而沒有副作用,為甚不用蓮子,棗脯而偏要用這三昧呢?
「妒」是私人佔有慾發展到具有排他性時的心理狀態,無論在權利、財富、榮譽、地位等各個方面,都不願讓別人超過自己。在愛情方面更是如此,漢代的鄒陽早就說過「女無美惡,人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可見這種心理男女都有,不過在舊社會裡男子處於統治地位,女子常受壓抑,因而便經常把它歸於女性。所以「妒」帶著「女」字偏旁。就連素來尊重女性的賈寶玉也擺脫不了這種歷史偏見。
「妒」既由佔有慾而起,當私人慾望得不到滿足,而見別人勝過自己時,慾火越燒越旺,如不能及時克制,烈焰升騰,往往會形成嚴重後果。書中的妒婦夏金桂不是就因「施毒計」而「自焚身」嗎?有鑒於此,古人很早就想用藥物來消除這種病態心理。《山海經》裡便曾舉了不少療妒之品,但多出於想像而不切實際。其中的「鴿鷓」,亦即黃鸝,唐代楊夔在其《止妒》一文中說,南朝的梁武帝肖衍曾為郗後試用過。「妒果減半」。但後世無人再用,大概只是傳說,原不足以為憑。正如王道士說的「(治妒病)不但沒有方子,就是聽也沒有聽見過。」不過「醫者意也」,所謂「意」就是醫生審症立方的思路,「療妒湯」表面上是王道士油嘴滑舌、信口胡謅而成的,實際上作者也曾再三尋思,煞費苦心。「妒」由心想佔有、求之不得而起,情緒使鬱結不解,導致慾火薰心。而心火熾熱,勢必消鑠肺金,所以治法應滋潤心肺,解散鬱結。再看所用的三味藥:
梨:甘寒酸,無毒,能治風熱,潤肺涼心。
冰糖:甘寒無毒,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
陳皮:苦辛而溫無毒,能洩能散,理氣燥濕。
梨和冰糖涼潤心肺之火,而性甘寒,久服不免生濕,故配燥濕之陳皮,便之流動。且陳皮又可理氣化痰而解郁法。寥寥三味平淡之品雖未必真能療爐,但也合乎以上的分析,長服久服,有益而無害。關於方中的主藥梨,還有一則醫案。載於《本草綱目》和王昂《本草備要》。據李時珍所引《類編》的原文是:
「有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無聊,竭楊吉老診之。楊日:君熱症已極,氣血消鑠,此去三年,當以疽死。士人不樂而去。聞茅山有道士,醫術通神而不欲自鳴。乃衣僕衣,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實告。道士診之,笑日: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千者泡湯、食滓飲汁,疾當自平。士人如其戒,經一歲,復見吉老。見其貌腴澤,脈息和平,驚日: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理,士人備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設拜,自咎具學之未至。」
這個故事流傳既廣,所用藥物即「療妒湯」主藥。士人所患「熱症」。雖難肯定是由「妒」而起。而與心火熾盛相似。傳方人恰巧都是道士。對照之下,不禁想到「療妒湯」是在這一醫案的基礎上加味而成。儘管它只是一個解悶的笑話,而當日構思也有所根據而相當周密。曹雪芹嚴肅的寫作態度於此可見一斑 。